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探索宇宙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8課銀河系自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人類就對我們身處的宇宙充滿了好奇和濃厚的興趣。如果把人類有意識的觀測和記錄天體作為探索宇宙的開端,到今天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了。那你們知道人類是怎樣探索宇宙的嗎?再來想一想科學技術的進步又是如何幫助人類更好探索宇宙的。新知導入這是兩張1995年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宇宙圖像。創生之柱人類的探索“我邁出了一小步,但人類邁出了一大步。”——阿姆斯特朗嫦娥奔月望月凝思自古以來,人類就充滿了對宇宙的幻想,向往著飛向太空。在古代,人們就開始觀測和記錄各種天象,比如日升日落、月圓月缺、斗轉星移等,并由此形成了日、月、年等時間概念。人類的探索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古代蓋天說天圓為張蓋,地方如棋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認為天體是球形公元2世紀,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說”16世紀,波蘭科學家哥白尼經過20年天文觀測與研究,提出了“日心說”人類的探索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河南登封觀星臺中國古代為了更好地觀測、記錄和研究天象,建立了天文臺。人類的探索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河南登封觀星臺河南登封觀星臺,它是由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于1276 ~1280年主持建造,是設立的二十七個觀測站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觀星臺包括各種天文儀器:周公測景臺、浮漏、仰儀、景符、日晷等。在古代,觀星臺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計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人類的探索渾天儀除了建立天文臺,古人還設計了精密的天文儀器,比如渾天儀、天體儀(渾象)、水運儀象臺等,用來觀測天象,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天體儀水運儀象臺人類的探索自從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創制伽利略望遠鏡以來,人類借助望遠鏡觀察太空,對宇宙的探索有了飛躍性的發展,所觀測的宇宙空間不斷擴大。人類的探索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創制伽利略望遠鏡。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望遠鏡的人。人類的探索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徑4.2厘米,長約1.2米的望遠鏡,它能把物體圖像放大約30倍。他用這架望遠鏡第一次發現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蓋著山脈并有火山口的裂痕。此后又發現了木星的4個衛星、太陽的黑子運動,并作出了太陽在轉動的結論。伽利略繪制的月面人類的探索伽利略之后,人們為了擴大望遠鏡的倍數,開始研究加長版的望遠鏡。1673年,波蘭科學家赫維留造了一架直徑20厘米,長46米的光學(折射)望遠鏡,吊在30米高的桅桿上,要許多人用繩子拉著它起落升降。赫維留制造的望遠鏡人類的探索1686年,惠更斯兄弟造了一架22厘米粗、64米長的折射鏡,沒有鏡筒,物鏡高懸樹梢,目鏡攥在手里,中間連著一根繃直的長繩,以助校正。惠更斯兄弟制造的望遠鏡人類的探索19世紀中葉,天體攝影和分光技術的發明,使天文學家可以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天體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運動狀態和演化規律,從而更加深入到問題本質。人類的探索20世紀50年代,射電望遠鏡開始應用。到了20世紀60年代,人類取得了“天文學四大發現”的成就:微波背景輻射、脈沖星、類星體和星際有機分子。人類的探索目前用來探索宇宙的望遠鏡分為兩種:射電望遠鏡,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不同,它既沒有高高豎起的望遠鏡鏡簡,也沒有物鏡,目鏡,它由天線和接收系統兩大部分組成。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2016年9月在貴州落成。人類的探索中國天眼--位于貴州的球面射電望遠鏡,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天眼之父:南仁東光學望遠鏡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進入了航天時代。為了更好地觀測宇宙,人類利用火箭將望遠鏡、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航天員等送到太空。人類的探索太空望遠鏡中,最為著名的是哈勃太空望遠鏡,它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持建造的四座巨型空間天文臺中的第一座,也是所有天文觀測項目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最受公眾矚目的一項。它籌建于1978年,設計歷時7年,1989年完成,并于1990年4月25日由航天飛機運載升空。由于避開了大氣的影響,它的分辨率比地面的大型望遠鏡高出幾十倍。人類的探索哈勃太空望遠鏡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的發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的古籍上就出現了“火箭”的名稱。人類的探索人類還在太空建設空間站,航天員可以在空間站進行長時間的太空實驗和科學觀測。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開展了200多次深空探測任務,其中月球是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球以外的天體。人類的探索航天員登陸月球中國空間站迄今為止,有500多名航天員遨游過太空,在太空中進行科學研究。但同時,也有十多位航天員在發射時以身殉職,為人類的航天事業獻出了生命。人類的探索航天飛機發射“挑戰者”號宇航員目前,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順利發射,“天宮”空間站,”玉兔“號月球車,載人飛船“神舟”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現在“嫦娥”五號探月衛星又發射成功,不久的將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人類的探索太空技術的發展, 人造地球衛星、太空望遠鏡、太空探測器、載人宇宙飛船等相繼出現,實現了人類飛天的夢想。人類的探索航天員在太空迎新春中國空間站中國空間站內部神舟三號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空間站機械臂轉位貨運飛船試驗航天員首次在軌進行手控遙操作試驗人類的探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完成全部既定任務,成功返回地球我國代號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測計劃已于2004年開始實施,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分3個階段,可以用“繞、落、回”3個字分別概括。繞:在2007年發射一顆月球衛星“嫦娥一號”,繞月工作1年,獲取一些科學數據。落:在2010年之前發射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回:在2020年之前登月機器人在采集月球表面的一些樣本后返回地球。人類的探索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并命名為“嫦娥工程”。( 1 )2007年和2010年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并圓滿完成任務。( 2 )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攜帶“玉兔”號月球車成功著陸月球,完成中國首輛月球車的月球首秀。( 3 )2019年,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攜帶玉兔二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4 )2020年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完成了月球鉆取采樣、封裝、返回等一系列活動,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采樣返回。探月工程”玉兔“號月球車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人造衛星--太空望遠鏡--太空探測器--載人宇宙飛船為了更好地觀測宇宙,人類利用火箭將望遠鏡、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航天員等運送到太空。還在太空建立空間站,航天員可以在空間站進行長時間太空實驗和科學觀測。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的發源地中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宇宙空間的英雄是:(前蘇聯)加加林中國歷史上首位飛上太空的人是:楊利偉目前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球以外的天體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美國)月球神舟五號東方1號阿波羅11號我國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全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是:嫦娥四號看完后面的兩個視頻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從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你知道了什么?2.在太空探索中,我國取得了哪些成就?3.結合實際,我們可以參加哪些天文類的實踐活動?1.從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你知道了什么?人類在探索宇宙的歷程中,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逐漸獲得了更多的宇宙信息,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有了深刻的變化。比如,2世紀時,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說統治了西方對宇宙的認識長達1000多年。直到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體系理論—日心說。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升,人們發現太陽只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而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也有無數個。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火箭將望遠鏡、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航天員等送到太空。人類在探索宇宙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努力甚至犧牲,展現了科學家對待未知世界勇于探索、不斷創新、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同時,對宇宙的認識也不斷深化。2.根據資料,教師組織學生研討:我國在太空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如: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未來,我國航天員還要開展登月考察……3.結合實際,我們可以參加哪些天文類的實踐活動?參加學校的天文社團活動、留意近期會出現的天文現象、附近的天文臺信息等。也可以與父母在晴朗的夜晚,找合適的地點觀察星空,結合星座圖,尋找天上的星座或者去當地的天文館(少年宮),借助那里的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