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2 歸去來兮辭并序/陶淵明文學價值:《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仕歸隱的宣言書,也是魏晉文學的重要篇章。文章絕大部分篇幅描寫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的無限樂趣,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語言優美,韻律和諧,駢散結合,句式整齊又富有變化,多處運用了疊詞、對仗等手法,如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等,極具節奏感和音樂美。精神內涵:體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決歸隱田園的思想,表達了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與熱愛,這種追求自由、堅守自我的精神引起了許多文人學士的共鳴,具有超時代意義,能讓學生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思考人生的價值和追求。單元地位:本單元屬于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任務群。學習這篇文章,有助于學生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言建構與運用:誦讀文章,積累重要文言詞匯,如 “胡”“諫”“恨”“委心” 等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掌握文言詞句,辨析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和重要文言句式,能夠準確地翻譯全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探究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分析文中所體現的作者情感變化和思想矛盾,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學會辯證地看待作者的人生選擇。審美鑒賞與創造:欣賞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體會文中所描繪的田園生活場景,如歸程圖、歸舍圖、歸園圖、歸田圖等,感受作者筆下田園生活的美好與寧靜,了解作品所呈現的情感狀態和人生境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同時能夠借鑒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文學創作。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作者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感受古代文人的隱士情懷和人生追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堅守自我、追求自由、熱愛自然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基礎知識,能夠順暢地朗讀和背誦全文,準確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把握情感與主旨: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由的追求。鑒賞語言與藝術手法: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分析文中的意象、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如比喻、擬人、對偶等,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教學難點:理解復雜情感: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復雜情感,如樂中有悲,理解人生短暫之悲、濟世不得之悲、理想破滅之悲等,感受作者在歸隱與出仕之間的矛盾掙扎,以及最終選擇歸隱的無奈與堅定。感悟人生境界與隱士文化:理解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等語句所表達的人生態度和哲學思考,感悟作者的人生境界,正確認識古代的隱士文化,思考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和價值。探究作品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結合當今社會現實,思考陶淵明的歸隱選擇和他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對現代人生的啟示,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課堂導入教師活動:引用歐陽修的話 “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來引起學生對本文的關注,接著提問:“在大家的印象中,陶淵明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作品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陶淵明的詩詞,如《歸園田居》《飲酒》等。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描述自己印象中的陶淵明,如田園詩人、向往自由、淡泊名利等,列舉其作品中一些經典的詩句和表達的情感。設計意圖:通過名人評價和對舊知的回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做好鋪墊。作者與背景介紹教師活動:詳細介紹陶淵明的生平經歷,包括他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有 “大濟于蒼生” 的抱負,但因東晉的士族門閥制度嚴酷,非士族出身的他難有機會實現抱負,加之其性格 “性剛才拙,與物多忤”,導致他在官場中時官時隱,最終選擇歸隱田園。講述本文的寫作背景,即陶淵明在彭澤令任上八十余日,因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丑惡,決心 “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后寫下了這篇《歸去來兮辭》。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的介紹,了解陶淵明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思考這些因素對他的文學創作和思想形成的影響。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為深入解讀文本奠定基礎。文體知識講解教師活動:介紹 “辭” 這一文體的特點,如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多采用駢偶的修辭手法,講究韻律和諧,抒情性較強等??梢粤信e一些其他著名的辭賦作品,如屈原的《離騷》、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等,讓學生對 “辭” 這一文體有更直觀的認識。學生活動:傾聽教師講解,記錄 “辭” 的文體特點,并通過與其他文體的對比,加深對 “辭” 的理解。設計意圖:使學生掌握相關文體知識,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欣賞和理解本文的語言藝術和表現形式。朗讀與正音教師活動:教師進行范讀,要求讀音準確、節奏分明、語調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情感。范讀結束后,糾正學生易讀錯的字音,如 “熹微(xī wēi)”“惆悵(chóu chàng)”“壺觴(hú shāng)”“窈窕(yǎo tiǎo)” 等,并強調一些多音字和通假字的讀音,如 “以樂琴書以消憂” 中的 “樂” 讀 “lè”,“曷不委心任去留” 中的 “曷” 通 “何”,讀 “hé”。學生活動:學生跟隨教師的范讀,輕聲跟讀,注意模仿教師的讀音、節奏和語調。然后自主朗讀,將不認識或讀不準的字音標注出來,向教師或同學請教。設計意圖:通過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韻律美,同時糾正讀音,為理解文意和進一步分析文本做好準備。文意疏通教師活動:采用逐段講解的方式,結合課下注釋,詳細解釋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以及文言句式的特點。如 “田園將蕪胡不歸” 中的 “胡” 是 “為什么” 的意思,“既自以心為形役” 是被動句,“為” 表被動;“農人告余以春及” 是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 “農人以春及告余”。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并讓學生進行翻譯練習,及時糾正翻譯中出現的錯誤。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聽講,做好筆記,理解重點字詞和句式的用法。積極參與翻譯練習,將自己翻譯的內容與同學和教師進行交流,發現問題并及時改正。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文言基礎知識,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為深入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掃除障礙。文本分析教師活動:分析第一段: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 “作者辭官的原因是什么?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他歸途中的心情?” 講解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這幾句所表達的作者對過去出仕的反思和對現在歸隱的堅定信念。分析第二段:讓學生找出描寫作者歸家后情景的語句,分析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所蘊含的情感,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眷戀。探討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等句中體現的歸家之樂。分析第三段: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的,如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展現的閑適自在的生活場景,以及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所表達的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分析第四段:請學生翻譯最后一段,思考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這句話所表達的人生態度,講解作者在經歷了官場的挫折后,回歸田園,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思想境界。學生活動: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認真閱讀文本,積極思考,在文中尋找答案,并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交流。主動發言,闡述自己對文章各段內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傾聽其他同學的觀點,進行補充和完善。設計意圖:通過對文本的逐段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題,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藝術特色鑒賞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從語言、意象、表現手法等方面鑒賞文章的藝術特色。分析文章的語言美,如駢散結合的句式,使文章既有整齊之美,又有靈動之致;大量疊詞的運用,如 “遙遙”“飄飄”“欣欣”“涓涓” 等,增強了文章的韻律感和節奏感。探討文中的意象,如 “松菊” 象征著作者的高潔品格,“田園” 代表著作者向往的自由生活。講解文章的表現手法,如對比,將官場生活與田園生活進行對比,突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托物言志,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學生活動:結合文本內容,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象美和表現手法的妙處,舉例說明自己對藝術特色的理解,并嘗試從文中找出更多的例子進行分析。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領略陶淵明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學習古人優秀的寫作技巧。主題探討教師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提出問題:“陶淵明的歸隱是一種消極的逃避,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選擇?” 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時代背景以及文章的具體內容進行思考和討論。在學生討論結束后,邀請各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的討論結果,并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和總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陶淵明的歸隱行為和他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學生活動:學生分成小組進行熱烈討論,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分析陶淵明歸隱的原因和意義。小組代表在全班發言,闡述小組的觀點和理由,傾聽其他小組的意見,進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思考古代文化精神對現代人生的啟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課堂小結教師活動: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陶淵明的生平經歷、文章的寫作背景、重點字詞和句式、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等方面的內容。強調本文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肯定學生的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學生活動:認真傾聽教師的課堂小結,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和內容,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反思,明確自己的收獲和不足之處。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作業布置教師活動:布置以下作業:背誦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以 “我看陶淵明的歸隱” 為主題,寫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收集陶淵明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進行閱讀賞析,下節課進行分享交流。板塊 內容作者及背景 陶淵明: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名潛,字元亮,“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背景:陶淵明最后一次出仕,做彭澤令,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文體 辭:介于散文和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比詩自由,比散文整齊,對仗工整,聲律和諧,詞藻華麗,多用典,內容上側重于寫景和借景抒情序 辭官原因:1. 根本原因: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2. 現實原因:家貧,親故勸告,有施展抱負之可能等3. 直接原因: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辭的結構與情感 辭官歸家:歸心似箭,如 “田園將蕪胡不歸”“恨晨光之熹微”,體現對田園的思念與對官場的決絕。初抵家門:欣喜若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等句,寫歸家的喜悅。閑居在家:天倫之樂、安居之樂,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等,展現田園生活的溫馨與閑適。耕種閑話:享受田園勞作之趣。縱情山水:山水之樂,“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表現與自然相融的愜意。樂中隱憂:如 “樂夫天命復奚疑” 等句,透露出對人生的困惑與矛盾主旨 通過對自己辭官歸隱田園生活的描述,表達了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以及追求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