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上24司馬光 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司馬光》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講述了廣為流傳的“司馬光”的故事,表現了司馬光沉著冷靜、機智勇敢、關心朋友的美好品質,貼合單元主題。學情分析本文雖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但在一二年級已經學習了多首古詩,在學習園地的“日積月累”中也積累了不少俗語、諺語和古詩。對于文言文這種言簡義豐的語言形式并不十分陌生。再者,本篇文言文中很多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戲”是“游戲”的意思,“擊”就是“擊打”的意思。這些詞語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共通之處,有助于消除其學習文言文的畏懼心理。同時,借助文中的注釋、插圖理解文言文,也是以往理解古詩的方法的再運用。基于此,學習本文以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為基礎,運用“跟著老師讀”“帶著任務讀”“反復誦著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讀正確文言文,讀懂故事意思,借助注釋等用自己的話講故事,從而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積累語言,激發學生學文言文的興趣。教學目標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會寫“司、庭”等生字。2.能正確跟著老師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3.感受課文的語言與其他課文的不,嘗試講故事。教學重點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能正確跟著老師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教學難點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能正確跟著老師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教學過程一、猜圖導入,激發興趣1.出示故事圖片《曹沖稱象》《烏鴉喝水》,引導學生根據圖片內容說出故事名稱。2.出示課本插圖,播放文言文的《司馬光》,引導學生交流聽后感受。師講解:文言文,是中國古代人們寫文章時候使用的語言。3.播放白話文的《司馬光》,引導學生比較兩種語言形式的不同之處。預設:文言文字數少、難理解;白話文的字數多,易理解。4.教師引出新課——《司馬光》,板書課題,指導書寫“司”。啟發質疑:通過課題,你知道司馬光姓什么?還有哪些復姓?【設計意圖:借助圖片,導出故事,介紹人物概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學習課文打下基礎。】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停頓1.自讀古文,讀準字音,教師相機正音。2.教師范讀,生評價并思考:老師在讀課文的時候注意到了什么?預設:有節奏、有停頓。引出讀古文要注意字詞間的停頓。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4.多種形式再讀課文,讀出停頓,注意聲斷氣連。【設計意圖:文言文的學習,“讀”是關鍵,讀通讀順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大致明白其意。】三、精讀課文,理解大意(一)找尋故事人物,理清人物關系。1.師:我們剛才讀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呢?那除了司馬光,故事中還有哪些人物呢?請你在文中圈一圈。生回答,教師指正:群兒(一群孩子)、眾(除了司馬光以外的那些孩子)、一兒、兒(登甕落水的孩子)過渡:我們理清了故事人物,我們再來看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請你用橫線畫出故事的起因,用波浪線畫出故事的經過和結果。(二)學習故事起因1.師:在起因中藏了很多動詞,你發現了嗎?請你圈出來,試著說一說它們的意思。預設:戲:玩耍、游戲;沒:淹沒。引出學習古文的方法:組詞法。2.那這兩個字你能用什么方法理解它呢?出示圈畫的“庭”“甕”,引出學習方法:看注釋、看插圖。知識拓展:酒甕、水甕、米甕3.指導書寫“庭”4.說說故事起因。請學生看著插圖講一講故事起因。(三)學習故事經過、結果1.師:我們剛才梳理了學習古文的方法,有組詞法、看注釋、看插圖等,那你能用這些方法來理解這句話嗎?出示: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2.說說故事經過、結果。請學生看著插圖講一講故事經過、結果。3.再讀文章,理解文意。(四)出示填空,引導背誦。1.出示課文填空,引導學生記憶背誦課文。(五)學習對比手法,感受人物品質。1.師:這個故事主人公是司馬光,去掉“眾皆棄去”,文章依然讀的通,那為什么古人寫故事卻加上了“眾皆棄去”?你覺得能不能去掉?為什么?2.引出“對比”手法,通過對比來表現司馬光的品質,請學生說一說哪些品質?預設:機智勇敢、沉著冷靜3.過渡至單元導讀頁,請大家讀一讀單元主題,總結司馬光的故事與品質。【設計意圖:指導小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不宜用一一對應的方式。結合學生已有經驗,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在已學方法的指引下理解文意。】四、借助提示,講好故事。1.小組合作看圖講故事。2.請成員代表一人上臺講述完整的故事。評價標準:1.聲音響亮、吐字清晰。2.講清楚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3.能夠說出自己從故事中懂得的道理。五、課后作業1.將《司馬光》這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傳遞正能量。2.完成“閃光人物檔案卡”,記錄司馬光的主要事跡,感受美好品質。3.在學習和生活中,主動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做一個溫暖的人。六、板書設計24司馬光起因:跌沒 機智勇敢經過:擊破 沉著冷靜結果:得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