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統編人教版必修上第七單元的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學習本單元的寫景抒情散文,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位,培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繪了故都的秋景,抒發了對北國之秋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作者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手法,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自己內心的“主觀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作者個性化的審美情趣,是寫景抒情的經典篇目。【學情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他們在初中時雖然已經學習過寫景散文,但是他們與作者無論是從年代還是年齡上來說,相距甚遠,很難感受到作者心靈的搏動,體味到作者以悲涼為美的個性化審美情趣。本節課的重點是和學生一起品味語言,進入到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以學生的速讀和精讀為基礎,通過設疑、學生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動腦思考,指導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再加以點撥。【教學目標】1.理解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2.了解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藝術手法。3.感知作者個性化的審美情趣。【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分析故都秋景,感知秋味。2.感知作者個性化的審美情趣。【教學難點】作者在景物中如何體現“清、靜、悲涼”的秋味。【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四季輪轉,三秋物華。秋以她獨特的魅力,成為了文人墨客筆下常頌不衰的對象,有人從秋中讀出了生命的凋謝和隕落,為此而感傷,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也有人從秋中讀出的是生命厚積的壯美,為此而頌揚,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郁達夫又是怎樣解讀秋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故都的秋》。二、初知“秋味”:學生活動1:瀏覽速讀,尋找郁達夫筆下的“秋味”。1.故都的秋是悲秋還是頌秋呢?預設:頌秋: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對秋深深地眷戀)悲秋:“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故都的秋的特點:清、靜、悲涼)小結:由此可見作者眷戀的恰恰是這故都秋的清、靜、悲涼,頌揚的是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三、再品“秋味”:學生活動2:細讀精讀,思考:細讀3——11段,小組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樣通過景物描寫體現“清、靜、悲涼”的秋味的?學生討論五幅圖畫:①各小組選取一幅喜歡的圖畫討論②討論要求:描述畫面、分析意象、體味意境預設:秋院靜觀圖:畫面:破屋、濃茶、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日光、破壁腰中、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意象:清——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淡淡日光藍、白色的牽牛花靜——馴鴿的飛聲悲涼——破壁、破屋象征生命的衰竭與凄涼的秋草意境:悠閑、寂寞、悲涼。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王安石(教師用屏幕顯示)提問:本句體現了王安石怎樣的心境?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秋槐落蕊圖:畫面:滿地的落蕊,柔軟的觸覺,清掃之后細膩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落蕊:觸覺,給人寂靜的感覺——靜掃帚留下的紋路,給人清靜悠閑的感覺——清孤單——“悲涼”意境:運用通感的手法,寫出作者清閑之中的落寞來。秋蟬殘鳴圖:畫面:掩映房屋的樹上傳來的衰弱的秋蟬的殘聲。意象:蟬是愁的化身。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雨霖鈴》蟬聲是“衰弱的”,是“嘶叫”這是生命將終結的嘶吼,是生命的衰敗。意境:生命將要終結時的嘶吼是怎樣的一種落寞。秋雨話涼圖意象:秋雨——身體上的涼意——清冷意象:都市閑人:動作、語調等突出了“閑”,那是一份閑適,一份瀟灑。對話:“唉,天可真涼了——”突出的是惆悵惋惜之意,有一種悲涼。(變換句子讓學生體會:“啊,天終于涼了!”帶有期盼之情。)意境:都市閑人閑適中流露出的惆悵悲涼之感。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教師用屏幕顯示)當辛棄疾嘗遍世間的心酸悲苦,終于“識盡愁滋味”,這些多有些愁是不能說,有些愁是想說又說不出來。只能感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生命的滄桑感的體現。秋果勝景圖畫面:“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意象:帶有青澀之感的秋棗。意境:北風到了,故都被黃沙籠罩,一種悲涼籠上心頭。對故都金秋中有一種留戀,一種悲涼感。 ——悲涼之感2.郁達夫筆下的悲涼的內涵是什么?是對生命的衰敗和滄桑的咀嚼。小結:在作者眼中,“清、靜、悲涼”就是故都的秋的本色,亦是作者個性化的審美情趣,雖帶有悲涼,但這種秋天衰敗的悲涼本身又是美好的,不需要為此而愁苦,應該去盡情的享受飽嘗。這篇散文是郁達夫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四、遷移運用:學生活動3:仿照《故都的秋》中作者融入個性化感受的寫作方法,寫一篇小短文,題目是《古都的秋》或者《古都的冬》。要求:字數200字以上。五、板書設計:清:清冷、清閑 個靜:寂靜、孤寂 性悲涼:生命的衰敗 化生命的滄桑 審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