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第二課時)【教學課時 】本課教學2課時,本教學設計為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會認撿、舊、餓等11個生字,學會幾、晃、噴等4個多音字。會寫柴、裙、憐等13個生字。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描述性語言和敘事手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激發他們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幫助。大致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以及社會底層窮苦人生活的痛苦。【教學重點】1.理解故事情節,體會小女孩的內心世界。2.學習描述性語言和敘事手法。【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社會問題,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和責任感。【教學資源準備】1.課文文本。2.相關圖片或視頻資料,展示小女孩的生活環境和火柴的重要性。3. 黑板或多媒體設備用于展示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一、課程導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關于冬天的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并詢問他們在冬天的感受,引出課題《賣火柴的小女孩》。師:這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什么是童話呢?安徒生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介紹童話這種文學體裁,簡介作者安徒生和《安徒生童話》。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促進兒童思想性格的成長。童話一般故事情節神奇曲折,內容和表現形式生動有趣,對自然物的描寫常用擬人化手法,語言淺顯易懂。安徒生(1805--1875),19世紀丹麥童話作家,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安徒生的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在奇妙的故事中,蘊含著醇厚的詩意和深刻的道理。《安徒生童話》是安徒生創作的童話集。它追求真善美,充滿著對弱小者的同情,對強暴者的抨擊。二、 知識講解1、老師朗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語音語調。2、逐段講解課文內容,強調描述性語言的運用,如環境描寫、人物外貌、動作、心理等細節的描寫。解釋文中的新詞匯和難句,確保學生理解。學習1--4自然段。從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分析:這一句為環境描寫的句子。“冷極了”,“下著雪”突出了天氣冷的程度。為下文寫小女孩擦燃火柴和凍死街頭埋下伏筆。從1-4自然段中找出對小女孩的外貌描寫的句子,從這些句子的描寫你讀出了什么?(1)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窮苦的小女孩,沒戴帽子,赤著腳在街上走著。(小女孩赤著腳在街上走的可憐形象躍然紙上。)(2)她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著,另一只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了孩子可以用它當搖籃。(疾馳的馬車,無禮的男孩,都表明這是一個冷漠無情的社會。)(用鞋當“搖籃”,突出了鞋子的大,呼應了前文“那么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小女孩連一雙合腳的鞋都沒有,點明了她生活的困苦和悲慘。)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可以看出小女孩凍得不輕,處境十分悲慘。)雪花落在她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以美寫哀,流露出作者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思考:這么冷的天,小女孩為什么不回家?原因:(1)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她不愿意回家,因為家里跟街上一樣冷。從1-4自然段中找出對小女孩的動作描寫的句子,從這些句子的描寫你讀出了什么?(1)第一自然段:赤著腳在街上走著。(2)第二自然段: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3)第三自然段: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4)第四自然段: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坐”、“蜷”、“縮”形象地寫出了小女孩忍受寒冷的樣子。)誰來概括一下,這一部分寫了什么?生概括:寫在一年的最后一晚,又冷又餓的小女孩因為賣不掉火柴而不敢回家。過渡:小女孩又冷又餓,又沒有賣掉火柴,又不敢回家,她該怎么辦呢?她敢劃燃一根火柴來取暖嗎?請同學們快速默讀5--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幾次擦燃了火柴?分別看到了什么?說明了小女孩想得到什么?學生默讀課文并思考以上問題。小女孩五次擦燃了火柴。第一次:小女孩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擦燃了一根火柴。小女孩好像在烤著大火爐一樣。(渴望得到溫暖。)“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思考:上句中的“好像”能不能刪掉?(不能刪掉,因為這只是小女孩的幻覺,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她剛把腳伸出去,想讓腳也暖和一下,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她坐在那兒,手里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火柴燒完了,幻象帶給她的幸福和歡愉也消失了。)第二次: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她在幻象中看見精心布置的餐桌和噴香的烤鵝。(這是因為小女孩極度饑餓,迫切渴望得到食物。)“這時候,火柴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硬的墻。”(食物沒有了,幻象帶給她的幸福和歡愉再次消失了。)第三次: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他在幻象中看到了美麗的圣誕樹。“有一顆星星落了下來,在天空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劃”,多音字。讀二聲,劃船。讀四聲,計劃。(這一句暗示小女孩即將死去。)第四次: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他在幻象中看到了溫和、慈愛的奶奶。(表現出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疼愛啊!她在現實中是得不到疼愛的。)第五次: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他在幻象中看到了溫和、慈愛的奶奶變得高大、美麗。她和奶奶一起飛走了。(小女孩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她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三個“沒有”,構成排比句式,間接寫出小女孩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寒冷、饑餓、痛苦,反映了現實的極端殘酷。)過渡:小女孩真的飛走了嗎?她到底怎么了?請兩位同學分別讀10自然段,11自然段。重點句: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外貌、神態描寫,暗示了小女孩是在幸福中死去的。這樣的故事結尾特別悲傷,故事中的小女孩特別令人同情。)思考:小女孩又冷又餓,結果凍死在街頭。她的嘴角為什么還帶著微笑呢?(因為她曾經看到過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而實際上她是在寒風中凍死的。這更突出了她的悲慘。)10-1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結局:小女孩凍死在街頭了。指導朗讀。朗讀提示:文章主要寫了小女孩見到的美麗幻象和遭遇的悲慘現實,朗讀描寫美麗幻象時,聲音要上揚、有力,語速加快,以表現小女孩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讀幻象破滅后的現實部分時,語速要變慢,語氣要深沉壓抑,以表現小女孩的失望與惆悵。(文章較長,抽生部分朗讀,進行指導。)四、 教學知識點小結及學習情況評價1.總結本課的重點詞匯和句型結構,強調描述性語言的重要性。2. 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表揚積極參與討論和表現突出的學生。五、 作業布置1、完成課后習題。2、 寫一篇短文,描述你最喜歡的一個故事角色,注意使用豐富的描述性語言。附:板書設計賣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看到的幻象(渴望)第一次 大火爐-- 溫暖第二次 烤鵝 ----食物第三次 圣誕樹--快樂、幸福第四次 奶奶----疼愛第五次 高大的奶奶(在幸福中死去)幻象(幸福)--對比---現實(悲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