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上科學丨實驗探究常見考法目錄1、實驗材料選擇的要求(1)種子:籽粒飽滿。植物:同種植物,生長狀況相同。動物:健康狀況、性別、年齡基本相同。(2)數量相同且一般為多個。2、實驗設計時需要遵守的原則(1)對照原則:設置對照,使實驗結論更有說服力。(2)等量原則:每次實驗所加試劑量相同。(3)單一變量原則:要研究量為唯一變量,其他量控制相同。(4)平行重復原則:實驗的對象(樣本)盡量多一些。目的是避免實驗結論的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有普遍性。3、多次實驗的目的(1)為了得到一個結論:多次實驗是為了避免實驗結論的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有普遍性。(2)為了得到一個數據:多次實驗是為了求平均值,減小誤差,使實驗結果更準確。4、提出問題:研究對象與變化因素是否有關呢?(疑問句)(1)……和……是否有關? (2)……因素對……的影響?5、建立猜想或假設【表述格式(注意“可能”兩字)】(1)……可能受……的影響。(2)……可能和……有關。6、實驗結論(1)在.......相同時,........怎樣........怎樣。【相同因素條件下,研究對象和變化因素有關時,應具體寫出兩個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2)相同因素條件下,研究對象和變化因素存在何種規律。7、實驗方案的評價(不足之處)(1)沒有設置對照實驗? 答案:缺少對照實驗。(2)沒有遵循等量原則? 答案:每次實驗應加入等量的試劑。(3)實驗樣本選擇1個而不是多個?答案:樣品數量太少,實驗結果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規律。(4)實驗次數只有一次,沒有重復實驗? 答案:只有一次實驗,實驗結果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規律。(5)對比實驗中有兩個變量?答案:存在兩個變量,不遵循單一變量原則。(6)實驗操作是否符合規范、實驗器材選擇是否合理、實驗數據選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課標實驗1 刻度尺的結構和使用思考1:如何選擇合適的刻度尺?思考2:如何正確放置刻度尺進行測量?思考3:讀數時要注意什么?實驗目的 測量科學課本的寬度以及鉛筆的長度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鉛筆、科學課本、帶有毫米刻度的直尺、厚木尺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1)選擇合適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2)觀察刻度尺,看零刻度線是否磨損以及量程和分度值; 刻度尺測量范圍最小刻度學生用直尺0~20厘米1毫米厚木尺0~50厘米1毫米(3)放置刻度尺進行測量; (4)讀數; (5)記錄測量值; 測量物體估計長度/厘米測量結果/厘米科學課本2018.51鉛筆1517.53事實證據常見考法 (1)如何選擇刻度尺的量程?根據待測物體的長度和測量精度要求,選擇合適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2)如何正確放置刻度尺進行測量?將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或某一整刻度線對準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的一邊緊靠被測物體,與被測邊平行,不能歪斜。(3)讀數時要注意什么?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尺且與尺面垂直并估讀到分度值下一位。(4)如何準確記錄測量值?測量值=準確值+估讀值+單位(5)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有磨損或被污染,如何處理?從清晰的整刻度處開始測量,讀取的數值減去起始刻度值后方為所測物體的長度。(6)若用厚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應如何放置?厚刻度尺應垂直放置,刻度緊貼被測物體。(7)刻度尺熱脹冷縮會導致測量結果如何改變?①由于刻度尺的熱脹冷縮,用同一把刻度尺去測量同一物塊(假設物塊長度不受溫度影響),則冬天的測量結果大一些。 ②若刻度尺的熱脹冷縮程度大于被測物體的熱脹冷縮程度,則用同一把刻度尺去測量同一物塊,則低溫時的測量結果大一些。課標實驗2 量筒的量取思考1:如何選擇合適量程的量筒?思考2:如何準確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思考3:如何正確讀取體積?實驗目的 量取80mL水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量筒、燒杯、膠頭滴管、水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1)選擇合適量程和分度值的量筒; (2)先將液體沿略傾斜的量筒壁緩緩注入,然后改用膠頭滴管滴加; (3)將量筒豎直平穩地放在水平桌面上; (4)讀數; (5)記錄讀數,并標明單位;事實證據常見考法 (1)如何選擇合適量程的量筒?根據所取溶液的體積,盡量選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規格的量筒。(2)如何準確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將液體沿略傾斜的量筒壁緩緩注入至接近所需體積刻度線處,然后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至所需的量。(3)如何正確讀取體積?①先要將量筒豎直平穩地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注入液體后,要等一會,使附著在內壁上的液體流下來,再讀數; ③讀取量筒的數據時,若液面是凹液面,視線應與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4)如何準確記錄體積?測量值=讀數+單位,量筒一般不估讀。(5)若讀數時視線未與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會導致什么結果?①若俯視讀數,則測量結果大于液體的實際體積; ②若仰視讀數,則測量結果小于液體的實際體積。(6)如何用量筒測量小石塊的體積?①用燒杯將適量的水(估計能浸沒石塊)倒入量筒內,讀出水的體積V1; ②將小石塊用細線拴住,緩緩放入量筒內的水中。當石塊沉到筒底,并被水 完全浸沒時,讀出此時水面所指示的刻度值V2; ③計算待測小石塊的體積V=V2-V1; ④取出小石塊放回原處,把量筒內的水倒回燒杯中,整理好儀器。(7)如何用量筒測量軟木塞的體積?①將裝有適量的水的量筒放在水平的工作臺上; ②將鐵塊用細線系好后恰好浸沒在適量的水中,記下液面讀數V1; ③用細線將鐵塊與軟木塞捆綁,并使其全部浸沒,記下液面讀數V2; ④計算待測軟木塞的體積V=V2-V1; ⑤取出軟木塞和鐵塊放回原處,整理好儀器。課標實驗3 顯微鏡的使用思考1:如何調整顯微鏡視野的亮暗?思考2:如何找到清晰的物像?思考3:如何將要觀察的對象移至視野中心?實驗目的 練習使用顯微鏡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顯微鏡、“上”字載玻片、鉛筆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1)取鏡安放:將顯微鏡放置在接近光源、靠身體前方略偏左的地方,鏡筒在前,鏡臂在后。 (2)對光:①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②轉動遮光器,選取最大光圈對準通光孔。③用左眼通過目鏡觀察,右眼必須睜開,以便及時記錄觀察結果,調節反光鏡,使視野中出現一個明亮的圓形。 (3)放片:將寫有“上”字的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兩端用壓片夾壓住,使“上”字正對通光孔。 (4)調距:先粗后細,先降后升,先低后高。 (5)觀察目鏡,記下目鏡上所刻的放大倍數;觀察物鏡,記下物鏡上所刻的放大倍數。事實證據常見考法 (1)如何調整顯微鏡視野的亮暗?若視野較暗,則轉動遮光器,使大光圈對準通光孔;同時調節反光鏡,使凹面鏡朝上,再調節角度,直到視野亮度適中。反之,則用小光圈和平面鏡。(2)如何找到清晰的物像?先用眼睛注視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讓物鏡靠近載玻片,避免碰到載玻片。然后,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要求右眼睜開,并慢慢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當看到“上”字的物像時,停止調節粗準焦螺旋。最后,輕微來回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為止。(3)目鏡和物鏡分別有何特點?①目鏡:無螺紋,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目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大。 ②物鏡:有螺紋,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物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小。(4)如何將要觀察的對象移至視野中央?由于在顯微鏡中看到的物像是原物的倒像(上下相反,左右顛倒),所以若要觀察的對象在視野的右上方,則需將載玻片往右上方移動,直至觀察對象移至視野中央。即目鏡中物像的移動方向跟載玻片的移動方向相反。(5)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明暗如何變化?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越大,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暗;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的細胞越小,細胞數目越多,視野越亮。(6)如何將圖甲視野轉換成圖乙視野?首先將載玻片向左移動,使觀察的細胞移到視野中央,再轉動物鏡轉換器將較長的物鏡對準通光孔,然后轉動反光鏡使視野變亮,最后再調節細準焦螺旋使視野變清晰。(7)若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時發現視野中有污點,如何找出污點位置?可依次移動玻片、轉動物鏡及目鏡找出污點所在的位置。無需轉動反光鏡。課標實驗4 臨時裝片的制作思考1:在視野中看到的黑色圓圈是什么,怎么造成的?思考2:為何視野中有一部分細胞看得很清楚,另一部分較模糊?思考3:為何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要滴生理鹽水而非清水?實驗目的 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載玻片、蓋玻片、膠頭滴管、燒杯、紗布、鑷子、美工刀、吸水紙、清水、洋蔥、碘液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1)擦:用干凈的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2)滴:將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其中央滴一滴清水。 (3)撕:用解剖刀將洋蔥片切成0.5cm×0.5cm的小塊,用鑷子撕下一小塊洋蔥鱗片葉內表皮。 (4)展:將撕下的內表皮放在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展平。 (5)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蓋玻片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慢慢放平,以防止氣泡產生。 (6)染:在蓋玻片一側滴幾滴紅墨水或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使染液浸潤全部標本。 (7)觀: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并繪圖。事實證據實驗目的 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載玻片、蓋玻片、膠頭滴管、燒杯、紗布、鑷子、美工刀、吸水紙、清水、洋蔥、碘液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1)擦:用干凈的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2)滴: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質量分數為0.9%的氯化鈉溶液)。 (3)刮:漱凈口,用消毒牙簽在自己口腔內壁上沿同一方向輕輕地刮幾下。 (4)涂:把牙簽上刮下來的口腔上皮細胞均勻涂在生理鹽水中。 (5)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蓋玻片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慢慢放平,以防止氣泡產生。 (6)染:在蓋玻片一側滴幾滴亞甲基藍溶液或稀碘液,在相對應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使染液浸潤全部標本。 (7)觀: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并繪圖。事實證據常見考法 (1)在視野中看到的黑色圓圈是什么,怎么造成的,如何避免?黑色的圓圈是氣泡,由于蓋蓋玻片時操作不規范造成的。蓋蓋玻片的正確方法: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2)為何視野中有一部分細胞看得很清楚,另一部分較模糊?標本厚薄不均或者有部分重疊導致的。想清晰地看到一個個洋蔥表皮細胞,被觀察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3)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有何異同?比較項目洋蔥鱗片表皮細胞人體口腔上皮細胞不 同 點所滴液體清水生理鹽水取材方法用鑷子從鱗片內表皮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壁輕輕刮取防止細胞重疊的方法用鑷子將薄膜展平把牙簽上刮下來的口腔上皮細胞均勻涂在生理鹽水中染色紅墨水或碘液亞甲基藍溶液或稀碘液相同點擦凈玻片、蓋蓋玻片、滴加染液后用吸水紙吸水(4)為何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要滴0.9%生理鹽水而非清水?在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如果滴加清水的話,口腔上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大于清水就會吸水膨大變形甚至漲破。而動物細胞液的濃度與0.9%生理鹽水的濃度相差不大,因此為了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避免細胞吸水漲破,需滴加0.9%生理鹽水。而植物細胞有細胞壁,細胞不易變形,因此只需滴清水即可。(5)觀察臨時裝片時,要想看清楚細胞膜等結構,應怎樣調節顯微鏡?要想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胞膜,液泡、細胞核等結構,顯微鏡的視野亮度需暗一些,可以將光圈調小和使用反光鏡的平面鏡。(6)若視野中觀察到某植物細胞內葉綠體位于液泡的下方,并繞液泡按逆時針方向移動,則實際上,該細胞中葉綠體的位置和移動的方向分別為?若視野中的觀察到某植物細胞內葉綠體位于液泡的下方,并繞液泡按逆時針方向移動,則實際上,該細胞中葉綠體的位置位于液泡的上方,移動的方向為逆時針。課標實驗 5 探究小孔成像的特點思考 1 :小孔成像中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到?思考 2 :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有關嗎?思考 3 :小孔成像中,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問題 小孔成像中,像有哪些特點?猜想假設 小孔成像中,成的是倒立的實像,像的形狀取決于物體的形狀,與小孔形狀無關。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 發光二極管、紙板、硬紙片、半透明塑料板、光具座、刻度尺。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①用發光二極管按“F”字樣拼接在紙板上,用小刀在硬紙片上刻出 各種不同形狀(圓形、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小孔大小約為 1cm; ②將“F”字樣紙板、帶圓形小孔的硬紙片、半透明塑料板依次置于 光具座的 A 、B 、C 位置,觀察塑料板上像的形狀; ③從光具座上讀出物距和像距,并用刻度尺測量像的高度,將數據記 錄在表中; ④保持“F”字樣紙板、小孔位置不變,改變塑料板到小孔的距離, 測量并記錄對應的物距、像距和像高; ⑤保持塑料板、小孔位置不變,改變“F”字樣紙板到小孔的距離, 測量并記錄對應的物距、像距和像高; ⑥換用帶有其他形狀小孔的紙片,重復第②~⑤的操作。事實證據 ①塑料板上承接到的像相比于物體來說,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實像; ②使用各種形狀的小孔時,像的形狀都不變,均為; ③像距不變時,物體離小孔越近,像越大; ④物距不變時,塑料板(光屏)離小孔越遠,像越大。實驗結論 小孔成像成的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實像;像的形狀與小孔形狀無關,取決于 物體的形狀;像的大小與物體和光屏到小孔的距離有關,物體離小孔越近,像越 大,光屏離小孔越遠,像越大。常見考法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光的直線傳播。(2)能否用“A”、“B”、“H”、“T”等字樣的紙板進行實驗?不能,這些字母是上下或者左右對稱的,無法研究像的特點。(3)半透明塑料板在該實驗中的作用是什么?半透明塑料板充當光屏的角色,用來承接所成的像。(4)使用光具座探究小孔成像特點有哪些優勢?①方便讀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②方便改變物距和像距。(5)探究物距和像距對像的大小的影響時,要注意什么?要注意控制變量。(6)如何探究小孔的大小對小孔成像的影響?要探究小孔的大小對成像的影響,應保持小孔的形狀不變,改變小孔的大小, 可選用三角形的小孔,并用另一硬紙片把小孔遮去部分,觀察所成像的特點。(7)現在,你能解釋“樹葉的縫隙明明是各種形狀的,而地上太陽的光斑都是 圓形的”這一現象嗎?太陽到縫隙間的距離很大,此時樹葉的縫隙都可以看成是小孔,地上的光斑是 太陽通過小孔所成的像,因此都是圓形的,而與縫隙的形狀無關。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