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下冊《變形記(節選)》教學設計設計意圖《變形記(節選)》是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該單元以“觀察與批判”為人文主題,隸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語文學習任務群。本篇課文與《促織》合為一課,都寫了人化為蟲的故事,在“變形”中寄寓社會批判主題。本篇課文是自讀課文,雖是節選,學生仍普遍認為文章過長且難懂。如何體現自讀課特點,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實現課文的教學價值,引導學生逐步走進卡夫卡的精神世界,理解其對社會現實深沉的批判,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著重思考的問題,長文短教可說是首選路徑。長文短教要選對落腳點,綜合課標、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課文編排體例及小說這一文體的特色及作家的個性特色等,我將學習目標設定為:1.演習一種讀書方法——研讀封面插圖,梳理情節,體會人物的生存境況。2.學習一種表達主題的方法——用看似荒誕的“變形”寄寓對社會的批判。長文短教要找準切入點,這個切入點既要切中文本肯綮,又要切中學生的興趣點。《變形記》教學資源豐富,其中小說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再版時封面各異,于是我以圖書封面為抓手,意圖通過這一小切口來達成教學的實效。基于以上考慮,在反復磨課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學習任務,以期通過這些任務為學生搭建深入文本的支架,引導其掌握研讀文本的方法,推進其閱讀進程,實現其思維進階。教學目標通過分析荒誕背后的生活真實,探究“變形”的深層原因,認識小說揭示的現代人生存困境,初步養成閱讀現代派小說的能力。教學重點理解小說“變形”這一荒誕情節的寫作意圖。教學難點通過格里高爾及其家人在面對格里高爾變形之后的表現來探究作品深意。【教學過程】課前準備:1.自讀預習《變形記》并尋找封面插圖。2.回顧本單元前面所學的四篇小說。前置任務:點贊封面插圖。一、導入:馬爾克斯:“小說還可以這樣寫?”,卡夫卡的《變形記》開啟了他創作《百年孤獨》的偉大征途……今天我們就用一種有趣的方式——封面插圖來研讀《變形記》。學習任務一:讀蟲圖,講述甲蟲故事1.請你對照右圖,結合文本,依據時間、地點的變化以甲蟲的視角講述《變形記》的故事,并能體現出其身心感受:“我是一只大甲蟲,……”設計意圖:梳理情節,初步認識格里高爾的生存境況。預設學生活動:講述甲蟲故事教師活動:以評價引導學生關注格里高爾化蟲后的行為及身心感受,如微笑、激動、疼痛等。細節賞讀:兩次“微笑”背后的人物處境學習任務二:讀人圖,揣摩人物心理過渡:由蟲圖初識格里高爾的生存處境,但蟲是由人變的,格里高爾也就必然還要去面對人類的世界。共讀人圖,帶領學生辨認人物身份,追問“失去了臉的男人”是誰?為什么他的臉消失了?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對待格里高爾的態度。2.請從封面圖中任選一位格里高爾的身邊人,站在他/她的角度,結合小說內容,用第一人稱“我”說說門打開后他/她的心理活動。設計意圖:通過視角的轉換,引領學生回歸文本,捕捉文本細節,揣摩家人對格里高爾的態度。學生活動:口頭交流父母親對待格里高爾的態度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提煉表達父母親對格里高爾情感態度的關鍵詞,進而引導學生關注父母親對待格里高爾態度的變化。3.請瀏覽課文相關語段,補寫門打開前父母親的表現,概括他們對格里高爾的態度。設計意圖:通過比較,進一步認識格里高爾的生存困境,理解格里高爾內心的孤獨絕望,深入探究其異化背后的內外原因,把握作品主題。門打開前 門打開后母親的表現 聲音溫柔,輕輕地敲門//哭喊擔憂,叫女兒請醫生 暈倒,尖叫,逃離父親的表現 敲得很輕,但用的是拳頭//急得直拍手掌,喚女仆去叫金 握起拳頭……跺著腳,揮舞著手杖和報紙……猛力一推學生活動:誦讀分享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家人態度改變的表層原因和深層可能。細節品讀:“格里高爾怎么懇求都不管用,也沒有人聽得懂他的懇求。”預設:感受格里高爾不被家人理解、接納時內心的孤獨與絕望。教師活動:追問格里高爾孤獨絕望的成因,引領學生認識除家庭的內因外,還有以公司為代表的社會與時代的壓迫造成其變形扭曲這一外因。PPT出示: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動蕩不安、物質主義盛行的年代。卡夫卡在與雅諾什的談話中說到:“不斷運動的生活紐帶把我們拖向某個地方,至于拖向何處,我們自己則不得而知。我們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卡夫卡談話錄》)“現在,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親近的、最充滿愛意的人們中間,比一個陌生人還要陌生。”(《卡夫卡日記》1913年8月21日)過渡:由對小說主題的深刻理解回到“變形”這一獨特方式的運用,引導學生思考本單元小說中是否只有格里高爾發生了類似的“變形”,進而歸篇入課,進入《促織》《變形記》的比較閱讀。學習任務三:比“變形”,尋個性找共性4.小組合作:比較《促織》《變形記》“變形”的個性與共性。設計意圖:通過比較閱讀,認識一課兩篇文章的異同,深化對《變形計》中“變形”的認識,理解編者將兩篇文章編選在一起的匠心。預設:個性:從“變形”對象的特點、“變形”后給周圍人帶來的影響、借“變形”所批判的社會時代特點、作者的情節安排方式、選擇“變形”背后的意圖等來認識兩篇小說中“變形”的不同。共性:以“變形”的荒誕方式展現社會現實的真實——兩篇小說呈現的都是被社會環境擠壓而變形的人,都展現了人無法改變所處環境而只能走向悲劇命運的無奈,表達了對主人公所處時代的批判。學習任務四:擇封面,設計腰封文字5.如果你是卡夫卡,你會選擇哪副圖作為你的書籍封面?請選擇一幅為它設計腰封文字,20字左右。腰封:以簡潔、靈動的方式推介作品,也可補充封面表現的不足。設計意圖:借由腰封文字設計這一情境任務,引領學生沉淀課堂思考,以精煉的表達外化課堂收獲。學生活動:構思撰寫,小組推薦,平板上傳,分享展示。PPT出示:“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系而論……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英國詩人奧登)課后作業:1.基礎性作業:假如你是蒲松齡,請你從《促織》的兩幅圖中選擇一幅并設計腰封文字,20字左右。2.進階性作業:請圍繞“變形”,從“人與環境”的共生關系角度思考本單元的前三篇小說與《促織》《變形記》兩篇小說的共性與個性。設計意圖:以情境任務驅動課后的閱讀與思考,同時遷移運用課內習得的方法,形成對本單元小說的再認識。【教后反思】《變形記》一課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多次修改,相較于此前的設計,本節課主要在如下方面做出了調整:1.重視自讀價值,課堂檢測自讀效果;2.將單純的活動任務提煉上升為研習文本的方法;3.單元梳理,以已有知識創生新的知識,達成單元內知識的前后貫通,架構起知識間的關聯;4.以讀促寫,從總結課堂收獲到深化認識后的沉淀式表達。其中最為觸動我的是余老師曾反復提及的“單元整體教學意識”,在備教過程中我學會更有意識地從讀“這一篇”到讀“這一課的這一篇”再到“這一單元的這一篇”,把一篇放在一課、一個單元中才能更好地認識這一篇在這一單元的獨特價值。基于學生認為本課過長且難懂的學情,在反復磨課后,我以研讀封面插圖為切入點,設置了四個學習任務,以期其構成相互關聯、形成梯度的課堂學習任務群。在第一個學習任務中,我引導學生讀蟲圖并講述甲蟲故事,巨大的甲蟲形象及隱于其中的小人,必然會喚起學生對小說中人蟲同構的認知。而講述視角的轉換,則能夠讓學生從第一人稱的角度更好地體察格里高爾作為人時被忽略的內心真實感受,進而更深刻地認識他的生存處境。這一學習任務指向第一個學習目標的達成。在第二個學習任務中,我引領學生再讀人圖,揣摩人物心理。圖中家人形象的完整與格里高爾面部形象的缺失反差巨大、發人深省,直指格里高爾化蟲后家庭關系的轉變,而這也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此時讓學生再次轉換視角,講述其作為家人面對化蟲后的格里高爾的心理感受,剖開隱于文字背后的幽微人性,并通過輔助閱讀資料的引述,幫助學生理解小說批判的主題。至此,第二個學習目標也已基本達成。但考慮到單元中一課兩篇的編排特色,我又從比較閱讀的角度,設置了第三個學習任務,通過比較《促織》《變形記》兩篇小說的共性與個性,進一步深化對小說主題等的認識。如果說前三個學習任務是學生在文本中深潛的過程,第四個學習任務的設置則是學生在本節課中顯性學習成果的呈現——以腰封的書寫來外化學生的思維進階。縱觀整節課的設計,從封面插圖始,以擇封面寫腰封終,恰是余老師向我們反復強調的要注意“學習任務設計的整體性”的體現。而借助封面插圖研讀小說的方法不僅適用于課內,也體現在課后基礎性作業中,由課內習得到課后遷移,希望能借此授學生以“漁”。此外,在本節課中,我也希望能夠通過聚焦文中反復出現的細節來教授學生文本細讀的方法,如文中的兩次“微笑”看似是微不足道的“閑筆”,其實卻大有深意。“變形”之變,不僅體現在這一篇、這一課中,也體現在這一單元中,受限于課時不能在課堂上充分展開,故而將這一思考置于課后進階性作業中。這一安排,也是單元整體教學意識的體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