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4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目標】1.認識11個會認字,10個會寫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教學重難點】1.采用多種方法自主識字,練習寫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文中受到啟發。第1課時【教學過程】板塊一 圖畫導入,激發興趣1.在黑板上畫出幾個可愛的小葫蘆,問:老師畫的是什么呀?你們見過嗎?今天,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種葫蘆的人,他一心想得到可愛的葫蘆,他的愿望最終實現了嗎?2.板書課文題目:我要的是葫蘆。3.齊讀課文題目,指明“蘆”要讀輕聲。板塊二 初讀感知,集中識記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2.同桌合作讀課文,互相糾正錯誤讀音。3.師生合作讀課文,相機正音,評價。4.檢查字詞認讀情況。(1)認讀帶拼音的詞語。課件出示: 了 蟲 著 比 到 奇 慢地 快長指名讀,重點指導:“藤、盯”讀后鼻音;“賽”讀平舌音;“蘆”在“葫蘆藤”中讀輕聲。(2)讀去掉拼音的詞語。(3)開火車讀。(4)學生拿出自制的詞語卡片,同桌互相認讀,正音。5.識記字形。(1)偏旁歸類識記。草字頭:葫、蘆、藤。豎心旁:怪、慢。(2)看圖識記:藤。課件出示:藤(3)熟字識記。加一加:咸+心=感換一換:鴉-鳥+蟲=蚜 叮-口+目=盯(4)形近字比較識記“賽”:賽—寒(5)兒歌識記“謝”。課件出示:人幫我,謝謝你;我幫人,不客氣。謝謝你,不客氣;常用起,更知禮。6.指名分段開火車讀課文,相機評價。7.感知內容: 種葫蘆的人得到葫蘆了嗎?(小葫蘆都落了,種葫蘆的人一個葫蘆也沒有得到)【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運用多種方法識記字形,交流識字方法,培養識字的能力。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大意。板塊三 再讀課文,了解起因1.學習第1自然段的第1~3句,看課文插圖,思考:小葫蘆長得怎么樣呢?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課件出示: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1)理解“謝” 在文中的意思。課件出示:謝的解釋有:①表示感激;②道歉或認錯;③辭去,拒絕;④凋落,衰退。“花謝以后”中的“謝”應該選第( ④ )種解釋。在日常生活中,“謝”大多表示“謝謝,感謝”,課文中指葫蘆花開過了、花枯萎的意思。(2)指名讀,畫出短語: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3)圈畫動詞。課件出示: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4)理清小葫蘆的生長順序:種下葫蘆—( 長滿 )綠葉—( 開出 )雪白的小花—花( 謝 )以后—藤上( 掛 )小葫蘆。(5)指導朗讀:重讀“細長”“雪白”“小”等詞語,讀出喜愛之情。2.學習第1自然段的第4、5句,體會種葫蘆的人對小葫蘆的喜愛。課件出示: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啊!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1)男女生賽讀,重讀“多么可愛”,讀出贊嘆的語氣,讀好感嘆句。(2)關注種葫蘆的人的舉動,重讀“每天”“看幾次”等詞語,體會他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內容,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起因。借助課文插圖,圈畫動詞,幫助學生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習“細長的葫蘆藤”等短語,積累語言,初步感受課文把內容寫具體的方法。多種形式地讀,滲透朗讀感嘆句的方法。板塊四 指導書寫,布置作業1.書寫“棵、盯、治、怪”。(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棵、盯、治、怪”。(2)比較觀察:你有什么發現?①預設: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②預設:“棵”的“木”捺變成點。(3)教師范寫“怪”。提示要點:“怪”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高右低,右上部“又”橫撇的撇段與捺舒展,右下部“土”最后一橫不宜超出橫撇與捺的寬度。(4)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展評。(5)學生自主練寫“棵、盯、治”。同桌互評。2.書寫“鄰”。(1)和“棵、盯、治、怪”比較,觀察:你有什么發現?預設:這5個字都是左右結構,“棵、盯、治、怪”都是左窄右寬,“鄰”是左右等寬。(2)提醒關鍵筆畫:“鄰”的第二筆捺改成點,“阝”的第一筆橫撇彎鉤一筆寫成,寫得大一些。(3)學生自主練寫“鄰”。(4)同桌互評,全班展評。3.布置作業,抄寫詞語:從前、細長、可愛、每天、自言自語、南瓜、鄰居、奇怪。【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將8個要求會寫的字先進行歸類,左右結構的字有6個。其中“棵、盯、治、怪”都是左窄右寬的字,“鄰”是左右等寬的字。教學中將前5個字集中識記、書寫。教師先范寫“怪”,引導學生關注左窄右寬的字的書寫要點,再觀察“鄰”的不同之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幫助學生把字寫規范,提高學生識字寫字的能力。第2課時課時目標1.復習本課11個生字,會寫“謝、次、想、言、呢”5個字。2.學習課文第2~4自然段,通過對比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3.了解種葫蘆的人最后沒有得到葫蘆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教學過程板塊一 復習鞏固,導入新課1.聽寫詞語:從前、細長、可愛、每天、自言自語、南瓜、鄰居、奇怪。(同桌相互檢查、訂正)2.導入新課: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啊!種葫蘆的人為什么一個葫蘆也沒得到呢?板塊二 朗讀感悟,探究原因1.學習第2自然段。(1)自由讀第2自然段,思考:葉子上生了蚜蟲,種葫蘆的人是怎么想的?在文中畫出來。課件出示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心里想,有幾個蟲子怕什么!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2)對比朗讀。課件出示有幾個蟲子怕什么!有幾個蟲子不可怕。①交流討論: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感嘆號所表達的語氣比陳述句更強烈一些,反映出種葫蘆的人對蚜蟲不屑一顧的態度。②練讀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讀出不屑一顧的語氣。(3)觀察課文第一幅插圖中種葫蘆的人的神態、動作,理解“盯”的意思。(盯:注視,集中視力看。)(4)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自言自語”。(5)指導朗讀“那個人”說的話:語調輕柔,漸漸上揚,讀出“那個人”對小葫蘆的喜愛和期盼。課件出示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2.學習第3自然段。(1)自由讀第3自然段,思考:鄰居看到葉子上生了蚜蟲,是怎么說的呢?用橫線畫出鄰居的話。課件出示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那個人感到很奇怪,說:“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2)指導朗讀:重讀“別光盯著”“快治一治吧”,語氣急切,讀出鄰居焦急的心情。(3)討論交流:種葫蘆的人為什么覺得“奇怪”?用波浪線畫出他的話。(4)比較朗讀。課件出示?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①交流討論: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是反問句,所表達的語氣比第二句更強烈一些,反映出種葫蘆的人的詫異。②練讀句子: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反問句語調上揚,讀出種葫蘆的人自信的語氣,讀出他對鄰居的質疑。(5)出示課后習題第二題,比較兩組句子的不同。①小組討論,小結歸納。相同之處:每組的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一樣。不同之處:兩組句子表達的方式不同。第一組是感嘆句和陳述句;第二組是反問句和陳述句。感嘆句和反問句比陳述句表達的情感更強烈。②拓展練說。課件出示下幾滴雨__怕什么__! 男子漢__還哭鼻子__?下幾滴雨不可怕。 男子漢不哭鼻子。3.學習第4自然段。(1)借助課文第二幅插圖,讀懂句子:種葫蘆的人不管蚜蟲,這棵葫蘆有什么變化?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 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啊! ↓ ↓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 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2)出示三幅圖畫,學生觀察:課時出示(3)比較發現:葉子上生了蚜蟲和小葫蘆有什么關系呢?(4)討論交流:梳理出葉子、蚜蟲和小葫蘆之間的關系。(葉子和葫蘆之間是有關系的,葉子給小葫蘆提供營養,葉子被蚜蟲吃了,葫蘆得不到養分,自然就長不好了。)相機板書:生蚜蟲—葉子變黃—小葫蘆落了(5)指導朗讀。課時出示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重讀:“更”“慢慢地變黃”“一個一個”等詞語,語速放慢,聲音輕一些,讀出種葫蘆的人的難過。自由練讀,男女生比賽讀。4.總結寓意。(1)讀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2)學生交流,小結歸納:①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②要善于聽取別人的勸告。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品讀、比較朗讀、抓住關鍵句感受葉子和小葫蘆的變化,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力求使學生通過多層次地朗讀,主動地發現課文深刻的寓意,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板塊三 指導書寫,布置作業1.指導觀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怎樣寫才美觀。課件出示2.教師范寫,強調書寫要點。謝:左右結構,中間“身”居中,較瘦長,下面的撇上端不出頭,且要穿插到左邊,“寸”的橫筆寫在橫中線上,左中右三個部件大致等寬。想:上下結構,“木”的末筆捺變成點,“心”略扁,第二筆是臥鉤。言:呈倒梯形結構,第二筆橫要寫得長,三橫之間等距。次、呢:左窄右寬。3.自由練寫左右結構的字“謝、次、呢”,上下結構的字“想”,獨體字“言”。4.拓展訓練:續編故事。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這一次,他會怎么做呢?結果會怎么樣呢?請你接著編故事。板書設計我要的是葫蘆綠葉 小葫蘆一些蚜蟲 變黃了蚜蟲更多了 都落了葉和果有聯系教學反思1.趣味識字,降低難度。上課伊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導入新課,相機學習生字“葫蘆”,激發學生認讀生字的興趣。采用看圖識記、歸類識記、兒歌識記、聯系生活識記等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如,“藤”字形復雜,學習“細長的葫蘆藤”時,讓學生借助圖片識記,并拓展生活中常見的絲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等,讓學生聯系原有的生活認知,進一步了解葫蘆藤的特點。又如,通過觀察插圖中人物的神情、動作,進一步理解“盯”是指注視,集中視力看。結合語言環境,學生既知字音、認字形,又能借助語言環境理解字義、明白用法,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抓住詞句,注重積累。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這個句子描寫葫蘆長勢喜人。教學中,通過學習“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等短語,積累語言,教給學生怎樣把句子寫具體、寫生動的方法,為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3.圖文結合,理解寓意。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初步體會課文講述的道理”。教學時,我結合課后習題,引導學生思考種葫蘆的人一個葫蘆都沒有得到的原因。首先,抓住動詞“長滿、開出、謝、掛了”梳理小葫蘆生長的過程,接著借助課文兩幅插圖,對比閱讀第2、4自然段中“葫蘆葉”和“小葫蘆”的變化,引導學生發現葫蘆葉和葫蘆果之間的聯系,了解小葫蘆都落了的原因: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小葫蘆得不到養分,所以都落了。學生在讀文賞圖中,品味語言,感悟寓意。教學中滲透圖文結合的閱讀方法,從而讓學生更加有理有據地進行表達。4.對比閱讀,學會表達。本單元的另一個教學重點是“感受和體會課文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學習表達”。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品悟課文語句里蘊含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通過課后習題第二題句子的對比朗讀,體會同一個意思可以用感嘆句或陳述句、反問句或陳述句來表達,不同的語氣表達的情感強烈程度是不同的。通過品讀、評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師生合作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感受和體會課文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幫助學生學會表達。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