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限時提分13+1(六)1. 元素P、S、Cl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A. 原子半徑:r(Cl)>r(S)>r(P)B. P4()為共價晶體C. 第一電離能:I1(P)>I1(Cl)>I1(S)D. Cl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比S強【解析】 原子半徑:r(P)>r(S)>r(Cl),A錯誤;P4是正四面體形的分子,是屬于分子晶體,B錯誤;同周期從左到右,主族元素的第一電離能總體呈增大趨勢,但ⅡA、ⅤA族元素的第一電離能比同周期相鄰元素的大,則第一電離能:I1(Cl)>I1(P)>I1(S),C錯誤。2. 合成尿素[CO(NH2)2]的反應原理為CO2+2NH3===CO(NH2)2+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A. 中子數為10的氧原子:OB. CO(NH2)2為離子化合物C. CO2和H2O均含有極性共價鍵D. NH3分子的電子式為【解析】 中子數為10的氧原子:8O,A錯誤;CO(NH2)2為共價化合物,B錯誤;NH3分子的電子式為,D錯誤。3. 實驗室利用NH3、SO2制備NH4HSO3晶體。下列實驗裝置和操作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B)A. 制備SO2 B. 制備NH3C. 制備NH4HSO3溶液 D. 蒸發獲得NH4HSO3晶體【解析】 Cu與濃硫酸反應制備SO2需要加熱,A不符合題意;利用Ca(OH)2和NH4Cl固體混合加熱可制備NH3,B符合題意;NH3極易溶于水,容易引發倒吸,該裝置中通入氨氣的導管不能伸到液面以下,C不符合題意;NH4HSO3受熱會分解,蒸發無法獲得NH4HSO3晶體,D不符合題意。4.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A. 半徑:r(N)>r(P)>r(As)B. 第一電離能:I1(N)C. 電負性:ND. 酸性:HNO3>H3PO4>H3AsO4【解析】 同主族從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徑依次增大,原子半徑:r(N)<r(P)<r(As),A錯誤;同主族從上到下,元素第一電離能逐漸減小,第一電離能:I1(N)>I1(P)>I1(As),B錯誤;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電負性減弱,電負性:N>P>As,C錯誤。5. X、Y均為第三周期元素,Y最高正價與最低負價的代數和為6,二者形成的一種化合物能以[XY4]+[XY6]-的形式存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D)A. 原子半徑:X>YB. 氣態簡單氫化物的還原性:X>YC. 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Y>XD. 同周期中第一電離能小于X的元素共有4種【解析】 由題給信息推知,X、Y分別為P、Cl,同周期主族元素從左到右,第一電離能總體呈增大趨勢,但ⅡA、ⅤA族反常,磷原子的3p軌道為較穩定的半充滿結構,元素的第一電離能大于同周期相鄰元素,則同周期中第一電離能小于P的有Na、Mg、Al、Si、S,共有5種,D錯誤。6. 氫氣還原輝鉬礦(MoS2)獲得鉬(Mo)的反應原理為MoS2(s)+4H2(g)+2Na2CO3(s)??Mo(s)+2CO(g)+4H2O(g)+2Na2S(s) ΔH。在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該反應,平衡時正、逆反應平衡常數與溫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A. 該反應任何條件下都能自發B. 粉碎礦物和增大壓強都能提高鉬的平衡產率C. T1 ℃下達到平衡時,c2(CO)·c4(H2O)=c4(H2)D. 該反應中每制得1 mol Mo,轉移電子的數目約為4×6.02×1023【解析】 該反應為氣體分子數增多的反應,ΔS>0,由圖可知,隨溫度升高,K正增大,該反應為吸熱反應,ΔH>0,根據ΔH-TΔS<0,該反應在高溫下自發進行,A錯誤;增大壓強,平衡逆向移動,不能提高鉬的平衡產率,B錯誤;T1 ℃下,達平衡時,K正==K逆=,所以c2(CO)·c4(H2O)=c4(H2),C正確;反應中每制得1 mol Mo,有4 mol H2發生反應,轉移電子的數目約為8×6.02×1023,D錯誤。7. 鹵族元素包括F、Cl、Br、I等,位于元素周期表ⅦA族。鹵族元素形成物質種類眾多,磷可形成多種鹵化物,其中固態PCl5和PBr5的結構分別是[PCl4]+[PCl6]-和[PBr4]+Br-。溴化碘(IBr)的化學性質與鹵素相似。下列化學反應表示正確的是(D)A. IBr與水反應:IBr+H2O===HI+HBrOB. 銅電極電解飽和食鹽水的陽極反應:2Cl--2e-===Cl2↑C. AgCl懸濁液中滴加Na2S溶液:2Ag+(aq)+S2-(aq)===Ag2S(s)D. 向Ca(ClO)2溶液通入足量CO2:ClO-+CO2+H2O===HClO+HCO【解析】 溴化碘(IBr)中Br元素的化合價為-1,I元素的化合價為+1,IBr與水反應生成HBr和HIO,化學方程式為IBr+H2O===HBr+HIO,A錯誤;銅電極電解飽和食鹽水過程中,Cu在陽極失去電子生成Cu2+,電極反應式為Cu-2e-===Cu2+,B錯誤;由于Ag2S的溶解度小于AgCl,向AgCl懸濁液中滴加Na2S溶液,AgCl轉化為Ag2S,離子方程式為2AgCl(s)+S2-(aq)??Ag2S(s)+2Cl-(aq),C錯誤;向Ca(ClO)2溶液通入足量CO2生成HClO和Ca(HCO3)2,離子方程式為ClO-+CO2+H2O===HClO+HCO,D正確。8. 氮化硅(Si3N4)可通過反應3SiO2+6C+2N2Si3N4+6CO制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A. 基態C原子價層電子排布式為1s22s22p2B. N2的電子式為C. CO是極性分子D. SiO2晶體屬于分子晶體【解析】 基態C原子的價層電子排布式為2s22p2,A錯誤;N2的電子式為,B錯誤;二氧化硅為共價晶體,D錯誤。9. 一種光催化鈉離子電池(如下圖所示),是一種高效率的二次電池,放電時左側發生轉化過程為S2-→S。電池中填充固體電解質,用太陽光照射光催化電極可以對該電池進行充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D)A. 放電時,石墨為負極B. 該電池工作時可能需保持在較高的溫度下C. 光照時,光催化電極發生的電極反應式為3I--2e-===ID. 充電時,當1 mol S完全轉化為S2-時,電池左側質量將減輕138 g【解析】 放電時,石墨極發生S2-→S,硫元素化合價升高,則石墨為負極,A正確;電池中填充的固體電解質需要在熔融狀態下才能導電,故該電池工作時可能需保持在較高的溫度下,B正確;光照時,電池處于充電狀態,充電時,光催化電極為陽極,發生的電極反應式為3I--2e-===I,C正確;充電時,石墨電極上的電極反應為S+6e-===4S2-,當1 mol S完全轉化為S2-時,轉移6 mol e-,則有6 mol Na+從電池右側流向左側,則電池左側質量將增加138 g,D錯誤。10. 某研究小組在銠催化的研究區域成功實現對映選擇性烯丙基膦化反應,如圖所示(-Ph代表苯基,-Me代表甲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 乙分子中含有1個手性碳原子B. 甲能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C. 丙存在順反異構體D. 用酸性KMnO4溶液可以證明甲中含有碳碳雙鍵【解析】 乙分子中含有1個手性碳原子,A正確;甲分子中不含酚羥基,因此甲不能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B錯誤;丙分子中的碳碳雙鍵上有一端碳原子連有相同的H原子,不存在順反異構體,C錯誤;甲分子結構中含有碳碳雙鍵和羥基,均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因此不能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證明甲中含有碳碳雙鍵,D錯誤。11. 下列實驗方案能達到探究目的的是(C)選項 實驗方案 探究目的A 向苯酚濁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觀察溶液是否變澄清 苯酚的酸性與H2CO3酸性的強弱B 向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觀察產生沉淀的顏色 比較Ksp(AgCl)與Ksp(AgI)的大小C 向5 mL 0.1 mol/L CuSO4溶液中加入5 mL 0.1 mol/L KI溶液,再加入苯,振蕩,觀察苯層的顏色 CuSO4與KI能否發生氧化還原反應D 向FeCl2稀溶液中加入稍過量的H2O2氧化,再向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觀察溶液是否褪色 溶液中是否還殘留有Fe2+【解析】 向苯酚濁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溶液變澄清,是由于苯酚和碳酸鈉反應生成苯酚鈉和碳酸氫鈉,不能比較苯酚的酸性與H2CO3酸性的強弱,A錯誤;未說明NaCl和NaI溶液的濃度大小,因此不能通過觀察產生沉淀的顏色來比較Ksp(AgCl)與Ksp(AgI)的大小,B錯誤;二者混合后加入苯,振蕩,苯層呈紫色,說明反應中生成了碘單質,可說明二者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C正確;過量的H2O2也會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因此不能通過觀察溶液是否褪色來判斷溶液中是否還殘留有Fe2+,D錯誤。12. 室溫下,以氟磷灰石[Ca5(PO4)3F]為原料,經酸浸、轉化可得到Ca(H2PO4)2、H3PO4和HF。已知:25 ℃,H3PO4的pKa1=2.12、pKa2=7.21、pKa3=12.36(pKa=-lgKa)。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B)A. Ca5(PO4)3F的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為Ca5(PO4)3F(s)??5Ca2+(aq)+3PO(aq)+F-(aq) B. 酸浸過程中,溶液的pH=6時:c(H2PO)C. 0.1 mol/L Ca(H2PO4)2溶液中存在:c(H+)+c(H3PO4)=c(HPO)+2c(PO)+c(OH-)D. 向0.1 mol/L HF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稀釋時,的值增大【解析】 溶液pH=6時,===10-1.21<1,故c(H2PO)>c(HPO),B錯誤;Ca(H2PO4)2溶液中存在質子守恒:c(H+)+c(H3PO4)=c(HPO)+2c(PO)+c(OH-),C正確;加水稀釋HF溶液時,c(H+)減小,Ka不變,故=的值增大,D正確。13. 二甲醚催化制備乙醇主要涉及以下兩個反應:反應Ⅰ. CO(g)+CH3OCH3(g)===CH3COOCH3(g)反應Ⅱ. CH3COOCH3(g)+2H2(g)===CH3OH(g)+CH3CH2OH(g)固定CO、CH3OCH3、H2的起始原料比為1∶1∶2,體系壓強不變的條件下發生反應Ⅰ、Ⅱ,平衡時部分物質的物質的量分數隨溫度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B)A. 反應Ⅱ為放熱反應B. 由圖可知,600 K以后隨溫度的升高,氫氣的物質的量減小C. 曲線C也可以表示CH3OH的物質的量分數D. 由500 K上升至600 K時,溫度對反應Ⅰ的影響大于反應Ⅱ【解析】 由圖可知,隨著溫度升高,CH3CH2OH的物質的量分數曲線逐漸下降,說明隨著溫度升高,反應Ⅱ的平衡逆向移動,反應Ⅱ為放熱反應,A正確;由圖可知,600 K以后隨溫度的升高,CH3CH2OH的物質的量分數減小,反應Ⅱ的平衡逆向移動,則反應物H2的物質的量增大,B錯誤;反應Ⅱ. CH3COOCH3(g)+2H2(g)===CH3CH2OH(g)+CH3OH(g),CH3CH2OH和CH3OH都是生成物,二者含量變化一致,則曲線C也可以表示CH3OH的物質的量分數,C正確;由圖可知,由500 K上升至600 K時,CH3COOCH3的物質的量分數減小幅度大于CH3CH2OH,說明溫度對反應Ⅰ的影響大于反應Ⅱ,D正確。14. 實驗室模擬“高爐煤氣”(主要成分為CO、N2、H2S)和金屬冶煉廠尾氣(含SO2)為原料制備硫代硫酸鈉晶體(Na2S2O3·5H2O),其部分實驗過程如下:已知:H2CO3和H2S常溫下的電離平衡常數分別為Ka1(H2CO3)=4×10-7,Ka2(H2CO3)=5×10-11;Ka1(H2S)=1×10-7,Ka2(H2S)=1×10-13。(1)實驗室用70%硫酸和亞硫酸鈉固體制取SO2,而不是用10%的稀硫酸的原因是 用10%稀硫酸,生成的SO2速度慢,且SO2易溶于水,難以逸出 。(2)如圖所示,在三頸燒瓶中制取Na2S2O3分兩步進行,H2S與Na2CO3溶液發生反應,SO2再與它們反應的產物發生反應,得到Na2S2O3。①H2S與Na2CO3溶液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2S+CO===HCO+HS-。該反應的平衡常數K= 2×103 。②寫出三頸燒瓶中得到Na2S2O3的化學方程式: 4SO2+2NaHS+4NaHCO3===3Na2S2O3+4CO2+3H2O 。(3)尾氣中含有大量CO氣體,可用醋酸亞銅氨溶液吸收,發生反應為CH3COO[Cu(NH3)2](aq)+CO(g)??CH3COO[Cu(NH3)2]CO(aq) ΔH<0①研究發現尾氣中過量H2S會導致溶液吸收CO的能力下降,原因是 H2S能與醋酸亞銅氨發生反應,降低了醋酸亞銅氨的濃度(或硫離子能與亞銅離子反應生成沉淀,破壞配合物結構或氫離子能與NH3反應,破壞配合物結構等) 。②寫出吸收液再生的一種方法: 加熱(或減壓也可) ,同時釋放CO,達到資源化利用。(4)Na2S2O3·5H2O也可通過在溶液中發生下列反應制得:S+Na2SO3+5H2ONa2S2O3·5H2O。補充完整制取Na2S2O3·5H2O晶體的實驗方案:稱取2.0 g硫粉置于50 mL燒杯中,加少量乙醇使其濕潤,再稱取6.0 g亞硫酸鈉固體置于同一燒杯中, 加入一定量蒸餾水,加熱并攪拌,充分反應一段時間后,趁熱過濾,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并用乙醇洗滌晶體,晾干 (實驗中還需要使用的試劑有:乙醇、蒸餾水)。已知:Na2S2O3·5H2O不溶于乙醇,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g 50.2 59.7 70.1 83.2 104【解析】 (2)①根據H2S+CO===HCO+HS-,該反應的平衡常數K=====2×103。(3)①尾氣中過量H2S能與醋酸亞銅氨發生反應,降低了醋酸亞銅氨的濃度,導致溶液吸收CO的能力下降(或硫離子能與亞銅離子反應生成沉淀,破壞配合物結構或氫離子能與NH3反應,破壞配合物結構等合理答案)。②加熱或減壓均能使該反應逆向移動,釋放CO。限時提分13+1(六)1. 元素P、S、Cl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原子半徑:r(Cl)>r(S)>r(P)B. P4()為共價晶體C. 第一電離能:I1(P)>I1(Cl)>I1(S)D. Cl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比S強2. 合成尿素[CO(NH2)2]的反應原理為CO2+2NH3===CO(NH2)2+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中子數為10的氧原子:OB. CO(NH2)2為離子化合物C. CO2和H2O均含有極性共價鍵D. NH3分子的電子式為3. 實驗室利用NH3、SO2制備NH4HSO3晶體。下列實驗裝置和操作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 制備SO2 B. 制備NH3C. 制備NH4HSO3溶液 D. 蒸發獲得NH4HSO3晶體4.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半徑:r(N)>r(P)>r(As)B. 第一電離能:I1(N)C. 電負性:ND. 酸性:HNO3>H3PO4>H3AsO45. X、Y均為第三周期元素,Y最高正價與最低負價的代數和為6,二者形成的一種化合物能以[XY4]+[XY6]-的形式存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原子半徑:X>YB. 氣態簡單氫化物的還原性:X>YC. 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Y>XD. 同周期中第一電離能小于X的元素共有4種6. 氫氣還原輝鉬礦(MoS2)獲得鉬(Mo)的反應原理為MoS2(s)+4H2(g)+2Na2CO3(s)Mo(s)+2CO(g)+4H2O(g)+2Na2S(s) ΔH。在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該反應,平衡時正、逆反應平衡常數與溫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該反應任何條件下都能自發B. 粉碎礦物和增大壓強都能提高鉬的平衡產率C. T1 ℃下達到平衡時,c2(CO)·c4(H2O)=c4(H2)D. 該反應中每制得1 mol Mo,轉移電子的數目約為4×6.02×10237. 鹵族元素包括F、Cl、Br、I等,位于元素周期表ⅦA族。鹵族元素形成物質種類眾多,磷可形成多種鹵化物,其中固態PCl5和PBr5的結構分別是[PCl4]+[PCl6]-和[PBr4]+Br-。溴化碘(IBr)的化學性質與鹵素相似。下列化學反應表示正確的是( )A. IBr與水反應:IBr+H2O===HI+HBrOB. 銅電極電解飽和食鹽水的陽極反應:2Cl--2e-===Cl2↑C. AgCl懸濁液中滴加Na2S溶液:2Ag+(aq)+S2-(aq)===Ag2S(s)D. 向Ca(ClO)2溶液通入足量CO2:ClO-+CO2+H2O===HClO+HCO8. 氮化硅(Si3N4)可通過反應3SiO2+6C+2N2Si3N4+6CO制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基態C原子價層電子排布式為1s22s22p2B. N2的電子式為C. CO是極性分子D. SiO2晶體屬于分子晶體9. 一種光催化鈉離子電池(如下圖所示),是一種高效率的二次電池,放電時左側發生轉化過程為S2-→S。電池中填充固體電解質,用太陽光照射光催化電極可以對該電池進行充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放電時,石墨為負極B. 該電池工作時可能需保持在較高的溫度下C. 光照時,光催化電極發生的電極反應式為3I--2e-===ID. 充電時,當1 mol S完全轉化為S2-時,電池左側質量將減輕138 g10. 某研究小組在銠催化的研究區域成功實現對映選擇性烯丙基膦化反應,如圖所示(-Ph代表苯基,-Me代表甲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乙分子中含有1個手性碳原子B. 甲能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C. 丙存在順反異構體D. 用酸性KMnO4溶液可以證明甲中含有碳碳雙鍵11. 下列實驗方案能達到探究目的的是( )選項 實驗方案 探究目的A 向苯酚濁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觀察溶液是否變澄清 苯酚的酸性與H2CO3酸性的強弱B 向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觀察產生沉淀的顏色 比較Ksp(AgCl)與Ksp(AgI)的大小C 向5 mL 0.1 mol/L CuSO4溶液中加入5 mL 0.1 mol/L KI溶液,再加入苯,振蕩,觀察苯層的顏色 CuSO4與KI能否發生氧化還原反應D 向FeCl2稀溶液中加入稍過量的H2O2氧化,再向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觀察溶液是否褪色 溶液中是否還殘留有Fe2+12. 室溫下,以氟磷灰石[Ca5(PO4)3F]為原料,經酸浸、轉化可得到Ca(H2PO4)2、H3PO4和HF。已知:25 ℃,H3PO4的pKa1=2.12、pKa2=7.21、pKa3=12.36(pKa=-lgKa)。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Ca5(PO4)3F的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為Ca5(PO4)3F(s)5Ca2+(aq)+3PO(aq)+F-(aq) B. 酸浸過程中,溶液的pH=6時:c(H2PO)C. 0.1 mol/L Ca(H2PO4)2溶液中存在:c(H+)+c(H3PO4)=c(HPO)+2c(PO)+c(OH-)D. 向0.1 mol/L HF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稀釋時,的值增大13. 二甲醚催化制備乙醇主要涉及以下兩個反應:反應Ⅰ. CO(g)+CH3OCH3(g)===CH3COOCH3(g)反應Ⅱ. CH3COOCH3(g)+2H2(g)===CH3OH(g)+CH3CH2OH(g)固定CO、CH3OCH3、H2的起始原料比為1∶1∶2,體系壓強不變的條件下發生反應Ⅰ、Ⅱ,平衡時部分物質的物質的量分數隨溫度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反應Ⅱ為放熱反應B. 由圖可知,600 K以后隨溫度的升高,氫氣的物質的量減小C. 曲線C也可以表示CH3OH的物質的量分數D. 由500 K上升至600 K時,溫度對反應Ⅰ的影響大于反應Ⅱ14. 實驗室模擬“高爐煤氣”(主要成分為CO、N2、H2S)和金屬冶煉廠尾氣(含SO2)為原料制備硫代硫酸鈉晶體(Na2S2O3·5H2O),其部分實驗過程如下:已知:H2CO3和H2S常溫下的電離平衡常數分別為Ka1(H2CO3)=4×10-7,Ka2(H2CO3)=5×10-11;Ka1(H2S)=1×10-7,Ka2(H2S)=1×10-13。(1)實驗室用70%硫酸和亞硫酸鈉固體制取SO2,而不是用10%的稀硫酸的原因是 。(2)如圖所示,在三頸燒瓶中制取Na2S2O3分兩步進行,H2S與Na2CO3溶液發生反應,SO2再與它們反應的產物發生反應,得到Na2S2O3。①H2S與Na2CO3溶液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2S+CO===HCO+HS-。該反應的平衡常數K= 。②寫出三頸燒瓶中得到Na2S2O3的化學方程式: 。(3)尾氣中含有大量CO氣體,可用醋酸亞銅氨溶液吸收,發生反應為CH3COO[Cu(NH3)2](aq)+CO(g)CH3COO[Cu(NH3)2]CO(aq) ΔH<0①研究發現尾氣中過量H2S會導致溶液吸收CO的能力下降,原因是 。②寫出吸收液再生的一種方法: ,同時釋放CO,達到資源化利用。(4)Na2S2O3·5H2O也可通過在溶液中發生下列反應制得:S+Na2SO3+5H2ONa2S2O3·5H2O。補充完整制取Na2S2O3·5H2O晶體的實驗方案:稱取2.0 g硫粉置于50 mL燒杯中,加少量乙醇使其濕潤,再稱取6.0 g亞硫酸鈉固體置于同一燒杯中, (實驗中還需要使用的試劑有:乙醇、蒸餾水)。已知:Na2S2O3·5H2O不溶于乙醇,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g 50.2 59.7 70.1 83.2 104(共28張PPT)第二篇限時微模擬(30 min)限時提分13+1(六)1. 元素P、S、Cl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原子半徑:r(Cl)>r(S)>r(P)C. 第一電離能:I1(P)>I1(Cl)>I1(S)D. Cl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比S強【解析】 原子半徑:r(P)>r(S)>r(Cl),A錯誤;P4是正四面體形的分子,是屬于分子晶體,B錯誤;同周期從左到右,主族元素的第一電離能總體呈增大趨勢,但ⅡA、ⅤA族元素的第一電離能比同周期相鄰元素的大,則第一電離能:I1(Cl)>I1(P)>I1(S),C錯誤。D2. 合成尿素[CO(NH2)2]的反應原理為CO2+2NH3===CO(NH2)2+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CO(NH2)2為離子化合物C. CO2和H2O均含有極性共價鍵C3. 實驗室利用NH3、SO2制備NH4HSO3晶體。下列實驗裝置和操作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 制備SO2B. 制備NH3C. 制備NH4HSO3溶液D. 蒸發獲得NH4HSO3晶體B【解析】 Cu與濃硫酸反應制備SO2需要加熱,A不符合題意;利用Ca(OH)2和NH4Cl固體混合加熱可制備NH3,B符合題意;NH3極易溶于水,容易引發倒吸,該裝置中通入氨氣的導管不能伸到液面以下,C不符合題意;NH4HSO3受熱會分解,蒸發無法獲得NH4HSO3晶體,D不符合題意。4.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半徑:r(N)>r(P)>r(As)B. 第一電離能:I1(N)C. 電負性:ND. 酸性:HNO3>H3PO4>H3AsO4【解析】 同主族從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徑依次增大,原子半徑:r(N)<r(P)<r(As),A錯誤;同主族從上到下,元素第一電離能逐漸減小,第一電離能:I1(N)>I1(P)>I1(As),B錯誤;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電負性減弱,電負性:N>P>As,C錯誤。D5. X、Y均為第三周期元素,Y最高正價與最低負價的代數和為6,二者形成的一種化合物能以[XY4]+[XY6]-的形式存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原子半徑:X>YB. 氣態簡單氫化物的還原性:X>YC. 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Y>XD. 同周期中第一電離能小于X的元素共有4種【解析】 由題給信息推知,X、Y分別為P、Cl,同周期主族元素從左到右,第一電離能總體呈增大趨勢,但ⅡA、ⅤA族反常,磷原子的3p軌道為較穩定的半充滿結構,元素的第一電離能大于同周期相鄰元素,則同周期中第一電離能小于P的有Na、Mg、Al、Si、S,共有5種,D錯誤。DA. 該反應任何條件下都能自發B. 粉碎礦物和增大壓強都能提高鉬的平衡產率C. T1 ℃下達到平衡時,c2(CO)·c4(H2O)=c4(H2)D. 該反應中每制得1 mol Mo,轉移電子的數目約為4×6.02×1023C7. 鹵族元素包括F、Cl、Br、I等,位于元素周期表ⅦA族。鹵族元素形成物質種類眾多,磷可形成多種鹵化物,其中固態PCl5和PBr5的結構分別是[PCl4]+[PCl6]-和[PBr4]+Br-。溴化碘(IBr)的化學性質與鹵素相似。下列化學反應表示正確的是( )A. IBr與水反應:IBr+H2O===HI+HBrOB. 銅電極電解飽和食鹽水的陽極反應:2Cl--2e-===Cl2↑C. AgCl懸濁液中滴加Na2S溶液:2Ag+(aq)+S2-(aq)===Ag2S(s)DA. 基態C原子價層電子排布式為1s22s22p2C. CO是極性分子D. SiO2晶體屬于分子晶體CA. 放電時,石墨為負極B. 該電池工作時可能需保持在較高的溫度下D10. 某研究小組在銠催化的研究區域成功實現對映選擇性烯丙基膦化反應,如圖所示(-Ph代表苯基,-Me代表甲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乙分子中含有1個手性碳原子B. 甲能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C. 丙存在順反異構體D. 用酸性KMnO4溶液可以證明甲中含有碳碳雙鍵A【解析】 乙分子中含有1個手性碳原子,A正確;甲分子中不含酚羥基,因此甲不能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B錯誤;丙分子中的碳碳雙鍵上有一端碳原子連有相同的H原子,不存在順反異構體,C錯誤;甲分子結構中含有碳碳雙鍵和羥基,均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因此不能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證明甲中含有碳碳雙鍵,D錯誤。11. 下列實驗方案能達到探究目的的是( )選項 實驗方案 探究目的A 向苯酚濁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觀察溶液是否變澄清 苯酚的酸性與H2CO3酸性的強弱B 向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觀察產生沉淀的顏色 比較Ksp(AgCl)與Ksp(AgI)的大小C 向5 mL 0.1 mol/L CuSO4溶液中加入5 mL 0.1 mol/L KI溶液,再加入苯,振蕩,觀察苯層的顏色 CuSO4與KI能否發生氧化還原反應D 向FeCl2稀溶液中加入稍過量的H2O2氧化,再向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觀察溶液是否褪色 溶液中是否還殘留有Fe2+C【解析】 向苯酚濁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溶液變澄清,是由于苯酚和碳酸鈉反應生成苯酚鈉和碳酸氫鈉,不能比較苯酚的酸性與H2CO3酸性的強弱,A錯誤;未說明NaCl和NaI溶液的濃度大小,因此不能通過觀察產生沉淀的顏色來比較Ksp(AgCl)與Ksp(AgI)的大小,B錯誤;二者混合后加入苯,振蕩,苯層呈紫色,說明反應中生成了碘單質,可說明二者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C正確;過量的H2O2也會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因此不能通過觀察溶液是否褪色來判斷溶液中是否還殘留有Fe2+,D錯誤。12. 室溫下,以氟磷灰石[Ca5(PO4)3F]為原料,經酸浸、轉化可得到Ca(H2PO4)2、H3PO4和HF。已知:25 ℃,H3PO4的pKa1=2.12、pKa2=7.21、pKa3=12.36(pKa=-lgKa)。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13. 二甲醚催化制備乙醇主要涉及以下兩個反應:反應Ⅰ. CO(g)+CH3OCH3(g)===CH3COOCH3(g)反應Ⅱ. CH3COOCH3(g)+2H2(g)===CH3OH(g)+CH3CH2OH(g)固定CO、CH3OCH3、H2的起始原料比為1∶1∶2,體系壓強不變的條件下發生反應Ⅰ、Ⅱ,平衡時部分物質的物質的量分數隨溫度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反應Ⅱ為放熱反應B. 由圖可知,600 K以后隨溫度的升高,氫氣的物質的量減小C. 曲線C也可以表示CH3OH的物質的量分數D. 由500 K上升至600 K時,溫度對反應Ⅰ的影響大于反應ⅡB【解析】 由圖可知,隨著溫度升高,CH3CH2OH的物質的量分數曲線逐漸下降,說明隨著溫度升高,反應Ⅱ的平衡逆向移動,反應Ⅱ為放熱反應,A正確;由圖可知,600 K以后隨溫度的升高,CH3CH2OH的物質的量分數減小,反應Ⅱ的平衡逆向移動,則反應物H2的物質的量增大,B錯誤;反應Ⅱ. CH3COOCH3(g)+2H2(g)===CH3CH2OH(g)+CH3OH(g),CH3CH2OH和CH3OH都是生成物,二者含量變化一致,則曲線C也可以表示CH3OH的物質的量分數,C正確;由圖可知,由500 K上升至600 K時,CH3COOCH3的物質的量分數減小幅度大于CH3CH2OH,說明溫度對反應Ⅰ的影響大于反應Ⅱ,D正確。14. 實驗室模擬“高爐煤氣”(主要成分為CO、N2、H2S)和金屬冶煉廠尾氣(含SO2)為原料制備硫代硫酸鈉晶體(Na2S2O3·5H2O),其部分實驗過程如下:已知:H2CO3和H2S常溫下的電離平衡常數分別為Ka1(H2CO3)=4×10-7,Ka2(H2CO3)=5×10-11;Ka1(H2S)=1×10-7,Ka2(H2S)=1×10-13。(1)實驗室用70%硫酸和亞硫酸鈉固體制取SO2,而不是用10%的稀硫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10%稀硫酸,生成的SO2速度慢,且SO2易溶于水,難以逸出(2)如圖所示,在三頸燒瓶中制取Na2S2O3分兩步進行,H2S與Na2CO3溶液發生反應,SO2再與它們反應的產物發生反應,得到Na2S2O3。②寫出三頸燒瓶中得到Na2S2O3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034SO2+2NaHS+4NaHCO3===3Na2S2O3+4CO2+3H2O①研究發現尾氣中過量H2S會導致溶液吸收CO的能力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寫出吸收液再生的一種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同時釋放CO,達到資源化利用。H2S能與醋酸亞銅氨發生反應,降低了醋酸亞銅氨的濃度(或硫離子能與亞銅離子反應生成沉淀,破壞配合物結構或氫離子能與NH3反應,破壞配合物結構等)加熱(或減壓也可)已知:Na2S2O3·5H2O不溶于乙醇,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g 50.2 59.7 70.1 83.2 104加入一定量蒸餾水,加熱并攪拌,充分反應一段時間后,趁熱過濾,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并用乙醇洗滌晶體,晾干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限時提分13+1(六).pptx 限時提分13+1(六)(學生版).doc 限時提分13+1(六)(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