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單元教學大綱教學導航【教學目標】1.了解每篇課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它們的意義和用法。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中的注釋疏通文義,翻譯全文。3.掌握運用寓言或故事發表議論、講述道理的寫作手法。4.學習古人的智慧以及敢于斗爭的精神。【重點難點】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整體把握大意。賞析課文語言,培養閱讀興趣。感知人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指導】1.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閱讀課文;能熟練朗讀并背誦課文;能夠熟練辨析同義詞、多義詞和古今異義詞。2.有意識地在語境中辨析、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3.通過課文的學習,能拓展到課外淺易文言文的閱讀。【課時安排】《魚我所欲也》…………………………………………………………………………2課時《唐雎不辱使命》………………………………………………………………………2課時《送東陽馬生序》………………………………………………………………………2課時《詞四首》………………………………………………………………………………2課時9 魚我所欲也教學導航【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和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強化朗讀訓練,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3.把握文章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4.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重點難點】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第一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多媒體顯示字音:不為茍得也(wéi) 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 使人之所惡(wù)莫甚于死者2.學生齊讀課文。3.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4.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5.老師講解:明確:文章分為兩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分為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舍生而取義者也”):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論點進行具體分析與闡釋。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第2段是第二部分,運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闡述“舍義取利”就是喪失人的本心,進一步深刻論證“舍生取義”這一論點。【課后作業】1.背誦課文。2.課外查閱吳晗的《談骨氣》,將本文與之比較,體會異同點。第二課時教學過程【溫故知新】檢查上一節課背誦情況,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背誦,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新課講授】問題探究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又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明確:論點是“舍生取義”。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水到渠成。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明確: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文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喪失了羞惡之心。可見,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系?明確:“本心”具體指“人固有的羞惡之心”。“義”產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進行說理?明確:①用類比論證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那就必須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進而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②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使讀者心悅誠服。如:文章將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進行對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設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兩種不同的態度作對比,然后得出結論。5.你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明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生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戰國時代就有積極作用,對后世文官武將,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養都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6.結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談談《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明確:①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匯。②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很強,并且富有文采和氣勢。③善用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是根據生活常理設計的。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里舉的戰爭中的事例,《魚我所欲也》中舉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這種淺近的比喻,既使所講的道理易于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課堂小結】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祖國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的精髓,在這個物欲熏心的社會,保持自己的“本心”,去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課后作業】1.完成課后相關練習。2.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義”與“利”,你一定也做過許多次選擇,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深呢?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文章,400字左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