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2 項脊軒志/歸有光內容與主題:《項脊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表達了作者對于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也借項脊軒的興廢,敘寫與之有關的家?,嵤拢宫F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以及家族的衰敗和離析。語言與風格:語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飾,淡而有味,營造出一種清疏淡雅的感覺。作者善于運用樸素簡潔的文字來傳遞深厚的情感,如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沒有直接抒發思念之情,卻通過枇杷樹的生長,將對亡妻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深沉而真摯。寫作手法: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細節進行描寫,如小鳥啄食、風移影動的景物細節,東犬西吠的場面細節,母親、妻子動作言語的細節等,以小見大、淺處見深,使文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文化內涵:歸有光對 “諸父異爨” 感到遺憾,對重振家族的擔當體現了對家庭、家族的珍視,由此可以體會到中國文化傳統中重視家族傳承、親情倫理等核心內容,也可以借助《鄉土中國》去探索文中的鄉土密碼。(一)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深入掌握歸有光的生平歷程與杰出成就,全面熟悉其作品所蘊含的獨特魅力與鮮明特色;準確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夠流暢地翻譯全文;學習作者以細膩的細節描寫來敘事抒情的寫作手法,提高文言文閱讀和寫作能力。(二)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反復誦讀,感受文言文的韻律之美,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析文章的結構、主題和寫作特色,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引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逐步剖析文本,學習如何從生活瑣事中挖掘深刻的情感和主題。(三)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作者對親人的深切懷念以及對家族興衰的感慨,培養學生珍惜親情、重視家庭的意識;感受作者在困境中堅守理想、追求上進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對作品的學習,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四)文化傳承與理解欣賞文章清淡簡潔、自然質樸的語言之美,品味作者以 “極淡之筆” 寫 “極至之情” 的審美品味;感受文中所營造的如詩如畫的意境,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如體會 “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所描繪的優美畫面。教學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把握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律,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調,積累文言知識,包括實詞、虛詞、句式等;分析文中的細節描寫,如母親 “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祖母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等,體會這些細節所傳達的深厚情感;梳理文章的結構脈絡,理解作者如何以項脊軒為線索,串聯起家族的變遷和個人的情感。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敘事中所蘊含的復雜情感,如對家族衰敗的悲哀、對親人的思念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等,體會作者情感的豐富性和深沉性;把握作品所承載的文化觀念,如中國傳統家族文化中重視血緣親情、家族傳承、光宗耀祖等觀念在文中的體現;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并能夠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細節描寫來表達真摯的情感。一、課堂導入教師活動:通過字理識字的方式,在黑板上寫出 “軒”“志”“項脊” 三個字,講解它們的含義?!败帯?本意是有窗戶的長廊或小屋,在文中指項脊軒這個書齋;“志” 在這里是一種文體,可敘事、抒情、議論;“項脊” 則介紹其可能的兩種由來,一是作者遠祖曾居住在太倉項脊涇,有追念祖先之意,二是言其書齋窄小,如頸背之間。然后提問學生對書齋的印象,引出課題《項脊軒志》。學生活動:認真觀察老師的板書和講解,思考并回答老師關于書齋印象的問題,如書齋是安靜、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等。設計意圖:從字的含義入手,讓學生對題目有初步的理解,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為下文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做鋪墊。二、預習檢測與整體感知教師活動: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朗讀全文,其他小組注意傾聽,讀完后進行評價,指出讀音、節奏等方面的問題。之后,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和評價進行總結,強調一些容易讀錯的字詞和句子的正確節奏。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認真傾聽其他小組的朗讀并做好記錄,積極參與評價,針對讀音和節奏問題進行糾正和學習。設計意圖:通過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語言節奏和情感基調,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評價能力,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三、學習任務一:賞析軒中景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找出描寫項脊軒原貌的句子,提問學生這些句子體現了項脊軒的哪些特點;讓學生根據描寫修葺后項脊軒的句子,用簡筆畫的形式呈現出項脊軒的變化;講解 “蘭桂竹木” 在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提問學生作者種植這些植物的用意;最后,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誦修繕后的相關語句,引導學生體會歸有光在其中感受到的樂趣。學生活動:仔細閱讀課文,找出相關句子并回答問題,如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體現了項脊軒小、陰暗、破舊的特點;動手繪制簡筆畫,展示項脊軒修葺后的變化;思考并回答作者種植 “蘭桂竹木” 可能是為了營造高雅的環境,也可能象征著自己的高潔志趣;跟隨教師的朗誦,感受修繕后項脊軒的美好。設計意圖:通過對軒中景的賞析,讓學生了解項脊軒的變化,體會作者對項脊軒的情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藝術表現力,加深對傳統文化象征意義的理解。四、學習任務二:品味軒中人與事教師活動:讓學生齊讀描寫家族變化的句子,通過對 “爨” 字的解讀和斷句的辨別,幫助學生理解家族的衰??;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母親、祖母、妻子的細節描寫語句,分析這些細節所體現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展示一個空白表格,讓學生填寫相關內容;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母親、祖母相關語句,補充歸有光的生平經歷,引導學生理解作者 “泣” 與 “長號” 背后的深情。學生活動:齊讀相關句子,理解 “諸父異爨” 所帶來的家族變化;認真閱讀文本,找出細節描寫,如母親 “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 體現了母親的慈愛,祖母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體現了祖母對作者的期望,并填寫表格;參與小組討論,結合歸有光的生平,深入體會作者對親人的情感,在討論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設計意圖:通過品味軒中人與事,讓學生感受作者筆下親人的形象和作者對他們的深厚情感,培養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能力,同時通過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五、學習任務三:體會軒中情教師活動: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妻子的句子,補充歸有光與妻子的伉儷情深的相關材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對妻子的情感;將文章最后一句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進行修改,如 “庭有枇杷樹,今已長大”,讓學生對比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體會原句融情于景的妙處,拓展一些與枇杷相關的詩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解;設置情境,提問學生:“此時的歸有光面對項脊軒,會想到什么?” 引導學生總結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情感;最后明確本文 “以極淡之筆,寫極至之情” 的寫作特色,并展示歸有光《寒花葬志》的節選文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這一特色。學生活動:傾聽教師的朗讀和講解,感受作者與妻子之間的深情;對比句子,分析原句通過枇杷樹的生長,將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更加深沉真摯;思考情境問題,回答歸有光可能會想到與親人在項脊軒中的點點滴滴,以及家族的變遷等,總結出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對家族衰敗的感慨、對自己壯志未酬的無奈等情感;閱讀《寒花葬志》節選,加深對歸有光寫作特色的理解。設計意圖:通過對軒中情的體會,讓學生深入理解作者復雜而深沉的情感,感受本文獨特的寫作特色,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情感體悟能力,同時通過拓展閱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作者風格的認識。六、總結與拓展教師活動:與學生一起回顧全文,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情感和寫作特色,強調從生活瑣事中挖掘深刻情感的寫作方法;布置拓展作業,讓學生從以下兩個作業中任選其一完成:一是請根據本文結尾展開合理想象,運用細節描寫畫面內容,表現作者對妻子的思念之情,200 字左右;二是回憶與親人相處的動人點滴,選取生活小事,平凡場景,寫一篇 200 字的短文,要求捕捉細節,融入情感。學生活動:參與課堂總結,鞏固所學知識;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一個作業進行完成,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寫作練習。設計意圖:通過總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強化記憶;通過拓展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運用到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親情。七、教學反思教師活動:課后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思考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如何,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和完善,為今后的教學提供經驗教訓。學生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寫學習心得或與老師交流的方式,反饋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獲和困惑,以及對教學的建議和意見。設計意圖: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的反饋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學習情況,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項目 內容項脊軒 修葺前:小、舊、暗、漏修葺后:雅、靜、亮文中事 諸父異爨 —— 家族衰敗母親叩門 —— 慈愛關懷祖母贈笏 —— 殷切期望妻子學書 —— 伉儷情深作者情 喜:書齋煥然一新,有讀書之樂悲:家族變遷之慨,親人離世之痛,壯志未酬之嘆寫作特色 細節描寫,以小見大語言質樸,語淡情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