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第三節 海陸的變遷人教版 七年級 地理看視頻,猜成語用橡皮擦除屏幕可以出示答案實例變化 由海洋變成陸地 由陸地變成海洋 由海洋變成陸地原因 地殼運動 海平面升降 人類活動喜馬拉雅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的古森林和古河道遺跡 一、滄海桑田 活動:分析海陸變遷的實例 (1)說明海洋和陸地產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海洋變陸地/陸地變海洋) (2)推測海陸變遷的原因。荷蘭的圍海造陸【小結】海陸變遷的原因事例原因古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地區發現了距今約2 500萬年的棕櫚葉片化石。現存的棕櫚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圖3為板塊分布示意圖(局部)和棕櫚葉片化石圖。據此,完成1~2題。1.據材料推測,2 500萬年前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可能是( A )①溫暖濕潤 ②寒冷干燥 ③海拔較低 ④雪山連綿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導致青藏高原自然環境變化的原因是 ( C )A. 人類活動 B. 海平面上升 C. 地殼變動 D. 火山活動關于地球上海陸輪廓的爭論 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海洋變為陸地,陸地變為海洋,海陸是不斷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是否是固定不變的? 魏格納(1880—1930),德國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大陸漂移說的創立者。發現問題 1910 年的一天,年輕的科學家魏格納的目光落在墻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滿臉疑惑。“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為什么竟如此吻合?……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觀看視頻“大陸漂移學說”,視頻中闡述了哪幾方面的漂移證據?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分裂原始大陸(“泛大陸”)幾塊大陸(“碎塊”)基本的大陸輪廓七大洲和四大洋“漂移分離”大陸漂移2 億年前6 500 萬年前現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層及植物化石相似性1.圖中有哪些信息可以證明兩個大洲曾經是連在一起的?南美洲東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層的順序大致相同。在南美洲東南部和非洲南部發現的約2.3億年前的舌羊齒植物化石相似。南美洲東北部和非洲西南部的大陸輪廓形狀基本吻合。曾經是一整塊陸地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證據論證【大陸漂移學說】1908年泰勒(美)提出1912年魏格納(德)正式發表泛大陸、泛大洋七大洲、四大洋甲乙丙丁問題:將下列四圖按世界海陸分布變化形成早晚順序進行排序。三、板塊的運動參考課本62頁圖3.261.說出地球表層由哪幾大板塊構成。2.板塊之間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3.兩種板塊運動形式分別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3.兩種板塊運動形式分別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小結】將下列四個選項填寫到正確的數字空格處。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認識板塊構造學說活動1.世界有哪些主要火山、地震帶和高大山脈?答案2.火山、地震帶和高大山脈的分布與板塊有什么關系?答案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分布圖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認識板塊構造學說活動3.根據前兩問的分析,你認為板塊內部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程度有什么差異?答案 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活動本地圖來源:《義務教育教科書 地理 七年級 上冊》 審圖號: GS 京(2024)0435 號珠穆朗瑪峰、紅海、地中海位置示意1. 珠穆朗瑪峰為什么仍在不斷隆升?2. 紅海為什么在不斷擴張?3. 地中海為什么在不斷縮小?海陸變遷自然原因人為原因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主要原因總結: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現象解釋現象→結論:板塊交界帶地殼活動頻繁古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地區發現了距今約2 500萬年的棕櫚葉片化石。現存的棕櫚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圖3為板塊分布示意圖(局部)和棕櫚葉片化石圖。據此,完成第3題。3.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處于 ( )A. 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地帶B.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地帶C. 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地帶D. 太平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地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