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一、【課題名稱】《記念劉和珍君》二、【教材分析】《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的經典雜文,以沉痛的筆觸紀念在 “三一八” 慘案中犧牲的劉和珍等青年學生。文章背景置于北洋軍閥統治下的黑暗年代,帝國主義列強環伺,國內反動勢力猖獗,愛國青年奮起抗爭卻慘遭屠戮。魯迅此文,既有對烈士的深切緬懷與敬意,又飽含對反動政府、流言家的憤怒批判,更有對革命道路、青年命運的深刻反思。其語言犀利冷峻、情感深沉復雜,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提升語言鑒賞能力、感受時代精神的絕佳文本,能引領學生穿越歷史,觸摸先輩的熱血與悲憤,領悟文學的力量與擔當。三、【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準確認讀文中字詞,流暢誦讀文章,理解魯迅用詞的精妙,如 “欣然”“出離憤怒” 等詞蘊含的深意,學習文中反語、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模仿魯迅的語言風格進行片段寫作,表達對社會現象的看法。思維發展與提升:學會梳理文章脈絡,從劉和珍的事跡、魯迅的情感抒發中分析文章的邏輯層次,對比不同人物形象(如猛士、庸人、流言家等),探究魯迅對革命、人性、社會的思考,培養深度閱讀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品味文章沉郁頓挫的風格,鑒賞魯迅冷峻文字下的熾熱情感,感受其將悲憤、沉痛、激昂等情緒交織的藝術感染力,能為文中場景繪制插圖,或改寫、續寫部分內容,展現個人對文本的審美理解與創意表達。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 “三一八” 慘案的歷史真相、北洋軍閥時期的社會風貌,體會魯迅等知識分子在亂世中的擔當與堅守,傳承以筆為刃、追求正義的文化精神,洞察文章反映的時代苦難與希望,明晰文學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梳理劉和珍的相關事件,精準概括其精神品質,如通過分析請愿細節,體會其愛國、勇敢、溫和等特點。幫助學生感受魯迅悲憤交織的復雜情感,從文中詞句的品讀、背景資料的關聯中,理解魯迅對青年犧牲的哀痛、對反動勢力的憤怒。教學難點:助力學生領悟魯迅語言的深刻性與戰斗性,像剖析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等語句背后的吶喊,理解其對社會、人性的洞察。啟發學生理解魯迅的理性反思,包括對徒手請愿的思考、對青年成長與革命道路的探索,體會魯迅作為思想家的深邃。五、【課前準備】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結合注釋通讀全文,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梳理文章大致內容,標記疑難字詞與語句。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涵蓋 “三一八” 慘案的圖片、視頻資料,魯迅的相關照片、著作介紹,以及重點語句的分析圖表等,增強教學直觀性。收集整理同時期其他反映社會現實、青年抗爭的文學作品片段,如李大釗、陳獨秀的文章,供學生對比閱讀,拓展視野。六、【教學過程】(一)第一課時情境導入教師活動:展示 “三一八” 慘案的相關圖片,如請愿群眾聚集、執政府門前的血腥場景等,用沉重的語氣講述:“同學們,在那個動蕩黑暗的年代,一群熱血青年為了國家的尊嚴、民族的未來,毅然走上街頭請愿,卻遭遇了殘酷鎮壓。其中,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學生劉和珍,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魯迅,這位時代的吶喊者,懷著悲憤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那段歷史,認識劉和珍,感受魯迅的深沉情感。”學生活動:觀看圖片,沉浸于悲憤的歷史氛圍,對劉和珍的命運、魯迅的創作緣由產生強烈好奇,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預習作業檢查教師活動:提問學生作者魯迅的簡介,隨機抽點學生回答 “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慘案” 的背景,引導其他同學補充完善,隨后請幾位同學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教師點評總結。學生活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分享預習成果,認真傾聽他人發言,補充知識漏洞,進一步熟悉課文背景與框架。學習活動:魯迅為何要反復寫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 劉和珍?教師活動:展示文中多次提及劉和珍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 相關語句,引導學生對比閱讀,提問:“魯迅反復強調這一特點,有何用意?” 啟發學生從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批判現實等角度思考。學生活動:仔細研讀語句,深入思考,小組交流后發言,如:“突出她的善良溫和,與執政府的殘暴形成鮮明對比,更能表達魯迅對她的敬意,也譴責了反動勢力的卑劣。”課后學習任務教師活動: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為劉和珍寫一段悼念性文字,強調要體現劉和珍的精神品質,表達真摯敬意,可參考推薦閱讀篇目,下節課分享展示。詳細講解作業要求,展示優秀范例激發靈感。學生活動:認真聆聽作業要求,觀摩范例,課后滿懷敬意地投入創作,在實踐中深化對劉和珍的認識。(二)第二課時情境導入教師活動:回顧上節課劉和珍的形象特點,引出問題:“這么優秀的青年慘死于執政府之手,魯迅的內心該是怎樣的悲痛與憤怒?這節課,讓我們深入文本,探尋魯迅的情感世界。”學生活動:回憶劉和珍事跡,被老師問題引導,急切想了解魯迅的情感,專注投入課堂。學習活動一:魯迅在交代寫作緣由的時候,為何會 “無話可說” 呢?(1)什么讓魯迅 “無話可說”?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研讀魯迅表達 “無話可說” 的相關文段,逐句分析,提問:“從這些語句中,你們能感受到魯迅怎樣的情緒?是什么讓他如此悲憤?” 引導學生關注字詞運用,如 “艱于呼吸視聽”“出離憤怒” 等。學生活動:認真品讀語句,圈畫關鍵詞,小組討論后發言,如:“四十多個青年被殺,社會黑暗非人間,還有流言家陰險論調,讓魯迅悲痛憤怒交織,喘不過氣,所以無話可說。”(2)這種悲憤在魯迅的心中到底有多強烈?教師活動:針對學生發言,進一步深挖文本,講解 “出離憤怒”“深味這濃黑的悲涼” 等詞句的修辭手法與表達效果,提問:“通過這些獨特的表達,魯迅的悲憤被放大到何種程度?” 引導學生體會通感等手法的感染力。學生活動:在老師引導下,再次品味語句,感受魯迅用詞精妙,如:“‘出離憤怒’說明超越常規憤怒,‘濃黑的悲涼’用視覺味覺寫情緒,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魯迅悲憤之深。”學習活動二:讓魯迅悲憤的非人間是怎樣的?1、讓魯迅悲憤的耳不忍聞的流言是什么呢?教師活動:展示段祺瑞執政府通電、報紙時評等資料,與學生一起分析其中歪曲事實、污蔑青年的內容,提問:“這些流言反映了什么問題?魯迅為何如此憤怒?” 引導學生洞察流言背后的陰謀。學生活動:仔細閱讀資料,義憤填膺地指出流言的虛假與惡毒,如:“執政府顛倒黑白,把青年愛國請愿說成聚眾擾亂,流言家跟風造謠,魯迅憤怒是因為他們污蔑烈士、掩蓋真相。”2、目不忍視的慘象是怎樣的?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重讀劉和珍遇害過程的文段,聚焦細節,如 “欣然”“從背部入” 等,提問:“這些細節透露了怎樣的信息?與流言對比,魯迅描述的用意何在?” 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學生活動:研讀細節,結合前文流言分析,發言道:“‘欣然’說明請愿自愿,駁斥‘受人利用’;‘從背部入’證明是虐殺,不是軍警防衛。魯迅用冷峻文字戳穿謊言,表達對執政府的憤怒。”課后學習任務教師活動:布置作業:要求學生結合全文閱讀,理解給出的幾句句意,提示從魯迅情感、社會現實、青年使命等角度思考,下節課交流討論。學生活動:認真記錄作業,課后仔細研讀文本,嘗試理解句子,為下節課討論做準備。(三)第三課時情境導入教師活動:提及上節課留下的作業,展示難句,引出:“這些句子看似晦澀,實則蘊含魯迅深刻思想。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品讀,揭開文字背后的力量。”學生活動:看著難句,期待老師講解,渴望深入理解魯迅。學習活動一:品讀難句,感受魯迅語言的深刻性和戰斗性。文段一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研讀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一句,提問:“一個‘也’字、一個‘早’字有何深意?兩次提到‘只能如此’又反映了魯迅怎樣的心情?” 引導學生咬文嚼字,體會情感。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小組討論后回答:“‘也’表明自發意愿,‘早’說明悲憤久積。‘只能如此’抒發對死者紀念、對生者無奈和對敵人憤慨,體現魯迅復雜心情。”文段二教師活動:針對 “真的猛士……” 文段,講解 “猛士”“庸人” 形象特點,提問:“魯迅對兩類人態度如何?兩次提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用意何在?” 引導學生分析對比,領悟魯迅寫作目的。學生活動:結合文本,分析出:“魯迅贊美猛士勇敢抗爭,哀其哀痛、敬其幸福;批判庸人麻木健忘。兩次‘必要’,一是激勵生者學猛士,二是喚醒庸人勿忘血恥。”文段三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品讀 “慘象……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提問:“‘沉默’意味著什么?魯迅渴望怎樣的結局?”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魯迅的吶喊。學生活動:思考后回答:“‘沉默’因慘象流言,會致民族滅亡。魯迅渴望爆發、反抗,不愿民族沉淪,這是他的強烈呼聲。”學習活動二:品讀語言,理解魯迅的理性反思。文段一教師活動:講解文中關于 “徒手請愿” 的文段,結合比喻 “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提問:“魯迅對徒手請愿持怎樣態度?依據是什么?” 引導學生理解魯迅反思背后的邏輯。學生活動:研讀文本,結合補充資料回答:“魯迅不主張徒手請愿,認為犧牲大、成果小,如煤形成耗木材多卻得小塊。他希望青年吸取教訓,用更有利方式斗爭。”學習活動三:品讀語言,總結魯迅形象。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品讀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 一句,提問:“從這句話能看出魯迅怎樣的自我認知?他在文中扮演什么角色?” 引導學生從文本升華到對魯迅人格的認識。學生活動:思考后發言:“魯迅稱自己‘茍活’是自謙,他其實是猛士,與青年并肩,以筆為武器,討伐黑暗,給人希望,激勵后人前行。”課后學習任務教師活動:布置作業:1. 推薦閱讀文章:《為了忘卻的記念》《空談》《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與可笑》,要求閱讀后寫簡短讀后感,體會魯迅在不同文中對青年、革命的思考。2. 提問學生如何理解魯迅 “茍活者” 形象,引導課后深入探究,下節課交流。學生活動:認真記錄作業,課后按要求閱讀、思考,準備分享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