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導航【學習目標】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體會不同語氣詞的表達效果。2.了解《戰國策》,了解文章相關的背景知識。3.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節,了解人物形象。4.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5.感受語言交鋒的機智與藝術,培養學生的國家尊嚴意識和不畏強暴的精神。【重點難點】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體味人物對話描寫,特別是秦王與唐雎的兩處對白。2.學習對比、襯托手法,品味多種修辭的表達效果。3.理解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點,分析人物對話描寫的作用。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導入新課】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大丈夫。今天,我們來結識一位大丈夫,他就是唐雎。(教師板書文題)【作者簡介】劉向(約前77—約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撰有《別錄》,為我國目錄學開山之作,為保存我國古籍文獻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了《戰國策》。【作品簡介】《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國別體史書,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戰國策》敘事長于鋪陳,多加渲染夸張,語言生動流暢;其還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展示人物性格,使得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另外,它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背景資料】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滅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當時岌岌可危。秦王以為只要通過外交上的威脅,不用一兵一卒即可騙取安陵。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于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字詞疏導(1)正音: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搶(qiāng) 傀(guī) 祲(jìn) 縞(gǎo) 撓(náo) 諭(yù)(2)在課文中找出表稱謂的詞,并加以解釋。寡人:君主自稱,相當于“我”。君: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您”。臣:我。 公:對人的敬稱。吾:我。 先生:對別人的尊稱,相當于“您”。(3)一詞多義。使: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以: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憑借。)以君為長者(把。)徒以有先生也(因為。)于:倉鷹擊于殿上(在。)受地于先王(從。)請廣于君(給,讓。)使唐雎使于秦(到。)2.用自己的話創造性地復述故事。3.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誰?明確: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4.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結果是怎樣的?明確: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對安陵的擁有。故事的結局是秦始皇放棄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沒有辜負出使之命。5.你如何評價唐雎?明確:忠于使命,有勇有謀,不畏強暴,敢于獻身,大義凜然。(二)文本探究疏通文意:請同學們在掌握重要詞語和句子意思的基礎上翻譯全文。同桌之間相互翻譯、相互糾正。【課后作業】做練習冊的相關練習。第二課時【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本文的結構。明確:第一部分(第1段):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第三部分(第4段):唐雎勝利。2.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二)問題探究1.第1段分析:(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嗎?他“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明確: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他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詐手段,企圖不戰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國。(2)安陵王用什么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明確:安陵君識破秦王的騙局而婉言拒絕。不卑不亢中透著堅定,“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地,弗敢易!”。(3)概括段意。明確:秦王企圖吞并安陵遭到拒絕而不悅。交代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是故事的開端。2.第2段分析:(1)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么態度?明確:有恩于安陵君。(2)秦王說的是否是真心話?說說理由。明確:不是真心話。實際上是對安陵君恩威并施。說尊其為長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飾欺詐,讓安陵君擴大土地遭婉拒說是“逆寡人”和“輕寡人”,是威。(3)唐雎是如何反駁的?明確:先用語氣極強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帶有威脅意味的試問,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對比中用一反問語氣句子否定秦王的無恥要求。(4)比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異同。明確:相同點:都回絕了秦王的無恥妄想。不同點:唐雎的回答較安陵君更為堅定有力。3.第3段分析:(1)秦王說的“天子之怒”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明確:“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即進行殘酷的戰爭。(2)秦王為什么要說“天子之怒”呢?明確:以武力威脅,想施以恐嚇而讓唐雎臣服。(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表現了唐雎的什么特點?明確:善于抓住斗爭時機,視死如歸,英氣逼人。4.第4段分析:(1)秦王有什么樣的語言和行動?明確: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撓,長跪而謝”)。(2)寫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態?明確:欺軟怕硬、內心虛弱、色厲內荏、前倨后恭。(三)人物賞析1.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樣的人?明確:秦王: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干的封建統治者。唐雎:從容鎮定、不畏強暴、具有凜然正氣的外交家的形象。2.唐雎說話的技巧:言之有據,言之有節,言之有力。3.你知道哪些關于說話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明確: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劉勰: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寫作特色】1.本文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塑造了兩個對立的形象。對比:秦王前倨后恭(“使人謂”→“不悅”→“怫然怒”→“長跪而謝”),唐雎前恭后倨(臨危出使→沉著應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一個色厲內荏、外強中干,一個臨危不懼、機智果敢。通過對比,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襯托:安陵君大敵當前有一國之君的見識,但無解決問題的方法,唐雎則出語不凡。2.對話描寫。①通過對話渲染了人物活動的環境(體現在第1段)。②通過對話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順,實則堅定;唐雎智勇雙全,不畏強暴;秦王驕橫狡詐。③通過對話推動情節發展。3.結構嚴謹,重點突出。文章雖短,但圍繞“唐雎不辱使命”這一中心事件,形成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情節,重點詳寫了唐雎與秦王的對話,而秦王和安陵君的對話則一筆帶過,這樣寫是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的重點。【課后作業】1.查找資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2.做練習冊的相關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