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年級上冊冀人版知識點匯總物質的變化第一課 空氣的成分1.空氣是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其中氧氣可以支持燃燒,大約占空氣體積的21%;其他不支持燃燒的氣體主要是氮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78%;此外,還有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氣等其他氣體。2.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3.實驗:點燃兩支相同的蠟燭,用集氣瓶將其中一支蠟燭罩起來。實驗方法:A.把一支蠟燭粘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中;向水糟中加入大約5厘米深的水,水不宜太多,能淹沒蠟燭下部即可,倒水時不要弄濕燭芯。B.不點燃蠟燭,用集氣瓶把蠟燭扣上,觀察水能進入杯子嗎 C.點燃蠟燭,用集氣瓶罩在蠟燭上,觀察實驗現象。實驗現象:蠟燭熄滅,集氣瓶內水面上升,并高出水槽中的水面。現象解析:A.集氣瓶內水面上升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答:說明瓶子內的空氣少了,“騰”出了一部分空間。B.為什么集氣瓶中的空氣會減少 是空氣跑了嗎 你認為這與什么有關 為什么 答:因為蠟燭燃燒會消耗一部分空氣。C.集氣瓶中還有沒有空氣 是不是都用光了 為什么 答:集氣瓶中還有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水會占據瓶內的全部空間。結論:蠟燭燃燒要消耗一部分空氣。4.實驗:蠟燭熄滅后,集氣瓶內的氣體還能不能支持燃燒。實驗方法:A.用一塊玻璃片在水下把集氣瓶蓋好,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集氣瓶,倒扣過來放在桌面上。B.把瓶口的玻璃片推開一條小縫兒,將燃著的木條伸進集氣瓶里,觀察有什么現象 結論: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是支持燃燒的,只有這種氣體存在燃燒才能進行;另一種氣體是不能支持燃燒的。4、氮氣的用途:用于醫療手術、用作燈泡填充氣、用于生產氮肥、用于儲存食品。5、氧氣的用途:潛水員需要攜帶供氧裝置;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屬;液態氧用作火箭的助燃劑;煉鋼需要氧氣。6、氧氣的作用:①供給呼吸②支持燃燒③反應放熱7、空氣中氮氣含量過高,會使人缺氧窒息。第二課 燃燒的秘密1.物體在燃燒時有什么現象 發光發熱、散發氣味、生成新物質。2.物體燃燒前后有什么不同 燃燒后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物體燃燒后,有新的物質生成,構成物體的物質發生了改變。3.實驗:探究蠟燭燃燒后生成了什么。實驗方法:A.把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燃著的蠟焰上方,大約15秒鐘,觀察燒杯內壁產生什么現象。B.往燒杯中加入10毫升澄清石灰水,將蠟燭點燃,放入燒杯中,5秒后蓋上蓋子,等蠟燭自然熄滅后從瓶中取出,搖晃燒杯,觀察石灰水有什么變化。注意事項:A.點燃蠟燭時要注意安全。B.如果現象不明顯就找找原因,再做一次。實驗現象:罩在蠟燭火焰上方的燒杯內壁有小水珠出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實驗結論:蠟燭燃燒時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質。(燃燒過程是不可逆的。)4、生活中對燃燒的利用? 烹飪食物、取暖、制造加工生活用品、食品加工、火力發電等。5、燃燒帶來的危害? 但是燃燒引起的火災,火災會燒毀人們的財物,燒傷人們的身體;或高溫液體、蒸汽等也會給我們帶來燒燙傷的危害。瓦斯爆炸、森林大火、公共場所失火等。6、怎樣才能有效地預防燒燙傷呢 只要我們在生活中提高防范的意識,遠離明火以及高溫物體、液體,規范使用電器等,就可以有效減少燒燙傷事件的發生。如果身邊發生燒燙傷事件時,不要慌張,根據情況先報警,然后按照五步法進行急救,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燒燙傷帶來的傷害。(P7)7、燒燙傷應急措施: 冷水沖15分鐘、剪開衣物、冷水浸泡、紗布覆蓋、送往醫院8、要使火熄滅該怎么辦? 斷絕可燃物來源(關閉煤氣閥門)、降低可燃物的溫度(用水澆)、使燃燒物與空氣隔絕(用沙土蓋)。第三課變色游戲1.實驗:探究蘋果切面變色的原因。實驗方法:將蘋果從中間縱向切開,分別放在小碟中。向其中一片蘋果表面滴上檸檬汁或用保鮮膜包住。10分鐘后觀察兩片蘋果切面的變化。選取其他水果或蔬菜,重復上述步驟。實驗結論:蘋果等水果蔬菜切面變色是因為有新的物質生成。2.紫甘藍汁遇到白醋和小蘇打溶液變色的原因:白醋溶液呈酸性,小蘇打溶液呈堿性,紫甘藍汁在酸堿性不同的溶液中會呈現不同的顏色。3.隱形字跡遇熱后能夠變色,是因為有新的物質生成。4、制作多色果凍的過程: 制作紫甘藍汁、加熱后,溶入瓊脂、凝固后加點醋、將果凍的另一端浸入蘇打水中、多色果凍制作完成。第四課 生銹與防銹1.比較鐵和鐵銹。實驗方法:A.用鐵釘分別劃一劃鐵制品和鐵銹,觀察有什么現象。B.將鐵制品和鐵銹分別連接到電路中,觀察燈泡能否發光C.用磁鐵的磁極分別接近鐵制品和鐵銹,觀察有什么現象。溫馨提示:使用鐵釘要注意安全,連接電路時注意不要短路。實驗現象:鐵制品生銹后硬度降低、不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實驗結論:說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2.探究鐵生銹的條件實驗方法:把5枚干凈無油的鐵釘分別放入5支試管中,給試管編上號碼。1號試管保持干燥,用橡皮塞密封;向2號試管中加滿食用油,用橡皮塞密封;向3號試管中注滿水,用橡皮塞密封;向4號試管中注入少量的水,敞口放置;向5號試管中注入少量的水,并放入少許鹽,敞口放置。連續觀察十天左右。溫馨提示:鐵釘表面要干凈、無銹、無油;實驗要用純凈水。實驗現象:5枚鐵釘生銹的程度不同,1號、2號沒有生銹,5號鐵釘生銹最嚴重。實驗結論:鐵生銹與空氣、水、鹽等因素有關。3.每年由于生銹而報廢的金屬制品占全世界金屬制品年產量的20%6—40%,金屬生銹還會造成環境污染、機器設備爆炸或損環,給人們生活和生產帶來很大影響。4.怎樣防止金屬生銹 我們知道金屬生銹與空氣、水、鹽等因素有關,如果我們能夠隔絕或減少金屬與空氣、水、鹽(或酸)的接觸,就可以達到防銹的目的。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是用涂油、搪瓷、噴漆、電鍍、擦干水分這些方法隔絕或減緩金屬與空氣、水、鹽(或酸)的接觸,從而防止生銹。5、鐵和鐵銹的區別?實驗目的 顏色 光澤 手感 有無空隙 是否導電 能否被磁鐵吸引 延展性鐵 銀白色 有 光滑 無 能 能 有鐵銹 紅褐色 無 粗糙 有 不能 不能 無健康與生活第五課 刺激與反應1.研究人體對環境刺激產生反應需要的條件。方法:三個人為一組,一人為測試者,兩人為被測試者。活動前被測試者都戴上眼罩,其中一人還要戴上耳套。活動開始,測試者從距桌面20厘米高處分別扔下一張紙巾、一把鑰匙。要求被測試者聽到聲音后舉手示意。注意事項:三人可輪流測試;活動要安靜、有序。結論:我們要聽到聲音,需要有接收聲音的耳朵及物體發出聲音,當聲音刺激耳朵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2.研究刺激條件或感官發生變化后人體的感覺有什么變化。實驗方法(一)A.一人為被測試者,背對桌子,坐在相距兩米遠的椅子上。B.另一人為測試者,分別從距離地面5厘米、10厘米、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的地方扔下大頭針。C.被測試者聽見聲音后,舉手示意。D.被測試者用棉花堵住一只耳朵,重復上面的實驗。實驗方法(二)先喝一口橙汁,然后再捏住鼻子喝一口,體會橙汁的味道是否一樣。結論:不同的環境刺激(如聲音大小、光線強弱、氣味不同),人體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相同的環境刺激,人體利用不同感官產生的感覺也不同。3、人體能接收某些環境刺激并做出反應,這種反應對人體有什么作用呢?答:人體對某些環境刺激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環境變化,趨向有利的刺激,避開有害的刺激,保護人體。4、不良的生活習慣是誘發感官疾病的主要原因。5、我們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保證感覺器官的健康 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①養成健康的飲食和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每天足的睡眠。②照顧好自己的鼻子、眼睛、皮膚、耳朵等感覺器官。③堅持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6、你認識下面物品嗎 它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對人體感官有什么保護作用 答:①護目鏡。在有強光、粉塵或較大風沙,水下作業或醫療救治時使用。護目鏡可以防止血液、體液、分 泌物、風沙等進入人的眼睛,也可以防止輻射光對眼睛造成一定的傷害,對眼睛起到防護作用。②安全帽。進行油田鉆井、森林采伐、供電線路、建筑施工等作業都需要用到安全帽。安全帽可以防止墜落物或撞擊對頭部的傷害,保護人體頭部。③隔音耳塞。在嘈雜環境進行音樂活動和體育賽事時,可以使用隔昔耳塞。隔音耳塞對耳朵進行保護,避免噪音損傷聽力。7、 怎樣預防近視1.不要在光線睛弱或陽光直射的情況下看書、寫字。2.不要在臥床或走路時看書,不要在動蕩的車廂內看書。3.不要看字體過小、過密或宇跡不清的讀物。4.不要用淺色的鉛筆寫宇。5.要勞逸結合,用眼一段時間后,眼部要放松一會兒。6.要定期檢測自己的視力。第六課 人體的司令部1、人腦有什么特點?腦在頭部,藏在頭骨里。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腦的形狀像一個核桃仁,表面有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成年人腦的重量約為1400克。2、腦有什么功能呢?答:腦是人體的“司令部”,能夠指揮人的行動,產生思想和情感,進行認知和決策,是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生物基礎。3、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怎樣才能讓腦更健康 答:(1)每天應保證8~10 小時的睡眠。(2)積極參加體育鍛煉。(3)補充全面、合理的營養。(4)保持愉快、積極的情緒。(4)不吸煙、不酗酒。(6)運動時要注意保護頭部。(7)學習、工作時要做到勞逸結合。第七課 活動與健康1、飲食、運動、睡眠、衛生等不良習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現在讓我們做個頭腦風暴的游戲,每組同學可從中任選一個主題,把自己知道的在這方面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一一列舉出來。在相同時間內,比一比哪組列舉得最多。2、睡眠可以讓身體得到休息和恢復,睡眠不足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時間長了會導致免疫能力下降,還會影響生長發育。飲食不均衡會導致營養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酒精不僅直接影響肝、胃,還會損害大腦,使記憶力減退,影響學習。長期不運動會造成抵抗力下降,易生病,不利于兒童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3、講究衛生、合理飲食、積極鍛煉、規律作息,有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4、我們小時候在不同時期分別打過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疫苗5種免費疫苗,有效地預防了乙型肝炎、結核病、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麻疹7種傳染病。現在我們遇到特殊情況,根據需要還要及時地打“預防針”,如注射新冠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5、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身體健康并不是真正的健康,還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能與他人和諧相處,能尊重他人,并能時常給子他人幫助或得到幫助等。6、采用統計表或統計圖的方式對全班同學的生活習慣進行統計。7、 為了身體健康,我們應該怎樣做 答:(1)要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保證營養攝入充足。(2)多參加體育鍛煉,有效的鍛煉可以提高體質。(3)注意勞逸結合。(4)學會給自己釋放壓力,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情。8、分析自己的生活習慣酈些有利于健康,哪些不利于健康,并與同學進行交流。答:健康的生活習慣:①按時作息不熬夜;②一日三餐定點就餐、不挑食、不暴飲暴食;③不經常吃辛辣刺激 的食物;④注意個人衛生,不亂扔垃極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①躺在床上玩手機和看書,不注意保護好眼睛;②吃飯時狼吞虎咽;③不喜歡做運動。第八課 環境與健康1、霧霾是一種常見的空氣污染現象,會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2、生活中有哪些環境污染?答:生活中主要有噪聲污染、空氣污染、家庭污染、水體污染等。3、環境污染對人體造成哪些影響?答:環境污染會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我們要遠離或者杜絕環境污染。4、生活中有哪些危險源呢?答:生活中主要有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生物危害等危險源。5、生活中如果我們看到危險標識后應及時離開,并勸阻他人遠離,以避兔危險源造成傷害。6、我們可以通過防護器材來保護我們的健康。7、制作防毒口罩方法:(1)用剪刀將塑料瓶的底部剪下來。為了避免尺寸不適合臉型的大小,建議不要一次性剪得過多,可以分四到五次修剪,直到剩下半圓弧形的瓶口剛好蓋住自己的口鼻。(2)用膠槍在半圓弧瓶口粘上一層棉布,佩戴時不僅可以使臉部更加舒適,還能增加氣密性。(3)將紗布疊3—5層(或者用紗布包上椰殼活性炭)堵在塑料瓶口處。(4)將塑料瓶罩在自己臉上,在與嘴部平齊的塑料瓶位置打兩個小孔,然后把橡皮筋兩頭穿入孔中,打結系好。8、防毒口罩是保護人的呼吸系統免受有害氣體傷害的個人防護器材。9、 噪聲污染1.損害聽覺,造成聽力下降。2.影響神經系統,使人脾氣暴躁,心情沉悶。3.影響睡眠質量。水體污染1.飲用被污染的水可能會造成中毒或引發疾病。2.食用被污水污染了的生物,可能會誘發疾病。家庭污染1、劣質裝飾材料和家具會揮發出有害物質,使人產生乏力、頭昏、惡心、嘔吐、鼻塞等癥狀。2.煤氣泄漏會使人發生一氧化碳中毒。空氣污染1.損害呼吸器官,引起鼻炎、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2.舍氧量低會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等。3.日照少,影響生長發育,使人心情壓抑煩躁。地球劇烈變化第九課 地表探秘1、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科學家在考察喜馬拉雅山時,意外的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2、為什么這座高山上會有海洋生物化石呢?實驗假設:海洋之所以變成高山,可能是地球內部的力的作用的結果。實驗方法:A將四塊條狀橡皮泥疊加放到托盤中。B.用手捏住橡皮泥兩端,向中間擠壓。C.再取一條橡皮泥,用橡皮泥切割刀切兩刀,讓橡皮泥塊之間能夠滑動,就好像是被向上或向下擠壓的巖層。D.將實驗現象和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結論:海洋變為高山的原因是由于受到來自地球內部的各種擠壓力導致地殼運動,地殼中的巖石不斷被擠壓、抬升,從而形成了高山。2、喜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可能是海。3、1910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一個假設:大路是移動的。所有的大陸曾經連成一片,而后經過分裂、漂移,直至成為現在的樣子。第十課 地球的內部1、地球像籃球一樣是個球體,它在太空中不停地運動著。2、地球分為三個層:地殼(蛋殼)、地幔(蛋白)、地核(蛋黃)。各個圈層的厚度、組成物質的狀態是不同的。第十一課 地震1、實驗:探究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嗎?假設:地震可能是地殼巖石斷裂引起的。方法:實驗前先準備三塊長度、寬度相同,厚度分別為0.3厘米、0.5厘米、1厘米的木板。從最薄的木板開始實驗,雙手握住木板的兩端,均勻用力,使它彎曲,直至折斷。觀察三種不同的木板斷裂時的現象。結論:地殼的運動變化對巖層產生了非常大的擠壓力,當巖層受到巨大的擠壓力時會發生彎曲變形,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斷裂。在這個過程中,巨大的、無法想象的能量就會快速地從巖層深處釋放出來,引起大地猛烈震動,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絕大多數地震就是這樣形成的。2、地震發生時都有哪些危害呢?答:地震會導致建筑物倒塌和損壞,造成人員傷亡、大量財產損失,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災、火災、泥石流等自然災害。3、當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答:當地震發生時首先要保持冷靜,并盡快做到:熄滅爐火,切斷電源,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遠離高壓線。如果來不及,要躲避在衛生間等狹窄的地方或堅固的桌子、床等家具側面,并盡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護頭部。4、在學校、家庭、戶外、商場這四種場所中,我們應該如何避震?答:假如在學校發生了地震,要躲在課桌側面,用手緊握住桌椅,并依靠這張桌椅擋住墜物;在家里發生了地震,要蹲在衛生間的墻角,用浴巾蓋在頭上保護頭、頸,避免被窗戶鏡子、墻上的懸掛物等弄傷;在室外發生了地震,要跑到遠離汽車、電線、大樹和樓房等危險物體的寬闊地帶;在商場發生了地震,要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住頭部。5、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突發8.0級特大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6、人們通常把那些會讓人感到大地上下顛觸、猛烈推動等地動現象叫做地震。7、地震急救包:食物、飲用水、安全帽、應急手電筒、求救哨等。第十二課 火山1、火山噴發是地球上最危險、最可怕的自然災害之一。2、實驗:探究巖漿是怎樣從地球內部射到地球表面的。實驗方法:A在桌面上鋪一層厚報紙,把鋁盤放在報紙上,將瓶子放在鋁盤中間。B.往瓶中倒入50克干蘇打,加入1~2滴洗滌靈。C.在瓶子周圍放一個像火山錐一樣的鋁箔。D.將50毫升醋倒入杯子中,然后加入2~3滴紅墨水。E.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觀察發生的現象并記錄下來。現象:瓶子中有泡沫溢出。結論:地球內部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下會沿著裂縫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有的會冷卻下來形成巖石,有的會沖出地面形成火山噴發。3、火山噴發有什么危害 火山噴發有利的一面是什么 答:火山噴發能污染空氣,燒毀森林,毀壞農田,覆蓋村莊、城市,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火山噴發有利的一面是:①火山灰中有豐富的礦物質,可以使土壤肥沃。②火山巖又是優質的建筑材料。③在火山噴發頻繁的地區,往往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成為旅游和考察的勝地,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國的五大連池、長白山等。4、19世紀儒勒·凡爾賽寫過《地心游記》。第十三課 地殼的構成1、地殼主要由巖石構成。在山坡、懸崖、湖畔和海灘等地,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巖石。2、觀察巖石的方法:將巖石放進布袋里,用錘子砸開巖石,觀察它的內部是什么樣的(是否有層理、有氣孔、有生物痕跡等);內部的物質是什么樣的(是一種、還是多種,是顆粒狀的、還是層狀的,還是…)。將巖石在無釉瓷片上用力刻劃,直到在無釉瓷片的表面留下清晰的粉末痕跡為止,觀察條痕的顏色。在打碎的巖石斷面上滴幾滴濃醋,觀察發生的現象。用手指甲、銅鑰匙、小刀刻劃巖石,觀察發生的現象。2、巖石的內部結構是不同的,有層狀的、有顆粒狀的,有的有氣孔、有的沒有氣孔;條痕的顏色也不一樣,有多色的、有純色的:;有的巖石質地較軟、有的較硬等。3、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的形成過程。巖漿巖是由地下巖漿或地表熔巖冷卻凝結而成的。由于溫度驟降,氣體等大量逸出,形成氣孔狀結構,如玄武巖;有的熔巖是在地下變硬形成的,如堅硬致密的花崗巖。沉積巖是由一層層的沙子和淤泥固結而成的。這類巖石中常常含有古代動植物的遺體或遺跡,如白堊化石。變質巖是由前兩種巖石在高溫、壓力作用下變質而成的。它的特征比較明顯,有的具有片狀結構,如片巖;有的是麻狀結構,如花崗片麻巖;有的是板狀結構,如板巖。5、根據巖石的性質和形成過程,可以將巖石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6、巖石的用途與它的性質有什么關系?巖石的用途與它的性質有密切的關系。人們根據巖石的不同性質,將巖石用于不同的用途。如石墨的條痕為黑色,且有油脂光澤,硬度較低,常用于制作鉛筆芯;花崗巖質地堅硬,有花斑花紋,常用作建筑材料等。第十四課 光從哪里來1、我們把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作光源。2、哪些光是來自光源的光,哪些光是來自物體的反射光?光來自于光源的光:太陽光、燈光、螢火蟲的光、燭光等。來自于物體反射的光:月光、鏡子的光、玻璃的光、水面的光等。3、來自光源的光進入眼睛,我們就能看到光源。4、眼睛是怎樣看見非光源物體的?物體反射的光進入眼晴,我們就能看到該物體。5、來自于光源的光或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晴,我們就能看到光源或該物體。第十五課 光的傳播1、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2、用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解釋小孔成像現象答:因為孔很小,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所以蠟燭火焰上部的光通過小孔后會照到紙屏的下部,蠟燭火焰下部的光通過小孔后會照到紙屏的上部。這樣,在紙屏上就會出現與蠟燭的火焰形狀相似、倒立的像,這種現象叫作小孔成像,利用這種原理可以制作針孔“照相機”。第十六課 光的反射1、行進中的光遇到鏡子等反光物體時,會發生反射現象,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2、制作潛望鏡的方法:A.用直尺和鉛筆在紙板上畫出潛望鏡的展開圖。B.沿實線剪下,再將A、B處挖空。C.將紙板折疊,并用膠水粘接成盒形。D.將兩塊小鏡子插入斜孔內。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幫助人們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第十七課 彩虹的形成1、彩虹的形成與陽光和空中的小水滴有關。2、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會形成紅、橙、黃、綠、藍、紫的七色光帶,說明太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3、下雨時(或雨后),天空中懸浮著許多小水滴,它們就像三棱鏡一樣,將太陽光分散成七種色光,形成彩虹。4、1666年,牛頓用一束陽光穿過三棱鏡,很快在對面的墻壁上出現了紅、橙、黃、綠、藍、紫七種顔色的光帶,后來他又將七色光合成了白光。5、七色光能合成白光嗎?方法:用圓規在厚紙板上畫一個10—15厘米的圓。將圓分成七份,對應圓心角分別為:45°、25°、110°、45°、45°、45°、45°,對應部分依次分別涂為:紅、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將涂色后的圓形剪下來,在圓形紙板中央打兩個小孔,穿入棉線。拉動棉線使七色板轉動起來,觀察有什么現象。結論:七色光能夠合成白光。熱傳遞第十八課 勺柄是怎樣變熱的1、在同一物體中,熱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2、熱在不同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呢?假設:把盛有熱水的杯子,放到盛有冷水的容器中,熱水的溫度可能會逐漸下降,冷水的溫度可能會逐漸升高。實驗方法:(1)向燒杯中倒入300毫升約90℃的熱水,向錐形瓶中倒入100毫升約20℃的涼水。(2)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冷水和熱水的初始溫度。(3)把錐形瓶放入燒杯中,溫度計懸掛在鐵架臺上。(4)每隔1分鐘觀測一次冷水、熱水的溫度。提示:要四人一組分工合作;溫度計的液泡不能碰觸燒杯和錐形瓶的壁和底;讀溫度計示數時,讓視線和溫度計的液面保持水平;使用熱水時,注意不要被燙傷;實驗完畢后,將儀器整理好。繪制曲線圖。描點。在坐標圖中根據數據進行描點,先用一個與縱軸平行的直尺落在時間點上,再用一個與橫軸平行的直尺落在某個具體的溫度數值上,這樣它們的交點就是這組數據的點。連線。用光滑的線段將各個點連接起來,這就是曲線圖。結論:熱能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人們根據熱傳導原理,發明制作出很多科技產品,比如電熱暖手器、各種各樣的涼墊等。天氣冷了人們就用電熱暖手器取暖,天氣熱了就用涼墊降溫。這樣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第十九課 傳熱比賽1、固體材料中,金屬材料(銅、鐵、鋁等)傳熱速度比較快,其他材料(如木頭、塑料、玻璃)傳熱速度比較慢。2、鐵棒傳熱比較快,水和空氣傳熱比較慢。3、不同材料傳熱快慢不同,金屬等傳熱性強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塑料、木頭、空氣、水等傳熱性弱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熱的不良導體適合做隔熱材料。4、我們周圍很多物品都用到了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其目的是加快成減緩熱傳遞,使我們的生活更舒適。第二十課 熱在水中的傳遞1、水受熱后體積會增大,同體積的熱水比冷水輕。放進溫水中,熱水比溫水輕就上浮,冷水比溫水重就下沉。2、探究鍋底部的熱水和上部的冷水又會怎樣運動。實驗方法:A.向燒杯中加入多半杯約20℃的冷水(注意如果水的溫度高,則效果不好,并且實驗現象呈現的時間短)。B.向燒杯中加入適量的細鋸末。C.用酒精燈的外焰分別給燒杯底的邊緣和中心部位加熱。使用酒精燈要注意安全。D.觀察有什么現象,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實驗現象:燒杯中的木屑隨著水不停上下翻滾,給邊緣加熱時燒杯里位于邊緣的木屑翻滾劇烈,給中心部位加熱時燒杯里中間部分的木屑翻滾劇烈。總結:燒杯下部的水受熱后會上升,上部比較冷的水會下降,通過熱水和冷水的相互對流,使全部的水變熱,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為對流。3、熱在空氣中主要是靠對流的方式傳通的。取暖器附近的空氣受熱上升,周圍比較冷的空氣就會從下面補充過來,這樣,在冷熱空氣不斷對流過程中,整個室內的空氣就會變熱。第二十一課 太陽能熱水器1、太陽從遙遠的太空直接將熱傳給地球,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為輻射。2、太陽能熱水器吸熱多少可能與顏色、擺放角度、熱水器的受熱面積有關;黑色的比白色的可能吸熱多,受熱面積大的比受熱面積小的吸熱多,受熱面與光線垂直的比不垂直的吸熱多。3、黑色的、受熱面積大的、擺放角度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的太陽能熱水器吸熱最多。第二十二課 保溫和散熱1、盡管保溫容器的形狀、大小、制作材料各不相同,但它們一般都是雙層的,中間的空氣已經抽去,這樣有助于減緩熱傳遞,提高保溫效果。2、羽服中有蓬松多孔的羽毛,內有很多不流動的空氣,而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羽線服可以保持人的體溫。農田覆蓋的塑料地膜,可以減少空氣對流,借以保持地溫,使小苗在低溫多風的早春不至于凍死。3、黑色能加快物體的散熱。4、要散熱,必須加快熱傳遞。為此,應該采用金屬等熱的良導體;加大熱源與外界的接觸面積;一般可以涂成黑色,使傳導、對流和輻射加快進行。影響熱傳遞的因素主要有物體的制作材料、顏色、熱源與外界的接觸面積等。5、使一杯熱水變涼可以借助熱的良導體,或者與冷水、冰等物體接觸,或者增大容器表面積等方法來加快熱傳導,或者通過水的流動或吹風加快熱對流。第二十三課 科學擂臺——保溫物品大比拼(一)制作保溫物品。一、繪制圖紙1.掌握方法繪制方法:A.先確定主視(正面)圖方向,再確定左視(面)和俯視圖(上面)方向。B.先畫出能反映物體真實形狀的主視圖,再畫出左視圖和俯視圖。C.要遵循“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原則來繪制視圖。D.標注尺寸時,主視圖和左視圖標注在圖的右邊和下邊;俯視圖標注在圖的右邊二、選擇材料要求:選擇材料時要根據自己的方案選擇成本較低、安全環保的材料。三、制作外箱方法:A.在保溫板上畫出六個面,并沿線鋸下。B.用砂紙打磨邊緣。C.膠槍預熱之后,把五個面粘接成箱體。D.把粘好的保溫箱用膠帶固定。注意事項:手鋸和膠槍要嚴格按照使用方法進行操作,注意安全;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四、制作內箱。按照塑料瓶的周長和高,在錫箔紙上畫線,并用剪刀剪下;用雙面膠先將錫箔紙在瓶壁上,再將塑料瓶固定在保溫箱底部中心位置。五、裝配組合。先將棉花填充在塑料瓶與箱體之間,再用膠槍將兩根長度相同的塑料繩固定在距箱體側面四分之一的位置(注意繩子的長度應是箱體寬度的兩倍)。六、美化外觀。用彩筆在紙上繪制美麗的圖片,然后粘貼在箱體四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