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跨學科實踐活動(一)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與使用跨學科實踐活動 11. 空氣質量指數(簡稱 AQI)是定量描述空氣質量狀況的指數,其范圍是 0~50、51~100、101~150、150~200、201~300 和大于 300,分別對應國家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一級(優)、二級(良)、三級(輕度污染)、四級(中度污染)和五級(重度污染)、六級(嚴重污染)。 某日實踐小組的同學們跟隨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利用如圖所示的微型空氣質量監測儀測量本市的空氣質量,并記錄數據如表格所示(1 mg=1 000 μg),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C跨學科實踐活動 1跨學科實踐活動 1A. 污染物 X 是一氧化碳B. 該日本市空氣污染物中含量最少的是臭氧C. 其空氣質量屬于國家空氣質量標準的一級D. 可通過使用清潔能源代替煤和石油改善空氣質量跨學科實踐活動 12. 某校化學社團開展了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與使用、并進行了檢測某小區地下車庫的空氣質量、分析某化工廠附近降雨類型等項目化學習。任務一: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組裝步驟】閱讀安裝說明書,將空氣質量檢測站組件按說明書組裝,并聯網調試。跨學科實踐活動 1任務二:檢測某小區地下車庫中的有害氣體【測定實驗】用該“檢測站”測得某小區地下車庫中一氧化碳在不同時間段內的濃度如圖。(已知:50 ppm 為一氧化碳準許成年人置身其中的最大量)(1)【交流分析】一氧化碳濃度最大的時間段是 _______,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務三:設計實驗分析某化工廠區附近降雨的類型【調查分析】同學們通過走訪調查,得知該化工廠區附近所降雨水為酸雨。【查閱資料】常見酸雨根據致酸物質分為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早晨上班高峰期,汽車尾氣產生較多,導致一氧化碳濃度含量升高(合理即可)跨學科實踐活動 1(2)【進行實驗】<氯化鋇跨學科實踐活動 1【反思評價】(3)步驟②發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李同學認為只進行步驟②即可得出結論,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aCl2+H2SO4 BaSO4↓+2HCl氯化鋇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硝酸不與氯化鋇反應跨學科實踐活動 1任務四:調查空氣污染的原因(5)【交流討論】空氣污染是由 __________(填一種燃料)的燃燒造成的。(6)【成果分享】同學們通過項目化學習,了解了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和使用、有害氣體的檢測等,他們一起制作了保護空氣倡議書,請你將其補充完整。煤使用清潔能源(合理即可)基于特定需求設計和制作簡易供氧器跨學科實踐活動 21. 化學課上,某小組同學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了一套簡易“供氧器”。跨學科實踐活動 2(1)圖中標號①儀器的名稱:__________。(2)為制取干燥的氧氣,裝置接口連接的正確順序為 _____(填選項字母)。A. a→b→c→d B. a→b→c→eC. a→c→b→d D. a→c→b→e(3)制取氧氣的過程中,檢驗“儲氣瓶”氧氣已存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反應發生后,使反應停止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液漏斗C將帶 有 火 星 的 木 條 放 在 e 導管口處,若木條復燃,證明已經集滿氧氣將銅絲拉起,使二氧化錳與過氧化氫溶液分離跨學科實踐活動 22.[2024·東營改編]如何基于特定需求設計和制作簡易供氧器呢? 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開展了下列活動。【界定任務】小英同學認為,首先了解制作簡易供氧器的供氧原理再確定制取裝置。 同學們一致認為制作簡易供氧器還需要考慮物質變化、能量變化、反應速率、制得氧氣的純度、制氧劑的用量和配比等。根據 __________________確定發生裝置,根據氧氣的密度和溶解性等確定收集裝置。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跨學科實踐活動 2【建構模型】老師提供了以下實驗裝置,同學們選擇用過氧化氫分解和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獲得氧氣。(1)儀器 a 的名稱:___________。(2)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應選擇的制取裝置是 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錐形瓶AC(或AE)2H2O2 2H2O+O2↑MnO2跨學科實踐活動 2【模仿改造】化學制氧機(見圖甲)利用過碳酸鈉白色固體、二氧化錳黑色粉末產生氧氣。 過碳酸鈉(2Na2CO3·3H2O2)加水溶解會分解生成碳酸鈉和過氧化氫。 用該制氧機制氧時,在反應倉中加入適量水,再先后加入過碳酸鈉和二氧化錳,反應倉內有黑色粉末翻騰,變得渾濁,倉壁變得溫熱,過濾倉底部導氣管口有氣泡冒出。跨學科實踐活動 2(1)加濕過濾倉不僅可以過濾雜質,利用氧氣__________ 溶于水的性質,使氧氣變得濕潤;而且根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 來判斷產生氧氣的速率。(2)驗證加濕過濾倉導出的氣體是氧氣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制氧機內部氣流采用高壓進低壓出(即產生的氣體在高處聚集,經導管從低處進入加濕過濾倉)的方式,可能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易氣泡產生速率將帶有火星的木條放在導管口處,若木條復燃,則說明氣體為氧氣保證氧氣輸出量穩定(合理即可)跨學科實踐活動 2(4)選擇制作簡易供氧器的反應原理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一條)。原料是否廉價易得(或反應速率是否適中,實驗條件是否易于控制,是否安全、環保,制得氣體是否純凈等,合理即可)跨學科實踐活動 2【評價反思】展示環節,小英同學所在小組制作的簡易供氧器(如圖乙)得到了大家的好評,并提出修改意見:在導管出口處加裝一個帶有調氣閥的鼻氧管,以提高適用性。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跨學科實踐活動 31. 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及實施節能提效,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路徑。 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了“碳中和”理念的學習。 如圖為自然界中的碳循環,請回答問題。跨學科實踐活動 3跨學科實踐活動 3(1)了解二氧化碳的來源:圖中的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_、天然氣,燃燒都會產生二氧化碳,是造成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2)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徑:①自然界中的綠色植物可以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葡萄糖和氧氣,該過程將 ___________ 能轉化為化學能。②工廠中利用二氧化碳和氨氣生產尿素,尿素屬于 ________ 肥。③制定生活中的低碳行動方案。 提出一條“低碳行動”的具體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油太陽氮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即可)跨學科實踐活動 32. 某小組對二氧化碳的來源、吸收、轉化以及低碳措施產生興趣,開啟“低碳行動”項目化學習探究之旅。任務一:探究生活中二氧化碳的來源【設計并進行實驗】同學們用兩個相同的塑料瓶分別收集空氣和汽車尾氣。 設計如圖 1 實驗,放在陽光下照射,觀察水柱的移動情況。跨學科實踐活動 3【實驗現象】(1)紅墨水水柱向 _______(選填“左”或“右”)邊移動。【實驗結論】汽車尾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說明汽車燃料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任務二:實驗室模擬吸收二氧化碳的原理小組同學利用如圖甲裝置測量了反應前后圓底燒瓶內壓強的變化。左跨學科實踐活動 3跨學科實踐活動 3步驟 1:某同學檢驗了圖甲裝置的氣密性,得到如圖乙所示圖像,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步驟 2:常溫下,兩瓶 250 mL 的燒瓶內收集滿 CO2 氣體,注射器內各裝有 50 mL 的飽和NaOH 溶液和飽和澄清石灰水,連接好裝置和壓強傳感器。 打開活塞 1 和活塞 2,同時迅速將注射器內液體全部注入各自燒瓶中,關閉活塞 1,一段時間后,同時振蕩燒瓶。 觀察傳感器定量實時地傳回燒瓶內氣壓變化形成的圖像情況如圖 3 所示。跨學科實踐活動 3跨學科實踐活動 3(2)步驟 1 中該同學進行氣密性檢查的操作是打開活塞 1 和活塞 2,________(選填“推”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距離后停止。(3)圖 3 中,表示注入的是飽和澄清石灰水的是曲線 ________(選填“Ⅰ”或“Ⅱ”)。(4)圖 3 中,AB 段壓強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Ⅰ注射器里的液體注入燒瓶中,造成燒瓶內的氣體被壓縮,壓強迅速增大跨學科實踐活動 3任務三:制定低碳行動方案(5)通過該項目的探究,小組同學對低碳行動有了新的認識,請補充完整。使用新能源汽車光合CO2+2NH3 CO(NH2)2+H2O高溫、高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