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 花的學校教學目標1.會認本課“荒、笛”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假”,會寫“落、荒”等13個字, 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寫“陣雨、荒野”等12個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花在綠草上“跳舞”“狂歡”的情景。3.能通過想象理解詞語,讀懂句子,體會擬人的寫法。4.能找出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句。能仿照“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寫句子。5.朗讀課文,體會文中富于童真童趣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教學重點 感受文中富于童真童趣的語言美,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感受花的活潑、調皮。教 學 課 時 2 課 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會認本課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假”,會寫13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課文內容。(難點)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導入類型:音樂導入(播放歌曲《上學歌》)。教師口述:大多數同學已經在這所學校里學習了兩年,誰能說說我們的學校是什么樣的 (學 生各抒己見。)你們知道嗎 不但我們有學校,花兒也有學校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花的學校》。(板書 花的學校)學生齊讀課題。展示圖片:出示草地和花朵的圖片,你聽說過“花的學校”嗎 誰能說說你心中的“花的學校” 是什么樣的 教師提示: 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說說“花的學校”是怎樣的,“花的學校”里可能會 發生什么事情。教師口述:《花的學校》是著名詩人泰戈爾寫的一首散文詩。讓我們一起走進花的學校,領略 一下它的美麗吧!二 介紹作者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哲學家、社會活動家。1913年,他因《吉檀迦利》獲 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一般含有深刻的哲學見解。 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等。三、初讀感知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3.檢查初讀情況。(1)認讀生字。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荒野 口 笛 罰站 放假 衣裳 落 下 跳 舞狂歡 互相 住所 能夠 猜測 揚起 雙 臂重 點 指 導 生 字: “荒、裳、狂、揚”為后鼻音,“所、猜”是平舌音,“裳”是翹舌音。(2)學習多音字:假(jiǎjià)。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②讀一讀。放假(jià) 時,我在公園里看到了很多假(jiǎ) 山 。(3)理解難懂的詞語,以方便我們理解課文。難懂的詞語。濕潤 荒野 狂歡 碰觸 揚起重點引導學生對“濕潤、狂歡”進行理解。(4)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4.再讀課文,理清順序。(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本文主要寫了頑皮活潑且想象力豐富的孩子, 在看到雨后青草地里冒出的花兒時,想象到的花兒的生活場景。)(2)梳理課文思路。填空:課文先寫( 陣雨降落時,花兒在綠草上跳舞、狂歡); 再寫( 雨來時,在學校上學的花朵們便放假了) ;然后寫( 花孩子們穿著各色的衣裳,沖了出來) ; 最后寫(花孩子們急急忙忙趕回家,對媽媽揚起雙臂)。四 學習“會寫字”落 荒 笛 舞 狂 罰 假 互 所 夠 猜 揚 臂1.學生字。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2.指導書寫。(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舞、臂”,上下結構,上寬下窄。“落、荒、笛、罰”,上下結構,上扁下長。 “狂、假、猜、揚”,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所、夠”,左右結構,左右等寬。(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上下結構的字“荒、舞”和左右結構的字“夠、猜”,學生練寫。荒:中間“亡”字要扁小,豎折不要寫成撇折;下邊中間有一豎。舞:上邊中間是一橫四豎;倒數第二筆是豎折。夠:右邊兩個“夕”字上下排列,最下邊橫撇的撇要長。猜:左窄右寬,“青”字上邊三橫中下橫最長,中間一豎下邊不出頭。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五、分類積累,練習表達1.自由讀課文,畫出文中有新鮮感的詞語,分類整理并摘抄積累。(1)表示事物名稱的詞語:雷云、陣雨、荒野、竹林、口笛、綠草、花朵、學校、樹枝、綠葉、狂風、衣裳、星星。(2) 表示動作的詞語:落下、走過、跳舞、碰觸、揚起。(3) 描寫事物的詞語:濕潤。(4) 疊 詞:簌簌、急急忙忙。(5)描寫顏色的詞語:紫的、黃的、白的。2.練習運用:練習用“簌簌、濕潤、急急忙忙”說話。設 計 意 圖 詞語源于生活,而為反映生活所用。學生初學詞語時,我們要從具體的生活情景 入手,引導學生去感知生活,歸納總結,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增長知識。六、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讀熟了課文,掌握了字音、字形、字義,學會了正確書寫本課的“會寫字”, 并掌握了識字、理解詞語的方法。另外,讀完這篇課文,我們感受到了花兒的活潑、可愛、美麗, 感受到了文中的童真童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