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五年級下冊速記·巧練系列(教科版)第四單元 熱一、溫度與水的變化1.物質通常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形態存在,形態變化取決于溫度等。2.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熱量變化導致了物體的溫度變化。3.水加熱后溫度上升,一般情況下,達到100℃(沸點)時水沸騰,同時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并產生大量氣泡。水沸騰的過程中溫度不再變化。4.水的沸點與當地氣壓有關,不同地區氣壓存在差異,所以實驗中水沸騰時的溫度不一定是100℃。5.水散熱后溫度下降,降至0℃(凝固點)時水凝固變成冰。觀察水加熱時的變化現象:現象:水100℃開始沸騰,沸騰時水的溫度一直保持在100℃,溫度并沒有繼續上升;待水沸騰時,撤掉熱源,水的溫度可以在短時間內保持100C,但是此時水不再沸騰。結論:只有不斷給水提供熱量,水才會沸騰。二、水的蒸發和凝結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熱量后會發生形態變化。2.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作蒸發,水蒸發是一種吸熱現象。3.水蒸氣變成水的過程,叫作凝結,水凝結是一種放熱現象。4.水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水凝結一般發生在潮濕的空氣與溫度低的物體接觸時。5.影響水蒸發快慢的因素:(1)水溫越高,蒸發越快。(2)水的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3)水面空氣流速越快,蒸發越快。6.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珠,溫度越低,越容易發生凝結現象。7.在冰水中加入食鹽可以制造更低的溫度。8.自然界中的云、霧、雨、露的形成都與水蒸氣的凝結有關。1.探究水蒸發的快慢與溫度高低的關系。現象:室溫組水量減少不明顯,蒸發現象不明顯,說明水蒸發的速度慢;酒精燈加熱組水量減少非常明顯,說明水在這種情況下容易蒸發。結論:水溫的高低會影響水蒸發的速度。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溫越低,蒸發越慢。2.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現象:從向玻璃杯內加入冰塊開始,玻璃杯的外壁就開始有小水珠形成,但是形成的速度較慢,當我們向玻璃杯內加入食鹽后,小水珠形成的速度加快了。結論: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珠,溫度越低,越容易發生凝結現象。三、溫度不同 的物體相互接觸1.把裝有涼水的試管放入熱水中。(1)涼水在獲得熱量時,溫度會不斷上升,此時的熱水因不斷失去熱量而導致溫度不斷下降。(2)熱水與涼水的溫度相同后,不再向涼水傳遞熱量,但是由于所有水的溫度還是高于外界空氣的溫度,會向外界傳遞熱量,溫度會下降,一直到與外界空氣的溫度相同,不再進行熱量的傳遞,溫度就不再變化了。(3)熱通常從溫度較高的物體傳向溫度較低的物體,并趨向于熱平衡。2.在實驗中,我們測量物體的溫度通常使用溫度計,生活中還有很多可以感知溫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溫紙帶、感溫粉末……感溫粉末是一些對溫度特別敏感的粉末,在不同溫度下會實現顏色的轉變。3.感溫紙帶是利用對某些特定溫度敏感而顯色的材料制成的紙帶。根據需要,它可以貼在水杯上測量水的溫度,也可以貼在額頭測量我們的額溫。將溫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觸。現象:開始時,試管中涼水的溫度逐漸上升,燒杯中熱水的溫度開始下降。然后涼水與熱水的溫度相同,保持片刻后,涼水與熱水的溫度同時開始下降,最終下降到與周圍室溫相同為止。結論:熱量可以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兩個系統在發生傳熱的條件下趨向于熱平衡。四、熱在金屬中的傳遞1.傳熱是指由溫度差引起的能量轉移,又稱熱傳遞。2.熱傳遞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熱從溫度較高的物體傳向溫度較低的物體。3.熱可以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4.熱傳遞有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方式。(1)熱傳導是固體中熱傳遞的主要方式。(2)熱對流是液體或氣體中較熱部分和較冷部分之間通過循環流動使溫度趨于熱平衡的過程。(3)物體因自身的溫度而向外發射能量,熱以電磁波的形式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的過程叫熱輻射。觀察熱在金屬圓片中的傳遞。現象:(1)用火加熱涂有蠟(或感溫油墨)的金屬圓片邊緣的一個點,隨著加熱時間的增加,金屬圓片邊緣上的蠟從受熱點開始熔化(感溫油墨開始變色) ,并且以受熱點為圓心,逐漸向金屬圓片受熱點的周圍延伸變化。(2)用火加熱涂有蠟(或感溫油墨)的金屬圓片的中心點,隨著加熱時間的增加,金屬圓片中心點上的蠟從受熱點開始熔化(感溫油墨開始變色) ,并且以受熱點為圓心,逐漸向金屬圓片受熱點的周圍延伸變化。結論:熱傳遞是一個從熱源中心向各個方向逐漸擴散的過程。五、熱在水中的傳遞1.熱在水中是以熱對流的方式傳遞的。2.熱可以在物體間和物體內傳遞,也可以從溫度高的一端傳向溫度低的一端。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遞熱。3.水被加熱后會向上流動,同時冷水會向下流動。4.熱空氣會向上流動,同時冷空氣會向下流動。5.冬天,當我們打開取暖器制熱時,一定是取暖器周圍的空氣先熱起來。接著,這部分較熱的空氣會上升,周圍比較冷的空氣會下降,也就是房間里上部分空氣的溫度會比下部分空氣的溫度高一些。由于較熱的空氣上升,較冷的空氣下降,造成室內空氣的小循環,慢慢地,房間里的空氣會逐步達到全部變熱的結果。6.實驗過程中不要觸摸試管等實驗設備,以免被燙傷;試管口不可以朝向人,以免因為水沸騰體積增大而溢出,發生危險。7.液體和氣體受熱后會發生流動,靠流動傳遞熱的方式叫熱對流。1.加熱試管中的水。現象:開始加熱后,受熱點的水最先變顏色,變了顏色的水開始向上流動,造成水的內部流動和循環。結論:熱可以在物體內部傳遞;熱在水中是以熱對流的方式傳遞的。2.加熱燒杯中的水。現象:給燒杯中的水加熱,能看到水中滴入的紅墨水先是慢慢向上流動。過一段時間后,燒杯里的紅墨水從受熱點上方的旁邊開始下降,導致燒杯中的水慢慢被染色,隨著水的向上流動、向下流動,造成水的內部流動和循環,整杯水的顏色逐漸變成淡紅色。結論:熱在水中是以對流的方式傳遞的。六、哪個傳熱快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2.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3.不同的材料傳熱的快慢不同,金屬材料傳熱比較快,塑料、木頭等材料傳熱比較慢。4.導熱性能好的物體,往往吸熱快,散熱也快。如果要制作食物低溫保鮮盒,那么應選擇導熱性能差的材料。5.不同導熱性能的材料,在生活中都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電飯煲內膽、炒菜用的鍋等需要有很強的導熱性能,因此大多用金屬材料制造,而鍋鏟、湯勺、鋁鍋等把手部分則大多用塑料、木頭等熱的不良導體制造,以免燙手。1.觀察不同材料的導熱性能。現象:隨著浸泡在熱水中的時間的增加,金屬勺勺柄的蠟(或感溫油墨)開始變化,并且沿著勺柄向勺把末端逐漸變化;然后是塑料勺也有類似的變化;最后是木勺,勺柄的蠟(或感溫油墨)開始變化,并且沿著勺柄向勺把末端逐漸變化。結論: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導熱性能不同。金屬勺傳熱最快,塑料勺傳熱次之,木勺傳熱最慢。2.觀察比較銅、鋁、鐵等金屬材料的導熱性能。現象:我們發現蠟(或感溫油墨)最先發生變化的是銅絲,然后是鋁絲上的蠟(或感溫油墨)開始發生變化,最后是鐵絲上的蠟(或感溫油墨)發生變化。結論:銅傳熱最快,鋁次之,鐵傳熱最慢。七、做個保溫杯1.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2.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3.熱的良導體傳熱快,散熱也快,能加快熱量的傳遞。4.熱的不良導體吸熱慢,散熱也慢,能減慢熱量的傳遞。5.保溫杯只能起到盡量阻隔熱量傳遞的作用,但事實上還是會發生熱量的傳遞。6.設計保溫杯的主要目的是保溫效果要好,因此要盡量選擇熱的不良導體為主要材料,以減慢熱量的散失。7.保溫瓶內膽保溫原理。1.觀察不同材料杯子的保溫效果。現象:倒入熱水后,用手摸杯壁,不銹鋼杯杯壁很燙,塑料杯杯壁不怎么燙,陶瓷杯杯壁基本不熱。過幾分鐘后,不銹鋼杯里的水涼得最快。這是因為不銹鋼是熱的良導體,傳熱速度快,可以把水的熱量較快地向外傳遞到溫度更低的地方,塑料、陶瓷是熱的不良導體,傳熱慢,熱水的溫度下降得也就慢。結論:熱的良導體傳熱快,散熱也快,水溫下降得快;熱的不良導體傳熱慢,散熱也慢,水溫下降得慢。2.測試、比較各種方法的保溫效果。實驗記錄:杯子狀況 開始溫度 10分鐘后溫度 降溫多少無蓋的杯子 68℃ 50℃ 18℃加蓋的杯子 68℃ 55℃ 18℃外包毛巾的杯子 68℃ 53℃ 18℃加蓋、外包毛巾的杯子 68℃ 57℃ 11℃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蓋的杯子 68℃ 59℃ 9℃現象:在這些保溫方法中,無蓋的杯子保溫效果最差,而使用熱的不良導體材料進行保溫的效果最好。結論:杯子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蓋的方法保溫效果最好。3.制作一個保溫杯。制作建議:自制保溫杯可采用雙層結構。內膽和外殼可以采用玻璃、陶瓷等熱的不良導體。填充材料可采用泡沫塑料、棉織物、羽絨等保溫材料。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因熱傳導導致的熱量散失。最外層還可以包裹一層反光材料;防止外面的熱能輻射到杯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8張PPT)速記·巧練系列第四單元 熱教科版五年級下冊一、溫度與水的變化 1.物質通常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形態存在,形態變化取決于溫度等。2.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熱量變化導致了物體的溫度變化。3.水加熱后溫度上升,一般情況下,達到100℃(沸點)時水沸騰,同時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并產生大量氣泡。水沸騰的過程中溫度不再變化。4.水的沸點與當地氣壓有關,不同地區氣壓存在差異,所以實驗中水沸騰時的溫度不一定是100℃。5.水散熱后溫度下降,降至0℃(凝固點)時水凝固變成冰。觀察水加熱時的變化現象:現象:水100℃開始沸騰,沸騰時水的溫度一直保持在100℃,溫度并沒有繼續上升;待水沸騰時,撤掉熱源,水的溫度可以在短時間內保持100C,但是此時水不再沸騰。結論:只有不斷給水提供熱量,水才會沸騰。二、水的蒸發和凝結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熱量后會發生形態變化。2.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作蒸發,水蒸發是一種吸熱現象。3.水蒸氣變成水的過程,叫作凝結,水凝結是一種放熱現象。4.水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水凝結一般發生在潮濕的空氣與溫度低的物體接觸時。5.影響水蒸發快慢的因素:(1)水溫越高,蒸發越快。(2)水的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3)水面空氣流速越快,蒸發越快。6.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珠,溫度越低,越容易發生凝結現象。7.在冰水中加入食鹽可以制造更低的溫度。8.自然界中的云、霧、雨、露的形成都與水蒸氣的凝結有關。1.探究水蒸發的快慢與溫度高低的關系。現象:室溫組水量減少不明顯,蒸發現象不明顯,說明水蒸發的速度慢;酒精燈加熱組水量減少非常明顯,說明水在這種情況下容易蒸發。結論:水溫的高低會影響水蒸發的速度。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溫越低,蒸發越慢。2.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現象:從向玻璃杯內加入冰塊開始,玻璃杯的外壁就開始有小水珠形成,但是形成的速度較慢,當我們向玻璃杯內加入食鹽后,小水珠形成的速度加快了。結論: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珠,溫度越低,越容易發生凝結現象。三、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 1.把裝有涼水的試管放入熱水中。(1)涼水在獲得熱量時,溫度會不斷上升,此時的熱水因不斷失去熱量而導致溫度不斷下降。(2)熱水與涼水的溫度相同后,不再向涼水傳遞熱量,但是由于所有水的溫度還是高于外界空氣的溫度,會向外界傳遞熱量,溫度會下降,一直到與外界空氣的溫度相同,不再進行熱量的傳遞,溫度就不再變化了。(3)熱通常從溫度較高的物體傳向溫度較低的物體,并趨向于熱平衡。2.在實驗中,我們測量物體的溫度通常使用溫度計,生活中還有很多可以感知溫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溫紙帶、感溫粉末……感溫粉末是一些對溫度特別敏感的粉末,在不同溫度下會實現顏色的轉變。3.感溫紙帶是利用對某些特定溫度敏感而顯色的材料制成的紙帶。根據需要,它可以貼在水杯上測量水的溫度,也可以貼在額頭測量我們的額溫。將溫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觸。現象:開始時,試管中涼水的溫度逐漸上升,燒杯中熱水的溫度開始下降。然后涼水與熱水的溫度相同,保持片刻后,涼水與熱水的溫度同時開始下降,最終下降到與周圍室溫相同為止。結論:熱量可以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兩個系統在發生傳熱的條件下趨向于熱平衡。四、熱在金屬中的傳遞 1.傳熱是指由溫度差引起的能量轉移,又稱熱傳遞。2.熱傳遞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熱從溫度較高的物體傳向溫度較低的物體。3.熱可以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4.熱傳遞有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方式。(1)熱傳導是固體中熱傳遞的主要方式。(2)熱對流是液體或氣體中較熱部分和較冷部分之間通過循環流動使溫度趨于熱平衡的過程。(3)物體因自身的溫度而向外發射能量,熱以電磁波的形式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的過程叫熱輻射。觀察熱在金屬圓片中的傳遞。現象:(1)用火加熱涂有蠟(或感溫油墨)的金屬圓片邊緣的一個點,隨著加熱時間的增加,金屬圓片邊緣上的蠟從受熱點開始熔化(感溫油墨開始變色) ,并且以受熱點為圓心,逐漸向金屬圓片受熱點的周圍延伸變化。(2)用火加熱涂有蠟(或感溫油墨)的金屬圓片的中心點,隨著加熱時間的增加,金屬圓片中心點上的蠟從受熱點開始熔化(感溫油墨開始變色) ,并且以受熱點為圓心,逐漸向金屬圓片受熱點的周圍延伸變化。結論:熱傳遞是一個從熱源中心向各個方向逐漸擴散的過程。五、熱在水中的傳遞1.熱在水中是以熱對流的方式傳遞的。2.熱可以在物體間和物體內傳遞,也可以從溫度高的一端傳向溫度低的一端。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遞熱。3.水被加熱后會向上流動,同時冷水會向下流動。4.熱空氣會向上流動,同時冷空氣會向下流動。5.冬天,當我們打開取暖器制熱時,一定是取暖器周圍的空氣先熱起來。接著,這部分較熱的空氣會上升,周圍比較冷的空氣會下降,也就是房間里上部分空氣的溫度會比下部分空氣的溫度高一些。由于較熱的空氣上升,較冷的空氣下降,造成室內空氣的小循環,慢慢地,房間里的空氣會逐步達到全部變熱的結果。6.實驗過程中不要觸摸試管等實驗設備,以免被燙傷;試管口不可以朝向人,以免因為水沸騰體積增大而溢出,發生危險。7.液體和氣體受熱后會發生流動,靠流動傳遞熱的方式叫熱對流。1.加熱試管中的水。現象:開始加熱后,受熱點的水最先變顏色,變了顏色的水開始向上流動,造成水的內部流動和循環。結論:熱可以在物體內部傳遞;熱在水中是以熱對流的方式傳遞的。2.加熱燒杯中的水。現象:給燒杯中的水加熱,能看到水中滴入的紅墨水先是慢慢向上流動。過一段時間后,燒杯里的紅墨水從受熱點上方的旁邊開始下降,導致燒杯中的水慢慢被染色,隨著水的向上流動、向下流動,造成水的內部流動和循環,整杯水的顏色逐漸變成淡紅色。結論:熱在水中是以對流的方式傳遞的。六、哪個傳熱快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2.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3.不同的材料傳熱的快慢不同,金屬材料傳熱比較快,塑料、木頭等材料傳熱比較慢。4.導熱性能好的物體,往往吸熱快,散熱也快。如果要制作食物低溫保鮮盒,那么應選擇導熱性能差的材料。5.不同導熱性能的材料,在生活中都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電飯煲內膽、炒菜用的鍋等需要有很強的導熱性能,因此大多用金屬材料制造,而鍋鏟、湯勺、鋁鍋等把手部分則大多用塑料、木頭等熱的不良導體制造,以免燙手。1.觀察不同材料的導熱性能。現象:隨著浸泡在熱水中的時間的增加,金屬勺勺柄的蠟(或感溫油墨)開始變化,并且沿著勺柄向勺把末端逐漸變化;然后是塑料勺也有類似的變化;最后是木勺,勺柄的蠟(或感溫油墨)開始變化,并且沿著勺柄向勺把末端逐漸變化。結論: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導熱性能不同。金屬勺傳熱最快,塑料勺傳熱次之,木勺傳熱最慢。2.觀察比較銅、鋁、鐵等金屬材料的導熱性能。現象:我們發現蠟(或感溫油墨)最先發生變化的是銅絲,然后是鋁絲上的蠟(或感溫油墨)開始發生變化,最后是鐵絲上的蠟(或感溫油墨)發生變化。結論:銅傳熱最快,鋁次之,鐵傳熱最慢。七、做個保溫杯 1.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2.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3.熱的良導體傳熱快,散熱也快,能加快熱量的傳遞。4.熱的不良導體吸熱慢,散熱也慢,能減慢熱量的傳遞。5.保溫杯只能起到盡量阻隔熱量傳遞的作用,但事實上還是會發生熱量的傳遞。6.設計保溫杯的主要目的是保溫效果要好,因此要盡量選擇熱的不良導體為主要材料,以減慢熱量的散失。7.保溫瓶內膽保溫原理。1.觀察不同材料杯子的保溫效果。現象:倒入熱水后,用手摸杯壁,不銹鋼杯杯壁很燙,塑料杯杯壁不怎么燙,陶瓷杯杯壁基本不熱。過幾分鐘后,不銹鋼杯里的水涼得最快。這是因為不銹鋼是熱的良導體,傳熱速度快,可以把水的熱量較快地向外傳遞到溫度更低的地方,塑料、陶瓷是熱的不良導體,傳熱慢,熱水的溫度下降得也就慢。結論:熱的良導體傳熱快,散熱也快,水溫下降得快;熱的不良導體傳熱慢,散熱也慢,水溫下降得慢。2.測試、比較各種方法的保溫效果。實驗記錄:杯子狀況 開始溫度 10分鐘后溫度 降溫多少無蓋的杯子 68℃ 50℃ 18℃加蓋的杯子 68℃ 55℃ 18℃外包毛巾的杯子 68℃ 53℃ 18℃加蓋、外包毛巾的杯子 68℃ 57℃ 11℃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蓋的杯子 68℃ 59℃ 9℃現象:在這些保溫方法中,無蓋的杯子保溫效果最差,而使用熱的不良導體材料進行保溫的效果最好。結論:杯子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蓋的方法保溫效果最好。3.制作一個保溫杯。制作建議:自制保溫杯可采用雙層結構。內膽和外殼可以采用玻璃、陶瓷等熱的不良導體。填充材料可采用泡沫塑料、棉織物、羽絨等保溫材料。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因熱傳導導致的熱量散失。最外層還可以包裹一層反光材料;防止外面的熱能輻射到杯內。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五年級下冊速記·巧練系列(教科版)第四單元 熱.doc 五年級下冊速記·巧練系列(教科版)第四單元 熱.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