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導學案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第1課時)【學習目標】通過實驗探究,初步認識質量守恒定律;2.能從微觀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學習重難點】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掌握化學方程式中反應物與生成物質量的關系,能夠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實際問題。【學習過程】【溫故·習新】1.使用托盤天平時,首先要 ,左 右 ,取用砝碼時用 。2.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 ,原子 (填“改變或不改變”)。3.寫出磷在空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實驗現象為 。【研討·拓展】活動一、感受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在化學反應前后,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質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實驗一 實驗二實驗現象 紅色銅粉變 ,氣球 鐵釘表面析出一層 色物質,溶液由 色變成 色。天平平衡情況符號表達式 Fe+CuSO4= FeSO4+Cu結合實驗分析:1.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 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2.將反應前后未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去除,分析可得:的銅的質量+ 的氧氣的質量= 的氧化銅的質量(填“參加反應”或“反應生成”)小結1:隨著化學反應的進行,反應物的質量越來 (填“越少”或“越多”),生成物的質量越來 ;但 的各物質的 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 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質量守恒定律。活動二、微觀探析化學反應前后質量關系以電解水為例,同學相互間說說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利用水分子模型模擬電解水的微觀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是否改變?2.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元素的種類、質量是否改變?3.微觀解釋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是什么?4.質量守恒定律總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得出化學反應過程中的“變與不變”⑴6個不變宏觀:① ;② ;③ 。微觀:① ;② ;③ 。⑵2個一定變宏觀: 一定變;微觀: 一定變。⑶2個可能改變① 可能變 ;② 可能改變。活動三、運用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問題1.觀察實驗,分析。實驗三 實驗四實驗現象符號表達式 Na2CO3+HCl→NaCl+H2O+CO2↑ Mg + O2MgO分析“質量不相等”的原因小結2:所有的 反應均遵守質量守恒定律。若選擇有氣體參加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來證明質量守恒定律,則反應一定要在_________容器內進行。【反饋·提煉】1.下列說法正確是A.根據質量守恒定律,1L氫氣和1L氧氣反應生成2L水B.蠟燭完全然后,蠟燭沒有了,這違背了質量守恒定律C.只有固體、液體間的反應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氣體參加的反應,就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D.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等于參加反應的碳和氧氣的質量之和2.將W1g高錳酸鉀固體加熱一段時間后,剩余固體的質量為W2g,則生成氧氣的質量為A.(W1+W2)g B.(W1—W2)g C.(W2—W1)g D.(W1—W2)g3.如圖是探究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裝置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必需取足量的紅磷B.氣球先變小后變大C.熄滅后趁熱將錐形瓶放回托盤D.實驗中錐形瓶內產生了大量的白煙【課時作業】1.下列現象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A.濕衣服晾干 B.鐵釘生銹C.酒精揮發 D.干冰升華2.下列實驗能用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且能看到天平保持平衡現象的是A.在空氣中對銅片加熱 B.氯化鈉和硝酸鉀混合C.銅和硝酸銀溶液混合 D.紅磷在空氣中燃燒3.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①原子數目;②原子種類;③分子數目;④分子種類;⑤元素種類;⑥物質的總質量;⑦物質的種類。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4.A和B反應生成C和D.若15g A跟6g B完全反應,生成5g C,則生成D的質量為A.16g B.8g C.4g D.6g5.下列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A.煤燃燒后質量減輕B.冰受熱融化為水后質量不變C.鐵釘生銹后質量變大D.加熱高錳酸鉀后,剩余固體質量小于原高錳酸鉀質量6.下列裝置及實驗(天平未畫出)能用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是A B C D7.下列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A.碳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一定等于消耗的碳的質量B.5g食鹽加入100g水中完全溶解,得到105g溶液,符合質量守恒定律C.質量守恒的原因是化學變化中分子的數目、質量均不變D.10g硫粉和10g氧氣充分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硫的質量一定為20g8.10 g A和足量B混合加熱,充分反應后生成8 g C和4 g D,則參加反應的A和B的質量比為A.1∶1 B.2∶1 C.4∶1 D.5∶19.右圖是某個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圖,甲表示反應前的狀態,乙表示反應后的狀態。下列關于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A.甲的質量大于乙的質量 B.該反應是化合反應C.乙相比甲原子總數減少 D.甲、乙分子總數不變10.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分別設計了四個實驗用于驗證質量守恒定律:A B C D⑴實驗A中氣球的作用是 ;在實驗中看到氣球的變化是 。⑵實驗B中,反應前天平平衡,然后將稀鹽酸倒入燒杯中與石灰石小塊充分反應后再稱量(稀鹽酸與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觀察到反應后天平不平衡,天平指針向 偏轉,其原因是 。⑶如圖C所示的小實驗(已知金屬銅與氧氣反應會生成氧化銅,氧化銅為黑色固體),在一根用細銅絲吊著的長玻璃棒兩端分別繞上10cm長的粗銅線,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燈給左邊一端銅絲加熱1~2分鐘。冷卻后,觀察到的現象是,其原因是。⑷如圖D所示的小實驗先在托盤天平上稱量一小段潔凈的鎂條的質量,在空氣中點燃后再稱量燃燒產物的質量。觀察到反應后天平不平衡,若前后固體質量變化理論上表示。★11.小明同學欲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質量守恒定律”,實驗步驟如下:⑴按如圖方式放好儀器,使天平平衡,記錄稱量數據。⑵將碳酸鈣粉末全部倒入錐形瓶中,觀察氣球的現象為。⑶當反應結束時,氣球已經完全鼓起,小明發現天平的指針已經向右偏了。小明又重新稱量,記錄了數據。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實驗現象與數據為何與預測結果不符?你認為出現該實驗現象的合理解釋最應該是下列各項中的 (填序號)。A.該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變少B.該反應生成物的總質量小于反應物的總質量C.空氣的浮力作用干擾了實驗結果D.生成氣體的反應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⑷為探索物質在化學變化前后的質量關系,波義耳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他將金屬汞放在密閉容器中煅燒,煅燒后他立即打開容器蓋進行稱量,結果發現反應后的固體質量增加了。是什么原因導致波義耳未能發現質量守恒定律?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