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 詩詞曲五首教學導航【教學目標】1.了解五首作品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2.了解五首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3.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4.體會五首作品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5.這五首作品,或撫今追昔、慷慨悲憤,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文筆優美,文思獨特。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重點難點】1.領會詩意,體味詩情,并積累名句。2.深刻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胸襟抱負。第一課時一、學習《十五從軍征》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我國的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浩若繁星,在這筆豐厚的遺產中,反映戰爭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從古至今,戰爭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主題,戰爭總是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和痛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十五從軍征》,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學會珍惜和平的生活。【作品簡介】《樂府詩集》是由北宋郭茂倩所編寫的。該書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謠。樂府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樂的機構,負責采集民間的詩歌,后來把樂府采集的詩歌也叫作“樂府”。(一)整體感知1.引導學生回顧劃分古代詩歌朗讀停頓的一般技巧。2.自由朗讀這首古詩,揣摩停頓,小組商討難讀詩句的停頓。3.指名朗讀,師生共同評議。(二)問題探究1.詩歌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點?明確:意象:松柏、冢、跳兔、飛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景物特點:荒涼寂靜,廖無人煙。2.說說下面這句詩的表達效果。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明確:這句詩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狀況,主人公此時內心感到極度的孤獨悲傷。這一句也將哀景推向極致,蓄足了抒情的勢,使得最后一句“淚落沾我衣”感人至深。3.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來謀篇結構,反復朗讀詩歌,說說其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是怎樣的。明確: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家中無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4.詩歌的主題是什么?明確: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會兵役制度不合理的樂府民歌,詩中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數十年后返回故里時,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現出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課堂小結】同學們,這首詩讓我們從一個老兵的從軍和回家的經歷中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戰爭給一個老兵、一個家庭所帶來的深重災難。那么,是不是只有這一個老兵、一個家庭承擔著這種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痛苦?(聯系寫作背景)(不是,不僅僅只有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同學們,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災難,對人類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作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要反對戰爭,呼吁和平,珍愛和平。二、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簡介】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江陵(今湖北荊州)人,盛唐邊塞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稱岑嘉州。著有《岑嘉州詩集》。(一)整體感知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初步感受詩歌的節奏。2.學生自讀詩歌,讀準字音與節奏。3.學生集體朗誦全詩,檢查掌握情況。(二)問題探究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詠雪的千古名句,其好在哪里?明確:這兩句寫雪后美景,飛雪奇大,一夜之間,雪壓枝頭。“忽”字顯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達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團一團的,壓枝欲低。一片銀白的世界,在詩人眼里,幻化為一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2.“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明確: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看到一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經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見一切都顯示這里是冰天雪地的邊塞。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明確:這首詩氣勢飛動、描寫逼真、氣魄宏大,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云慘淡,令人怨悵。【寫作特點】1.結構清晰,章法嚴謹。在結構上,全詩開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詩寫風雪是外景,接著四句詩描寫軍營中的內景,進而又由內轉向外,用兩句詩寫軍營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詩重點在詠雪。然后又由外景轉向內景,寫餞別宴席,再由內轉向外,寫送別時的情景,畫面一個接著一個推出,如此大開大闔,奔騰跳躍,形成了詩的意境的波瀾起伏。2.內涵豐富,意境鮮明。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筆力矯健,有大筆揮灑(如“瀚海”兩句),有細節勾勒(如“風掣紅旗凍不翻”);有真實生動的摹寫,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兩句)。詩歌再現了邊塞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了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詩歌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課堂小結】《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邊塞詩中的名作。全詩從塞外冰天雪地的奇麗風光著筆,通過對特殊的環境和送別場面的描繪,從側面反映出西北塞外的軍旅生活情景,烘托出邊塞將士和詩人自己的豪邁氣概和壯烈胸懷。三、學習《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教學過程【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詞人。其詞以豪放為主,多收錄于《稼軒長短句》中。【相關背景】辛棄疾在公元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陽春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一)整體感知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感情。2.整體感知詞意,體會作者情感。(二)問題探究1.作者為什么發出了“何處望神州?”的感嘆?明確:這首詞是作者到鎮江去做知府時所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想到大好中原已淪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憤不已,觸景生情,故而發問。2.“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句中“悠悠”一語雙關,有哪兩層含義?這一句是自問自答,這一問一答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明確:“悠悠”既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又指作者思緒之無窮。“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以此透露作者的情感:無奈,傷感,抑郁。3.賞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明確:一是突出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而敢于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不斷壯大。而“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怯懦茍安。4.賞析“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明確:作者把孫權作為三國時代叱咤風云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也!“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而由辛棄疾口中說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呼聲。5.再讀全詞,概括本詞的主旨。明確:作者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諷刺南宋統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的不敢抵抗、昏庸無能。全詞飽含著作者愛國、衛國的強烈感情。【寫作特點】1.把寫景和抒情、議論密切結合。圍繞著“登北固樓”的主題,大處落墨,視野開闊:遠眺只寫風光無際,近處只寫滾滾流水;抒情則只集中于慨嘆“千古興亡”的悠遠難追;議論則也僅僅贊揚在京口開創偉業的少年英雄孫權,氣魄極其宏大雄壯。能在詞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題材內容,氣勢又如此壯闊,古今詞中實不多見。2.全詞的層次極為分明。整篇三問三答,自相呼應,創前所未有的意境。3.活用典故成語。第二課時一、學習《過零丁洋》【作者簡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將。以忠烈名傳后世,被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其高尚氣節為后世所稱許,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編《指南錄》,作《正氣歌》。有《文山先生全集》。【相關背景】本詩是文天祥《指南錄》中的一篇。約作于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文天祥被元軍俘獲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之時。元軍元帥張弘范一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杰,他出示此詩以明志。(一)整體感知1.學生推選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范讀這首詩。2.教師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應重讀加點字。3.注意讀出情感。全詩交織著憂國之痛和愿為國捐軀的滿懷豪情,語調慷慨激昂。4.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二)問題探究1.這首七律詩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明確: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①他在21歲時因科舉步入仕途。②他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已度過四年。2.頷聯的兩句有何聯系?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明確:“山河破碎風飄絮”寫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寫個人命運如風吹雨打的浮萍,無所依托。這兩句連用,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3.頸聯的“惶恐”“零丁”各有兩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明確:“惶恐”“零丁”各有兩層含義:一指地名,二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惶恐灘頭說惶恐”,追憶過去,表示自己當時對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零丁洋里嘆零丁”慨嘆眼前,說自己不幸戰敗,只身被俘,飄浮在零丁洋上,深感孤苦伶仃。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前三聯抒寫了國破家亡之痛,把悲憤艱危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尾聯筆鋒一轉,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舍生取義,一片丹心將垂于史冊,映照千古。這兩句詩激昂慷慨,表明了詩人為國獻身的自豪與無畏,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5.請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明確: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硬性要求。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6.學生齊讀詩歌,體會詩人的憂國之痛和愿死國難的豪情。【文章脈絡】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頷聯:寫國家山河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頸聯: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心憂國家的心情;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尾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首聯回顧自己一生的主要經歷。頷聯抒寫國破家亡的悲哀。頸聯具體概括自己的抗元經歷,表現憂憤之情。尾聯表明了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氣節。【寫作特點】1.筆走龍蛇,縱橫馳騁。詩只八句,但卻概括了詩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熔敘事和抒情言志為一爐。3.直抒胸臆,毫無矯飾;慷慨悲涼,感人至深。【課堂小結】《過零丁洋》抒寫了詩人對國事和自己身世的感慨,表達了忠君報國、視死如歸的決心,表現了詩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堅貞的氣節。二、學習《山坡羊·潼關懷古》【作者簡介】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元代散曲作家。其作品多描寫棄官后隱逸田園的生活,對官場黑暗時時流露出不滿。作品題材廣泛,風格清逸而豪放。著有散曲集《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詩文集《歸田類稿》。【文體知識】“山坡羊”,曲牌名。“潼關”,在陜西東部,形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首小令是張養浩調任陜西行臺中丞,賑濟關中旱災,赴任途中寫的。作者通過懷古,表現了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對歷代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憤慨。【整體感知】1.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初步感知內容。2.自由朗讀散曲,整體感知曲意,體會作者的懷古之情。3.學生自讀散曲,結合注釋,理解曲意。【新課精讀】1.學生討論散曲的朗讀基調,三個部分的語調、語速變化。明確:全曲表達了作者的沉痛、憤慨之情,感情強烈、率直。寫景部分從大處著筆,意境開闊,要讀出雄渾氣魄;抒情部分要表達“躊躇”“傷心”情緒,語調沉郁,語速稍緩;議論部分是作者懷古傷今,情感噴發,應讀出悲憤難當的語氣。2.從煉字的角度賞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明確:“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怒”形容黃河之水洶涌澎湃。運用擬人的手法,化靜為動,寫出了潼關的地勢險要。3.“望西都,意躊躇”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寫作者遠望長安,曾幾何時,長安是那樣的輝煌,如今卻一片荒涼,頓生悲涼傷感之情。4.“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表明了什么?明確:這是國家由盛到衰的真實寫照。5.為什么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明確:一代王朝興起,必大興土木,建筑宮殿,勞民傷財,所以百姓——苦;一代王朝滅亡,必定戰火紛飛,首當其沖、深受其害的還是百姓——苦。這兩句話點明主旨,揭示了無論朝代如何更替,受苦難的總是老百姓這一尖銳的社會現實。這是作者對以往歷史所作的概括與評判。【文章脈絡】全曲可分三層。第一層(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第二層(中間四句):寫作者途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第三層(后兩句):寫作者的感慨。【寫作特點】1.以動寫靜,賦予物以波濤洶涌的氣勢。2.情景交融,情由景生。小令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形象鮮明,氣勢雄渾,立意深遠。讀罷小令仿佛使人看到作者遙望長安,憑古吊今,關心人民疾苦的形象。不管是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來看,都是元代散曲中的精品。【課堂小結】這首散曲從潼關要塞想到古都長安,又從古都長安想到歷代興亡,地域遠近數百里,時間上下千余年,思緒馳騁縱橫,“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統治者壓迫人民的本質,表達了作者關心百姓疾苦、憂國憂民是思想感情。【課后作業】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2.背誦詩詞曲五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