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為了忘卻的記念》教學設計一、【課題名稱】《為了忘卻的記念》二、【教材分析】《為了忘卻的記念》是魯迅為紀念 “左聯五烈士” 而作的經典雜文,創作于國民黨反動派文化 “圍剿” 的黑暗時期。文章以沉痛而內斂的筆觸,記敘了與白莽、柔石等青年作家的交往點滴,展現他們追求真理、英勇抗爭的精神風貌,同時深刻揭露國民黨的殘暴罪行,抒發了作者悲憤交加又深沉復雜的情感。其在語言運用上,將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完美融合,巧用曲筆,含蓄蘊藉,為學生學習語言表達技巧、洞察時代苦難、傳承革命精神提供了豐富素材,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文本。三、【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準確認讀文中字詞,流暢且有感情地誦讀文章,理解文中關鍵詞語、句式的精妙,如 “挈婦將雛”“忍看朋輩成新鬼” 等詞句蘊含的深沉情感,學習魯迅運用曲筆、含蓄表達的語言藝術,模仿寫作表達復雜情感的文段。思維發展與提升:學會梳理文章脈絡,從作者與青年的交往細節、情感抒發中分析邏輯層次,對比不同青年形象特點,探究魯迅對革命、人性、社會的思考,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批判性思維與深度閱讀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品味文章沉郁頓挫又冷峻深沉的風格,鑒賞魯迅如何將悲痛、憤怒、贊頌等多元情感交織于細膩文字,感受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能依據文本意境繪制插圖,或改寫、續寫部分內容,展現個人審美創意。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 “左聯” 歷史、國民黨文化 “圍剿” 背景,體會魯迅等知識分子在黑暗年代的擔當與堅守,傳承革命先輩追求自由、不畏犧牲的精神,洞察文章反映的時代滄桑,明晰文學在抗爭壓迫中的力量。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剖析白莽、柔石等青年的形象特點,通過研讀交往情節、作品片段,精準概括其精神品質,如白莽的追求真理、柔石的迂直硬氣。幫助學生感受魯迅對青年的復雜情感以及對反動派的悲憤之情,從直接抒情、間接抒情語句的品讀,理解情感的深度與內涵。教學難點:助力學生領悟魯迅運用曲筆表達情感、傳遞思想的精妙,像剖析木刻、典故運用背后的深意,理解其在特殊環境下的寫作智慧。啟發學生理解魯迅在文中的自我反思與擔當精神,體會他于悲痛中汲取力量、砥礪前行的精神境界。五、【課前準備】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結合注釋通讀全文,了解 “左聯” 背景、作者生平,梳理文章大致內容,標記疑難字詞與語句。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涵蓋 “左聯五烈士” 的照片、事跡資料,魯迅同期相關文章片段,珂勒惠支木刻作品《犧牲》圖片,以及重點語句分析圖表等,增強教學直觀性。收集整理同時期其他反映革命斗爭、青年理想的文學作品,如茅盾、丁玲的文章,供學生對比閱讀,拓展視野。六、【教學過程】(一)第一課時情境導入教師活動:在黑板上寫下課題《為了忘卻的記念》,用深沉而略帶疑惑的語氣提問:“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心中是否有諸多疑問?忘卻,本是遺忘之意,可又要紀念,這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究竟隱藏著魯迅怎樣的心思?他要忘卻什么,記住什么?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這篇飽含深情的文章。”學生活動:凝視課題,被老師的問題引發好奇心,紛紛陷入思考,迫不及待想要探尋答案,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預習作業檢查教師活動:請幾位同學依次回答寫作背景、文章每一部分主要內容,其他同學補充完善,針對關鍵信息,如 “左聯” 的性質、國民黨文化 “圍剿” 手段等,教師進行追問,強化理解。學生活動:積極舉手發言,分享預習成果,認真傾聽他人補充,對文章背景與框架有更清晰認知。學習任務:魯迅筆下的白莽、柔石等青年有何特點?【活動】思考討論:梳理白莽相關情節,分析白莽是一個怎樣的青年?魯迅為何反復提及彼得斐?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聚焦文中描述白莽的段落,分組討論,提問:“從白莽送書、改譯、被捕又釋出等情節,能看出他怎樣的性格與品質?魯迅頻繁提到彼得斐,有何用意?” 巡視各小組,參與討論引導。學生活動:小組內熱烈交流,結合文本細節發言,如:“白莽親自送書、認真改譯,可見他勤奮好學;他投身革命、不懼被捕,體現勇敢無畏。”“魯迅借彼得斐,因彼得斐的自由精神與白莽契合,是贊美白莽追求自由的品質。” 逐步勾勒白莽完整形象。小結教師活動:總結白莽、柔石形象特點,引導學生思考其他三位烈士,提問:“雖對馮鏗、李偉森、胡也頻描述不多,但從時代背景與柔石、白莽品質推測,他們應有怎樣的共性?” 引導學生歸納革命青年群體精神。學生活動:回顧總結,思考回答:“他們都為國家、真理、自由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犧牲,有堅定理想信念。”課后學習任務教師活動: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 “左聯五烈士” 殉難 90 周年紀念會上,為白莽或柔石寫一段抒情文字,強調體現精神品質、抒發敬意,可參考推薦閱讀篇目,下節課分享展示。詳細講解作業要求,展示優秀范例激發靈感。學生活動:認真聆聽作業要求,觀摩范例,課后滿懷敬意投入創作,在實踐中深化對烈士的認識。(二)第二課時情境導入教師活動:回顧上節課白莽、柔石的形象亮點,引出:“這些優秀青年卻慘遭反動派殺害,魯迅內心該是何等悲憤。這節課,讓我們深入探究魯迅的情感世界,以及他獨特的表達方式。”學生活動:回憶烈士事跡,被老師引導,急切想了解魯迅情感,專注投入課堂。【學習任務】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作者又是怎樣表達自己情感的?【活動一】魯迅對這樣的青年有怎樣的情感?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文中魯迅與青年交往細節,提問:“從魯迅幫白莽找書、扶持柔石創作等舉動,能看出他對青年怎樣的情感?” 讓學生從具體行為分析情感本質。學生活動:翻閱文本,思考回答:“有欣賞、贊美,像對白莽才華、柔石品質的肯定;有敬佩,他們為理想拼搏;還有愛護,盡力幫他們解決困難。”【活動二】面對革命青年的被殺,作者如何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1. 直接抒情教師活動:展示魯迅聽聞柔石等人遇害消息的文段,如 “但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 原來如此!” 以及詩作 “慣于長夜過春時……”,提問:“從這些直接抒情語句,大家能感受到魯迅怎樣的悲憤?注意字詞運用。” 引導學生咬文嚼字體會情感強度。學生活動:反復誦讀語句,圈畫 “忽然”“十彈”“忍看”“怒向” 等詞,發言:“‘忽然’的震驚、‘十彈’的殘忍、詩句里的‘忍看’‘怒向’,都飽含魯迅極度悲憤,對反動派的切齒痛恨。”2. 運用曲筆,借用木刻和典故,間接抒情教師活動:展示珂勒惠支木刻《犧牲》圖片,講述魯迅選此畫紀念柔石的緣由,再引入向子期《思舊賦》典故,提問:“木刻與典故如何傳遞魯迅的悲痛?為何用這種含蓄方式?” 引導學生理解曲筆背后深意。學生活動:觀察木刻,研讀典故文段,回答:“木刻中母親獻子的悲哀,象征柔石犧牲的悲壯,魯迅借此抒發內心悲痛;《思舊賦》因時局不能暢言,魯迅同理,用曲筆是環境所迫,卻更添深沉。”【活動三】閱讀下列文字,思考如何看待魯迅先生的 “避” 與 “逃” ?教師活動:呈現魯迅回憶 “前年”“去年”“今年” 不同經歷的文段,結合補充資料,提問:“魯迅的‘避’與‘逃’是懦弱嗎?從他的解釋、其他文章觀點看,應如何理解?” 引導學生結合背景、魯迅思想剖析行為本質。學生活動:研讀文本與資料,討論后發言:“不是懦弱,是反抗,保存實力。他不做無謂犧牲,要以筆戰斗,這是智慧,更是擔當,為繼續揭露黑暗、紀念烈士。”【回扣題目】作者要 “忘卻” 的是什么?“記住” 的又是什么?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重讀文章相關段落,提問:“綜合全文,尤其結尾處魯迅的感慨,他想忘卻的是悲痛,記住的是青年精神,那這背后深層含義是什么?對他、對社會有何意義?” 引導學生從個體情感升華到時代擔當理解。學生活動:精讀文本,思考回答:“忘卻悲痛才能振作,記住精神可激勵后人,魯迅借此砥礪前行,也希望社會傳承精神,打破黑暗,迎來光明。”課后學習任務教師活動: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從兩道題目中任選一題完成。1. 結合魯迅關于 “三 一八” 慘案以及 “左聯五烈士” 殉難的相關文章,談對魯迅的理解,提示從愛憎分明、擔當等角度。2. 以 “青年的擔當” 為題,談和平年代青年作為,要求聯系烈士精神。詳細講解要求。學生活動:認真記錄作業,課后按要求研讀、思考、寫作,準備分享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