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第四章:多種多樣的運動復習(二)核心知識點:地球的自轉1、地軸指向:2、地軸傾斜角度:3、地球自轉周期:北極星66.5度一年地球自轉方向:西 東從赤道方向看: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轉動。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素養評價1、圖中,哪一側為晝半球,哪一側為夜半球?2、此刻,D位置與B位置的時間分別為幾點?A位置與C位置的晝夜情況如何變化?D為正午12點;B為午夜12點。A點剛好是晝轉夜;C點剛好是夜轉晝。3、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地球在不停地繞地軸旋轉?晝夜交替、太陽東升西落、日月星辰東升西落、臺風、水的漩渦;北極上空地球自轉俯視示意圖讀地球光照圖,回答問題。A、B兩點此時是日出還是日落 _ _, 這一 天B正午太陽高度是 _此時,北京時間是___ 月__ 日。(3)圖中從A點到B點晝夜長短的變化趨勢是 :素養評價日落90度12 22晝變長,夜變短核心知識點:地方時各地產生地方時有差異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轉偏東的地方時間早,偏西的地方時間晚。素養評價1、北京時間8點鐘,英國倫敦(中時區),埃及開羅(東二區)、華盛頓(西五區)分別是幾點?0點、2點、前一天晚上(7點)19點2、下列從圖中得到的地球運動的相關信息,正確的一組是( )。①這一天是我們一年中正午影子最短的一天②這一天是一年中天安門升旗儀式開始最晚的一天③“夢斷天雞喔,起看旭日升”的地點是A, A地比B地的時間早④A、B兩地都能體驗“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C核心知識點:太陽光直射與斜射太陽光直射與斜射地球上不同緯度的地方同一束太陽光斜射到地表的面積比直射時大,所以斜射時相同地表面積上所接受太陽輻射量比直射時少。素養評價請在圖中畫出地球在四個位置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節氣。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素養評價:23.50N23.50S00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請說出各階段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情況?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晝比夜長,秋分日到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晝比夜短。但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素養評價: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圖甲)和經緯網圖(圖乙) ,回答下列問題:(1)某一日期時地球處于b處,則再過三個月,地球所處的位置是___ (填字母)。a處附近 B. c處附近 C.在a和b的正中間 D.在b和c的正中間(2 )當地球公轉到c處時,請分析出現下列現象的原因:現象一:②地能夠看到午夜的太陽 :現象二:正午時,③地的人們看不到自己的影子:現象三:此時,④地正處在冬季:極晝當地太陽高度角90度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B核心知識點:太陽高度角與桿影長短東西在北半球一天中太陽高度角是怎么變化的?桿影長短和移動方向是怎么變化的?北半球一天中日出到日落,太陽高度角先變大后變小,正午最大,桿影先變短后變長,正午最短,桿影移動方向為從西到東。一天中桿影長短變化北半球中緯度某地正午的桿影引起桿影一天中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引起正午桿影季節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公轉素養評價:家住杭州的小科,在自家的飄窗上做“觀竿測影”的實驗,實驗中用鉛筆代替竿子,如圖是其上午某時刻的實驗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此時小科面對的方向偏北B. 一天內,桿影移動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C.正午小科得到的竿影長度不為零D. 一天內,竿影的長度和方向都會發生變化C北回歸線上的太陽運動軌跡同一天,不同緯度的太陽高度不同核心知識點:太陽直射點變化素養評價:如圖用透明塑料蓋(半球形)和圓形紙板等做成的裝置,可以模擬一天中桿影隨太陽高度變化的情況。實驗時,用手電筒模擬太陽,圓形紙板作為底板模擬地平面,牙簽(插在紙板中間O點處)模擬地面上的旗桿, ABC連成的弧線(手電筒沿透明塑料蓋運動的軌跡)模擬太陽在夏至日這一天中的運動軌跡。(1 )實驗中,讓光始終對準牙簽的頂端照射,在紙板底面上會出現牙簽的影子,這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是沿 傳播的。(2)圖中OP、 0Q、OS都是桿影,其中可以表示夏至日該地正午時刻的桿影的是 :(3 )如果要模擬該地冬至日這一 天中桿影變化的情況,那么應將手電筒沿透明塑料蓋移動,把光與紙板的夾角調__ (填“大”或“小”)一些。(4)為了使底層住戶的陽臺全年正午時分都有陽光照射,杭州市兩幢居民樓之間的距離應依據 日的樓影來計算。直線OQ冬至小素養評價:(1 )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是地球的_ _ 運動造成的。(2 )北緯40°位于___ (填“低”“中”或“高”)緯度。一年中,路徑A這一天正午太陽升得最_ ,正午影子長度最(3)路徑B的日出時間是_ , 日落時間是18:00 ,晝夜長短情況是:(4)路徑C這一天北半球的節氣是 _ ,此時當地更適宜的穿著是圖乙中的 (填序號)。自轉中大短晝夜等長6:00冬至1素養評價:下面是"探究影響桿影長度”的實驗的主要內容。實驗材料: 1米長的木桿1根、卷尺1個、繪圖板及繪圖工具1套。探究過程:①夏季某日12時,在一處有陽光的平地上把木桿豎直固定在地上,用卷尺測量桿影的長度;②把測量結果記錄③冬季某日12時,在同一地點再一次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測量、記錄和繪圖。(1)觀測結果:圖甲是某同學的測繪結果,遺憾的是,他忘記標注觀測時間,現在無法判斷兩幅圖的觀測時間了。請你斷: A圖是 _ (填“冬”或“夏”)季測繪的。歸納分析:影響桿影長度的原因是 :拓展延伸:若A、B兩圖為我國南、北方兩名同學同一時間的測繪結果,請你判斷,南方的同學測繪的是 圖。(2) 如圖乙所示,樓間距的設計應該參考_ (填“冬”或“夏”)季的光照情況。 ( 3 )嘉興和廣州兩地設計住宅樓群時的樓間距要求有何差異 嘉興的應 (填“大于”或“小于”)廣州的。冬地球公轉B大于核心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光在中沿 直線傳播。同一種均勻介質哪些現象能夠說明?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月食、日食、等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為3×108 m/s光速大小順序:真空、空氣、水、玻璃素養評價:小科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小孔成像的特點。 (1)蠟燭的燭焰在半透明薄膜 上所成的像是 (填“實像”或“虛像”)。 (2)要想觀察到的像變大,下列操作中可行的是 (填字母)。 A.保持小孔和半透明薄膜的位置不變,將蠟燭靠近小孔 B.保持小孔和半透明薄膜的位置不變,將蠟燭遠離小孔 C.保持蠟燭和小孔的位置不變,將半透明薄膜靠近小孔 D .保持蠟燭和半透明薄膜的位置不變,將小孔靠近蠟燭 (3)在完成了以 上實驗后,小科用剪刀將小孔鉆成了稍大些的方形孔,此時半透明薄膜上的光斑形狀 (填“改變”或“不變”),亮度 (填“變亮”“變暗”或“不變”)。 (4)晴天的中午, 小科走在公園的樹林下,他看到太陽光透過樹葉間縫隙在地面形成的許多大小不同的圓形光斑,這些圓形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 。 (填“樹葉間縫隙大小不同”或“樹葉間縫隙離地面的高度不同”)。實像C不變變亮樹葉間縫隙離地面的高度不同核心知識點:月球的運動地球公轉自轉正面背面1、為什么月球總是同一面朝向地球?如果沒有自轉,我們能看到月球背面嗎?月球自轉和公轉周期是相同的。能2、你知道月球公轉引起的月相變化嗎?以及大概的時間嗎?新月,農歷初一上弦月,農歷初七初八滿月,農歷十五十六下弦月,農歷二十二,二十三素養評價;2024年6月19日(農歷五月十七),這一天月球的位置大致在圖中的( )A.1~2之間 B.2~3之間 C.5~6之間 D.7~8之間C核心知識點:日食和月食日全食形成過程月全食形成過程對比日食和月食,歸納有哪些不同點?1、三球位置 2、形成原因 3、虧損過程 4、出現的時間 5、看見范圍素養評價:讀圖并回答下列問題:若該圖反映日食狀況,則各圖所示日食狀況中,反映日全食的是,反映日偏食的是_ ; 按照日全食過程,將各圖序號進行排序:_ ;此圖中未反映出的日食類型是(2) 若該圖反映月食狀況,則各圖所示月食狀況中, 按照月全食的過程,將各圖序號進行排序:①②③⑤⑥⑦⑧⑥⑦②①④⑧③⑤⑥日環食⑥⑤③⑧④①②⑤⑥作業布置”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觀察到金星從太陽上移過的現象,圖1為發生“金星凌日”現象時的示意圖。①發生“金星凌日”現象時,圖2中金星的位置應在②“金星凌日”現象發生的原理與_ _ (填“日食”或“月食”)發生的原理相似。③會不會出現類似于日全食或月全食的現象 理由:(2 )圖3為地球和月球的公轉軌道示意圖,當月球全都位于地球本影中時,發生___ ,此時月球位于A、B、C、D四處中的處丁日食不會,金星離太陽更近,而且比太陽小多了月全食C核心知識點:地殼變動的學說1、魏格納搜集了地形、化石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證據,努力從不同領域搜集證據來支持他的大陸漂移學說。2、1960~1962 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它們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巖漿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就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3、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①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成②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③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就是不同板塊的分界線。素養評價:請根據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把下列各圖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 )A.①②④③B.③①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④②①D素養評價:關于人類對地球表面板塊的研究歷程,下列敘述中合理的是( )。①舌羊齒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等地,可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②“海底擴張學說”在解決動力來源方面支持了“大陸漂移學說“③“板塊構造學說”認為七大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并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④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與火山分布相似,大多發生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A.①②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④B素養評價:地表的形態在持續的改變中。 如圖所示為夏威夷群島的主島(編號為1)與其三個鏈狀火山島嶼(編號為2、3、4)的分布示意圖,許多地質學家相信,夏威夷群島的主島和這些鏈狀火山島嶼是由太平洋板塊的“ 熱點”。上移噴發巖漿并凝固形成的。 讀回答下列問題:下列結構中,體積最大的是___。 (填字母)A.夏威夷群島B.鏈狀火山島嶼C.地殼D.太平洋板塊(2)從鏈狀火山島嶼(編號為4, 3 , 2)到夏威夷群島的主島(編號為1)的年齡分布呈現的特點是(3)板塊的運動方向是 (填“向左”或“向右”)。C越來越年輕向左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運動的主要原因。板塊的碰撞形成山脈,板塊的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請說一說大西洋、東非大裂谷、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原因?素養評價:如圖所示,小樂用鋁盆、 海綿、 蠟燭和水等物品設計了一個模擬地球板塊運動的實驗。實驗過程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分別向左、右兩側運動。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 )該實驗模擬的板塊運動為 (填“碰撞”或“張裂”),板塊邊界類型為_ _ (填“生長”或“消亡”)邊界。( 2 )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與上述模擬實驗原理相似的是___ (填字母)。A.東非大裂谷B.馬拉雅山C.大西洋D.青藏高原張裂生長AC核心知識點:火山和地震世界地震帶與火山帶主要集中板塊交界處,板塊的碰撞和張裂產生火山和地震。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素養評價:下圖是地震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是震源,B是震中AB是震源深度BC和BD都是震中距地震對D的影響大于對B的影響D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