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會寫“斷、楚”等5個生字,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2.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3.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重在指導方法。猜讀、圖文對照、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4.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水的感情。【教學重難點】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詩人帶我賞美景。1.引入詩題:古往今來,祖國的大好河山吸引了許多詩人駐足,也留下了許多詩篇。今天,我們就跟隨詩人李白的腳步,一起探尋山水的雄奇!一起來學習李白的《望天門山》。2.教師板書詩題《望天門山》,學生齊讀詩題。3.了解詩人李白。(小老師講解)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代表作品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二、朗讀古詩,詩中景物大發現。1、解詩題。(1)引導學生結合注釋,了解“天門山”是今安徽東梁山與西梁山的合稱。東梁山在今蕪湖市,西梁山在今馬鞍山市,兩山隔江相對,像天然的門戶。(2)了解“望”字統領全詩,“望天門山”描寫了詩人遠望天門山的情景。2、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聽師范讀,引導學生認真傾聽,注意停頓,并在詩中用“/”標出來。再次請學生展示朗讀。3、自由朗讀古詩,圏畫詩中描寫的景物。預設:4.引導學生理解所圈畫景物的含義。(1)結合注釋,了解“天門”“青山”就是指天門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長江。(2)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陽”。三、理解詩意,詩中畫面我來說。學習要求:再讀詩歌,想象畫面,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詩意。1.學習“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1)借助“中斷”“開”等字,理解“天門中斷楚江開”的詩意。教師相機指導理解“中斷”“開”的意思:“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開”指分開,斷開。出示長江水穿過天門山的圖片,理解“天門中斷楚江開”的詩意:浩蕩的長江把天門山從中劈開,一分為二。引導學生從“斷”和“開”,感受天門山的雄偉和長江水的奔騰不息、波瀾壯闊。(2)聚焦“回”,理解“碧水東流至此回”的意思。引導學生理解“回”是“回旋,回轉”的意思,突出了山勢險峻和水流湍急?!爸链嘶亍泵鑼懙氖情L江水撞擊天門山后漩渦洶涌的景象。明確“碧水東流至此回”的詩意:東流而去的長江水經過天門山時形成回旋的水流。(3)指導學生齊讀前兩句詩,讀出長江滾滾的氣勢。(4)提問:讀前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預設1:我仿佛看到了天門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參天,許多檀樹生于亂石之中,盤繞崖石之間,蜿蜒如青龍伏地。預設2:我腦海中出現了長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船從遠方徐徐而來的畫面。過渡:我們通過了解前兩句中的動詞,理解了詩句的大意。接下來請大家試著用“借助注釋,找關鍵詞,理解詩意,想象畫面”的方法來討論學習后兩句詩。3.運用學法,自學“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1)學生自學詩句。(2)指名學生交流學習成果,教師相機指導:“出”是“聳出來”的意思。(3)明確后兩句詩的詩意:兩岸高聳的青山隔著長江相峙而立,一葉孤舟從日邊而來。(4)引發學生思考:青山不會動,詩人為什么說它“出”?孤帆怎么“來”呢?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討論“當你坐車或騎車行駛在路上的時候,路前方的景物帶給你怎樣的感受”,體會詩人是站在行駛的小船上來描寫兩岸青山的,生動地寫出了青山迎面而來的動態美。(5)引導感受“孤”的意境。提問:看到“孤”,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一條怎樣的船?預設:我仿佛看到在雄偉的天門山映襯下,寬闊的江面上駛來一艘小船。(6)引導想象:讀了詩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指名學生描述想象到的畫面,教師小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7)提問:看到這么美的景色,詩人會是怎樣的心情?預設1:我覺得他會被這壯觀的景色所震撼!預設2:我覺得他會吟詩來贊美這壯麗的景色。(設計意圖:結合課文插圖,根據對詞語的理解,展開想象,理解詩句。訓練學生理解和欣賞詩句的能力。)四、背誦積累五、總結練習,布置作業1.課堂小結。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運用“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想象畫面”的學習方法,欣賞了李白筆下天門山壯麗的景色。2.課堂演練。3.布置作業。天門山導游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