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上冊知識點文字版第一單元《光與色彩》第一課《光源》1.能自身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2.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常見的自然光源有(太陽、雷電、螢火蟲、發光水母),常見的人造光源有(點燃的火把、油燈、蠟燭,開啟的電燈、發光二極管)。3.有的光直接來自發光的物體,有的光來自反射光的物體。4.生活中有許多物體會發光,判斷物體是不是光源,要看物體是自己發光還是因為有其他發光體存在而發光。5.光源發光是需要(能量)的。第二課《光的傳播》1.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2.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的學者(墨子)發現:光從窗戶上的小孔射進來,會在對面的墻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這種現象被稱為(小孔成像)。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顛倒)。5.各種顏色的光都能通過小孔后成像,如果物體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與物體的顏色完全一樣。第三課《光的反射》1.光線照射到物體表面后會折返,這種現象叫作(光的反射)。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2.萬花筒和潛望鏡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3.可以用兩面(平面鏡)制作一架潛望鏡。4.(鏡子)是最好的反光物體。鏡子中的影像與實際物體是(左右相反)的。5.兩面直立的鏡子的夾角(越小),出現的影像就(越多)。6.(猴子撈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都屬于光的反射。7.像鏡子、平靜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拋光的金屬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點,它們的反光效果好。第四課《七色光》1.空氣中的(小水滴)使陽光發生折射,形成(彩虹)。2.陽光明媚且光線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條件。3.白色的太陽光由(七種單色光)構成,在一定條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4.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紅)、(橙)、(黃) (綠)、 (藍)、 (靛)、(紫)七種顏色的光,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5.三原色光中任意兩種色光等量相加,會出現另一種色光的(互補)色光。6.紅光+綠光=(黃光),互補于藍光,紅光+藍光= (品紅光),互補于綠光;綠光+藍光=(青光),互補于紅光。7.1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在暗室中,讓陽光通過(三棱鏡)折射到墻上,結果太陽光被分解成七種顏色的光8.夏天的傍晚,雨過天晴,能看見彩虹的方向是(東方)。第二單元《熱傳遞》第五課《熱傳導》1.熱在金屬中由(溫度高)處傳向(溫度低)處,傳遞的方向是(四面八方)。2.熱可以從物體的某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過接觸,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這種傳熱方式叫作(熱傳導)。第六課《熱對流》1.液體或氣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循環流動,使冷、熱液體或氣體相互混合,這種傳熱方式叫作(熱對流)。2.熱對流時,熱總是由溫度(高)處傳到溫度(低)處。第七課《熱輻射》1.像太陽火這樣直接向周圍發射熱的方式,叫作(熱輻射)2.熱輻射不需要依靠空氣、水等任何物質,即使在(真空)中也能進行。3.熱傳遞有(傳導、對流、輻射) 這三種方式。在實際的熱傳遞過程中,這三種方式往往不會(獨立存在)而是兩種或三種同時。4.電烙鐵是運用(熱傳導)的方式傳熱。5.電水壺是運用(熱傳導)、(熱對流)兩種方式傳熱。6.烤箱、電暖器是運用(熱對流)和(熱輻射)兩種方式傳熱。7.太陽能熱水器是運用(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方式傳熱。8.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的異同之處:第八課《物體的傳熱本領》1.像(銅鋁、鋼)等容易傳熱的物體叫作熱的(良導體)2.像(木頭塑料)等不容易傳熱的物體叫作熱的(不良導體)。3.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第三單元《地球的表面和內部》第九課《地球的表面》1.地球的表面包括(陸地和海洋)。4.山地地勢(高),起伏很(大)。平原地勢 (低),起伏較 (小)。盆地周圍地勢(高),中間地勢(低)。2.(巖石)和(土壤)構成了高低起伏、形態多樣的陸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3.地表模型上的藍色代表 (海洋),棕色黃色代表(山地、高原),綠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4.山地地勢(高),起伏很(大)。平原地勢 (低),起伏較 (小)。盆地周圍地勢(高),中間地勢(低)。第十課《火山和地震》1.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災害有(火山)、(地震)。2.火山噴發時,巖漿會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沖破(巖層),從裂縫中涌出或噴出。3.當地殼深處的巖層因受到過度擠壓而突然(破裂)或(錯動)時,會引起大地(劇烈震動),釋放出長期積累的巨大能量。4.巖石層因過度擠壓會形成(褶),承受不了作用力時便會發生(斷裂)、 (錯動)與(抬升),從而導致地震。5.海底地震會引發(海嘯)。6.發生破壞性地震時,從地面開始震動到房屋倒塌,一般僅有(幾秒)到(幾秒)的時間。第十一課《地球的內部》1.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2.(地幔)是巖漿的發源地。3.板塊碰撞和板塊分離均為板塊的(水平運動)。4.板塊交錯反映了板塊的(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或下沉,從而引起海陸變遷,下沉形成(海溝),抬升形成(海岸山脈)或(島弧)。5.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采集到(魚龍)、 (菊石類)、 (雙殼類)等海洋生物的化石。6.地球板塊運動引發的自然現象有(火山噴發、地震、海陸變遷、大陸漂移)等。第十二課《地表雕刻師》1.地球表面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2.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3.由巖漿冷卻后形成的巖石叫(巖漿巖),在地殼中含量最多。4.巖石碎屑經過搬運后沉積于陸地、河湖及海洋,經一系列變化后形成的巖石叫(沉積巖)。5.巖漿巖、沉積巖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受到高溫、高壓等作用,因性質發生改變而形成的巖石叫(變質巖)。6.常見的巖漿巖有(玄武巖、花崗巖、橄欖巖、安山巖、正長巖);常見的變質巖有(片麻巖、板巖、片巖、石英巖)常見的沉積巖(有石灰巖、砂巖、頁巖、礫巖、泥巖)。7.導致地表變遷的內部力量有(火山噴發、地震、造山)等,外部力量有(風、流水、冰川、溫度變化、海浪)等。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第十三課《云和霧》1.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們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霧)。第十四課《露和霜》1.露是(液體),是小水滴形態,霜是(固體),是小冰晶形態。露是(無)色的,霜一般為(白)色。形成(霜)時的天氣比形成(霧)的天氣冷。2.在天氣晴朗的夜晚,當溫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遇冷會在草木或其他物體上凝結成小水滴,這就是(露)。3.當夜晚的氣溫急劇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氣會在物體表面凝結成冰晶,這就是(霜)。4.霜也是(水)的一種固體形式。5.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10月(23)或(24)日。6.露和霜的共同點是:(在夜晚形成、由水蒸氣在遇到冷的情況下形成、一般都附著在地表的花草樹木或是建筑物上)。7.露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霜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第十五課《雨和雪》1.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時,會掉落產生(降水)。2.冰晶在下落的過程中沒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種形式。3.雨和雪的本質都是(水),都是從(云)中降下來。4.雨是(液態水),雪是(固態)水。5.雪形成時的氣溫要(低)于0C。6.雪花的基本形狀是(六邊形)。第十六課《水滴的“旅行”》1.水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的形式在陸地、海洋和大氣間不斷循環的過程就是(水循環)。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統稱(降水)。第五單元《人體“司令部”》第十七課《刺激與反應》1人的身體可以覺察到環境的改變或接收到某些信號,這些環境的改變或信號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應活動或變化就是(反應)。2.體內的腹漲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趕往洗手間的行為是(反應)。3.有些時候,人體會在不受大腦控制的情況下做出迅速的反應,這是《自我保護)的本能。第十八課《從刺激到反應》1.(腦)和(髓)是身體的控制中心。2.(腦)負責儲存和加工信息,脊髓負責下達(簡單的命令),并把來自感官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再把大腦的指令傳遞給(周圍神經)。3.敏感性高的皮膚能感覺到(兩)個相鄰的觸點。第十九課《我們的大腦》1.腦被堅硬的(顱骨)包裹著,它由(大腦、小腦、腦干)三部分組成。2.成人腦的質量約(1400)克,其中大腦的質量占人腦的(80)%。3.大腦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腦皮層的表面積。4.大腦的軟硬像(豆腐);顏色是(淡粉紅色)的。(推理)、(創造)等功能,所以被稱為人體的(“司令部”)。5.大腦具有 (記憶)(識別)(控制)。6.(左腦)控制右側身體的運動,(右腦)控制左側身體的運動。7.人的大腦中,(左腦)偏重于管理(語言) 等功能,如語言、書寫、數學、邏輯: (右腦)偏重于管理(空間概念)等功能,如音樂、繪畫、情感、技藝。第二十課《大腦的開發與利用》1.利用圖形表征是建立知識網絡的有效方法,如(氣泡圖、概念圖、魚圖)。2.(人工智能)是一門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大腦功能的新技術。3.(大腦)是消耗人體能量最多的器官,它占體重的2.5%,消耗身體(20)%的能量和25)%的氧氣。4.睡眠對大腦的休息很重要,10歲左右的兒童每天大約需要(10)小時的睡眠時間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樣.....》1.降落傘下降的過程中主要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氣阻力)的作用。2.降落傘下降的速度主要與(傘面的大小)和(物體的重量)有關。傘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物體的重量(越輕),下降速度越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