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 梅嶺三章教學導航【教學目標】1.理解體會這三首詩的主要內容以及詩歌所包含的為革命現身的大無畏精神。2.品析詩的凝練、含蓄的詞句,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3.學習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重點難點】1.“斷頭今日意如何?”總領全篇,它是怎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2.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教學過程【導入新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及敵強我弱的現實,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其中陳毅同志留在老區堅持打游擊,我們今天學習的詩歌就產生于這個時期。【作者簡介】陳毅,1901年生于四川中部樂至縣。1922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3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8年隨朱德率領南昌起義的一部分隊伍上井岡山與毛主席會師。紅軍長征時,因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負軍事指揮,并主持政府工作。1937年,被任命為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1941年“皖南事變”后,擔任新四軍代理軍長。解放戰爭時期,擔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解放后,任上海市市長,后又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等職。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陳毅同志酷愛文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革命詩詞,留有《陳毅詩詞選集》,被尊為“元帥詩人”。生前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l)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后,引導學生口譯。明確: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估計不能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圍困解除了。(2)小序對這組詩起什么作用?明確:小序表明這三首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的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作一些關于創作背景的補充。)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這三首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莽(mǎng) 遍種(zhòng) 應有涯(yá)(二)問題探究1.詩前的小序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環境、背景以及緣由。寫出詩人自身當時重傷患病被圍,表明這三首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的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表現了詩人從容鎮定,大義凜然的革命情懷。2.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首詩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1)這首詩第一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運用的句式在詩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明確:“斷頭今日意如何”,“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覺察到必死的險惡處境而英勇面對(板書:英勇面對險境)。這個設問句式的開頭句,振起這一首詩乃至這三首詩的抒寫情懷,慷慨壯烈。(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樣的含意?明確:“創業艱難百戰多”,表述出艱難創業中經歷過了很多的戰斗,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感情。(3)三、四句運用舊時“泉臺”“閻羅”等迷信傳說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產生著什么樣的藝術效果?明確:“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現出即使自己犧牲了,死后還要招集舊部的英魂,和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這兩句運用了“泉臺”“閻羅”這樣舊時傳說中的詞語,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了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書:繼續戰斗、雖死不渝)。“閻羅”這個陰間暴君又有影射世間兇惡殘暴之人的作用,能夠喚起人們對反動統治者的仇恨。(4)詩句中的“招”“斬”兩個動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旌旗”一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明確:“招”這個動詞表現出把在不同戰場、不同時間犧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來,空間廣闊、聲勢浩大。“斬”這個動詞,表現出巨大威力,斃敵干脆利落,褒意鮮明。“旌旗”,原是旗幟的總稱,這里運用借代修辭手法,借代軍士,表現出部隊的昂揚士氣、浩大聲勢。3.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首詩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1)這首詩第一句寫出了什么?內含著什么意思?明確:“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內含著雖經十年激烈戰斗尚末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板書:回首革命戰爭)。(2)第二句“此頭須向國門懸”用了一個典故。《史記 伍子胥列傳》: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夫差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國,未被采納;后又諫阻夫差舉兵攻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報仇,夫差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抉(剜出)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后吳果被越滅。這句詩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明確:“此頭須向國門懸”,表現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關注革命,要眼看同志們怎樣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怎樣遭到失敗。(3)三、四兩句表達出了什么樣的感情?明確:“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表達出激勵同志們英勇戰斗取得勝利和熱切期盼得到勝利消息的強烈感情(板書:激勵戰斗)。“捷報”當“紙錢”,把民族特點和時代色彩統一起來了。(4)詩中的“飛”這個動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烽煙”,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明確:“飛”這個動詞,形象地表現出捷報輕快地傳來,接連地傳來,富有感彩。“烽煙”,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這里運用借代修辭手法,借代戰爭,表現出革命戰爭的如火如荼。4.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首詩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1)這首詩前兩句表現出了什么意思?明確:“投身革命即為家”,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以革命為家,“投身”,表現出全部身心都獻給了革命(板書:追溯參加革命)。“血雨腥風應有涯”,堅信反動派的血腥統治應該有個盡頭,表現出為推翻反動統治而斗爭。(2)三、四兩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明確:“取義成仁今日事”,表現出在今天面對必死險惡處境之時,決心為真理,為人民解放而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預言革命理想必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樂觀的革命精神(板書:實現理想堅定樂觀)。(3)詩句中的“應”這個副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血雨腥風”“取義成仁”“自由花”,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明確:“應”這個副詞,表現出反動統治應該有個盡頭,信念堅定,感情充沛。“血雨腥風”,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風,這里運用借喻修辭手法,借喻反動統治,表現出反動統治的無比殘酷。“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原為孔孟提出的道德標準,這里運用引用修辭手法,表現為真理而犧牲。“自由花”,虛構的花名,這里運用借喻修辭手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現革命理想實現。5.這三首詩之間怎樣構成了什么樣的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明確:這三首詩:第一首起于現在時間,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后還要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強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戰爭,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激勵幸存的同志英勇戰斗的強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為推翻反動統治而戰斗,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表達革命理想必將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和樂觀革命精神。三首詩之間構成了回環遞進的關系,氣勢磅礴、酣暢淋漓地抒寫出了壯烈情懷(板書:回環遞進、酣暢淋漓)。6.《梅嶺三章》中三首詩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明確:這三首七言絕句在內容上各有側重:第一首寫的是面對當時必死的險惡環境,至死不渝;第二首寫了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勉勵幸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作為對自己的祭奠;第三首追溯參加革命的歷程,堅信革命理想必將實現。詩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情,氣勢磅礴,壯懷激烈,表現出詩人面對必死險惡處境時,視死如歸、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質和共產主義理想必將實現的革命信念、樂觀精神。【中心思想】在這三首詩里,作者用革命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自己獻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對革命必勝、共產主義理想必將實現的堅定信念。第一章:面臨犧牲的考驗,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表現革命者對事業的艱苦性有充分的認識。第二章:憶長征,激勵戰友,表達了作者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心。第三章:側重在展望將來,表現革命者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終生的崇高理想。【寫作特點】1.想象、理想相結合,充分表達了作者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氣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寫了“創業艱難”的現實。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以抒發豪邁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報飛來當紙錢”“人間遍種自由花”,都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的浪漫主義的寫法,表達作者的強烈思想感情,加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2.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引用的修辭手法,并能推陳出新,舊詞新用。例如“取義成仁”,作者賦予新義,引用來表達為革命獻身的崇高行為。“閻羅”是舊時所說的地獄之王,作者引用來比人間的反動統治者。“泉臺”“紙錢”都是舊詞新用。又如“旌旗”,原是旗幟的總稱,這里借來指代軍士;“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里借來指代戰爭。【課后作業】1.詩前小序對我們理解詩歌有什么作用?三首詩各側重寫什么?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斗爭精神?2.“泉臺”“閻羅”本來是不存在的。詩里為什么使用這類說法?第一首里,作者說就是死了也要集合舊部革“閻羅”的命,這樣表達與比直接講“一定要革命到底”一類的話,效果有什么不同?3.下邊句子里加點的各詞,原來是什么意思?這里用來指代什么?(1)旌旗十萬斬閻羅(2)南國烽煙正十年4.默寫這三首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