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目標】1.會認“塘、腦”等14個生字,會寫“兩、哪”等10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中的變化。3.了解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懂得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教學重難點】1.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第1課時【課時目標】1.能正確認讀“塘、腦、袋、灰、哇、披、鼓”7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能據音組詞或據詞定音。2.會寫“兩、寬、眼、睛、肚、皮”6個字。3.了解課文內容及敘述順序,借助課后習題第二題,按順序排列圖片,知道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4.通過讀一讀,借助課文中的短語,了解“披、鼓、露、甩”4個詞語的意思,能仿照例子說話。【教學過程】板塊一 猜謎導入,揭示課題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1.出示謎語:“大眼睛,綠衣裳,四條腿,寬嘴巴,呱呱呱,捉害蟲,頂呱呱。”你知道它是誰嗎?2.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它們怎么相差那么大?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尋找答案吧。3.板書課題:小蝌蚪找媽媽板塊二 初讀課文,讀準生字1.嘗試朗讀課文,拼讀生字。(1)出示任務。課件出示:輕聲朗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時,拼讀字上的音節,多讀幾遍。圈畫生字,找出這些字寶寶的好朋友,用橫線畫出來,然后借助拼音認讀這些生字寶寶。給自然段標上序號。(2)反饋指導。①同桌互相訂正自然段的序號和生字新詞的圈畫。教師巡視指導。②出示詞語卡片。課件出示③指名拼讀詞語,相機指導:“腦袋”的“袋”讀輕聲,讀準“迎、頂”的后鼻音。④學生自由拼讀,開火車認讀。(3)學習多音字“教”。①出示文中短句: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教”在這個句子里怎么讀?(jiāo)②讀“jiāo”時,“教”這個字還可以組什么詞語?學生交流:教書、教唱歌、教畫畫……③生活中還有哪些人教給你們本領?預設:爸爸教我騎自行車;媽媽教我洗襪子;老師教我們知識……④這個“教”字還有什么讀音?相應地可以組什么詞語?⑤同桌交流。預設:“教”的另外一個讀音為“jiào”。組詞:教育、教師、請教。⑥齊讀讀音和詞語。(4)引導學生讀好課文中的長句子。觀察句子,想一想:這些句子表達的意思是什么?應該在哪里停頓呢?試著讀一讀。課件出示: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他們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連忙追上去,叫著:“媽媽,媽媽!”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指名讀,檢查正音,指導讀好停頓。(5)小結讀好長句子的方法:①注意在標點符號處稍停頓。②使用內容分解法。(6)同桌輪讀課文,互相檢查讀音是否準確。(7)反饋指導:你幫助同桌糾正了哪些字的讀音?或同桌幫助你糾正了哪些字的讀音?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板塊三 隨文識字,學會運用1.指名讀第1自然段。2.提問:小蝌蚪們生活在什么地方呢?(池塘)3.指導學習生字“塘”,交流識字方法。(1)預設:這是一個形聲字。我媽媽姓唐,“塘”字右邊的部分就是“唐”,我通過這種方法認識了“塘”字。(2)(課件出示池塘的圖片與詞語)看,像這種比較小的小水池就叫“池塘”,也叫“水塘”,如果在里面養魚,我們就叫它“魚塘”,要是里面長滿了荷花,我們就叫它——“荷塘”。課件出示: 水塘 池塘 魚塘 荷塘 池塘 荷塘(3)學生開火車讀,教師指名讀。4.默讀第1自然段,畫出描寫小蝌蚪的樣子的句子。交流讀句子。出示小蝌蚪的圖片,圖片下出示短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5.指導學習生字“腦、袋、灰”。(1)出示詞語卡片“腦袋”,交流識記方法。(換一換、加一加等方法)①這2個字在生活中分別會和哪些字組成詞語呢?腦:頭腦、大腦、腦海、腦門兒、動腦筋……袋:口袋、紙袋、袋子、袋鼠、沙袋……②學生開火車認讀,教師指名讀。(2)指導學習“灰”。①出示“灰”字的字理演變過程。引導觀察:怎么記住這個字呢?學生交流。②教師小結:“灰”是一個會意字,本義為草木等固體完全燃燒形成的粉塵狀物質,后引申為粉塵、草木燒透后的顏色、無熱量的、寂滅的、無生機的等含義。6.指導朗讀。小蝌蚪這么可愛,誰來讀讀第1自然段?如果邊讀邊做甩尾巴和游來游去的動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做做甩尾巴的動作,你們還可以用“甩”字說句子嗎?預設:小狗甩著尾巴朝我跑來。柳樹姑娘甩著長長的辮子。老黃牛甩著長長的尾巴趕蚊蟲。7.齊讀第1自然段。【設計意圖】隨文識字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把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識記,把字的音、形、義緊緊結合在一起去識記,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優化識字的效果。板塊四 研讀變化,感悟表達1.可愛的小蝌蚪是怎么長成青蛙的呢?讀一讀課文第2~6自然段,畫出小蝌蚪的樣子發生變化的句子。(學生交流)(1)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2)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前腿。(3)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4)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2.識記生字“哇”。(換一換:娃—哇)3.指導讀句子。小蝌蚪為了找媽媽,“游哇游”,游了很久很久,所以我們要讀得很慢很慢。聽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跟讀,再自由練讀。4.引導思考。(1)觀察句子,你發現了什么?預設:小蝌蚪一直在發生變化。(2)老師這里有小蝌蚪長成青蛙的5幅圖片,你能按照順序給它們排排隊嗎?請一名同學到講臺上,將圖片按順序貼在黑板上。貼完后,其他同學交流。(教師相機板書:兩條后腿→兩條前腿→尾巴變短→尾巴不見了)5.借助板書,引導交流。你能按順序講一講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嗎?先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6.小蝌蚪變成的青蛙又是什么樣的呢?找出描寫青蛙外形的短語或句子。學生交流:四條腿,寬嘴巴,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詞句。7.識記生字“寬”。8.誰能連起來說一說青蛙長什么樣子?提示:仿照描寫小蝌蚪的樣子的句子,從頭到腳有序地介紹青蛙的樣子。9.指導學習“披、露、鼓”。課件出示:有著碧綠的衣裳,有著雪白的肚皮,有著一對大眼睛。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1)比較句子讀一讀,同樣是描寫青蛙的樣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好?學生交流:后面一句更好。“披、露、鼓”這3個動詞生動地寫出了青蛙的外形特點。(2)誰能演一演這幾個動作?(3)這些表示動作的詞叫動詞,誰還能用“披、露、鼓”這3個動詞來說說句子?(4)課文中像這樣的動詞還有很多,比一比,看誰找得多、找得準。【設計意圖】訓練學生提取文本中比較明顯的信息的能力,再整理、串聯、記憶相關信息,實現完整、清楚地表達。板塊五 指導書寫,評價練習1.觀察比較,練寫“兩、寬、眼、睛、肚、皮”。引導交流:觀察這幾個字,你覺得書寫時要注意什么?2.觀察字的結構。提示:“眼、睛、肚”這3個字是左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兩、皮”這2個字書寫時要掌握重心,疏密得當。“寬”是上下結構,要寫得勻稱、緊湊。3.觀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學生仔細觀察,交流橫中線、豎中線上的筆畫。4.關注字里的重要筆畫。學生交流:“兩”字里的兩個小“人”,捺都要變成點。“寬”字下面的部分是“見”,最后一筆是豎彎鉤,不能寫成點。5.教師范寫,學生書空。6.學生描紅,練寫,教師巡視指導。第2課時【教學過程】板塊一 勾連舊知,導入新課1.出示課后習題中小蝌蚪長成青蛙的5幅圖片,請同學們排排順序,再連起來說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2.出示生字詞,復習認讀。課件出示:池塘 腦袋 黑灰色游哇游 小鯉魚 捕食 迎上去 阿姨 寬嘴巴游哇游 烏龜 頭頂 披著游哇游 披著 露著 鼓著(1)學生開火車認讀,教師指名讀。(2)重點識記“捕、迎、阿、姨、龜、頂”,交流識記方法。①動作表演認讀:捕、迎。②利用鯉魚的圖片認讀:阿、姨。③利用烏龜的圖片認讀:龜、頂。(3)擴詞練習。3.按照詞語的提示,說說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媽媽的。板塊二 研讀課文,角色朗讀1.學習第2自然段。(1)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開心極了!他們一路成長,也一路尋找媽媽的身影。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畫出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同桌分角色讀一讀對話,教師指名示范讀。(2)指導朗讀。小鯉魚有媽媽,小蝌蚪的媽媽在哪里呢?我們一起幫助小蝌蚪有禮貌地問一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要讀出疑問的語氣。教師指名讀,學生開火車讀。(評價:你們都是有禮貌的小蝌蚪)(3)(出示鯉魚的圖片)鯉魚阿姨親切地回答了小蝌蚪的問題,她對小蝌蚪說了什么?出示: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學生讀句子)(4)鯉魚阿姨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長什么樣呢?學生交流: 四條腿,寬嘴巴。(教師板書)(5)指導分角色朗讀。教師讀鯉魚媽媽的話,學生讀小蝌蚪的話。交換角色朗讀。2.學習第3自然段。(1)默讀第3自然段,畫出小蝌蚪和烏龜的對話。(2)指名讀對話。(出示烏龜的圖片)小蝌蚪看見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長著寬嘴巴,就追著烏龜叫媽媽。(3)出示課文中第一、第二幅插圖。引導學生討論:仔細觀察這2幅圖,老師弄不明白,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是“迎上去”,而看見烏龜是“追上去”,這是為什么?你們能幫老師弄明白嗎?①學生交流。②角色扮演。教師扮演鯉魚媽媽,請一名同學扮演小蝌蚪,和教師一起演一演“迎上去”的動作。教師再扮演烏龜,請一名同學扮演小蝌蚪,演一演“追上去”的動作。③小結:兩人面對面,一個向前就是“迎上去”。一個人在前面走,一個人在后面跑,就是“追上去”。這些動詞用得多準確呀!(4)指導朗讀:小蝌蚪看見烏龜后,連忙追上去,他們心里會想些什么呢?用你們的朗讀表現出小蝌蚪的心情吧!(5)指名讀烏龜的話。(板書:頭頂大眼睛、披著綠衣裳)(6)分角色朗讀。教師讀烏龜的話,學生讀小蝌蚪的話。交換角色朗讀。3.學習第4~6自然段。(1)默讀第4~6自然段,畫出小蝌蚪和青蛙的對話。(2)指名讀對話。(出示青蛙的圖片)(3)思考:小蝌蚪為什么叫青蛙媽媽?這回他們叫對了嗎?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青蛙的圖片下板書: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學生讀短語。(4)這一次,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小蝌蚪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大家讀一讀小蝌蚪的話,想一想:這句話要用什么語氣來讀呢?(學生練讀)(5)分角色朗讀。提示:老師讀青蛙媽媽的話,你們讀小蝌蚪的話,然后再交換角色朗讀。(6)課件出示句子。課件出示: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①請大家找出描寫動作的詞語。(蹬、跳、蹦)讀讀句子,你認為這3個動詞可以調換位置嗎?②小結:“蹬、跳、蹦”是一連串的動作,前后不能調換位置。(7)情境表演讀這3組對話。①分小組讀小蝌蚪和鯉魚阿姨、烏龜、青蛙媽媽的對話。②教師巡視指導,提示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③請4位學生戴頭飾到講臺上表演讀。【設計意圖】表演朗讀,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披”“露”“鼓”等詞語所產生的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板塊三 梳理信息,講述故事1.自讀課文,一邊讀,一邊記住小蝌蚪的樣子,記住小蝌蚪的變化,記住小蝌蚪找媽媽的經過,記住青蛙媽媽的樣子。2.借助板書和圖片,說說小蝌蚪的樣子和青蛙媽媽的樣子。3.出示課后習題第二題,按順序排一排圖片,再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先和同桌講一講,注意將小蝌蚪的身體變化的內容加進去喲!4.全班交流講故事,評選故事大王。要求:講故事的同學在講臺上講,其他同學擔任評委,從故事情節、聲音、表情、動作等方面進行評價。板塊四 觀察字形,寫好漢字1.練寫“找、哪、頂、跳”4個字。引導交流:認真觀察這些字,你發現了什么?(左右結構,左窄右寬)2.指導書寫“找”字。(1)教師范寫“找”字,提醒: “扌”稍短于“戈”,豎鉤端正,斜鉤斜彎自然,舒展,撇畫偏上。(2)學生描紅,寫完和前面的字比一比。(3)教師巡視,相機提示:一看二寫三對照。3.學生自主練寫“哪、頂、跳”。(1)引導學生觀察字形,參照“孩”字的要點,分別說說這幾個字在書寫時需要注意什么。(2)學生依次描紅,教師巡視并指導。(3)同桌互相評價,在寫得好的字下方畫上小紅旗。4.練寫“看見、哪里、那邊、頭頂、眼睛、雪白、肚皮、孩子”8個詞語。5.布置作業。(1)和家人分角色朗讀課文。(2)給家人或同伴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設計意圖】二年級寫字教學應該和一年級有所不同。到了二年級,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運用識字方法,按照識字步驟,獨立觀察范字,獨立記憶字的音、形、義,去發現、去歸類,找規律、找書寫特點,然后與同學、老師交流。【板書設計】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本課是二年級上學期的第一篇課文,學習語言運用的任務比一年級重了,但是“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這一要求沒有變,因此,我注意了教學時間、精力等的合理分配,突出了“識字與寫字”這個教學重點。課后習題第二題提供了小蝌蚪長成青蛙的各階段的圖片,要求學生按順序連起來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體現了從閱讀理解到內化,再到說話表達的語言學習運用的全過程,對于剛剛上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難點。組織學生親歷這個語言學習運用的全過程,是突破難點的保障。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和會寫的字與一年級相比,數量上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這就要求我們的識字、寫字教學更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記憶規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要優化識字、寫字教學,提高識字、寫字教學的效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