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24唐詩三首-《石壕吏》教學設計核心素養目標1.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概括詩歌敘述的事件,緊扣“捉人”,理解詩歌里的不尋常之處。2.緊扣詩眼,體會老婦的“苦”和官吏的“怒”,理解詩歌“藏問于答”的藝術手法和原因。深切感受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3.體察詩人矛盾的心理,通過拓展“三吏三別”中其他作品來進一步體會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4.培養學生關注民生、關注現實的人文素養。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悲天憫人情懷。難點:理解“藏問于答”的手法和詩人的矛盾心理。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出示郭沫若的題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讓學生猜是為哪位詩人題的聯,引出杜甫。)杜甫擅長用詩歌來反映社會現實,記述民間疾苦,尤其是他在安史之亂期間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如實寫下的“三吏”“三別”,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敘事詩《石壕吏》。二、初讀詩歌,感知事件(1)教師出示詩歌內容,聽范讀,讀準字音、節奏。敘事詩感于哀樂,緣事而發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墻走,老婦/出門看。②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③聽婦/前致詞:三男/鄴(yè)城戍(shù)。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yù)/力雖衰,請從/更夜歸猶得/備晨炊。急應/河陽役,④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2)全班齊讀,結合注釋,讀懂意思。(3)結合詩歌體裁——敘事詩,帶著任務再讀詩歌,找到敘事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并讓學生把這些要素連起來,簡述事情。三、反常處看“捉人” 師:通過剛剛大家對事件的梳理,我們發現整個事件是因哪句話而起?詩歌所敘事件皆因“捉人”而起,你覺得“捉人”這個行為正常嗎?我們來透過“捉人”看看都有哪些反常之處:(1)人物行為之反常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師:采用比讀法,結合詩歌寫作背景,體會反常之處。有吏夜捉人→有吏來點兵老翁逾墻走→老翁攀墻去(2)人物語言之反常學生自由朗讀老婦的致詞,思考分析,指明說出老婦的“苦”:喪子之苦、貧窮之苦、應征之苦。人物語言之反常---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喪子之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貧困之苦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更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應征之苦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數不盡的痛苦和道不完的災難。四、空白處看“捉人”“婦啼一何苦”和“吏呼一何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是詩歌并沒有寫官吏是如何怒的,請同學們完成小組任務,根據老婦的哭訴,官吏可能在前面有怎樣的言行 (生完成后組內試著讀讀,然后選一組代表讀出來,進行展示)師總結:可見老婦的話是在官吏的步步逼問之下說出來的,即藏官吏殘暴蠻橫的逼問于老婦的哭訴中,這種手法就叫藏問于答,也是一種精巧的構思——空白藝術。五、明暗間品“捉人”(1)作者為何要用藏問于答的手法?為何詩名叫《石壕吏》而非《石壕婦》呢?明確:明寫老婦,暗寫官吏,含蓄批判官吏的蠻橫殘暴,突出老婦自請應征的勇氣。(2)在苦難現場,詩人做了什么?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明確:作為一名心系百姓的詩人來說,他希望天下安定,停止戰爭,作為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朝廷官員,這場戰爭關系到國家安危,他又渴望早日平定這場叛亂,打贏這場戰爭。他的內心是矛盾的,所以這次他選擇了做一個旁觀者。明寫所見所聞,暗寫所思所感。六、余波中悟“捉人”“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今夜是誰在哭?為何而哭?學生依據文本分析:可能是孫兒,可能是寡媳,可能是老翁,也可能是詩人,更可能是飽受戰爭之苦的每一個黎民百姓!延伸拓展:體現詩人憂國憂民,反映民間疾苦的詩句。學生說兩個課內的,教師出示兩個課外的。①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別》②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新安吏》詩人一直在用沉重的筆調關注下層百姓的生活,這就是杜甫的詩風:沉郁頓挫、憂憤深廣。主旨歸納,根據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詩歌的主題嗎?(出示PPT,學生根據提示歸納詩歌情感主旨)七、結語學了這篇《石壕吏》,結合我們所處的時代,你有什么感觸呢?學生暢所欲言。教師歸納:誠然,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涕淚滿襟,我們才真正讀懂了“詩史”的含義,讀杜甫,要讀到悲天憫人,憂患蒼生的情懷,我們才真正讀懂了“詩圣”的分量!最后,讓我們再次帶著飽滿的情感,齊讀這首詩! 八、課后作業A類:課下讀“三吏”“三別”中的其他作品,進一步體會杜甫的這種情懷。B類:背誦這首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