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93張PPT)2025屆高考二輪專題復習第十六章 世界和中國地理專題44:中國熱點區域一、課標要求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主要區域特征及區域差異。 結合圖文資料認識中國某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征。(區域認知)結合圖文材料,綜合分析區域地理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方向。(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夠利用網站、書籍等多媒體途徑、獲取、提取、加工不同的區域地理信息,能夠識別區域示意圖。(地理實踐力)通過生活體驗或者戶外活動,認識區域特征及其差異。(地理實踐力)結合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特征,結合區域人類活動,判斷人地關系的協調性,分析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持續發展措施。(人地協調觀)二、考情分析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2024全國甲卷,4-5,8分 以三江平原的某大型農場開墾沼澤地種植小麥和引入稻田灌溉為背景,考查東北地區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區域特征。2024全國甲卷,37,22分 以洞庭湖為背景,考查南方地區的水文自然地理區域特征。2024新課標,2,4分 以雙鳳村傳統民居的轉角設計為背景,考查南方地區的氣候、地形區域特征。2024新課標,6-8,12分 以我國廣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區望天樹為背景,考查西南地區氣候、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區域特征。2024浙江1月,1,3分 以關中—天水經濟區人口分布為背景,考查陜西地區的地形區域特征。2024浙江1月,11,3分 以我國三大自然區3處采樣點的土壤剖面示意圖為背景,考查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南丘陵自然地理特征和區域差異。2024浙江1月,13,3分 以為1999年、2020年北方產區的四省(區)玉米產量及占全國的比重為背景,考查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自然區域特征和區域差異。2024江蘇,15-17,9分 以“景邁山土地利用結構示意圖”為背景,考查西南地區氣候、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區域特征。2024江蘇,24(2),4分 以江蘇、安徽兩省略圖為背景,考查兩地區域特征差異。二、考情分析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2024安徽,7-8,6分 以陜西榆林橫山區地處沙漠—黃土過渡帶為背景,考查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區域特征。2024北京,11,3分 以安徽省局部地形簡圖和該區域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為背景,考查安徽省自然地理區域特征。2024北京,16(3),6分 以“某校地理小組到滹沱河流域開展研學活動”為背景,考查五臺山植被特征及人文區域特征。2024福建,19,22分 以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區水土流失治理為背景,考查南方地區自然地理區域特征。2024廣東,1,3分 以賀蘭山東麓地區新增葡萄種植區為背景,考查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區域特征。2024廣東,11-12,6分 以云南省臨滄市某處半山腰的硝洞為背景,考查西南地區氣候、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區域特征。2024廣東,19,22分 以四川仁壽縣牛角寨相關材料為背景,考查西南地區氣候、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區域特征。2024河北,1,3分 以西安成為我國東、西部之間重要物流節點為背景,考查西安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二、考情分析真題展示 命題方向2024湖北,16(1),6分 以云南省昭通市為背景,考查西南地區的自然地理區域特征。2024湖北,17(3),6分 以寧夏平原古渠演變為背景,考查西北地區的灌溉農業人文區域特征。2024遼寧,4-5,6分 以陜西關中盆地塿土為背景,考查陜西地區的自然地理區域特征。2023山東,8-10,9分 以佛山工業設計城為背景,考查南方地區區域特征。2023湖北,10-12,9分 以藏色崗日不同坡向冰川變化為背景,考查青藏地區冰川分布區域特征。2022全國乙卷,4-6,12分 以當雄牦牛養殖業為背景,考查青藏地區農業的區域特征。2021重慶,17,16分 以藍印花布為背景,考查南方地區人文地理特征。2021湖北,1-3,9分 以井岡山地理概況為背景,考查南方地區地理特征。根據2021-2024年考情分析,提取考點提取考點:1.中國重要地區(核心原理,重難點)南方和北方地區、西北與青藏地區(重難點,常見考向);2.中國重要跨省區域、省級區域(核心原理,重難點)長三角區域、珠三角區域、黃土高原區域、華北地區、東北地區、云貴地區(重難點,常見考向);北京市、臺灣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難點,常見考向);三、備考建議1.命題分析①考查形式:本專題是近幾年的考試熱點。命題情境常結合微觀區域為區域背景,采用文字、圖示、表格或圖文結合等多種方式。要求學生具有基本的區域定位熊力,能在中、大比例尺的地圖中判斷出大致區域,進而明確該地的自然特征及成因。側重對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等素養的考查。②考查方式:多以選擇題和材料綜合題形式出現,難度中等。③新趨勢:不同區域地理特征差異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是地理高考的抓手和重中之重。2.備考建議復習中,要多“看”圖,特別是要多“看”中國地形、氣候、河流圖及分區地圖。同時,針對每個具體區域,要能夠運用整體性原理,明確各種地理現象的成因和影響;要能理清不同區域地理特色的成因和影響。四、知識體系中國熱點區域和國家中國宏觀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中國微觀區域北京市、臺灣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長三角區域、珠三角區域、黃土高原區域、華北、東北區域、云貴地區自然地理特征位置與范圍氣候地形地質地貌河湖生物、土壤資源狀況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商貿業)等影響問題及可持續發展整治措施五、考點突破考點突破1.四個宏觀區域2三個熱點微觀區域01四個宏觀區域考點突破問題:根據下圖,分析并歸納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北方地區位置與范圍:本區大部分處于中緯度北溫帶地區,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氣候: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春旱、夏澇、寒潮、凍害等。地形:跨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平原面積廣闊,地勢西高東低資源: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水資源不足;煤石油鐵天然氣資源豐富。河湖:水量小且季節變化大, 東北地區有春汛和夏汛;有結冰期,汛期短、含沙量大1.北方地區概況問題:從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角度分析北方地區自然環境各要素的關系。地理位置特征自然地理特征緯度位置相對位置氣候特征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地形特征本區大部分處于中緯度地區熱量帶—北溫帶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北部地形呈馬蹄形結構利于東南季風水汽進入抬升降雨河湖特征徑流季節變化明顯, 春汛和夏汛;有結冰期,流速較慢植被特征以黑土和黃土等為主土壤大部分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針闊混交林1.北方地區概況1.北方地區概況問題:根據下圖,分析并歸納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征農業:旱地農業,東北一年一熟,華北兩年三熟或者一年兩熟。小麥等溫帶作物產地。工業:遼中南重工業基地與京津唐綜合性工業基地形成環渤海工業帶,山西能源基地。人民生活:主食為面食,房屋墻厚防寒保暖,交通以鐵路、公路為主,冬季溜冰。問題:列表對比華北區、黃土高原區、東北區三大區的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 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黃土高原地表特征 <200m,三面環山, 地形平坦開闊,多沼澤 海拔<50m 地勢低平 海拔1000-2000m,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溝壑縱橫氣候特征 夏季高溫,冬季寒冷;降水量在400-800mm,降水集中在夏季。水文特征 流量較大,春汛和夏汛、含沙量小,結冰期長 流量較小,夏汛,有結冰期,含沙量大植被類型 針闊混交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次生灌叢、矮林土壤類型 黑土、黑鈣土 棕壤、褐土 黃土(土質疏松、直立性強)2.北方地區分區問題:列表對比華北區、黃土高原區、東北區三大區的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 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黃土高原地表特征 <200m,三面環山, 地形平坦開闊,多沼澤 海拔<50m 地勢低平 海拔1000-2000m,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溝壑縱橫氣候特征 夏季高溫,冬季寒冷;降水量在400-800mm,降水集中在夏季。水文特征 流量較大,春汛和夏汛、含沙量小,結冰期長 流量較小,夏汛,有結冰期,含沙量大植被類型 針闊混交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次生灌叢、矮林土壤類型 黑土、黑鈣土 棕壤、褐土 黃土(土質疏松、直立性強)2.北方地區分區習慣上將東北平原、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稱為東北區,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稱為華北區。根據下圖,完成下列表格內容。2.北方地區分區區域 華北區 東北區土地景觀 黃土地 黑土地主要地形區 _____平原、黃土高原 大小興安嶺、_____平原、長白山地糧食作物 _______、谷子 春小麥、玉米優勢條件 ①光熱充足②地勢平坦③土壤肥沃 ①地廣人稀②黑土肥沃限制條件 水源不足、旱澇、風沙、鹽堿;水資源緊張,水土流失嚴重 熱量不足種植制度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一年一熟經濟作物 棉花、_____ 大豆、甜菜土地改良 鹽堿地改良、_________水土保持 黑土保護、沼澤地改良林果類別 溫帶水果、溫帶落葉闊葉林 針闊葉混交林、人工林、溫帶水果華北東北冬小麥花生黃土高原2.北方地區分區1.分析東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的有利條件和面臨的不利限制性因素。自然條件:①地形:地形平坦,集中連片,便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③水文: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④土壤:以黑土、黑鈣土為主,土地肥沃;社會經濟條件:①重要的工業基地,農業機械化水平高;②地廣人稀,人口密度較低,商品率高;③主要滿足國內人口的糧食需求,市場廣闊;④便利的交通以及國家政策支持。不利限制性因素:熱量不足,寒潮影響大。東北地區東北平原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其發展農業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區位 表現氣候 氣溫 ①夏季日照時間長,光照較強,糧食品質好;②冬季寒冷,病蟲害少熱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還易遭受低溫冷害的影響降水 ①雨熱同期,集中于夏季,利于作物生長;②降水變率大,容易產生水旱災害地形 ①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開闊,利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形多樣,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水源 河湖眾多,水源充足土壤 ①黑土、黑鈣土廣布,肥力較高,利于發展農業生產;②有大面積的沼澤土需要改良與合理開發歸納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歸納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東北平原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其發展農業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工業 是重要的工業基地,為農業發展提供機械設備、化肥等生產資料;工業對原料的需求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交通 交通發達,利于發展外向型農業市場 廣闊的國內市場,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為擴大農產品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人口 地廣人稀,為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和商品化經營提供了條件東北平原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其發展農業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區位 表現氣候 氣溫 ①夏季日照時間長,光照較強,糧食品質好;②冬季寒冷,病蟲害少熱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還易遭受低溫冷害的影響降水 ①雨熱同期,集中于夏季,利于作物生長;②降水變率大,容易產生水旱災害地形 ①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開闊,利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形多樣,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水源 河湖眾多,水源充足土壤 ①黑土、黑鈣土廣布,肥力較高,利于發展農業生產;②有大面積的沼澤土需要改良與合理開發歸納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歸納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東北平原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其發展農業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工業 是重要的工業基地,為農業發展提供機械設備、化肥等生產資料;工業對原料的需求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交通 交通發達,利于發展外向型農業市場 廣闊的國內市場,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為擴大農產品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人口 地廣人稀,為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和商品化經營提供了條件黃土高原地區地理位置及范圍經緯 位置 100°E—115°E ,33°N—40°N緯度 位置 位于中緯度,北溫帶海陸 位置 居內陸腹地,地處黃河中上游與海河上游地區相對位置 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日月山以東,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范圍 山西、陜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內蒙古等省部分地區(北城南嶺西日月,東到太行跨七省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危害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有哪些危害呢?1.水帶走了什么?對農業有什么影響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對農業的影響對交通的影響水土流失溝壑增多土層變薄線路少且不平整交通線土層易塌陷引發交通事故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溝壑增多土層變薄耕地減少土地生產力下降農業減產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華北地區旱澇、風沙、鹽堿化干旱自然因素:春季氣溫回升很快,蒸發旺盛,降水不足人文因素:不合理開墾使地表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下降自然因素:降水集中且變率大,夏季多暴雨;地勢低平,起伏和緩,蓄洪、泄洪能力不足人文因素:不合理開墾使地表缺乏植被保護,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春末夏初洪澇夏季風沙自然因素:干旱時節尤其是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地表干旱易起沙;春多大風,地勢超伏和緩缺乏風力屏障人文因素:人類不合理開墾,出現沙荒地,使風沙肆虐。自然因素:干旱時節尤其是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致使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暢;人文因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春季鹽堿春、秋季節華北地區旱澇、風沙、鹽堿化華北地區旱澇、風沙、鹽堿化土壤鹽堿化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人為原因氣候干旱、降水少,蒸發量大地下水位高(埋藏淺、鹽分高)地勢低洼,無其他排水出路植被:鹽生植物根系從底層吸收水分和鹽分且殘落物的形式留存地面土壤質地:壤質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較快,高度也高,積鹽較快,砂土和粘土積鹽均慢些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過度施用化肥和農藥導致地表徑流攜帶鹽分集聚沿海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華北地區旱澇、風沙、鹽堿化華北平原鹽堿運動規律:華北平原夏季淋鹽,春秋返鹽,冬季較穩定。季節 水鹽運動 氣候及其成因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返鹽淋鹽返鹽鹽分穩定蒸發強烈,土壤鹽分隨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地表降水量大,土壤表層鹽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層脫鹽同春季降水少,氣溫低,蒸發弱,鹽分穩定華北地區旱澇、風沙、鹽堿化鹽堿化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植物施用微生物菌肥、動物修復物理措施引淡淋鹽、海冰覆蓋(咸水結冰)換暗管排鹽、井灌井排種植耐鹽堿作物微生物和動物淋排客土置換、深翻改土、平整土地蓋覆蓋薄膜化學措施化學改良劑利用酸性物質中和堿性土壤合理施用有機肥(質)華北地區旱澇、風沙、鹽堿化(2024年全國甲卷)位于三江平原的某大型農場開墾沼澤地,最初主要種植小麥,近年來主要種植水稻。該農場抽取地下水注入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時間后引入稻田灌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該農場開墾沼澤地種植小麥,首先需要( )A.提高土壤肥力 B.降低地下水位 C.提高土壤溫度 D.控制土壤侵蝕小麥旱地種植沼澤地濕地土壤處于水侵或者過濕的狀態降低地下水位,B正確三江平原東北地區土壤肥沃足夠支撐作物的生長提高土壤肥力,A錯誤提高土壤溫度很大程度受到氣溫控制既不現實也難于實現,C錯誤沼澤地地勢低平氣候相對濕潤風力、流水的侵蝕作用較弱控制土壤侵蝕不符合題意,D錯誤B典例講解(2024年全國甲卷)位于三江平原的某大型農場開墾沼澤地,最初主要種植小麥,近年來主要種植水稻。該農場抽取地下水注入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時間后引入稻田灌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將抽取的地下水在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時間后再引入稻田灌溉的目的是( )A.營造景觀 B.積蓄水量 C.沉淀泥沙 D.提高水溫A:農場建設露天水池,最終目的是灌溉,“營造景觀”不是目的,錯誤當地地下水資源豐富無須蓄積水量蓄積一段時間不符合題目要求,B錯誤地下水含沙量較低水質滿足灌溉灌溉稻田無須關心含沙量問題不符合題目要求,C錯誤地下水水溫要比氣溫和河水水溫低的多蓄水池蓄存一段時間等水溫達到灌溉稻田的要求再引入稻田灌溉,D正確D典例講解(2024年廣西卷)在華北平原某鹽堿地,有研究小組于返鹽、積鹽現象最嚴重的季節開展“打孔灌沙”實驗:選四塊相隔不遠、性狀一致的平整樣地,對其中三塊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徑、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滿砂粒;在向四塊樣地定量漫灌后,觀測土壤含鹽量的變化情況。圖3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鹽量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 據圖可知,T2~T4的( )A. 下層土壤含鹽量均高于T1 B. 表層土壤含鹽量明顯低于T1C. 土壤含鹽量與土壤深度成正比 D. 表層土壤含鹽量與打孔深度負相關下層土壤含鹽量T3和T4是低于T1的,A錯誤表層土壤含鹽量中10cm-15cm期間,T2高于T1,B錯誤圖中也顯示在表層土壤含鹽量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成反比(負相關),C錯誤,D正確D典例講解(2024年廣西卷)在華北平原某鹽堿地,有研究小組于返鹽、積鹽現象最嚴重的季節開展“打孔灌沙”實驗:選四塊相隔不遠、性狀一致的平整樣地,對其中三塊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徑、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滿砂粒;在向四塊樣地定量漫灌后,觀測土壤含鹽量的變化情況。圖3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鹽量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11~13題。12.本實驗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為了①促進表層土壤水分下滲 ②提高表層土壤含水量③抑制下層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層土壤蒸發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地表打孔灌沙下層土壤深度較高,蒸發量較小,因此不是為了降低土壤蒸發量,④錯誤地表打孔灌沙砂粒間隙大增加土壤孔隙水分下滲率較高,可以促進表層土壤水分下滲,降低表層土壤的含水量,故①正確,②錯誤增加水分的儲存空間,防止下層土壤中水分空間不足而往上層土壤涌入,③正確A典例講解(2024年廣西卷)在華北平原某鹽堿地,有研究小組于返鹽、積鹽現象最嚴重的季節開展“打孔灌沙”實驗:選四塊相隔不遠、性狀一致的平整樣地,對其中三塊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徑、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滿砂粒;在向四塊樣地定量漫灌后,觀測土壤含鹽量的變化情況。圖3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鹽量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11~13題。13. 推測本實驗開展的時間是在( )A. 2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春秋季節氣溫回暖蒸發量大鹽分會隨蒸發返回表層土壤春秋季節返鹽最嚴重,AD錯誤冬季我國華北地區鹽分較為穩定的時間段秋季已經經歷夏季淋鹽其水分稀釋較大積鹽量沒有春季大,故B正確,C錯誤B典例講解(2024年山東菏澤一模卷)17.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鹽堿化是指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我國具有農業利用潛力的鹽堿地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0%。2012年中科院提出“渤海糧倉”計劃,研究人員在濱海鹽堿荒地上創立了“臺田—淺池”土地利用模式(下圖),即“挖土成池,筑土為臺,臺田種植,淺池養殖”,顯著降低了土壤鹽分。冬季時,研究人員會將淺池中的冰塊取出并覆蓋在臺田上,能有效降低臺田的土壤鹽分。(1)分析“臺田—淺池”模式和冬季冰塊覆蓋臺田對降低土壤鹽分的作用。(2)說明推廣“臺田—淺池”模式對保障我國國家安全的意義。【答案】(1)修建臺田增加了地表高度,地下水位相對降低,從而抑制鹽分隨毛管水向地表輸送;多雨季節雨水滲入臺田土壤,使鹽分隨水下滲進入淺池;冰塊覆蓋可以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抑制土壤返鹽;冰塊融化后可溶解土壤鹽分,使鹽分隨水下滲進入淺池。(2)該模式操作難度小,易推廣,我國鹽堿荒地面積大,推廣該模式可增加耕地面積,有利于我國耕地安全;耕地面積擴大,可提高糧食總產量,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典例講解3.南方地區概況問題:根據下圖,分析并歸納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地區位置與范圍:本區位于亞熱帶(大部分)、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部和南部分別瀕臨東海和南海氣候:以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夏季多臺風等災害。地形: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低山交錯分布資源:林業:主要分布在西南和東南地區;水資源豐富;水能豐富,有色金屬豐富;河湖: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水能豐富,中下游航運價值高。問題:從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角度分析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各要素的關系。地理位置特征自然地理特征緯度位置相對位置氣候特征以亞熱帶、熱帶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地形特征本區大部分處于中低緯度地區熱量帶—亞熱帶熱帶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部和南部分別瀕臨東海和南海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低山交錯分布利于東南季風水汽進入抬升降雨河湖特征河湖眾多;河流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較小。植被特征以紅壤與水稻土等為主土壤大部分為常綠闊葉林生物資源有色金屬豐富、森林、漁業資源豐富3.南方地區概況3.南方地區概況問題:根據下圖,分析并歸納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征農業:水田農業,一年兩熟到三熟,漁業發達;亞熱帶和熱帶水果的重要產區。工業:長江中下游工業帶、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帶、西南地區有色金屬工業發達,珠三角工業基地。人民生活:主食為大米,房屋屋頂坡度大,利于排水,水運發達,游泳拓展:南北方地區的土壤的改良南方地區紅壤①增施熟石灰、改良土壤酸性;②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③鋪沙子,降低黏度:④種植茶樹、杉木馬尾松等經濟林,防止水土流失;北方鹽堿地治理的核心是治水,科學調控土壤中的水鹽運動使土壤脫鹽。具體措施有引淡淋鹽、井灌井排覆蓋以及生物措施3.南方地區概況4.南方地區分區——港澳臺問題:根據下圖,對比分析港澳臺三地地理位置和范圍的差異性。列表對比港澳臺三地地理位置和范圍的差異性香港 澳門 臺灣地理 位置 位于珠江口東側,北鄰深圳經濟特區 位于珠江口西側,北面緊靠珠海經濟特區 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北回歸線橫穿中南部范圍 由香港島、九龍和 新界組成。 由澳門半島、 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 包括臺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臺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4.南方地區分區——港澳臺問題:列表對比分析港澳臺三地地理環境特征的差異。香港 澳門 臺灣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臺風和暴雨地形 山地多,平地少,以低山、丘陵為主 臺灣島2/3為山地,形成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水文 河流短急,水能蘊藏量大,航運條件差地質 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資源 土地、礦產資源貧乏;海產品等資源較豐富 森林、礦產、水能、海鹽、旅游資源等豐富經濟 第三產業發達,是國際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旅游中心,工業多為加工工業,如電子產品、服裝等,以出口為主。如前店后廠模式 第三產業發達,博彩旅游業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出口導向型經濟①工業城市主要分布于西部平原的沿海地區②有利因素:多優良港口,對外聯系便利;勞動力數量多、素質高;政策支持,吸引國際投資。4.南方地區分區——港澳臺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區,在西南地區(廣西、貴州、重慶、云南等)尤為集中。地表崎嶇,石灰巖廣布,是世界上巖溶(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問題:據圖說出我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區及其特點。4.南方地區分區——云貴地區和東南地區問題:據圖說出我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類類型。4.南方地區分區——云貴地區和東南地區問題:據圖說出我國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析。喀斯特作用的進行主要取決于巖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蝕能力。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則主要受巖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動性影響。影響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對喀斯特作用的影響巖石的 可溶性 巖石成分,如石灰巖、白云巖 巖石的可溶性強,喀斯特作用強;反之則弱巖石的 透水性 孔隙、裂隙大,透水性強水的 溶蝕 能力 水體 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無機酸、有機酸數量越多,水的溶蝕力越強;反之則越弱有機酸含量無機酸含量水的 流動 性 大氣降水多,流動性強 水的流動性越強,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地面坡度大,流動性強巖石裂隙大,流動性強裂隙連通性好, 流動性強4.南方地區分區——云貴地區和東南地區本區丘陵山地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本區氣候、土壤、生物的垂直分異明顯,土地類型多樣,為農業的分層立體布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立體農業)。農田果園或人工草地經濟林和毛竹(幼林地可間種人工牧草)用材林(落葉林或針闊混交林)魚塘4.南方地區分區——云貴地區和東南地區地形地貌條件:山地丘陵比例為4:1,垂直地帶顯著因地制宜安排農業品種,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潛力,發 展多種經營人多地少的矛盾,后備耕地不足將限制的勞動力轉移去綜合開發山地丘陵,促進多種經營,減輕土地壓力生態環境狀況:生態系統脆弱農、林、牧同步發展,改變單一種糧的局面,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循環4.南方地區分區——云貴地區和東南地區(2024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區某革命老區水土流失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當地勞動人民采用了多種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生態系統退化到圖9所示的臨界值之前) 的地點采用簡單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復),在一些退化較為嚴重的地區采用成本較高的綜合措施。這些措施成效顯著,促進經濟逐步發展。某研學小組測定了當地三個鄰近實驗小區的若干指標(表6)。 實驗小區坡度均為15°,面積相同。產水量指實驗小區降水量扣除各種損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標。(1) 若不考慮蒸發與蒸騰損耗,簡要說明實驗小區A年均產水量明顯高于B的原因。(6分)典例講解A區黏土成分中黏粒占優勢,透水性差A區地表無植被,故無植被截留降水A區土壤中無種子下滲量較少A區地表徑流量大(2024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區某革命老區水土流失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當地勞動人民采用了多種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生態系統退化到圖9所示的臨界值之前) 的地點采用簡單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復),在一些退化較為嚴重的地區采用成本較高的綜合措施。這些措施成效顯著,促進經濟逐步發展。某研學小組測定了當地三個鄰近實驗小區的若干指標(表6)。 實驗小區坡度均為15°,面積相同。產水量指實驗小區降水量扣除各種損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標。(1) 若不考慮蒸發與蒸騰損耗,簡要說明實驗小區A年均產水量明顯高于B的原因。(6分)19.【官方答案】(1) 實驗小區 A無植被截留降水;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優勢,透水性差;下滲量較少。或實驗小區B有植被截留降水; 砂土成分中砂粒占優勢,透水性強; 下滲量較多。 (3點6分)典例講解(2024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區某革命老區水土流失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當地勞動人民采用了多種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生態系統退化到圖9所示的臨界值之前) 的地點采用簡單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復),在一些退化較為嚴重的地區采用成本較高的綜合措施。這些措施成效顯著,促進經濟逐步發展。某研學小組測定了當地三個鄰近實驗小區的若干指標(表6)。 實驗小區坡度均為15°,面積相同。產水量指實驗小區降水量扣除各種損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標。(2) 通常土壤儲水可以減少坡面徑流量,然而當地在類似實驗小區A的地點采用排水溝排水的方式輔助保土。除土壤因素外,從自然環境角度解釋排水為何可以輔助保土。(6分)水土流失成因降水條件該地降水量大且集中地形地勢地形具有一定坡度植被條件地表無植被覆蓋易形成坡面徑流排水可減少坡面徑流典例講解(2024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區某革命老區水土流失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當地勞動人民采用了多種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生態系統退化到圖9所示的臨界值之前) 的地點采用簡單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復),在一些退化較為嚴重的地區采用成本較高的綜合措施。這些措施成效顯著,促進經濟逐步發展。某研學小組測定了當地三個鄰近實驗小區的若干指標(表6)。 實驗小區坡度均為15°,面積相同。產水量指實驗小區降水量扣除各種損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標。(2) 通常土壤儲水可以減少坡面徑流量,然而當地在類似實驗小區A的地點采用排水溝排水的方式輔助保土。除土壤因素外,從自然環境角度解釋排水為何可以輔助保土。(6分)【官方答案】(2) 該地降水量大且集中;地形具有一定坡度;地表無植被覆蓋,易形成坡面徑流,排水可減少坡面徑流。(3點6分)典例講解(2024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區某革命老區水土流失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當地勞動人民采用了多種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生態系統退化到圖9所示的臨界值之前) 的地點采用簡單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復),在一些退化較為嚴重的地區采用成本較高的綜合措施。這些措施成效顯著,促進經濟逐步發展。某研學小組測定了當地三個鄰近實驗小區的若干指標(表6)。 實驗小區坡度均為15°,面積相同。產水量指實驗小區降水量扣除各種損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標。(3) 當地在可采用實驗小區C措施的部分地點僅采用種草治理水土流失,分析其原因。(6分)C區為黏土,草類植被根系較淺,種草容易成活。留下種子,利于植被自然恢復種植成本:種草成本較低水土保持效果:草類植被保持水土效果較好官方答案:(3) 種草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 種草后留下種子,利于植被自然恢復; 當地經濟欠發達,種草成本較低。(3點6分)典例講解(2024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區某革命老區水土流失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當地勞動人民采用了多種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生態系統退化到圖9所示的臨界值之前) 的地點采用簡單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復),在一些退化較為嚴重的地區采用成本較高的綜合措施。這些措施成效顯著,促進經濟逐步發展。某研學小組測定了當地三個鄰近實驗小區的若干指標(表6)。 實驗小區坡度均為15°,面積相同。產水量指實驗小區降水量扣除各種損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標。(4) 為防止條件相對較好地點生態系統退化到類似實驗小區 A 的階段,根據圖9說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時介入的重要性。(4分)向左運動重回到安全范圍(即維持環境安全)向右運動面臨失衡風險(即出現環境安全問題)臨界點:人類活動一旦造成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減弱或喪失,即便后續開展生態修復,也會因治理難度的增加造成治理成本的提高典例講解(2024年福建卷)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南方低山丘陵區某革命老區水土流失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當地勞動人民采用了多種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生態系統退化到圖9所示的臨界值之前) 的地點采用簡單生物措施 (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復),在一些退化較為嚴重的地區采用成本較高的綜合措施。這些措施成效顯著,促進經濟逐步發展。某研學小組測定了當地三個鄰近實驗小區的若干指標(表6)。 實驗小區坡度均為15°,面積相同。產水量指實驗小區降水量扣除各種損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標。(4) 為防止條件相對較好地點生態系統退化到類似實驗小區 A 的階段,根據圖9說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時介入的重要性。(4分)答案:(4) 防止生態系統退化越過臨界值,出現環境安全問題; 減少治理成本。(2點4分)典例講解問題:根據右圖,說出我國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圍。1.經緯度位置:37°N-49°N,73°E-120°E2.海陸位置:地處中緯度,地跨中溫帶和暖溫帶位于亞歐大陸內部,遠離海洋3.相對位置:與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相鄰4.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古長城一線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內蒙古和寧夏三個自治區及甘肅省北部。大興安嶺昆—阿—祁—古一線以北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問題:根據整體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區干旱環境的各要素間的關系。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問題:根據整體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區干旱環境的各要素間的關系。干旱深居內陸地形閉塞,四周被山脈環繞降水少氣地水生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光照強,冬冷夏熱,溫差大;大風日數多,風力作用強;風沙地貌顯著,多沙漠戈壁河流短小,內流河、內流湖為主,季節變化大;夏汛植被稀疏,多耐旱植物;耐渴動物,自東向西:森林草原-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農業工業城市人口交通草原廣闊,灌溉農業、綠洲農業、畜牧業采礦業點狀、帶狀分布少;分散鐵路為主,沿綠洲、河谷延伸。航空:地廣人稀,陸上交通困難土土壤發育差,多沙質沉積物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75°E100°E40°N30°N1.經緯度位置:2.相對位置:3.范圍:經度:73 E-104 E,緯度:27 N-40 N位于我國西南部,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祁連山以南;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甘肅小部分及新疆南部邊緣。橫斷山區昆—祁—阿喜馬拉雅山問題:根據右圖,說出我國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圍。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問題:根據整體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區高寒環境的各要素間特點和關系。地形: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山地、盆地為主。氣候:冬寒夏涼,太陽輻射強烈;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自東南向西北高原內部逐漸減少。水文:西北屬內流區;東南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如長江、瀾滄江、黃河。植被:以高寒草甸為主。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問題:根據整體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區高寒環境的各要素間特點和關系。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冬寒夏涼,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光照強;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干濕季分明;4-9月為雨季,10月-次年3月為旱季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高原內部逐漸減少(原因:谷地向西南方向開敞,夏季,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順谷地向里進入,隨地形抬升,降水豐沛)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問題:根據整體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區高寒環境的各要素間特點和關系。地理位置特征自然地理特征緯度位置相對位置氣候特征高原山地為主,冬寒夏涼,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光照強(高寒)地形特征本區大部分處于中低緯度地區熱量帶—亞熱帶熱帶大部分位于我國非季風區位于我國西南部,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山地、盆地為主、冰川廣布海拔高, 氣溫低河湖特征“中華水塔”—西北屬內流區;東南是許多大江大河發源地植被特征多凍土土壤大部分為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和荒漠廣布生物資源地熱、太陽能、水能、鉀鹽等礦產豐富位于板塊擠壓邊界,地殼抬升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問題:根據下圖,分析青藏高原的農牧業生產特點。農業部門 分布 農產品高寒牧業 青海、西藏的高寒牧場 牦牛、藏綿羊、藏山羊等河谷農業 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 青稞、小麥、豌豆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問題:根據下圖,分析青藏高原的農牧業生產特點。豐富能源與礦產:(1)能源:①太陽能豐富:拉薩有“日光城”之稱。②地熱能豐富:羊八井建有我國目前最大的地熱蒸汽田,已建成地熱發電站。③藏北高原: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④風能、水能豐富。(2)礦產:柴達木盆地被稱為“聚寶盆”,主要礦產有察爾汗鉀鹽、C錫鐵山鉛鋅礦、D冷湖石油。交通:公路運輸是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以拉薩為中心。E鐵路是青藏鐵路。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問題:根據下圖,分析青藏高原的人口分布特點。為什么青藏地區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區?河谷地區海拔較低,熱量相對豐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農業基礎好;交通便利。下圖為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略圖。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問題:根據整體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區高寒環境的各要素間特點和關系。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拓展: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對農業的生產的影響有利影響 不利影響西北地區 夏季氣溫高,云量少,光照強,晝夜溫差大;牧場廣大,宜農荒地多;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黃河水灌溉 冬長夏短,受寒潮影響大,春季沙塵暴頻發;降水少,蒸發強,灌溉水源不足;地表植被稀少,沙漠化嚴重,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土地鹽堿化嚴重青藏地區 大氣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有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營養物質多;夜晚氣溫低,農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營養物質少。總之,本區麥類和牧草屬于“低消耗、高積累、高產優質”類型 氣溫較低,無霜期短,一年只能一熟,這種氣候僅適于喜溫涼、生長周期短的作物生長,如青稞、豌豆等。畜牧業只適于放牧耐寒的牲畜,如牦牛、藏綿羊、藏山羊等(2024年廣東卷)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葡萄酒產業發展經歷了萌發停滯(Ⅰ)、緩慢發展(Ⅱ)、快速發展(Ⅲ)和高速發展(Ⅳ)4個階段,葡萄種植面積持續增加,葡萄酒生產集群規模不斷擴大且重心向東南方向移動。如圖反映4個階段葡萄種植區自然要素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 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新增葡萄種植區趨向( )A. 土壤更貧瘠地區 B. 黃河兩側平原區C. 暖濕化加劇地區 D. 賀蘭山高海拔區有機質含量越來越低土壤更貧瘠地區種植礫石含量越來越高黃河兩側平原區土壤中的礫石占比很小說明不是往黃河兩側平原區拓展降水增多年均溫降低氣候冷濕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不適合葡萄生長,D錯誤A典例講解典例講解(2024年湖北卷)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寧夏古灌溉工程遺產擁有龐大完整的灌溉渠系,為黃河灌區內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完善的水利保障。寧夏古渠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興廢靡繁,延用至今,展示了古人治水修渠的高超智慧,衍生出獨特的灌溉文化,成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引黃灌溉傳奇。如圖示意寧夏古渠時空格局演變。(1)簡述寧夏古渠時空演變特征。秦漢至唐朝期間,水渠走向大致與黃河平行,支渠數量增加明清時期,水渠交織成網,水域面積增大總體上,水渠數量增多,長度變長,主要分布于河西演變特征整體總體上,水渠數量增多,長度變長,主要分布于河西具體分階段秦漢:水渠走向大致與黃河平行,支渠數量增加明清:水渠交織成網,水域面積增大總結:線狀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可以從分布位置、分布密度(數量)、分布形狀、走向等方面分析典例講解(2024年湖北卷)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寧夏古灌溉工程遺產擁有龐大完整的灌溉渠系,為黃河灌區內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完善的水利保障。寧夏古渠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興廢靡繁,延用至今,展示了古人治水修渠的高超智慧,衍生出獨特的灌溉文化,成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引黃灌溉傳奇。如圖示意寧夏古渠時空格局演變。(1)簡述寧夏古渠時空演變特征。官方答案:17.(1)總體上,水渠數量增多,長度變長,主要分布于河西;秦漢至唐朝時期,水渠走向大致與黃河平行,支渠數量增加;明清時期,水渠交織成網,水域面積增大。典例講解(2024年湖北卷)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寧夏古灌溉工程遺產擁有龐大完整的灌溉渠系,為黃河灌區內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完善的水利保障。寧夏古渠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興廢靡繁,延用至今,展示了古人治水修渠的高超智慧,衍生出獨特的灌溉文化,成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引黃灌溉傳奇。如圖示意寧夏古渠時空格局演變。(2)說明寧夏古渠演變對灌區城鎮分布與發展的影響。官方答案:(2)灌區城鎮沿古渠兩岸分布;城鎮數量增多、規模擴大。解析:【小問2詳解】寧夏古渠的演變是人們根據當地農業的需要和黃河河道的演變逐步完善的,農業的發展增加了人口數量,促進了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城鎮分布范圍隨水渠修建而拓展、數量增多、規模也擴大、城鎮等級提升,最后,區域影響力也隨之增強。典例講解(2024年湖北卷)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寧夏古灌溉工程遺產擁有龐大完整的灌溉渠系,為黃河灌區內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完善的水利保障。寧夏古渠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興廢靡繁,延用至今,展示了古人治水修渠的高超智慧,衍生出獨特的灌溉文化,成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引黃灌溉傳奇。如圖示意寧夏古渠時空格局演變。(3)從寧夏古渠引黃灌溉視角,談談你對“天下黃河富寧夏”這句話的理解。黃河富寧夏水源黃河為寧夏提供灌溉水源土壤黃河為寧夏帶來肥沃的土壤生物資源黃河使寧夏稻魚肥美,物產豐饒官方答案:(3)黃河為寧夏平原帶來灌溉水源;黃河淤灌為寧夏平原帶來肥沃土壤;黃河使寧夏平原稻魚肥美,物產豐饒。(2024年廣東卷)下圖為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暖季上、下氣流運動狀況示意圖。據此完成13~14題。13. 若暖季上、下行氣流常在圖中P地附近交匯,則該地( )A. 大氣下沉氣流增強 B. 冰面的流水作用減弱C. 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 下行風焚風效應減弱冷干暖濕海拔升高,氣溫降低,水汽易凝結形成降水,致使局地降水概率增加,C正確暖季時氣溫相對較高,大氣下沉氣流減弱,上升氣流增強,A錯誤冰川融化導致冰面的流水作用增強,B錯誤;陽坡(暖季氣溫高)下行風指空氣從上向下流動,焚風效應是氣流在背風坡下沉過程中溫度升高,濕度降低形成的干熱風,綜上,下行風會導致焚風效應增強,D錯誤C典例講解(2024年廣東卷)下圖為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暖季上、下氣流運動狀況示意圖。據此完成13~14題。14.近30年來,該地區暖季午間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A.年均氣溫趨于降低 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趨于增加 D.湖泊效應增強更強的下降風將高海拔地區的冷空氣吹向下方引起P地附近年均氣溫趨于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冰川的融化,導致冰川消融減慢,A正確,B錯誤氣流干燥少雨,年降水量有可能趨于減少,C錯誤更強的下降風引起的區域降溫會導致湖泊效應減弱,D錯誤湖泊效應:湖泊效應指水庫(人造湖泊)對氣候的作用,由于水體巨大的熱容量和水分供應,可使水庫附近的平均氣溫升高,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變小A典例講解02三個微觀區域考點突破熱點區域探究——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01目 錄熱點區域探究——長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02熱點區域探究——祁連山地和河西走廊031.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位置:瀕臨渤海主要省份: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溫帶地區海陸位置—瀕臨渤海相對位置—毗鄰首都氣候適宜,人口眾多交通便利,對內外聯系方便靠近京津唐、遼中南工業基地,工業基礎雄厚高校、人才眾多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市場廣闊經濟基礎雄厚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鄲、邢臺、衡水、滄州、秦皇島、張家口、承德和石家莊經緯度位置:36°N~43°N113°E~120°E海陸位置:瀕臨渤海1.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問題:根據下圖,分析京津冀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1.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地理位置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緯度位置本區大部分處于中緯度溫帶地區典型暖溫帶半濕潤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特征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側,瀕臨太平洋交通位置熱量帶—暖溫帶地形特征以山地、平原為主,西北高,東南低河湖特征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徑流量小,季節變化大汛期短有結冰期,含沙量大大氣降水流向、落差等人口特征聚落特征人口數量多,城市等級高,形成以北京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農業特征都市農業,生態農業工業特征靠近京津唐工業基地,重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工業基礎雄厚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服務業特征服務業發達交通業特征海陸空交通便利半球位置半濕潤區季風區生物/資源礦產、旅游等資源豐富1.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1.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簡稱: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共41個城市 ;位于中國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與東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沿江沿海港口眾多,是長江入海之前形成的沖積平原。問題:根據下圖,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2.長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發展條件問題:閱讀下圖,分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要優勢條件。歸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要優勢長江經濟帶優勢和潛潛力條件交通便利(鐵路、公路、水運),區位優勢明顯。資源儲量充足,種類豐富:地表水、礦產資源豐富,重要旅游區和生物基因寶庫。工業基礎雄厚,產業優勢明顯:重要農業區,綜合性工業地帶,也是我國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城市密集(上海、武漢、重慶等城市人口多),市場廣闊人力資源豐富,人才眾多,勞動力素質高;長江經濟帶發展格局發展格局:“一軸、兩翼、三極、多點”“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多點”是指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重點依托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促進“兩頭”開發開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材料:粵港澳大灣區(9+2)珠三角9個城市及港澳,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約9千萬人,GDP達到12.63萬億元,占全國1/3已形成通信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無人機產業、機器人產業以及石油化工、服裝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飲料等產業集群,將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問題:根據上述材料,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區位條件。2.長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參考答案:靠近港澳,東南亞,交通便利;多僑鄉,利于引進外資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農業基礎好,勞動力充足;開放的市場觀念,產業鏈、制作業和外貿發達;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建立提供發展的契機;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2024年江蘇卷)25.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人類活動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作用。近3000年以來,氣候變化對我國北方地區的人類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一個1000年時期,氣候總體溫暖濕潤,人類活動促進了以東西向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個1000年時期;氣候多次發生暖濕、冷干交替,人類活動推動了以南北向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個1000年時期,人類活動范圍擴大,鞏固壯大了中華民族。材料二 下圖為“我國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空間示意圖”。(2)結合主要農業生產方式,簡述第二個1000年時期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空間變化的影響。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緯度較高靠近冬季風源地緯度較低遠離冬季風源地氣候冷干氣候暖濕畜牧活動農耕活動秦嶺淮河為界農耕活動向北擴展畜牧活動向南擴展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2024年江蘇卷)25.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人類活動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作用。近3000年以來,氣候變化對我國北方地區的人類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一個1000年時期,氣候總體溫暖濕潤,人類活動促進了以東西向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個1000年時期;氣候多次發生暖濕、冷干交替,人類活動推動了以南北向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個1000年時期,人類活動范圍擴大,鞏固壯大了中華民族。材料二 下圖為“我國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空間示意圖”。(2)結合主要農業生產方式,簡述第二個1000年時期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空間變化的影響。官方答案:(2)氣候變暖濕,農耕活動向北擴展;氣候變冷干,畜牧活動向南推移。(4分)3.祁連山地和河西走廊祁連山: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祁連山本身具有大量森林、湖泊、濕地等生態環境功能防止北、西、南三面沙漠合攏為河西走廊綠洲、湟水谷地提供水源寬谷地區、河西走廊狹管效應強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庫木塔格沙漠3.祁連山地和河西走廊氣候 ①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全年降水少。日照時間長,風大沙多;②祁連山地降水東端多,西南少,東端是處于來自太平洋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稍多地形 西南部為祁連山脈,中部為河西走廊,東北部為內蒙古高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水文 河流總體流向大多為自西南向東北,多為內流河和季節性河流,徑流量小,補給類型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植被 荒漠、草原為主3.祁連山地和河西走廊綜合分析河西走廊號稱“風電走廊”,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角度 具體影響有風 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靠近冬季風源地,風力資源豐富風大 摩擦力小:地形平坦,植被覆蓋率低,風力大狹管效應加劇:地形影響導致狹管效應,地面風速強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