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練習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0小題,共20分。1.馬鈴薯在16世紀上半葉已開始在歐洲各地種植,“這一新作物征服了歐洲的每一個角落,并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到17-18世紀,馬鈴薯逐漸成為歐洲一些地區農民的主食。這種現象反映出( )A. 絲綢之路豐富了歐洲人日常生活 B. 阿拉伯人傳播了亞洲新食物品種C. 海外新物種改變了歐洲飲食結構 D. 歐洲人的殖民活動取得重大進展2.17世紀60年代,茶葉在英國只是上流社會的消費品;到18世紀末,茶葉已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品。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A. 等級觀念明顯淡化 B. 崇尚東方的生活方式C. 貧富差距日益縮小 D. 擴大了與東方的貿易3.下列情景可能出現在唐朝江南地區的是( )A. 農民使用曲轅犁耕田 B. 人們普遍穿著棉布衣服C. 市場上出售青花瓷器 D. 農民在種植玉米、土豆4.17世紀以來,來華的歐洲人熱衷于收集東方植物的種子或藥材。法國傳教士巴多明,在與巴黎科學院的通信中介紹了中國的三七、當歸、人參等,并寄回了制作阿膠的原料,以供醫生和博物學家研究。這表明( )A.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B. 東方知識豐富了歐洲醫學研究C. 宗教成為東西方交流的載體 D. 歐洲國家崇尚東方的生活方式5.《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指出,哥倫布航海引起物種大交換,使億萬年來相互分離的生態系統開始相遇融合,拉開了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飛速同質化的大幕,形成“同質世”時代。這說明新航路開辟后( )A. 人類物質生活水平提升 B. 物種交流推動各地同一化C. 生物多樣性被嚴重破壞 D. 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6.中國古代一部農書列舉了玉米在中國不同地域的名稱:“或稱玉麥,或稱玉蜀秫,蓋亦從他方得種,”推斷該農書最早出現于中國的( )A. 西漢 B. 唐朝 C. 南宋 D. 明朝7.三角貿易是指一個牽扯到三個區域或港口的貿易名詞。根據下圖判斷( )A. 圖1推動了世界市場雛形的出現 B. 圖2標志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C. 圖3有利于美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D. 三者都體現西方資本主義擴張性8.1484年,哥倫布把玉米帶回西班牙,從此玉米在歐洲傳播開來。1496年,葡萄牙人把玉米傳到了東南亞的爪哇,大約16世紀初,玉米傳入中國。1776年,玉米傳入非洲。玉米的傳播折射出( )A. 區域農業的差異縮小 B. 全球性聯系的加強C. 歐洲農作物廣泛傳播 D. 非洲農業技術落后9.學生對歷史學習問題的真正解決,不是簡單地接受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自己對相關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對有價值的史料進行解題思路,用實證的方式對問題的要點逐一探討,以可靠的史料作為證據來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我們可以設問:如果你想了解和證實玉米在歐洲的傳播情況,以下更可信的資料應是( )A. 網上搜集的相關信息 B. 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C. 1515年藝術作品《玉米苞》 D. 《馬可 波羅游記》10.原產于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各洲。這一現象最早出現在( )A. 新航路開辟后 B. 早期殖民擴張期間C.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D.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11.新航路開辟后,新舊大陸之間相互隔絕的狀態被打破,美洲的物種陸續傳播到歐亞非等地。下列物種中從美洲傳入歐洲的有( )①番茄②燕麥③南瓜④橄欖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12.15世紀末,哥倫布第二次遠航美洲時,將水稻等作物帶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隨后的一兩個世紀內,水稻種植逐漸擴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區。18世紀以后,北美的水稻種植業進入到黃金時期,稻米成為純粹的經濟作物。由此可見,水稻在北美的播種( )A. 為北美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B. 提高了北美農業的集約化水平C. 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飲食習慣 D. 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13.哥倫布抵達美洲大陸后,陸續把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煙草、番茄等植物傳播到歐洲,繼而傳遍世界,又把舊大陸的重要農作物包括谷物、蔬菜、水果經濟作物和牲畜傳入美洲。材料表明地理大發現( )A. 促進了商品世界性流動 B. 導致了美洲的長期落后C. 引發了歐洲商業革命 D. 推動了全球物種交流14.對歐、亞、非地區而言,“美洲對舊世界做出的真正正面貢獻,是它的植物大軍”。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在歐、亞、非地區廣泛種植、傳播。美洲“植物大軍”的廣泛種植、傳播( )A. 直接促進了歐洲工業革命的到來 B. 形成了以美洲為主導的世界市場C. 有力推動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 D. 改變了中國南稻北麥的種植結構15.傳統的歐洲作物,無論是小麥、大麥、燕麥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饑荒的季節,而玉米恰好在這個時段成熟,利用夏季閑置的土地,而且產量大大超過了它們,玉米得到了一個“災難時期的生命線”的稱號。由此可見,玉米種植( )A.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B. 有利于緩解饑荒 C. 改變農業生產結構 D. 促進了人口增長16.如圖是某植物對外傳播的情況示意圖。據此判斷該植物是 ( )A. 茶葉 B. 咖啡 C. 玉米 D. 大豆17.有學者認為,新航路開辟后全球物種在西方殖民擴張的背景下完成了全球性的生態擴張和重新布局,為新一輪的全球農業革命和人口擴張提供了現實可能。這一觀點意在強調全球物種交流( )A. 得益于西方殖民擴張 B. 引發全球性生態危機C. 導致全球性人口問題 D. 有利于全球經濟增長18.阿拉伯帝國曾大量引進印度柚木建造戰船和商船,并應用于城市建設、社會生活等方面,形成了廣泛的社會需求,并且印度柚木作為南方作物傳播到阿拉伯世界。這可以用來說明( )A. 物種交換改變人們生活習慣 B. 阿拉伯帝國強盛的表現C. 社會需求刺激古代帝國擴張 D. 印度對外部市場的依賴19.1500年歐洲僅有8000萬人口,到1600年歐洲人口增長到1億,1700年歐洲人口達到1.2億。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 工業革命的開展 B. 生育觀念的轉變 C. 高產作物的傳播 D. 近代科學的興起20.據歷史記載,物種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但往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范圍主要局限于歐亞大陸。16世紀以來,物種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許多地區的植物種子被帶到歐洲,經培育改良成為歐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歐洲人也將歐洲的一些植物種子帶到殖民地進行培育生產,使其成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 新航路開辟給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和破壞B. 新航路開辟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與融合C. 新航路開辟帶來的物種交流助推了社會近代化D. 新航路開辟促使新舊大陸經濟發展的優勢互補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新大陸發現后,美洲獨有獨產的許多重要農作物傳開到其他大陸大洲,深刻地影響了全球農業和世界人民的飲食生活。其傳開的路線一部分是先傳入歐洲再傳遍世界,也有一部分直接從美洲傳入亞洲或同時從歐洲和美洲傳入亞洲。比如番茄就先從美洲經太平洋傳入亞洲,煙草也由美洲先傳入亞洲,還有可可亦先經太平洋傳入亞洲,花生從西方、東方 (美洲在亞洲的東邊 )雙向傳入亞洲,木薯也從西方、東方雙向傳入亞洲,等等。17世紀初,亞洲人(包括菲律賓人、中國福建人、菲籍福建人)已在菲律賓馬尼拉灣建造西班牙船。亞洲人還擠入和逐步取代西班牙海員的位置,他們中有些人早在1565年就隨烏爾達涅塔的船到了墨西哥。在那次航行中,勒加斯比把亞洲奴隸送到他在阿卡普爾科西北的柯尤卡莊園。從那時起,菲律賓人、東南亞人、在菲律賓的中國人便以各種身份走這條航路乘西班牙船去了美洲墨西哥,其中許多人不再返回。——張箭《論亞——美跨太平洋新航路的開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注釋①為例,對圖中②③④三項進行注釋。(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航路開辟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6—17世紀傳入中國的三種糧食作物學名 別名(部分) 原產地 傳入途徑玉米 番麥 御麥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帶到菲律賓,再傳入中國甘薯 番薯 金薯 美洲 西班牙殖民者帶到菲律賓,再傳入中國馬鈴薯 洋番薯 荷蘭薯 土豆 美洲 由荷蘭殖民者帶進臺灣,再從臺灣傳入中國大陸——摘編自《中國文化與外來作物》材料二 啟蒙運動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開辟使歐洲人認識到世界其他地方還存在迥異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態……16世紀后期,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鼓勵人們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來認識世界,而不要迷信權威。17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實驗、觀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奧秘……伏爾泰對中國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學家統治贊賞備至,據此提倡實行開明的君主制。這些內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國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摘編自《從概念史的角度看啟蒙運動》(1)據材料一,概括16—17世紀三種糧食作物傳入中國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它們傳入中國的國際背景。(2)根據材料二,解題思路“啟蒙運動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建國前后美國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表現。1.答案:C材料中馬鈴薯在歐洲的推廣種植并逐漸成為一些地區農民的主食,體現了馬鈴薯的傳入改變了歐洲飲食結構,C項正確;馬鈴薯傳入歐洲是新航路開辟引發的食物物種交流的結果,排除A項;馬鈴薯原產于美洲,排除B項;D項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需要考生掌握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及影響。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解題思路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2.答案:D【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擴張和世界貿易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解題思路解讀題干信息,【解答】A.茶葉的普及屬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體現不出等級觀念淡化這一結論,故A項錯誤;B.中英兩國文化差異較大,對東方生活方式向往不會成為英國社會的普遍認識,故B項錯誤;C.隨著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貧富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項錯誤;D.由于英國殖民擴張和工業革命,加大了與東方的貿易,使茶葉大量流入英國,導致茶葉價格下降,成為普通民眾也可消費的產品,故出現材料變化,故D項正確。故選D。3.答案:A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唐朝時期出現了新的農具曲轅犁,A項有可能出現在唐朝江南地區,A項正確;人們穿著棉布衣服是和出現青花瓷器是在元代以后,排除BC項;玉米、土豆都是明代傳入的外來作物,排除D項。故選:A。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農業,要求學生結合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特征和影響來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農業,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4.答案:B根據材料“來華的歐洲人熱衷于收集東方植物的種子或藥材”“以供醫生和博物學家研究”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促進了文明之間的交流,中藥知識傳到西方,豐富了歐洲醫學研究,B項正確;19世紀中后期,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排除A項;C項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沒有展現東方的生活方式,排除D項。故選:B。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需要考生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解題思路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5.答案:B材料“使億萬年來相互分離的生態系統開始相遇融合,拉開了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飛速同質化的大幕”顯示新航路開辟開啟了人類“一體化”的進程,故B正確;A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物種交換并沒有破壞物種多樣性,故排除C;D項內容題干不涉及,故排除D。6.答案:D【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明代農業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解題思路解讀題干信息。【解答】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玉米最早是新航路開辟以后在明朝中后期傳入中國的,故D項正確。ABC.西漢、唐朝和南宋時期,玉米還未傳入,故ABC錯誤。7.答案:D圖一體現了17一18世紀的三角貿易,圖二體現了19世紀中期的貿易,圖三體現了新航路開辟初期的貿易,三者都體現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擴張性,故選D項;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世界市場雛形的出現,排除A項;19世紀中葉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臺,成為世界工廠,排除B項;歐洲對美洲工業原料的掠奪,不利于美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C項。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世界貿易的發展,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貿易發展的特征及工業革命以后世界貿易的特點來解題思路。解答本題要搞清楚新航路開辟以及工業革命的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材料的能力。8.答案:B材料“1484年,哥倫布把玉米帶回西班牙,從此玉米在歐洲傳播開來。1496年,葡萄牙人把玉米傳到了東南亞的爪哇,大約16世紀初,玉米傳入中國。1776年,玉米傳入非洲”折射出全球性聯系的加強,B項正確;ACD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特征及影響來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9.答案:B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物種交流,美洲的玉米傳入歐洲。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中記載了玉米圖像,對了解和證實玉米在歐洲的傳播情況具有史料價值,B項正確;網上搜集的玉米的相關信息不是研究玉米傳播的一手史料,排除A項;1515年藝術作品《玉米苞》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是研究玉米傳播的一手史料,排除C項;《馬可波羅行記》主要涉及的是元朝的情況,玉米傳入歐洲是在新航路開辟后,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特征及影響來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0.答案:A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物種實現了交流,因此出現了材料所述現象,A正確;B、C、D與題干信息中的“最早“限定不符,排除。故選:A。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解題的關鍵信息是“最早出現”。本題為中檔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答案:A根據材料“下列物種中是從美洲傳入歐洲的”并結合所學可知①番茄、③南瓜是從美洲傳入歐洲的,A項正確;②燕麥原產地是亞洲,④橄欖原產地是希臘,排除B、C、D三項。故選:A。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特征及影響來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2.答案:C從材料中“在隨后的一兩個世紀內,水稻種植逐漸擴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區。18世紀以后,北美的水稻種植業進入到黃金時期,稻米成為純粹的經濟作物。”可以看出水稻在北美大范圍的種植,這必然是由于北美人需要稻米作為他們的主要食物,可以看出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飲食習慣,C符合題干的要求;ABD選項不符合材料特點,排除。故選:C。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特征和影響來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答案:D依據材料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的農作物傳入歐洲,其他大陸的農作物傳入美洲,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物種大交換,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的全球物種交流,不是“商品世界性流動”,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對美洲落后的描述,故B項錯誤;全球物種交流是商業革命的表現之一,商業革命還包括貿易中心轉移、新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等,故C項錯誤。故選:D。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信息,結合新航路開辟后的全球物種交流的表現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對全球物種交流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解讀解題思路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4.答案: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洲高產作物増加了食物來源,有力地推動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C項正確。美洲的“植物大軍”并沒有直接促進工業革命,排除A項;主導世界市場的是歐洲,排除B項;中國南稻北麥的種植結構并沒有被改變,排除D項。故選:C。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的食物物種交流,考生可結合材料“美洲對舊世界做出的真正正面貢獻,是它的植物大軍”進行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的食物物種交流,側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歷史素養。15.答案:B依據材料“仲夏后通常是饑荒的季節,而玉米恰好在這個時段成熟,利用夏季閑置的土地”,可以看出玉米的種植有利于緩解饑荒,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緩解饑荒,排除ACD項。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特征及影響來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6.答案:B依據圖示可知,該植物起源于非洲,然后傳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東南亞地區廣泛種植,結合所學可知,該植物是非洲的咖啡,B項正確。茶葉起源于中國,排除A項;玉米原產于美洲,排除C項;大豆的原產地是中國,排除D項。故選:B。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熟記所學咖啡原產地及外傳的知識解題思路作答。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解題思路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答案:D材料“為新一輪的全球農業革命和人口擴張提供了現實可能”主旨是物種交流對農業革命和人口擴張這一經濟增長現象的影響,D正確;材料強調物種交流的影響,ABC三選項與題意不符,錯誤。故選:D。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解題的關鍵信息是“為新一輪的全球農業革命和人口擴張提供了現實可能”。本題為中檔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8.答案:B材料反映阿拉伯帝國曾大量引進印度柚木,建造戰船、商船和城市建設等,強大的購買力說明阿拉伯帝國的強盛,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物物交換,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阿拉伯帝國擴張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國對印度柚木的依賴,排除D項。故選:B。本題考查的是物種的交流,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阿拉伯帝國的相關知識。本題考查的是物種的交流,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及論證、探討問題的能力,難度中等。19.答案:C根據題干知識在1500年到1700年間歐洲人口有了急劇增長,推動這一時期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糧食產量供給的增加能夠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推動這一時期糧食產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在歐洲的引進和推廣,C項正確。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排除A項;此時期歐洲的生育觀念沒有發生較大轉變,排除B項;近代科學興起與歐洲人口增長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20.答案:B材料“世界許多地區的植物種子被帶回歐洲……歐洲人也將歐洲的一些植物種子帶到殖民地進行培育生產”說明新航路開辟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與融合,B正確;A項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題干中并未體現推動社會近代化進程,排除C;新航路開辟后的新舊大陸之間并不存在優勢互補,排除D。21.答案:1)②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③達·伽馬1497年—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海岸。④1519年—1522年麥哲倫的船隊完成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2)影響:打破了大洲之間的孤立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更為開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和人類思想的解放;推動了人口遷移、物種交換,推動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1)本問是列舉類的解題思路題。根據材料可知,注釋①中涉及到時間及地點等內容,因此結合所學解題思路新航路開辟中的其他人物的航行路線即可,具體可得出②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③達·伽馬1497年—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海岸。④1519年—1522年麥哲倫的船隊完成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2)本問是影響類的解題思路題。影響:根據所學,可從世界聯系的角度概括,可得出打破了大洲之間的孤立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更為開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和人類思想的解放;根據“新大陸發現后,美洲獨有獨產的許多重要農作物傳開到其他大陸大洲,深刻地影響了全球農業和世界人民的飲食生活。”得出推動了人口遷移、物種交換,推動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根據所學可從世界市場的角度概括,可得出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22.答案:(1)特點:傳入的物種原產于美洲;名稱中大多帶“番”字;主要是從海路傳入中國大陸。背景: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或雛形出現);早期殖民擴張。(2)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人文主義者的推動;近代自然科學興起;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表現:直接推動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頒布1787年憲法,實行“三權分立”。實行共和制;(1)本題考查16—17世紀糧食作物傳入中國,要求運用所學解題思路解讀材料信息。特點:根據原產地可知,傳入的物種原產于美洲;根據別名可知,名稱中大多帶“番”字;根據傳入途徑可知,主要是從海路傳入中國大陸。背景:根據材料所處時代和傳入途徑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或雛形出現);早期殖民擴張。(2)本題考查啟蒙運動和影響,要求運用所學解題思路解讀材料信息。原因:根據材料“新航路開辟使歐洲人認識到世界其他地方還存在迥異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態”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根據材料“16世紀后期,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鼓勵人們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來認識世界,而不要迷信權威”可知,人文主義者的推動;根據材料“17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實驗、觀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奧秘”可知,近代自然科學興起;根據材料“伏爾泰對中國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學家統治贊賞備至,據此提倡實行開明的君主制”可知,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建國前后美國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表現,如直接推動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頒布1787年憲法,實行“三權分立”;實行共和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