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 孫權勸學《資治通鑒》+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度初中語文統編版(2024)七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教材分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孫權勸學》選自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該單元是一個名人單元,共四篇文章,《孫權勸學》處在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本單元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自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頌揚了他們對人類的貢獻。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本文在延續前面三課展現名人風采的同時,也有一些新的變化。《孫權勸學》是選自《資治通鑒》的一篇小短文,通過寫孫權勸導呂蒙學習及呂蒙接受勸告認真學習后發生的變化,點明了學習對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個字,淺顯易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借助課文的注釋和相關資料,應該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學情分析】一、知識經驗:學生在初一上學期已經接觸過幾篇文言文,如:《陳太丘與友期行》《狼》等,但學生文言實虛詞較多的文言文的學習還有較大的難度。學生積累的文言知識比較少,對文中的“當涂”“往事”“乃”“及”等文言詞語接觸比較少,所以對課文的翻譯存有一定的難度。有的學生積累的文言實虛詞比較多,能比較容易的翻譯課文,有的學生借助課下注釋以及工具書才能翻譯課文。二、生活經驗:學生有過自己讀書的經歷,對文中的歷史人物也有一定的了解,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不難。所以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一定的幫助。多角度分析并結合生活實際分析三個人物。三、策略經驗: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自主翻譯課文,能夠展開想象和聯想,把課文編成小故事講述出來。學生對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比較陌生,在課上繼續聯系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用恰當的語言和方法分析孫權、呂蒙、魯肅這三個人物的形象。多讀多體會【教學目標】1.能夠梳理人物語句關系,讀懂文章內容。2.能體會孫權“勸學”的高明之處,理解人物動作、神態、心理描寫。3.能嘗試呂蒙推辭孫權的后續描寫。4.能體會魯肅對呂蒙苦學成才的贊美之情。【教學重難點】【教材重點】朗讀課文,理解文意。【教材難點】揣摩語氣,分析人物。【新課導入】1.我們已經學習了《為學》,作者彭端淑鼓勵他的子侄輩們立定志向,努力學習。今天,我們再學一篇勸學的文章,《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的。2.齊讀課題,說說課題中的關鍵詞是什么?“勸”。3.圍繞“勸”字,你會產生哪些問題?預設:誰勸誰?為什么勸?怎么勸?勸的效果怎么樣?4.我們圍繞這些問題,來一起學習一下這篇文章。【作者介紹】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層次結構】明確:孫權勸學——呂蒙辭學——孫權析學--呂蒙就學--魯肅鑒學--呂蒙論學--肅拜蒙母。【中心思想】《孫權勸學》這篇文章也告訴了我們讀書學習的重要,在我們這個年齡,學習十分重要,老師在課堂的最后依然要送同學們幾句名言,請同學們齊聲朗讀。愿同學們都能熱愛學習,與書籍相伴,在知識的海洋里乘風破浪,筑夢揚帆。設計意圖:名言善誘勸讀書,讓學生們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全文分析】二、引導自學,發現問題1.根據你們的學習經驗,你覺得本課我們應重點學習什么。(提示:知識、寫法)認定目標:學生根據所學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師總結出示目標。孔子云:“學然后知不足。”教師云:“自主學習,體會深刻。”專家說:“喂大的學生是無能的學生。”現在你們就自己動手,豐富頭腦吧。出示自學提示:(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自讀,并隨時了解學生自讀情況)詞語注釋初:當初,起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2)權:指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229年稱帝。(3)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4)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5)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6)今:當今。(7)當涂:當道,當權。(8)掌事:掌管政事。(9)辭:推托。(10)以:介詞,用。(11)務:事務。(12)孤:古時王侯的自稱。(13)豈:難道。(14)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研究。“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書。(15)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16)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17)但:只,僅。(18)當:應當。(19)涉獵:粗略地閱讀。(20)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翻譯文章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像我?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于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呢?”魯肅就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后分別了。五、讀課文,理解文意1. 自讀質疑:學生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將其中疑難提出,小組間討論解決,或提出來共同解決。2、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2)卿言多務,孰若孤?(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3)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感嘆句,一句可見魯肅當時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使魯肅既吃驚,又不自禁地發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5)“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并不是埋怨魯肅,而是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六、再讀課文,讀出語氣,體會情感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不同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展開全文閱讀1、大家再讀課文,注意情感和語氣的把握。2、挑學生范讀,其他同學評論。老師借大家的評論引導學生品味對話。孫權: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指出學習的必要性,語氣堅決果斷,語重心長,諄諄告誡。)(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 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語氣稍重,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結合自身,指出學習的可能性,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魯肅:“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驚訝,又高興,贊許之態呼之欲見。)呂蒙:“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對自己才略長進感到自豪、自得。)3、言為心聲,借品味對話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孫權: 善勸; 王者之風,長者之氣魯肅: 敬才 愛才呂蒙: 善納雅言七、布置作業1.課后自己整理、積累相關的文學常識和文言詞語。2.比較閱讀。通過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設計意圖】兩個作業的設計難度適中,實用性強。讓學生有意識地整理和積累文言知識,在遷移運用中理解讀書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板書設計】留:權、蒙、魯肅、潯陽。替:初-當初、當涂-當道、及-等到、博士-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調:倒裝句補:省略句刪:無實意的詞【課后反思】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學習了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并且結合課下注釋疏通了文意。注意“博士”“往事”“耳”等古今異義詞還要注意“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句,翻譯時要調整語序,以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結友而別”等省略句,翻譯時需要補充被省略的部分,使句子完整。下一節課,我們將深入研讀這個短小卻耐人尋味的故事,相信同學們會有更多的收獲和感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