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4燈籠 教案1.教學內容分析《燈籠》是統編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該單元課文內容體現的是民間習俗和風尚,展現的是一幅幅民俗風情畫,是民間文化的個體再現。此文是著名散文作家吳伯簫先生的作品,他以散文的自由筆法,抒寫了對燈籠的一些記憶,從不同方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文章既有日常生活的溫情,也有歷史的況味,更融入了家國情懷,體現了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燈籠》作為自讀課文,承擔著學法遷移、運用,由扶到放,由教到用的任務。注重指導學生自讀,通過指導學生抓段落中心句把握段意;采用勾畫重點詞句圈點批注的方式,對關鍵語段做精細閱讀;通過默讀和品讀相結合,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燈籠》是第一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該單元要訓練的語文要素是:要注意體會作者是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還要注意感受作者寄予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此文以“燈籠”為題,以情感為線索,回憶作者早年與燈籠相關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對故鄉和親人的懷念,并在結尾處結合當時的國運時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馬前卒”的心愿,傳達出那個時代的“正能量”。學習這篇散文要注意分析文中以小見大、形散神聚的寫作特點,品味吳伯簫平實、質樸和典雅的語言特點,認識文中“燈籠”的民俗意義、文化價值,注意作者情感的變化,體會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 2.學習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了散文的賞析能力,能初步讀懂文章內容,初步感知作者情感。課文圍繞“燈籠”所寫的事距離現在的學生比較遙遠,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進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和內在情感。作者愿做“燈籠下的馬前卒”,在時代洪流下的擔當精神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要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個人經歷加以啟發,同時據此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3.學習目標確定(1)理清文章思路,結合有關句子概括并說出“我”與燈籠的記憶有哪些,在此基礎上能說出燈籠的復雜內涵(2)結合文章句子說出作者寄寓在燈籠中的親情、鄉情、愛國情。4.學習重點難點:通過分析文章語句,找到作者寄予燈籠的復雜情感。5.學習評價設計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合作學習,學生互評,師生共評。6.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環節一:課前導入,知燈籠(預計2分鐘)教師活動1 今天你常在哪里見到燈籠?它們的用途是什么?你喜歡它嗎?為什么? (預設:春節——照明、點綴;燈籠團圓,喜慶) 年節的燈籠蘊含著團圓、喜慶的意味,那在這篇文章中,燈籠又包含著怎樣的意味呢?讓我們走進吳伯簫先生的《燈籠》看看在他和燈籠有著怎樣的一段緣分。 學生活動1 活動意圖說明:利用生活中的“燈籠”導入本文的話題 環節二:尋燈(預計10分鐘) 活動意圖說明:引導學生找到多個與燈籠有關的記憶,并此在此基礎上體會散文的“形散”。教師活動2 1.文章多次提到燈籠,結合預習作業,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場景下的什么樣的燈籠? 預設: 幼時“我”接祖父回家時打的燈籠 母親吩咐“我”上下燈學要提著的紗燈,鄉里為了慰藉孤行客掛的紅燈 年少時在元宵節盛會看到的花燈“ 族姊出嫁時滿街的燈火、官銜燈 我用朱紅描宋體字的紗燈 想象與漢獻帝相伴的宮燈 想象將軍營帳中的燈。 教師小結:文章材料多樣、內容豐富、各材料間又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這就是散文“形散”的特征之一 ——選材散。但是燈籠又將眾多材料聚集串聯起來,這就是線索,也是散文“神聚”的體現之一。 學生活動2 結合預習作業,回答:作者具體描寫了哪些場景下的什么樣的燈籠? 要求:概括全面、準確。 展示方式;提問 環節三:悟情(預計20分鐘)教的活動3 眾多的燈籠不僅串起了記憶也串起了厚重的情感。 (一)那這些燈籠寄托了怎樣的情感呢?請結合句子分析。 預設: 1.燈籠寄托著祖父慈愛以及我對祖父的懷念 2.燈籠寄托了母親的牽掛,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懷念。 3.燈籠溫暖了孤行客,蘊含了“我”對美好鄉俗的歌頌 4.燈籠蘊含了“我”對元宵民俗的喜愛、對童年的懷念。 5.族姊出嫁時的滿街燈火蘊含了家族的重視,而官銜燈也見證了家族的滄桑 6.描紅的紗燈表現了文化的雅趣,傳達了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7.想象中的宮燈寄寓了歷史的哀嘆。 8.沙場上的燈籠傳達了愛國的豪情。 (二)有關文章燈籠的內容能否更改寫作順序?為什么? 關于親情的渴盼——個人 關于鄉土的記憶——鄉土習俗 關于文化、歷史的記憶——國家 作者由個人情感祖孫情、母子情、家族情、家鄉情、民俗情、文化情、歷史情、愛國情,層層升華,最后抒發了“愿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宏愿。 學的活動3 1.個人思考:那這些燈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3分鐘) 結合課后閱讀提示以及原文依據說出你的依據。 個人思考3分鐘,將答案寫在書上,之后小組討論4分鐘,之后進行展示。 2.個人思考2分鐘,作答 活動意圖說明:體會作者寄寓在燈籠中的情感,再次感悟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環節四:明愿(10)教的活動4 作者愿做燈籠下的馬前卒,可文段最后卻又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這是否矛盾? 預設:呼喚更多的人行動起來,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 朗讀第11,12段 學生思考2分鐘后作答活動意圖說明:感受吳伯簫對國人的呼吁與宣告,感受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7課堂總結:縱然今日的燈籠已成節日的點綴,可是我們難忘100年前愿為馬前卒的吳伯簫,更難忘本就熔鑄在每個華夏兒女身上的家國情懷。少年的你們重親情,愛家鄉,擁祖國,這本就是家國情懷的最好的體現。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讓我們奮勇接過吳伯簫先生的燈,不負家國。8.板書設計燈籠9.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小小的燈籠,說不盡的情感。請你根據《燈籠》,完成寫作,你可以借鑒下面這首小詩的格式完成仿寫,也可以嘗試自己創作。(字數不限)你要寫點燈籠,就不能只寫燈籠要寫鄉俗還愿,紅燈高照要寫元宵節張燈結彩,夢隨著蠟火開花要寫將軍醉里挑燈看劍,氣沖云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