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上科學丨實驗探究常見考法目錄課標實驗1 氫氣還原氧化銅思考1:實驗開始時,先通氫氣,還是先給氧化銅加熱?思考2:給氧化銅加熱時,固體顏色有什么變化?思考3:實驗結束后,先熄滅酒精燈,還是先停止通氫氣?提出問題 能否用氫氣還原氧化銅得到銅單質呢?猜想假設 能用氫氣還原氧化銅得到銅單質。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試管、酒精燈、鐵架臺(帶鐵夾)、導管等。實驗藥品 氫氣、氧化銅。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①檢:檢驗氫氣的純度; ②通:通氫氣; ③點:點燃酒精燈加熱; ④熄:實驗完畢后,熄滅酒精燈; ⑤冷:繼續(xù)通氫氣,直到試管完全冷卻后停止通氫氣。事實證據 ①如圖甲,黑色固體逐漸變?yōu)榧t色;②如圖乙,試管口出現小水珠。 甲 乙實驗結論 氫氣能夠還原氧化銅,得到銅單質。常見考法 (1)你能寫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嗎?H2+CuOCu+H2O。(2)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為了避免反應生成的水倒流而使試管炸裂。(3)氧化銅為什么要鋪在試管底部?為了增大反應物的受熱面積,加快反應速率。(4)通氫氣的導管為什么要插到試管底部氧化銅的上方?一是為了避免氧化銅粉末堵塞導管口;二是易把試管里的空氣排凈,加熱后不易發(fā)生危險。(5)實驗前為什么要先通氫氣再加熱?為了排出試管內的空氣,防止氫氣和空氣混合加熱時發(fā)生爆炸。(6)實驗結束后為什么要先熄滅酒精燈,直至試管冷卻后才停止通氫氣?為了防止生成的銅在溫度較高時再次被氧氣氧化成氧化銅,使實驗失敗。(7)氫氣的實際用量比理論用量多還是少,為什么?氫氣的實際用量比理論用量多,因為實驗前要先通氫氣,實驗結束后還要通氫氣。(8)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裝置,利用氫氣還原氧化銅測定某氧化銅樣品的純度。①裝置乙的作用是 檢驗氫氣中的水分是否全部被吸收 ; ②實驗前后裝置丁增加的質量就是 氫氣與氧化銅反應生成的水的質量 ; ③若氧化銅樣品的質量為15g,反應前丁裝置質量為161.2g,反應后丁裝置的質量為163.9g,則該氧化銅樣品的純度為 80% ; ④若沒有戊裝置,測量結果會 偏大 ,因為 空氣中的水分被丁處濃硫酸吸收 。課標實驗2 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思考1:利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有用功如何計算?思考2:利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需要克服哪些力做額外功?思考3:利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機械效率與所提重物的重力有什么關系?提出問題 同一個滑輪組,其機械效率與所提重物的重力大小有什么關系?猜想假設 同一個滑輪組,所提重物的重力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規(guī)格一樣的鉤碼若干、滑輪、彈簧測力計、刻度尺、方格紙、細繩等。實驗操作 ①如圖甲,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出單個鉤碼的重力為0.5N; ②如圖乙,組裝好滑輪組,并在動滑輪上掛上一個鉤碼; ③用鉛筆標記好上升前鉤碼和繩子自由端所在的位置; ④如圖丙,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將此時的示數記錄在表中),使鉤碼勻速上升一定的高度,用鉛筆標記好上升后鉤碼和繩子自由端所在的位置; ⑤如圖丁,用刻度尺量出鉤碼上升的距離和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記錄在表中; ⑥根據表中數據計算滑輪組此時的機械效率; 甲 乙 丙 丁 ⑦在動滑輪上掛上2個相同的鉤碼,重復③~⑥的操作步驟; ⑧在動滑輪上掛上3個相同的鉤碼,重復③~⑥的操作步驟。 序號物重G/N物體上升高度h/m拉力F/N拉力移動距離s/m有用功W有/J總功W總/J機械效率η10.500.0300.300.0870.0150.02657.69%21.000.0300.400.0910.0300.03688.33%31.500.0300.570.0860.0450.04991.84%事實證據 掛1個鉤碼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最小,掛3個鉤碼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最大。實驗結論 同一個滑輪組,所提重物的重力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常見考法 (1)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有用功如何計算?滑輪組的有用功為:W有=G物h。(2)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總功如何計算?滑輪組的總功為:W總=Fs。(3)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如何計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η=×100%=×100%。(4)實驗中,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是鉤碼上升距離的3倍,為什么?因為承擔物重的繩子有3段,所以s=3h。(5)實驗中,繩子的拉力為什么大于物重的三分之一?因為細繩和動滑輪自身有重力,且繩與滑輪間存在摩擦力。(6)某同學認為測力計靜止時讀數比較方便,這樣測出來的機械效率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當彈簧測力計靜止時讀數,不會存在摩擦力對拉力的影響,所以所測拉力偏小,額外功較小,機械效率偏大。(7)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方法有哪些?①增加有用功(如增加物重);②減少額外功(如使用重力較小的動滑輪)。(8)下表是小科同學測滑輪組機械效率時的實驗數據,請將空白處填寫完整。序號物重G /N物體上升高度h/m有用功W有/J測力計拉力s/m拉力移動距離s/m總功W總/J機械 效率η120.1 0.2 0.90.30.2774.1%240.10.41.60.3 0.48 83.3%340.10.41.10.50.55 72.7%課標實驗3 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思考1:如何選擇電流表與電壓表的量程?思考2:連接好電路后,開關閉合前要注意什么?思考3:實驗過程中,如何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小燈泡正常發(fā)光?實驗目的 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并分析小燈泡亮度和實際電功率的關系。實驗原理 利用電流表和電壓表分別測量小燈泡的U和I,根據公式P=UI進行間接計算。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小燈泡1只(額定電壓為2.5V),電流表、電壓表各1只,滑動變阻器1只,開關1只,電池組(總電壓高于燈泡的額定電壓)1 只,導線若干。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1)按照電路圖連接好電路; (2)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恰好等于燈泡的額定電壓(2.5V)。讀出此時兩只電表的讀數,并記錄在表格中; (3)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為2.0V,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讀出兩只電表的讀數,并記錄在表格中; (4)再次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為3.0V,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讀出兩只電表的讀數,并記錄在表格中; (5)計算出三種情況下小燈泡的電功率。 序號電壓/伏電流/安電功率/瓦小燈泡亮度變化12.50.30.75正常發(fā)光22.00.280.56比正常發(fā)光時偏暗33.00.341.02比正常發(fā)光時偏亮事實證據實驗結論 實際電壓越小,實際功率越小,燈泡亮度越暗;實際電壓越大,實際功率越大,燈泡亮度越亮。常見考法 (1)如何確定電壓表和電流表的量程?根據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確定電壓表的量程,根據估算通過小燈泡的最大電流確定電流表的量程,也可用試觸法進行確定。(2)在連接電路時要注意什么?閉合開關前要注意什么?在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處于斷開狀態(tài)。閉合開關前,必須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處。(3)實驗時,在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時要注意什么?眼睛要看著電壓表指針,使電壓表的示數達到規(guī)定的數值。(4)本實驗的三次測量與伏安法測電阻實驗的三次測量有什么不同?前者是為了測不同電壓下的實際功率并比較小燈泡的亮度,故不能取平均值;而后者是為了求平均值減小誤差。(5)實驗中可能出現的電路故障有哪些,各有什么現象?①滑動變阻器的接線錯誤:同時接上面兩個接線柱——燈泡很亮,電表示數較大,移動滑片,兩電表示數不變;同時接下面兩個接線柱——燈泡很暗,電表示數較小,移動滑片,兩電表示數不變。 ②電表正、負接線柱接反:電表指針反向偏轉。 ③燈泡短路:燈不亮,電壓表無示數,電流表有示數。 ④燈泡斷路:燈不亮,電壓表有示數,電流表無示數。(6)可以用其他方法測小燈泡的額定電功率嗎?①伏阻法:閉合開關S,移動滑片,使電壓表的示數為U額;滑片不動,將電壓表改接在R定兩端,讀出電壓表示數U定,有P額=U額I額=U額U定/R定。 ②安阻法:閉合開關S,移動滑片,使電流表的示數為U額/R定;滑片不動,將電流表改接到小燈泡所在的支路,讀出電流表示數I額,有P額=U額I額。 伏阻法 安阻法課標實驗4 探究電熱的影響因素思考1:實驗通過什么來體現電阻絲產熱的多少?思考2:探究電熱與電阻大小的關系時,應控制哪些量不變?思考3:探究電熱與電流大小的關系時,應控制哪些量不變?提出問題 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呢?猜想假設 可能與電流的大小、導體電阻的大小和通電時間有關。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焦耳定律演示器、電阻、滑動變阻器、電流表、學生電源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1)連接電路(左側為一個5歐電阻,右側為兩個5歐電阻串聯),將滑動變阻器滑片移至阻值最大處,打開學生電源,進行觀察,如圖1;調整滑片移至中間位置,重復實驗,進行觀察,如圖2;調整滑片移至右端位置,重復實驗,進行觀察,如圖3; (2)調整電路(左側為兩個5歐電阻并聯且有一個在密閉空間外,右側為1個5歐電阻),將滑動變阻器滑片移至阻值最大處,打開學生電源,進行觀察,如圖4;調整滑片移至中間位置,重復實驗,進行觀察,如圖5;調整滑片移至右端位置,重復實驗,進行觀察,如圖6; (3)調整電路(只接入右側1個5歐電阻),將滑動變阻器滑片移至阻值最大處,打開學生電源,觀察一段時間內右側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變化情況,如圖7、8、9所示;改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位置,重復上述實驗; (4)整理器材。事實證據 由圖1、圖2和圖3可知,右側U型管的液面高度差大于左側。 圖1 圖2 圖3由圖4、圖5和圖6可知,右側U型管的液面高度差大于左側。 圖4 圖5 圖6由圖7、圖8和圖9可知,右側U型管的液面高度差依次變大。 圖7 圖8 圖9實驗結論 (1)當通電時間、電流相等時,電阻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2)當通電時間、電阻相等時,電流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3)當通電電流和電阻相等時,通電時間越長,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常見考法 (1)該實驗運用了哪些實驗方法?運用了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2)教材中的實驗用的是煤油,為什么不用水?煤油的比熱容比水小,吸收相同熱量升溫快,實驗現象更明顯。(3)還有哪些改進實驗?可以用氣球進行實驗,實驗圖如下所示:(4)上圖中的甲和乙,若R1>R2,則相同時間后氣體的膨脹程度有什么關系?膨脹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D、C、A、B。課標實驗5 探究溫度對酶催化作用的影響思考1: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進行水浴加熱?思考2:可以先將淀粉溶液與唾液淀粉酶混合后再置于不同溫度下處理嗎?思考3:除了溫度外,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提出問題 溫度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嗎?猜想假設 每種酶的催化作用有其最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催化作用。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鐵架臺、試管、酒精燈、膠頭滴管、燒杯、溫度計、石棉網實驗藥品 1% 淀粉溶液、新鮮的唾液淀粉酶溶液、碘液、水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1)取3 支潔凈的試管,編為1~3號,分別加入2毫升1%淀粉溶液。另取3支潔凈的試管,編為4~6號,分別加入1毫升新鮮的唾液淀粉酶溶液。 (2)將6支試管的1號和4號,2號和5號,3號和6號編為3組,分別放入10℃、37℃和60℃左右的水中,水浴5分鐘。 (3)將各組試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倒入同組的1%淀粉溶液中,充分搖勻后,再分別放回原溫度的水中,水浴5分鐘。 (4)往3組試管中分別滴入1滴碘液,然后搖勻。 (5)觀察并記錄3組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事實證據 1號 2號 3號(1)1號試管溶液變藍色; (2)2號試管中溶液不變藍; (3)3號試管溶液變藍色。實驗結論 溫度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它的催化效果。常見考法 (1)本實驗中為什么需要取新鮮的唾液?只有新鮮的唾液淀粉酶才有活性。(2)能不能先將唾液淀粉酶與淀粉混合后再進行相應溫度下的水浴加熱?水浴加熱的好處是什么?不能。因為先加唾液淀粉酶,3支試管中的淀粉都會被分解,從而影響實驗結果。水浴加熱的好處是:受熱均勻,容易控制溫度。(3)酶的催化作用與溫度有怎樣的關系?低溫時抑制酶的活性,催化作用減弱;高溫時會使酶失去活性,從而失去催化作用。可用下圖表示:(4)除了溫度外,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溶液的酸堿度(pH)也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酸性太強或堿性太強都會使酶失去活性,不同的酶發(fā)揮催化作用的最適pH不同,如胃蛋白酶的最適pH是1.8,而唾液淀粉酶的最適pH接近7。兩者的關系可用下圖表示:(5)能不能用唾液淀粉酶去催化蛋白質分解?不能,因為酶的催化具有專一性。此外,酶還具有高效性和多樣性。拓展實驗1 探究廢液中溶質的成分判斷中和反應各階段的溶質情況實驗改進 改進裝置(一)裝置圖示 反應結束后,小亮和小麗兩同學把各自試管中的物質全部倒入同一燒杯中,觀察到燒杯中白色沉淀增多。常見考法 (1)小亮同學實驗結束后,哪種物質過量? CaCl2溶液過量。(2)小麗同學實驗結束后,哪種物質過量? Na2CO3溶液過量。(3)燒杯中溶液的溶質組成有哪些情況? ①NaCl;②NaCl、CaCl2;③NaCl、Na2CO3。(4)如何確定燒杯中溶質是否有Na2CO3? 取適量燒杯中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加適量稀鹽酸,若產生氣泡,則有Na2CO3。實驗改進 改進裝置(二)裝置圖示 小科同學將甲、乙、丙三支試管內的物質全部倒入同一個干凈的廢液缸中,觀察到白色沉淀明顯增多,廢液缸中的液體始終呈紅色。充分反應后,取適量廢液缸中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加稀鹽酸,無氣泡產生,向其中繼續(xù)滴加硫酸鈉溶液,無沉淀生成。常見考法 (1)如何根據溶液的顏色判斷甲中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 當甲中溶液由紅色變?yōu)闊o色時,說明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2)丙試管中哪種物質過量,理由是什么? 丙試管中碳酸鈉溶液過量。因為將三支試管中的物質混合后,白色沉淀明顯增多,只能是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3)廢液中的白色沉淀是什么? 廢液缸中的白色沉淀是CaCO3和BaCO3的混合物。(4)原廢液缸中的溶質有哪些? NaCl、NaOH。實驗改進 改進裝置(三)裝置圖示 充分反應后,將甲、乙試管中的物質倒入同一只廢液杯中,無明顯現象。常見考法 (1)甲試管中有什么現象?試管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什么? 實現現象是:懸濁液中固體逐漸溶解;一定含有的溶質是:CaCl2。(2)乙試管中有什么現象?試管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什么? 實現現象是:有氣泡產生;一定含有的溶質是:NaCl。(3)廢液杯中廢液中的溶質有哪些組成情況? ①CaCl2、NaCl;②CaCl2、NaCl、HCl;③CaCl2、NaCl、Ca(OH)2。(4)取適量廢液杯中的無色溶液于試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銅粉末,溶液變藍,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由此可知廢液杯中溶液的溶質組成是什么? 化學方程式:CuO+2HCl=CuCl2+H2O;廢液中溶質組成:CaCl2、NaCl、HCl。實驗改進 改進裝置(四)裝置圖示常見考法 (1)實驗中出現白色沉淀的試管有哪些? 甲、丙。(2)實驗結束后,將試管丙中物質過濾,把所得濾液與試管丁中的溶液倒入一個干凈的燒杯中混合,若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則混合前試管丁中溶液的溶質有哪些組成情況? ①CaCl2;②CaCl2、Ca(OH)2。(3)過濾后,將四支試管中的廢液倒入同一支燒杯中,若產生白色沉淀,溶液呈無色,則燒杯中溶液的溶質組成有哪些情況? ①NaCl;②NaCl、CaCl2;③NaCl、HCl;④NaCl、CaCl2、HCl。實驗改進 改進裝置(五)實驗圖像 取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廢液的上層清液50克,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6%的碳酸鈉溶液,出現氣泡,滴加至20g時不再產生氣泡,開始出現白色沉淀,繼續(xù)滴加至沉淀不再產生,過濾,測得沉淀的質量為5g,并繪制了圖像。常見考法 (1)通過圖像可知,該廢液的溶質成分有哪些? 通過圖像可知,該廢液的溶質成分為HCl和CaCl2。(2)圖像中a的值為多少? a的值為0.88。(3)當碳酸鈉溶液加到70g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精確到0.1%)? 所得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為7.2%。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