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7張PPT)第1講 物質的分類、性質與轉化第一部分 化學基本概念第一章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復習目標1.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與聯系,能在物質及其變化的情境中,根據需要選擇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對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分析和推斷。 2.能根據物質的類別、組成、粒子的結構、粒子間作用力等說明或預測物質的性質。 3.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單質和化合物、金屬和非金屬的概念。理解酸、堿、鹽、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聯系。 4.了解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膠體的區別。 5.了解化學與傳統文化。知識點一 物質的分類與分散系 1.物質的組成 ①分子是保持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即發生化學變化,元素原子不變。②原子團是由多個原子構成的基團,分為離子團(如OH-、等)和中性基團(如—OH、—CH3等)。(1)元素、物質及粒子間的關系①宏觀上物質是由______組成的,微觀上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或______構成的。②元素與物質的關系元素離子同種元素游離態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化合態(2)同素異形體①由同一種元素形成的幾種________________叫做這種元素的同素異形體。②同素異形體之間的性質差異主要體現在物理性質上,同素異形體之間的轉化屬于__________。性質不同的單質化學變化問題1:常見的同素異形體有哪些?2.物質的分類(1)樹狀分類法——根據物質的組成對物質進行逐級分類,各層之間屬于______關系。請把下列物質的序號填寫到下圖的橫線上:①硫黃 ②HClO ③苛性鈉 ④明礬 ⑤小蘇打 ⑥氧化鈉 ⑦Fe(OH)3 ⑧NaCl溶液 ⑨H2SO3 ⑩淀粉溶液 泥水 Na2O2 SO2 NO2 云 聚乙烯 氬氣包含① ②⑨③⑦④⑤⑥ ⑧⑩ 教材p7(2)交叉分類法——從不同的角度對物質進行分類。鈉鹽硫酸鹽碳酸鹽(3)常見物質的屬類①氧化物: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a.酸性氧化物:能與____反應只生成____和____的氧化物。如CO2、SO3。b.堿性氧化物:能與____反應只生成____和____的氧化物。如CaO、MgO。c.兩性氧化物:既能與____反應又能與____反應的氧化物。如Al2O3。②酸: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_____的化合物。③堿: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______的化合物。④鹽: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酸根陰離子構成的化合物。一般分為正鹽(如Na2CO3)、酸式鹽(如NaHCO3)、堿式鹽[如Cu2(OH)2CO3]。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堿鹽水酸鹽水酸堿H+OH-金屬陽離子或銨根離子問題2:你還能列舉出哪些酸式鹽和堿式鹽? 氧化物辨析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如;非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②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但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堿性氧化物,如Al2O3屬于兩性氧化物,CrO3為酸性氧化物。3.分散系與膠體(1)分散系①概念:________________物質(稱分散質)以______形式分散到另一種(或多種)物質(稱分散劑)中所形成的________。②分類:根據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對分散系進行分類。一種(或多種)粒子混合物溶液膠體濁液(2)膠體①本質特征: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____________的分散系。②分類:根據分散劑不同1~100 nm(3)制備Fe(OH)3膠體的實驗①Fe(OH)3膠體的制備方法②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eCl3+3H2OFe(OH)3(膠體)+3HCl問題3:繼續加熱,現象如何?問題4:1molFeCl3溶液完全反應制備得到的Fe(OH)3膠體粒子是1NA嗎?(4)性質與應用膠體溶液電解質加熱或攪拌問題5:Fe(OH)3膠體的電泳現象如何?問題6:膠體為什么能發生聚沉?圖1-5 光束通過溶液和膠體時的現象 P9(5)膠體的凈化①滲析——用于分離膠體與溶液。將膠體與溶液放入半透膜(如玻璃紙、蛋殼內膜等),溶液中的溶質分子或離子可以透過半透膜,膠體粒子不能透過而留在半透膜中。圖示如下:②過濾——用于分離膠體與濁液。膠體粒子可以透過濾紙,而濁液粒子不能透過濾紙。判斷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為純凈物,含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的物質為混合物。( )(2)NaHSO4溶液呈酸性且電離出H+,故既屬于鹽又屬于酸。 ( )(3)NO2與H2O反應生成HNO3,故NO2為酸性氧化物。 ( )(4)Mn2O7為金屬氧化物,但屬于酸性氧化物。 ( )(5)C2H4O2只代表一種有機物。 ( )(6)Fe(OH)3膠體粒子吸附陽離子而帶正電荷,故膠體帶電。 ( )(7)雞蛋白的溶液、血液、淀粉溶液均能發生丁達爾效應。 ( )×××√××√(8)FeCl3溶液加入沸水中,1 mol Fe3+水解可得到膠體粒子數為NA(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 ( )(9)鐵鹽和明礬凈水的原因是與水反應生成了膠體,吸附水中懸浮物而凈水。( )(10)H3PO3溶液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生成Na2HPO3,可說明H3PO3為二元酸。( )×√√——物質的組成與分類1.(2023·浙江6月卷,T1)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下列材料主要成分屬于有機物的是( )A.石墨烯 B.不銹鋼C.石英光導纖維 D.聚酯纖維D [石墨烯是一種由單層碳原子構成的平面結構新型碳材料,為碳的單質,屬于無機物,A錯誤;不銹鋼是Fe、Cr、Ni等的合金,屬于金屬材料,B錯誤;石英光導纖維的主要成分為SiO2,屬于無機非金屬材料,C錯誤;聚酯纖維俗稱“滌綸”,是由有機二元酸和二元醇縮聚而成的聚酯經紡絲所得的合成纖維,屬于有機物,D正確。]√2.(2024年1月·貴州適應性考試)奮進中的貴州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下列成就涉及的化學知識說法錯誤的是( )A.“中國天眼”所使用的鋼鐵結構圈梁屬于金屬合金材料B.“大數據中心”的電子設備芯片使用的材料是二氧化硅C.“中國橋梁看貴州”,建造橋梁的水泥屬于硅酸鹽材料D.“縣縣通高速”,高速路面使用的改性瀝青是有機材料B [A.純金屬和合金屬于金屬材料,鋼鐵結構圈梁屬于金屬合金材料,故A正確; B.芯片使用的材料是單質硅,故B錯誤;C.水泥屬于硅酸鹽材料,為無機非金屬材料,故C正確;D.改性瀝青為石油煉制產品,是有機材料,故D正確。]√3.(2024·汕頭模擬) “分類”思想能幫助我們尋找物質的通性,下列物質分類正確的是( )A.NO、NO2為酸性氧化物B.NH4Cl、AlCl3為共價化合物C.氫氟酸、氫硫酸為強電解質D.“84”消毒液、潔廁靈為混合物D [NO、NO2都不是酸性氧化物,A錯誤;NH4Cl為離子化合物,AlCl3為共價化合物,B錯誤;氫氟酸、氫硫酸都屬于弱電解質,C錯誤;“84”消毒液、潔廁靈都為混合物,D正確。]√4.現有下列物質:①冰水共存物 ②爆鳴氣 ③鋁熱劑 ④普通玻璃 ⑤水玻璃 ⑥聚乙烯 ⑦漂白粉 ⑧TNT ⑩含氧元素40%的氧化鎂 花生油 福爾馬林 密封保存的NO2氣體 ·5H2O 液氯 王水 KAl(SO4)2·12H2O 分子式為C5H10的烴 分子式為C7H8的芳香烴 H2O與D2O的混合液其中一定為純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號,下同);一定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是純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的是________。 ①⑧⑨⑩ ②③④⑤⑥⑦ 常見的混合物(1)氣體混合物:空氣、水煤氣(CO和H2)、爆鳴氣(H2和O2)、天然氣(主要成分是CH4)、焦爐氣(主要成分是H2、C2H4、CO和CH4)、高爐煤氣、石油氣、裂解氣。(2)液體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軟水、水玻璃、福爾馬林、濃硫酸、鹽酸、汽油、植物油、分散系(如溶液、膠體、濁液等)。(3)固體混合物:漂白粉、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質、纖維素、淀粉等)、玻璃、水泥、合金、鋁熱劑。——分散系與膠體5.(2024·武漢模擬)某同學在實驗室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利用過濾的方法,可將Z中固體與液體分離B.X、Z中分散系的分散質相同C.Y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3CaCO3+2Fe3++3H2O===2Fe(OH)3(膠體)+3CO2↑+3Ca2+D.Z中分散系能產生丁達爾效應√B [膠體可透過濾紙而固體不能透過,A項正確;X中的分散質為氯化鐵,而Z中的分散質為氫氧化鐵膠粒,B項錯誤;FeCl3溶液中存在平衡Fe3++3H2O Fe(OH)3+3H+,加入CaCO3時發生反應CaCO3+2H+===CO2↑+Ca2++H2O,從而促進Fe3+水解,C項正確;Z中分散系為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D項正確。]6.(2023·貴陽模擬)膠體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應用(Liepatoff規則:膠核總是選擇性地吸附與其本身組成相似的離子形成膠粒)。硅膠溶液組成如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膠粒中表面離子數目一定大于束縛反離子B.與硅膠溶液膠核組成相似C.1 mol Na2SiO3和足量鹽酸反應得到硅膠粒子數約為6.02×1023D.硅膠溶液的膠團中>2n(H+)√B [A.膠粒中帶負電荷數大于H+帶正電荷數,表面離子數不一定大于束縛反離子數,錯誤;B.由題圖可知,膠核優先吸附,根據Liepatoff規則可得與硅膠溶液膠核組成相似,正確;C.許多分子聚集一起形成膠粒,故形成膠粒數小于6.02×1023,錯誤;D.膠團不帶電荷,膠團中陰離子為硅酸根離子,陽離子為氫離子,根據電荷守恒=2n(H+),錯誤。]7.中國人食用豆腐已有上千年歷史。東漢《大荒紀聞》記載“(周)幽王時,隸糴(磨碎)豆為乳。王未飲而溫,久為酥烙(乳酪)”。《本草綱目》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整套制作豆腐的流程:“豆腐之法,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硙碎,濾去渣,煎成,以鹽鹵汁或山礬葉或酸漿、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末收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豆漿主要是豆類蛋白質與水形成的膠體分散系,屬于介穩體系B.取少量豆漿于試管中稀釋,用“激光筆”照射,可觀察到光亮的“通路”C.豆漿中加入鹽鹵汁或石膏,可加快凝聚成豆腐,其原理與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類似D.用“煎成”后的豆漿制作豆腐,其蛋白質仍然具有生理活性√D [豆漿主要是豆類蛋白質分散在水中形成的膠體分散系(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膠體屬于介穩體系,故A正確;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故B正確;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就是含有膠體的江河水接觸含電解質的海水發生聚沉,與豆漿中加入鹽鹵汁或石膏可加快凝聚成豆腐的原理都為膠體遇電解質易發生聚沉,故C正確;蛋白質高溫蒸煮時發生變性,失去了生理活性,故D錯誤。](1)膠體具有介穩性的主要原因是膠體粒子可以通過吸附帶電粒子而帶有電荷,且同種電荷相互排斥,不易聚集成較大的顆粒,膠體中的膠粒帶電,但膠體不帶電,整個分散系仍呈電中性。(2)Fe(OH)3膠體粒子是分子的集合體,因此,Fe(OH)3膠體粒子的數目要遠遠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數目。(3)區分膠體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簡單方法是丁達爾效應,而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在1~100 nm之間,而不是丁達爾效應。知識點二 物質的性質與轉化1.物質的性質和變化關系圖2.常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三餾 蒸餾、分餾 干餾四色 焰色試驗 顯色反應、顏色反應、指示劑變色反應七解 溶解、潮解 分解、電解、水解、裂解、降解二十 三化 熔化、汽化、 液化、酸化 氧化、氫化、風化、鈍化、催化、皂化、歧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煤的氣化、煤的液化、水化、炭化、磺化、硫化、鹵化、橡膠老化問題6:HCl溶于水,斷裂什么鍵?這是化學變化嗎?①只有化學鍵的斷裂不是化學變化,如離子晶體、共價晶體的熔化。②蛋白質的變性為化學變化而鹽析為物理變化。③核裂變或聚變不屬于化學變化而屬于核變化。④一般物質的“三態”變化屬于物理變化。3.物質的常見轉化和反應類型(1)酸、堿、鹽、氧化物和單質之間的轉化①強酸制弱酸:如實驗室制CO2和SO2,其離子方程式分別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CO3+2H+===Ca2++CO2↑+H2O+2H+===SO2↑+H2O②強堿制弱堿:如2NH4Cl+C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易溶物轉化為難溶物:如AgNO3+NaCl===_________________。④難溶物轉化為更難溶物:如3Mg(OH)2+2FeCl3 ____________________。⑤難揮發物轉化為易揮發物:如NaCl+H2SO4(濃)HCl↑+NaHSO4。⑥難溶物轉化為難電離物:如AgCl+2NH3·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Cl2+2NH3↑+2H2OAgCl↓+NaNO33MgCl2+2Fe(OH)3[Ag(NH3)2]Cl+2H2O(2)化學反應類型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氧化還原非氧化還原吸熱放熱問題7:列舉下列反應類型的具體化學反應方程式判斷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232Th轉化成233U是化學變化。 ( )(2)用鉑絲蘸取Na2SO4、Na2CO3、NaCl溶液進行焰色試驗是化學變化。( )(3)Na2CO3·10H2O的風化、NaOH的潮解屬于物理變化。 ( )(4)從海水中提取物質都必須通過化學反應才能實現。 ( )(5)NH4Cl溶液除鐵銹是化學變化。××××√×——物質的性質及其應用1.(2023·成都二診)化學與生活、生產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用生石灰脫燃煤中的硫,最終硫可轉變為CaSO4B.用作信息高速公路的石英光導纖維是一種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C.凈水池中加入活性炭有吸附色素和除異味的作用D.作反應容器涂層的聚四氟乙烯能抗酸、堿,耐腐蝕B [石英光導纖維成分為SiO2,屬于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故B錯誤。]√2.(2022·廣東卷,T6)勞動開創未來。下列勞動項目與所述的化學知識沒有關聯的是( )選項 勞動項目 化學知識A 面包師用小蘇打作發泡劑烘焙面包 Na2CO3可與酸反應B 環保工程師用熟石灰處理酸性廢水 熟石灰具有堿性C 工人將模具干燥后再注入熔融鋼水 鐵與H2O高溫下會反應D 技術人員開發高端耐腐蝕鍍鋁鋼板 鋁能形成致密氧化膜√A [小蘇打是NaHCO3的俗名,A錯誤;熟石灰[Ca(OH)2]具有堿性,可以用于處理酸性廢水,B正確;Fe高溫下與水發生反應:3Fe+4H2O(g)Fe3O4+4H2,故需要將模具干燥,C正確;鋼板鍍鋁后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增強抗腐蝕性,D正確。]3.(1)已知次磷酸(H3PO2)是一元中強酸,請寫出其與足量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Be(OH)2與Al(OH)3都屬于兩性氫氧化物,寫出Be(OH)2分別溶于NaOH溶液、鹽酸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3PO2+NaOH===NaH2PO2+H2OBe(OH)2+2NaOH===Na2BeO2+2H2OBe(OH)2+2HCl===BeCl2+2H2O——物質的變化與轉化4.(2022·湖南卷,T1)化學促進了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下列敘述中沒有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石膽能化鐵為銅”B.利用“侯氏聯合制堿法”制備純堿C.科學家成功將CO2轉化為淀粉或葡萄糖D.北京冬奧會場館使用CO2跨臨界直冷制冰D [“石膽能化鐵為銅”指的是鐵可以與硫酸銅發生置換反應生成銅,發生了化學變化,A不符合題意;工業上利用“侯氏聯合制堿法”制備純堿,二氧化碳、氨、氯化鈉和水發生反應生成的碳酸氫鈉晶體經加熱后分解生成碳酸鈉即純堿,發生了化學變化,B不符合題意; CO2轉化為淀粉或葡萄糖,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C不符合題意;使用CO2跨臨界直冷制冰,將水直接轉化為冰,沒有新物質生成,只發生了物理變化,沒有涉及化學變化,D符合題意。]√5.小林同學歸納總結了有關酸和堿的化學性質的知識網絡如圖所示(圖中短線表示兩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化學反應)。其中A是一種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金屬,B是一種常見的化合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質B只能是Na2CO3B.反應⑤的實驗現象是黑色固體逐漸消失,溶液從無色變為黃色C.反應①是Fe+H2SO4===FeSO4+H2↑D.圖中所標的9個反應中,屬于中和反應的是④⑥⑨√C [根據酸和堿的通性,結合題圖所示,可知物質B的類別為鹽類,碳酸鉀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鉀、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鉀和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鉀,所以物質B還可以是碳酸鉀,A錯誤;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硫酸銅溶液為藍色溶液,不是黃色,B錯誤;物質A是一種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金屬,所以物質A是鐵,單質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C正確;中和反應是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①鐵和稀硫酸反應,屬于置換反應,②是鹽和酸反應,③是鹽和堿反應,⑤酸和金屬氧化物反應,都屬于復分解反應,但不是中和反應,④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應,不是中和反應,⑥為稀硫酸和燒堿反應,屬于中和反應,⑨為石灰水和鹽酸反應,屬于中和反應,D錯誤。]6.甲、乙、丙、丁均為中學化學中常見的單質或化合物,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部分產物已略去),下列各組物質中不能實現如圖所示轉化關系的是( )選項 甲 乙 丙 丁A CuO CO2 CO CB Fe Fe(NO3)2 Fe(NO3)3 HNO3C AlCl3 Al(OH)3 Na[Al(OH)4] NH3·H2OD CO2 NaHCO3 Na2CO3 NaOH√C [AlCl3與NH3·H2O反應產生Al(OH)3沉淀,由于NH3·H2O是弱堿,不能溶解Al(OH)3,因此二者反應時無論相對量多少,只能生成Al(OH)3沉淀,C符合題意。]微點突破1 化學與傳統文化1.傳統文化中的化學物質(1)中國古代的礬化學:中國古代在染色、醫藥、煉丹術中都曾廣泛地應用各種礬,包括綠礬(FeSO4·7H2O,又名青礬,用于染黑,所以又稱皂礬)、白礬[KAl(SO4)2·12H2O,又名明礬]、黃鉀鐵礬]、膽礬(CuSO4·5H2O,唐代以前稱石膽)。(2)碳酸鉀與苛性鉀:戰國時期著作《周禮·考工記》中對氫氧化鉀的記述原文:“湅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淫之以蜃。”大意按現在的話來說,煮熟(湅)絲帛時,先燒欄木(欄為樹名,即楝)為灰(含K2CO3較多),用其灰汁浸泡絲帛于光澤容器中,再加入蜃(蜃指石灰)。其反應:===CaCO3↓+2KOH。(3)石油:《漢書》中“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里的“洧水”指石油。(4)黑火藥的成分:一硫(S)、二硝(KNO3)、三木炭(C),反應為2KNO3+S+3CK2S+N2↑+3CO2↑。2.傳統文化中的物質變化與反應類型如成語“火上澆油”(主要是化學變化)、“百煉成鋼”(主要是化學變化);古詩詞或諺語“千錘萬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變化),“落湯螃蟹著紅袍”(主要是化學變化),“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變化)等。3.傳統文化中的物質鑒別《本草經集注》中區分硝石和樸硝:“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乃真硝石也。”利用焰色試驗區別硝石(KNO3)和樸硝(Na2SO4)。4.傳統文化中的分離與提純古代涉及的分離與提純常包括萃取分液、蒸餾、升華、過濾等。1.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杓”的材質為Fe3O4B.《抱樸子》中“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曾青”是可溶性銅鹽C.“凡石灰,經火焚煉為用”,“石灰”指Ca(OH)2D.《漢書》中“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里的“洧水”指石油C [“石灰”指CaCO3,C錯誤。]√2.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浩瀚的歷史文明中有許多關于化學的記載。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選項 古代文獻 記載內容 涉及原理A 《淮南萬畢術》 曾青得鐵則化為銅 活潑金屬置換不活潑金屬B 《鶴林玉露·一錢斬吏》 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不涉及化學變化C 《天工開物》 凡火藥,硫為純陽,硝為純陰 純陰指化合價降低,利用硝酸鉀的氧化性D 《肘后備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 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B [“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描述的是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鐵的活潑性強于銅,A項合理;“水滴石穿”是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氫鈣的過程,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O2+H2O===Ca(HCO3)2,屬于化學變化,B項不合理;硝酸鉀、硫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氧化還原反應,C項合理;青蒿素提取為萃取過程,是物理方法,D項合理。]3.下列選自《天工開物》的語句中,包含過濾操作的是( )A.取入缸中浸三個時,漉入釜中煎煉B.爐甘石煙洪飛損C.其底鋪薪,發火煅紅D.傾入盆中,經宿結成白雪A [爐甘石為碳酸鋅,“煙洪飛損”即煅燒使其分解,B與題意不符;“其底鋪薪,發火煅紅”為在其下鋪一層木炭,高溫煅燒,C與題意不符;“傾入盆中,經宿結成白雪”即傾于器內,經過一宿,即結晶成硝,D與題意不符。]√4.(2023·衡水中學一調)《天工開物》中述及銅的開采與冶煉:“凡銅砂……淘洗去土滓,然后入爐煎煉,其熏蒸傍溢者為自然銅……色似干銀泥……凡銅質有數種:有與鉛同體者,其煎煉爐法,傍通高低二孔,鉛質先化,從上孔流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淘洗去土滓”屬于原料的富集B.煉制所得自然銅為合金C.銅與鉛混合物的分離過程利用了物質的熔點不同D.可用熱分解法冶煉銅D [“淘洗去土滓”,使礦石和土分離屬于原料的富集,A正確;純銅為紅色,“自然銅……色似干銀泥”為合金,B正確;銅與鉛混合物的分離過程中,鉛質先熔,從上孔流出,利用了物質的熔點不同,C正確;不能用熱分解法冶煉銅,可用熱還原法冶煉銅,D錯誤。]√三步巧解傳統文化試題高考真題演練1.(2023·山東卷,T1)下列之物具有典型的齊魯文化特色,據其主要化學成分不能與其他三種歸為一類的是( )A.泰山墨玉 B.龍山黑陶C.齊國刀幣 D.淄博琉璃C [墨玉、黑陶、琉璃的主要化學成分都是硅酸鹽,而刀幣是合金,故選C。]√2.(2023·全國甲卷,T7)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苯甲酸鈉可作為食品防腐劑是由于其具有酸性B.豆漿能產生丁達爾效應是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的散射C.SO2可用于絲織品漂白是由于其能氧化絲織品中有色成分D.維生素C可用作水果罐頭的抗氧化劑是由于其難以被氧化B [苯甲酸鈉是強堿弱酸鹽,苯甲酸根離子水解會使溶液呈堿性,A錯誤;豆漿屬于膠體,膠體粒子對光束具有散射作用,可以產生丁達爾效應,B正確;SO2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能與某些有色物質生成不穩定的無色物質,C錯誤;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易被氧化,常用作抗氧化劑,D錯誤。]√3.(2023·湖南卷,T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化學與文化傳承密不可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青銅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質為合金B.長沙走馬樓出土的竹木簡牘主要成分是纖維素C.蔡倫采用堿液蒸煮制漿法造紙,該過程不涉及化學變化D.銅官窯彩瓷是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經高溫燒結而成C [青銅是銅錫合金,A說法正確;竹木簡牘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竹子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B說法正確;蔡倫用堿液制漿法造紙,將原料放在堿液中蒸煮,原料在堿性環境下發生反應使原有的粗漿纖維變成細漿,該過程涉及化學變化,C說法錯誤;陶瓷是以黏土(主要成分為含水的鋁硅酸鹽)為主要原料,經高溫燒結而成的,D說法正確。]√4.(2023·海南卷,T5)《齊民要術》中記載了酒曲的處理,“乃平量一斗,舀中搗碎。若浸曲,一斗,與五升水。浸曲三日,如魚眼湯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搗碎”目的是促進混合完全B.“曲”中含有復雜的催化劑C.“斗”和“升”都是容量單位D.“魚眼”是水蒸氣氣泡的擬像化D [ “搗碎”可以增大接觸面積,提升發酵速率,也能促進混合完全,A正確;“曲”中含有多種酶、細菌和真菌,具有催化作用,B正確; “斗”和“升”都是容量單位,C正確;“浸曲三日,如魚眼湯沸”是讓酒曲充分發酵,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的氣泡不是水蒸氣氣泡,D錯誤。]√5.(2022·廣東卷,T2)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神舟十三號順利往返、“天宮課堂”如期開講及“華龍一號”核電海外投產等,均展示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巨大成就。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冬奧會“飛揚”火炬所用的燃料H2為氧化性氣體B.飛船返回艙表層材料中的玻璃纖維屬于天然有機高分子C.乙酸鈉過飽和溶液析出晶體并放熱的過程僅涉及化學變化D.核電站反應堆所用鈾棒中含有的與互為同位素√D [H2作為燃料在反應中被氧化,體現出還原性,故A項錯誤;玻璃纖維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故B項錯誤;乙酸鈉過飽和溶液析出晶體的過程中無新物質生成,因此屬于物理變化,故C項錯誤;與是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核素,因此二者互為同位素,故D項正確。]6.(2022·湖北卷,T3)武當山金殿是銅鑄鎏金大殿。傳統鎏金工藝是將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火除汞,使金附著在器物表面。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鎏金工藝利用了汞的揮發性B.鎏金工藝中金發生了化學反應C.鎏金工藝的原理可用于金的富集D.用電化學方法也可實現銅上覆金B [加熱除汞,說明汞易揮發,A正確;將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然后加熱汞揮發后留下金,整個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B錯誤;金溶于汞中,然后再加熱除去汞,使得金的純度增大,所以可以用于金的富集,C正確;用電解的方法,銅作陰極,電解液中含有可溶性的含金離子,則可實現銅上鍍金,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