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司馬光》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讀好節奏,讀出情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2.學會用“反復朗讀”、“借助注釋”、“結合插圖”、“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文意。3.感悟司馬光遇事機智、冷靜的品質。教學重點:1.讀好節奏,讀出情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2.學會用“反復朗讀”、“借助注釋”、“結合插圖”、“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文意。教學難點:感悟司馬光遇事機智、冷靜的品質。教學過程:課前談話:預備鈴響,齊背《姓氏歌》。同學們,我們剛才所背的《姓氏歌》中像諸葛、東方,上官、歐陽這樣的姓氏,我們稱之為(復姓)。你都知道哪些復姓的人?一、激趣導入。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你們所說其中一個人的故事──司馬光 (板書,讀題)。說到司馬光,我們都知道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司馬光砸缸),誰來講講這個故事?2. 那今天我們要學的又是關于他的什么故事呢?出示課文插圖,學生預測。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幼兒園可是都知道了,上三年級了為什么又要來學習呢?請同學們快快把書翻到第102頁,看看課本上的語言和我們之前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語言一樣嗎?相機了解文言文。二、初讀課文、讀通課文1.這是我們學習的第一篇完整的文言文,請同學們拿起課本自由讀一讀。讀這樣文章你有什么感受?(難讀,難懂,精煉等)很多人都覺得文言文很難讀,很難懂。其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板書)是學文言文的訣竅。2.請大家再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正確、讀通順,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3.誰來挑戰一下?指名讀。相機評價。(強調:沒)4. 出示生字,同桌之間互相認讀并組詞。哪個字組詞有困難?(皆,出示組詞認讀)好,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詞語。在這里面描紅的生字是要求我們會寫的,觀察一下,有沒有難寫的筆畫或易錯的筆順需要提醒大家的?(庭、登)師范寫,生練寫。讓我們一起把生字送回課文,再來讀課文。4.讀文言文不但要讀正確、讀流利,還要讀出它的節奏來,這樣才有古文的韻味。出示劃節奏課文,請你們自己先試著讀一讀,然后同桌之間再相互練習。5.再指名讀,師范讀,齊讀。三、研讀全文(一)自主合作,理解意思1.可學習文言文光會讀,還不行,還要弄懂字里行間的意思才行。之前我們學習過理解古詩的方法,有?(板書:看注釋、看插圖)學習文言文也是如此,現在就請同學們四人一小組完成以下兩個要求:(1)先自己試著用上這些方法理解課文的意思,再小組合作交流,不懂的問題,小組長做好記錄。(2)用自己的話在組內講一講這個故事,注意加上動作和表情。2.剛才同學們學習的很熱烈啊,現在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1)甕是什么意思?皆呢?請你圈出文中表示人物的詞語,問:群兒、一兒、兒分別指誰?眾、光又指誰?同樣的的字在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讀文言文還得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板書:聯系上下文)誰能把句子意思連起來說一說。(2)既然文章大意大家都沒問題,誰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3.通過匯報學習,我們弄清楚了故事的來龍去脈,知道司馬光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相機板書)故事的起因是(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故事的經過是(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故事的結果是(水迸,兒得活)。(二)對比行為,領悟表達方法4.現在我們知道小孩子掉入大水缸后,是誰救了他?文中怎么寫的?是的,“光持石擊甕破之”,這句話已經很明確的告訴了我們是司馬光救了小孩,那課文眾的“眾皆棄去”不是多余了嗎?(把這句話變成灰色)瞧,去掉以后仍然可以讀。那這句話我們不要了好不好?為什么?是的,有了眾人的表現,更能突出司馬光的聰明勇敢。你們知道只是一種什么寫法?(對比)(三)對比想象,感受人物想象1.讓我們回到當時的情境,當小孩不小心失足掉進大水缸,在這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刻,大家除了和司馬光行為不一樣,還會在哪些方面表現的不一樣?2.對的,也許神態不一樣,可能心理也不一樣,語言也不一樣。請大家發揮想象,抓住人物不一樣的一個方面來對比著填一填。眾皆 ,光 持石擊甕破之。3.說說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4.背誦課文,加深人物印象。四、拓展閱讀學習1.《司馬光》用短短的30個字就給我們講清楚了一個內容豐富的故事,這就是文言文的一個特點(板書)言簡義豐。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兩個,想讀嗎?2.生自由讀閱讀紙上的內容,然后同桌合作完成表格(相機幫助孩子理解)。3.從故事中我們可以認識一個人,但我們認識一個人還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比如說你讀了這個資料袋,是不是對司馬光又多了一些了解?可就是這樣一個司馬光,做官近五十年卻依然非常清貧,連自己的妻子去世都只能把家里僅有的三畝地賣了才能操辦妻子的葬禮。如果你想要更多的了解司馬光的話就請同學們下來查閱和司馬光有關的書籍,這樣才能認識一個全面的司馬光。五、閱讀鏈接、好書推薦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覺得學習文言文有意思嗎?課后想要多讀幾篇的同學舉手?那么老師給大家推薦一下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小學生小古文100課》和《世說新語》這兩本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