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一、設計思路《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寫景名篇,單元主題是“自然情懷”,單元導語建議“體會作者觀察、欣賞和表現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結合的手法;還要反復涵泳咀嚼,感受作者的文辭之美”。學習提示建議“重點學習作者如何寫景,如何在景物描寫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過比喻和通感來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細致描繪一派幽靜安寧的月下荷塘之景的散文佳作,作者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心境下對清華園里日日路過的荷塘進行了更為細膩的品賞,“于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從而讓讀者產生了“驚異之感”。有評論認為,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點在于追求一個“真”字,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而“真”字恰在于“善于通過精確的觀察,細膩地抒寫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林非)。二、教學目標賞析作者描寫荷塘月色景色的藝術手法,并體味在景物描寫中氤氳而出的幽微感情。三、教學重難點梳理文章的感情線索,感受朱自清的情感變化;知人論世,探尋朱自清的精神世界。四、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有人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因為日復一日讓美景變得熟悉進而無味。也有人說,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因為同一處風景,你未必能觀察到它在不同時間的變化,更由于心境的變化,熟悉的風景也會獨有一番風味。散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作者在清華園里日日走過的,但是,作者仍然能對其進行別有滋味的觀察與描摹,進而讓這片“荷塘月色”成為了現代文學史上的“名勝”,也讓我們讀者可以通過文字去領略“名勝”之美。任務一:同樣的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景,也會因人的心境不同而體會不同。荷塘月色之美景即“這一次”朱自清先生欣賞荷塘月色時此時此刻內心的外在體現。探究“這一次”作者欣賞荷塘月色時的心境特點。明確:“帶上門出去”,“家”即是“圍城”,可以是現實生活中家庭的負擔,也可理解為各種負擔的隱喻;“路上只我一個人”,內心可以卸下防備;“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可以自由地欣賞,不受打擾和束縛;“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完全可以放下白天不得不背負的各種身份和責任,完全有別于白天的松弛心境;“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可以放松心情,放下防備,放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欣賞眼前的風景。“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即將由放空自己的心境走出來,重新回到現實。任務二:賞析3-5段對荷塘月色美景的描繪。問題1:文段一共用了多少個比喻句,請一一找到并賞析。明確:“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靜態的荷葉像舞女的群,除了亭亭玉立之感外,能由“舞女”聯想到裙的舞動之動態美。“(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和“星星”主要從色澤和光華上寫荷花,“出浴的美人”又寫出了荷花的潔白柔美動人,側面寫出了荷花沐浴在月光之中。“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一陣微風拂過,如“閃電”,劃過荷葉,化靜為動,寫出了荷葉隨風變化的樣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流水”為喻體,本身就有動態美,“瀉”字也起到了化靜為動的作用,寫出了月光傾瀉的動態美。“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中洗過”,寫出了朦朧的月光有一種奶白色而鮮明欲滴的實感,“青霧”寫出了被月光包裹的荷葉、荷花遠遠望去,猶如一團青色的霧氣輕柔。“紗”寫出了月光的縹緲輕柔之感。“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落去柳葉的樹干,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在月光的投射下,地上僅剩下峭楞楞的影子,如“鬼”有化實為虛之感。“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月光下的樹影,朦朦朧朧的樣子,就如一團帶著顏色的霧氣。小結:11個比喻,生動地描繪了月色下荷葉、荷花及柳樹的樣子,作者觀察細致,比喻別致,荷塘與月色交融,又各有特色。問題2:除了比喻之外,還使用了哪些修辭?明確:擬人:“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羞澀”形容荷花骨朵羞于開放和見人,待到成熟,一定能一飽眼福。“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沒精打采”寫出了月色下的路燈光越發昏暗,似乎缺乏生機,兩者都符合現場景致的特點。通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聽覺寫嗅覺,別有風味。高樓的歌聲飄渺不定,難以捉摸,而微風送過來的清香都是可聞而不可及。“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光投在柳樹與荷葉上,留下光與影子,生動有趣,本為視覺,作者卻反其道而用之,將視覺變為聽覺,更寫出了月光之美和月光下的荷塘之美。小結:與比喻的作用不同,擬人讓景物富有生氣,讓畫面活起來了。通感,調動了不同感官,增加了想象的空間,起到了化無形為有形或化有形為無形的作用。問題3:除了修辭手法以外,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描寫景物的手法?明確:“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寫出了月光的動態美,雖然有動態的動作,但是仍然沒有發出聲音來,美景只能安靜地欣賞了。“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浮”化靜為動,寫出了被月光包裹著的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態。“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字描繪出了動作之美,月光經由楊柳打下來地光影本是靜態,經“畫”的動作,便活起來了。“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欣賞荷塘月色本來是靜謐的,但是此處荷塘里其他小動物已經發出了聲音,更顯得荷塘的寂靜優雅,荷塘里發出的聲音更襯托出作者靜心欣賞后發出的驚訝之聲。寫荷花的美麗與寫柳樹的峭楞楞也是對比。小結:作者寫景向來不滿足于對客觀景物作靜止的描摹,他“若能將靜態的變為動的,那當然更樂意”(《歐游雜記》),作者除了生動而豐富的比喻、擬人和通感等修辭手法外,其他表現手法也能自如運用,信手拈來表現眼前的月下荷塘美景。任務三:思考作者在寫景末了引用兩首詩歌《采蓮賦》《西洲曲》的意圖。明確:(自由探討)第一,由眼前的荷塘月色自然聯想到作者在江南生活時看到的采蓮子的景象,由采蓮子進而想到詩歌;第二,不能被《采蓮賦》中男女自由表達情意的句子所拘束思維,而要看到“自由”一詞,可以不受束縛,或者說沖破束縛,說明作者內心有所困惑;第三,如文本所說,兩首詩寫了采蓮嬉游的快樂場景,由作者在今晚能夠放空自己,內心自然是舒暢自在的;第四,僅描繪自然之境,略顯得單調,兩首詩增添了荷塘月色的文化氣息,更見意味。任務四:有人說,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白色恐怖籠罩,之前為中國前途吶喊、斗爭的朱自清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躲進了古典文學之中,雖然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最終他還是選擇暫時逃避這個辦法。正是這種愛國主義者內心的掙扎導致了他的不安。歷史學家吳晗也曾評價說,“自清先生是舊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經是自由主義者,他不大喜歡參加政治活動,特別是比較激烈、斗爭性較強的政治活動。但是,他具有正義感,隨著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奴役、壓迫的加強,和向中國人民的武裝挑釁、屠殺、鎮壓,他畢竟忍受不住了。”深入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對于欣賞文章對荷塘月色的描寫是否有幫助?明確:基本沒有幫助。根據背景,可以了解作者心緒不寧的原因,但是對荷塘月色的描寫沒有影響。除了社會背景影響下的內心糾結的因素外,作者一定還會遇著生活里其他的生活和經濟因素,這些都是作者心緒不寧的影響因素,所以,影響并不大。課堂總結其實正如先生的名字一樣,以自清自勵,以佩弦自警。困境中不失其志保持清白,彷徨中不墜其心憂慮社會。而在本文中,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純潔無瑕,恰好反映了朱自清的內心追求。那荷塘上的月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正是他高貴人格的寫照。板書設計荷塘月色獨出家門 頗不寧靜觀菏賞月 賞景排憂返家所感 無法超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