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2.2 風成地貌一風蝕地貌 地面物質在風力作用下脫離原地,稱為風蝕作用。風蝕作用包括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風吹過地面時,帶走細顆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壞;挾帶沙粒的風吹過地面物體時,風中運動的沙粒對經過的物體進行磨蝕,造成地面物體的破壞。由風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叫作風蝕地貌。被風長期吹蝕的巖石或土體,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形態。風蝕地貌—由風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探究活動一:結合風沙搬運形式,畫出巖石遭受風蝕作用后的巖石形態。風蝕地貌圖2-21 風蝕蘑菇 突起的孤立巖石,尤其是裂隙比較發育的不太堅實的巖石,遭受風蝕后呈現出上部寬大、下部狹小的蘑菇狀形態。風蝕蘑菇的形成原因 :①接近地表部分氣流中含沙量較多,磨蝕強烈。②巖性的差異,下部巖性較軟,上部巖性較硬風蝕地貌圖2-22 風蝕壁龕 陡峭的巖壁遭受風蝕后,巖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凹坑,呈現出蜂窩狀形態。風蝕地貌2-23 風蝕柱 垂直裂隙發育的巖石或土體,在長期的風蝕作用下,形成形態各異的石柱或土柱。風蝕地貌雅丹地貌 “雅丹”來自維吾爾語“雅爾當”,原意為“陡壁的小丘”,現在泛指干旱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在干旱地區,由土狀堆積物所組成的地面,經風化、流水沖刷和風蝕等作用,形成了相間排列的風蝕柱、風蝕殘丘和風蝕溝槽的地貌組合。雅丹地貌最初命名于我國新疆羅布泊地區。有些雅丹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在世界其他干旱地區,也有類似的地貌分布。閱讀風蝕地貌閱讀圖2-24 羅布泊地區的雅丹地貌領略過形態各異的風蝕地貌,丹霞和經緯第二站來到了柴達木盆地邊緣,他們看到了成片的戈壁,丹霞問經緯:為什么這里會有這么多戈壁?為什么柴達木邊緣會有這么多戈壁?如果你是經緯,你會如何向丹霞解釋呢?探究活動二: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處內陸腹地,在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柴達木盆地屬高山高原氣候,大陸性特征明顯,以干旱為主要特點,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區內大風日數多,尤其是春季大風更為頻繁。在盆地與昆侖山脈的過渡地帶,源自昆侖山脈的河流和洪水將碎屑物挾帶至山前堆積下來,形成沖積扇和洪積扇,大風再將沖積扇和洪積扇表面的細顆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礫石覆蓋著地面,形成戈壁。1. 議一議,柴達木盆地邊緣為何多戈壁?①盆地邊緣的雪山,積雪融化后河水帶來的碎屑物在盆地邊緣堆積;②該區域氣候干旱,多大風天氣,風侵蝕地表帶走細顆粒物質,留下粗大礫石覆蓋地面后形成戈壁灘。2 根據柴達木盆地的自然環境特征,推測經緯和丹霞在這里還可能看到那些風蝕地貌?風蝕洼地、雅丹地貌等。松散物質組成的地方經風蝕形成橢圓形洼地,它向主風向延伸。較深的風蝕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儲雨水即可成為干燥區的湖泊。風蝕洼地較細的顆粒物被風吹走,留下較大顆粒的礫石。通過經緯的講解,丹霞認識了很多風蝕地貌,也知道了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但是丹霞仍有疑問。。。。。這些碎屑顆粒物被風挾帶到哪里了呢?二風積地貌風中挾帶的沙粒,在風速降低時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就是風積地貌。探究活動三:圖2-20 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顆粒粗細分帶1. 黃土顆粒為什么會呈現出這種規律性的變化?強勁的西北季風帶來西北地區的沙塵,遇到太行山、秦嶺等山脈的阻擋,風速減慢,搬運能力減弱,沙塵逐漸沉積,大的顆粒物先沉積,小的后沉積 風積地貌主要以各種形式的沙丘呈現。沙丘(風力作用下沙粒堆積而成的丘狀或壟狀地貌)。沙丘形態多種多樣,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態,因平面形態如一彎新月而得名。風積地貌圖2-26 新月形沙丘示意 新月形沙丘是如何形成的?探究活動四: 1. 沙丘的形態與風向密切相關。以新月形沙丘為例,描述沙丘的形態特點,并說明在野外怎樣利用沙丘形態來判斷當地的主導風向。 迎風坡坡形微凸而平緩(可判斷當地風向)背風坡坡形下凹較陡;兩側有近似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新月形沙丘的兩翼,兩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風向。風積地貌圖2-28 灌叢沙丘返回目錄風沙流通過灌叢植物時,大量沙粒會堆積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叢沙丘。多出現在綠洲邊緣。 我國部分風成地貌分布我國的風成地貌,除極少部分散布在濕潤地區不計以外,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帶內,共有109.5萬km2,約占全國面積的11.4%。練習下圖為甘肅省張掖市境內合黎山一處地貌景觀圖。讀圖回答1~2題。1.形成這一景觀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風力侵蝕 B.河流堆積C.巖層擠壓 D.火山噴發2.這一景觀所在地區的環境特點是( )A.植被茂盛 B.草原廣闊C.濕潤多雨 D.干燥少雨辨一辨:判斷正誤風蝕作用包括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陡峭的巖壁受風蝕后呈現蜂窩狀形態的是風蝕蘑菇。新月形沙丘的陡坡為迎風坡。( )( )( )課堂練習下圖為新月形沙丘的剖面和俯視示意圖。若圖中箭頭表示盛行風向,則圖示正確的是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C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