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下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通過讀語氣、讀對話、讀句式,深入了解唐雎的“士”形象2.探究虛構手法,體會“士”文化的魅力3.引導學生思考人生道路上的選擇和堅守,傳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文化。教學重點:通過讀語氣、讀對話、讀句式,深入了解唐雎的“士”形象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思考人生道路上的選擇和堅守,傳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文化。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我們先來認識春秋戰國有名的四大刺客。“荊軻刺秦王”,為了保全燕國,荊軻將匕首藏在地圖中刺殺秦王;“專諸刺王僚”,專諸為報公子光的優待之恩,將劍藏在魚腹中刺殺吳王僚;“聶政刺韓傀”,聶政為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刺殺韓傀;“要離刺慶忌”,要離也是為了報答吳王闔閭的知遇之恩,刺殺了慶忌。這是一群俠肝義膽,重義輕生的刺客。唐雎稱這些刺客為“士”,那么“士”是什么意思呢?引導學生了解“弘”“毅”分別是什么意思?——“弘”是弘大的志向,“毅”是堅毅的品質。那么讓我們走進一位“士”的故事,思考“士”的“志向”和“品質”究竟是什么?二、檢查預習,疏通文意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2.分享預習作業成果:文中的一詞多義。三、整體感知,梳理思路1.【提問】第一段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明確】交代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即安陵君拒絕了秦王“以大易小”的主張,但又怕得罪秦王,因此派唐雎前去出使秦國。作用:交代出使背景,為后文情節發展作鋪墊;呈現雙方矛盾,營造緊張氣氛,襯托唐雎的膽識勇氣。2.【提問】弱國的使者,面對強國的君主,兩人經歷三個回合的交鋒,請具體梳理。【明確】(1)第一個回合:文斗(先禮)①秦王:站在威力的角度,傲慢無禮,氣勢洶洶。興師問罪——“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威逼——“秦滅韓亡魏”。利誘——“十倍之地”。②唐雎:站在道義的角度,沉著應付,有理有節。避開要害——“否,非若是也。堅守立場——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義正詞嚴地回絕秦王,言下之意,我們不貪便宜,但你也別想從我們這里賺到便宜。(2)第二回合:武斗(后兵)①秦王:威脅恫嚇。威脅——“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然后說“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意思你小子要是識分寸的話,早點回去告訴安陵君把土地交出來,不要惹得我生氣,也免得天子發怒生靈涂炭。但沒想到唐雎依然不買賬。②唐雎:針鋒相對。列前車之鑒——專諸之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暗示自己也要效仿他們。表效仿之心——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現效仿之態——按劍而起。絲毫不退讓。(用過人的膽識誓死維護國家利益,體現以身報國的大無畏精神)(3)第三回合:秦王道歉(唐雎勝利)秦王顯然被嚇住了,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至此,弱國使臣唐雎完勝。四、深入探究,分析人物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主揣摩人物形象和情感語氣。2.學生兩人一組,選擇一段進行角色朗讀,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3.師生一起歸納人物形象,完成表格。秦王文本內容 秦王分析 唐雎文本內容 唐雎分析第一回合·不聽寡人,何也 逆、輕寡人 ·且秦滅韓亡魏頤指氣使陰險狡詐傲慢自大 · 否,非若是也。·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豈直五百里哉 · 義正辭嚴· 有理有節第二回合 · 怫然怒·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驕橫狂暴盛氣凌人狂妄無知 · 聞布衣之怒乎 · 士之怒:伏尸二人,血流五步,天下縞素·與臣將四,挺劍而起 · 沉著冷靜· 毫不示弱· 智勇雙全· 不屈不撓第三回合 色撓,長跪而謝之 ·韓、魏滅亡 色厲內荏外強中干前倨后恭 折服秦王 · 不畏強暴· 忠君愛國4.分析秦王的人物形象可以通過哪些角度展現出來。【明確】1.語言上:“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欲”“其”展現了秦王 強硬蠻橫、驕橫狡詐、輕視安陵高高在上的君王威儀。2.從虛詞體現的語氣變化:“其”(暗示威脅)“而”“與(質問威脅,軟中帶硬)--“亦”(加強語氣,凸顯天子之怒)--“耳”(蔑視不屑)--“矣”(前倨后恭,外強中干)“怫然怒3.從情緒變化的詞語:“不悅”(失落不滿)(唯我獨尊)--“色撓”(賠禮道歉)4.從稱呼變化看秦王:秦王初見唐雎無稱呼,當他碰了釘子便稱唐雎為“公”,看到唐雎“挺劍而起”便稱“先生”。稱呼從無到有,從微至尊,其背后所展現的人物關系也由遠及近。而秦于的自稱也由“寡人”到“天子”再到“寡人”,這些都將其色厲而內荏、外強而中干的本質。5.秦王要滅只有五十里地的安陵國,沒有必要費如此周折,直接派一個大將就可以將安陵這“彈丸之地”接手。為什么要寫這些情節?有何目的。結論:《唐雎不辱使命》記載的不可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而是虛構的帶有文學色彩的作品,其目的的表現“士”面對國難是義不容辭的慷慨以赴,面對秦王恐嚇的沉著冷靜,歌頌不畏強暴的愛國精神。唐雎是“士”精神的化身,所以對其無畏品格的贊賞,就是對“士”精神的贊頌。唐雎守住的不僅僅是安陵國的土地,更是國家的尊嚴與正義,以及“士”的魄力與精神。為后世起到了榜樣作用。那么“士不可以不弘毅”,“士”所堅守的到底是什么志向?——有理想,有氣概,有鐵肩擔道義的使命。課堂總結唐雎精神,是忠于使命,勇擔大義的士人精神,更是生生不息的中國民族精神———在民族大義面前保持堅毅與勇敢。中國人的涵養正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養成的,這是我們學習千百年前那些歷史人物的原因。那些熠熠生輝的精神,不僅閃耀在歷史長河,更存在于當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