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2 再別康橋/徐志摩文學流派與地位:《再別康橋》是中國現代詩人徐志摩的詩作,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詩,主張 “理性節制情感” 和詩的形式格律化,而此詩很好地體現了新月派的詩歌理念。情感線索與主題:詩歌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將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懷念,對眼前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藝術特色: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等句,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使詩歌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和藝術感染力。單元位置與作用:本單元屬于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 學習任務群,《再別康橋》代表了現代詩歌的風格,對于學生了解中國現當代詩歌的發展,掌握詩歌藝術技巧,深入體會詩人情感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語言建構與運用: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節奏和韻律。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分析詩歌語言的表現力,提高對詩歌語言的鑒賞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綜合運用多種鑒賞方法,如意象分析、意境感悟、情感體驗等,多角度、多層面分析探究詩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感悟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體會詩人所營造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對詩歌美的感知、鑒賞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文學創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徐志摩及其詩歌創作背景,領會詩歌通過意象傳情達意的傳統,感受新月派詩歌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感悟美、感悟愛、感悟自由的能力,增進對現代詩歌文化的認識。教學重點:把握詩歌情感: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詩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理解詩中通過各種意象所傳達出的細膩情感,如分析 “輕輕的”“悄悄的” 等詞語所蘊含的不舍與眷戀。鑒賞詩歌藝術特色: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分析詩歌的節奏韻律、修辭手法、意象運用等方面的特點,體會詩歌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如解讀詩歌中押韻、疊詞的運用以及金柳、青荇等意象所構成的畫面。品味詩歌語言:賞析詩歌優美、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理解詩歌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表達效果,如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等句的詩意表達。教學難點:理解意象的深層含義:詩歌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 “金柳”“青荇”“彩虹”“星輝” 等,這些意象不僅具有鮮明的畫面感,還蘊含著豐富的象征意義,需要引導學生深入解讀,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詩人的情感、理想和追求。把握詩歌的結構與情感變化:詩歌的結構安排巧妙,情感變化細膩而復雜,從開頭的不舍到中間的回憶與陶醉,再到結尾的灑脫與無奈,需要幫助學生梳理詩歌的結構脈絡,理解這種結構如何服務于情感的表達,以及詩人情感變化的原因和過程。領會詩歌的文化內涵與精神追求:讓學生理解詩歌所反映的新月派的詩歌理念、文化追求,以及詩人對愛、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導入新課教師活動:播放一首輕柔、舒緩的離別主題音樂,如《送別》。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古代離別詩詞,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讓學生談談這些詩詞中所表達的離別之情。學生活動:積極回憶并分享自己熟悉的古代離別詩詞,思考并表達這些詩詞中離別情感的特點。設計意圖:通過音樂營造氛圍,借助學生熟悉的古代離別詩詞,引發學生對離情別緒的情感共鳴,為學習《再別康橋》這首現代離別詩做好情感鋪墊,同時也通過對比,激發學生對現代詩歌中離別之情表達方式的好奇心。作者及背景介紹教師活動:介紹徐志摩的生平經歷,包括他的求學背景、文學創作歷程、主要作品等,重點講述他與康橋的淵源,即他在劍橋大學的學習生活經歷,以及這段經歷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的影響。展示一些康橋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康橋的美麗與寧靜。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的介紹,觀看相關圖片和視頻,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康橋對他的重要意義,思考這些背景信息可能與詩歌內容及情感表達的關聯。設計意圖:讓學生 “知人論世”,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為深入解讀詩歌奠定基礎,同時也能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和文化素養。初讀詩歌,整體感知教師活動:教師進行范讀,朗讀時注意把握詩歌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基調,讀得輕柔、舒緩,富有感染力。范讀結束后,引導學生劃分詩歌的節奏,找出詩歌中的押韻字。學生活動:學生認真傾聽教師范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然后自己輕聲朗讀詩歌,劃分節奏,標注押韻字,并思考詩歌的整體感情基調。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范讀,讓學生對詩歌的音韻美有初步的感受和認識,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劃分節奏和找押韻字,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韻律特點,為后續的朗讀和理解打下基礎,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詩歌。分析詩歌意象,品味情感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等。針對每個意象,提問學生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情感,并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例如,對于 “金柳” 這一意象,可提問 “詩人為什么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陽中的新娘”。學生活動:學生仔細閱讀詩歌,找出意象并進行思考。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分析意象的特點和作用,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闡述這些意象所蘊含的詩人情感,如 “金柳” 比作 “新娘”,體現了詩人對康橋的喜愛和眷戀,仿佛康橋就是他心中美好的新娘。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意象,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情感,體會詩人如何借助意象來傳達自己對康橋的深情厚意,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表達能力。精讀詩歌,體會 “三美”音樂美教師活動:再次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分析詩歌每行的節拍、押韻規律以及疊字的運用,如 “輕輕的”“悄悄的” 等。讓學生體會這些節奏和韻律元素是如何增強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使詩歌具有一種輕柔、舒緩的旋律之美。學生活動: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會節奏和韻律對表達情感的作用,嘗試按照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進行有感情的朗讀。繪畫美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根據詩歌中的描寫,在腦海中想象一幅幅畫面,如康河晚照圖、星夜泛舟圖等。讓學生描述這些畫面,分析詩人是如何運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色彩來描繪這些畫面,使詩歌具有繪畫般的美感。學生活動:學生發揮想象力,描繪詩歌中的畫面,感受詩歌的繪畫美,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學習詩人通過文字創造畫面的技巧。建筑美教師活動:分析詩歌的結構形式,如每節的行數、句式的長短等,讓學生體會詩歌節與節之間的勻稱和整齊,以及詩歌整體結構的和諧之美。學生活動:觀察詩歌的結構,理解詩歌的建筑美,認識到詩歌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深入探究,把握詩歌主題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 “詩人為什么說‘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歌中多次出現‘輕輕’‘悄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在康橋的‘夢’是什么,為什么說‘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請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即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懷念以及對離別的無奈和灑脫。學生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深入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結合詩歌內容和自己的理解,發表觀點和看法。在小組交流和全班分享中,不斷深化對詩歌主題的理解。設計意圖:通過深入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從詩歌的細節入手,進一步挖掘詩歌的內涵和主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夠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課堂小結教師活動: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詩歌的意象、“三美” 藝術特色、主題思想以及對比閱讀的收獲等。強調《再別康橋》作為現代詩歌經典的重要價值,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欣賞和學習徐志摩的其他作品,提高詩歌鑒賞水平。學生活動:跟隨教師的引導,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和體會。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所學內容,鞏固知識,加深記憶,同時激發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拓展學習。布置作業教師活動:布置以下作業:讓學生選擇詩歌中最喜歡的一節,進行配樂朗誦,并錄制下來;以 “我讀《再別康橋》” 為主題,寫一篇 500 字左右的讀后感,談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仿照《再別康橋》的風格和藝術手法,創作一首以 “離別” 為主題的現代詩歌。學生活動:按照教師的要求,認真完成作業,通過朗誦、寫作等方式,進一步鞏固對詩歌的理解和掌握,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朗誦能力、寫作能力和詩歌鑒賞能力,深化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語文綜合素養。要點 具體內容詩歌三美 音樂美:二四句押韻,節節換韻;節奏明快,回環復沓,疊詞運用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等意象,色彩豐富;動詞、修辭運用,畫面感強建筑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四行一節,字數相近,排列錯落有致意象與情感 云彩:輕盈、縹緲,體現依依惜別、不舍與灑脫金柳:婀娜多姿、明艷動人,比作新娘,表達極度迷戀青荇:碧綠潤澤、自由自在,“招搖”“甘心”,展現永久愛戀星輝:燦爛迷人,帶來激動喜悅夏蟲:悄悄沉默,烘托惆悵依戀主題 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懷念,對離別的無奈與灑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