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 無言之美教學導航【學習目標】1.閱讀文章,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2.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重點難點】1.學習文中的論證方法和論證過程。2.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教學過程【導入新課】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B:大荒漠中一縷炊煙升起,因為沒有風,所以它顯得特別直;遠方橫著一條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來格外的圓。比較A與B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美,更能打動你?為什么?學生:A句。雖然B句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卻沒法像A句一樣呈現出悲涼雄渾的意境。教師:明明B句描寫得更加詳細,為什么反而達不到A句的效果呢?難道是因為說的太多了反而不夠好?也許,今天的課文內容,能解答這個疑問。【作者簡介】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2.閱讀表現言意關系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系。明確:“言不盡意”。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明確: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二)問題探究1.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還能達到美嗎?明確:“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于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盡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就算言語不能表現所有,意旨也能達到美。2.作者從哪些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明確: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了“無言”也能產生美。①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以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②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③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④從雕刻藝術的低眉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3.你能簡要說說文本的論證思路嗎?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明確:①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并點明要從藝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②接著論證言與意關系,并用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盡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須全然用言表意,即說明有無言之美。③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來論證。4.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明確: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一切寬闊宏偉之景、一切悲涼之意,給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數萬言都是難以說盡的,這不是意味著作者將它們寓于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課文主旨】作者以文學、音樂、雕塑等各類藝術作品為例,分析了言不必盡意、無聲勝有聲、含蓄不露等所表現出來的“無言之美”,最后歸納出自己的觀點: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這一觀點啟示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還要關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無言之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