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6張PPT)文明與家園單元考點串講九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復習單元結構與思維導圖01第三單元 文明與家園第五課 守望精神家園5.1 延續文化血脈5.2 凝聚價值追求第六課 建設美麗中國6.1 正視發展挑戰6.2 共筑生命家園單元導語文明與家園建設美麗中國守望精神家園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精髓:中華傳統美德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挑戰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單元核心主線DANYUANHEXINZHUXIAN02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延續文化血脈凝聚價值追求中華文化傳統美德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中華文化的內容、特點?3.什么是文化自信?4.為什么要堅定文化自信?5.怎樣堅定文化自信?6.特點內容(是什么?)8.怎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1.內涵及特點?(是什么?)2.為什么要弘揚民族精神?3.怎樣弘揚民族精神?4.內涵是什么?5.為什么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怎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單元 《文明與家園》核心主線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點?7.為什么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核心主線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正視發展挑戰共筑生命家園人口問題4.(怎么做?)怎樣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資源問題美麗中國/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問題現狀:人口眾多。新特點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現狀:豐、大,多;少、難、缺。形勢非常嚴峻。現狀:總體有所改善,但生態環境形勢仍不樂觀。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我們的必然選擇: 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文明發展道路。1.美麗中國的內涵是什么?2.為什么要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3.怎樣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怎樣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知識點梳理03第三單元 文明與家園第五課 守望精神家園內容: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等。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1.中華文化的內容和特點?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是什么?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考點一:中華文化考點二:文化自信3.文化自信是什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①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②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③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自信和自豪。④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⑤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⑥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4.★★★為什么要堅定文化自信?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③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④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5.★★★新時代怎樣傳承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定文化自信 (怎么做?)考點三:中華傳統美德6.中華傳統美德的特點和內涵是什么?(1)特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2)內容:①憂國憂民、道濟天下的愛國情懷。②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進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為樂的和樂風范。④誠信守法、見利思義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倫理規范。⑥律己寬人、揚善抑惡的處世準則。①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②是世代相傳發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③熔鑄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志向、品格和理想;④中華傳統美德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成為一種文化基因。⑤美德走進生活,走向未來,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美好、更加幸福。⑥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7.★★★為什么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踐行。②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青少年責無旁貸。③倡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須身體力行。④讓美德走進生活、走向未來。8.★★★青少年應怎樣踐行中華傳統美德 (怎么做?)★①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愛好和平、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②品格: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并隨著時代進步不斷豐富和發展。9.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品格及本質是什么 本質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考點4:民族精神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抗美援朝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冬奧精神。10.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①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愛好和平、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②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③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⑤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牢固精神紐帶、不竭精神動力。11.★★★為什么要傳承和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發展的價值和作用?①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繼;②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險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③在日常學習工作中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敬業創優;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高揚民族精神,放飛夢想,創造精彩人生。12.★★★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 (怎么做?)1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什么?)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富強 民主 文明 和諧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愛國 敬業 誠信 友善融為一體考點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②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基本國情,注定我們必然堅守植根于中華文化又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價值觀。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的價值共識,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⑤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14.★★★為什么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意義?15.★★★青少年怎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怎么做)①要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落細、落小、落實。②青少年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③自覺做到勤于學習、敏于思考,注重修養、勇于實踐,明辨是非、善于選擇,認真做事、踏實做人。④中國少年當爭先構筑中國價值。第六課 建設美麗中國★★1.我國人口現狀及新特點?①人口現狀: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大事情。②人口新的特點:總人口增速趨緩、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偏高、老齡化加劇、大量的人口流動等。考點一:人口問題★★★2.為什么要重視發展中的人口問題?①人口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變量。②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大事情。③人口問題已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問題,成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④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的問題。⑤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人口與發展的綜合決策,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①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人口與發展的綜合決策。②科學把握人口發展規律。③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④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⑤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3.★★如何解決人口問題?4.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經歷了哪些調整?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口問題,根據我國人口發展變化形勢,先后作出實施單獨兩孩、全面兩孩政策等重大決策部署,取得積極成效。②為了進一步適應人口形勢新變化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2021年,我國開始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太配套支持措施。①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地位)②我國自然資源豐富,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總體上資源緊缺。(現狀)③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浪費、損失、污染和破壞很嚴重。我國資源形勢非常嚴峻。(特點)④對資源的過度開發、消耗,必然導致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⑤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必須探索符合國情的開發利用保護資源的新路。(出路)5.★★★為什么合理利用保護資源?考點二:資源問題★★★6.我國的環境現狀?產生原因?危害?對策?①我國生態環境雖總體有所改善,但形勢仍不容樂觀,各類環境問題時有發生。(現狀)②環境惡化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影響)③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地位)④人類關愛和保護環境就是走向重生、破壞環境就是走向自我毀滅。(出路)考點三:人口問題7.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我們應作出怎樣的選擇?①我國人口眾多,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的問題。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②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總體上資源緊缺。資源浪費、污染和破壞很嚴重,資源形勢非常嚴峻。我國實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③我國生態環境雖總體有所改善,但形勢仍不容樂觀,各類環境問題時有發生。我國實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④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突出,只有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得到解決。⑤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考點四:應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②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時代圖景。8.美麗中國的內涵?(是什么?)① 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留得住鄉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園。考點五:美麗中國★★★9.為什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②自然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人類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要為開發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③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④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一味地索取,必然會受到它的懲罰。⑤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⑥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⑦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10.怎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怎樣建設美麗中國/怎樣建設生態文明?/怎樣堅持綠色發展?①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②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④轉變發展方式,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⑤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⑥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方針,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⑦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⑧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11.怎樣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①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②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③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④如果金山銀山要以綠水青山為代價,那么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考點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句話知識點速記041.中華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2.中華傳統美德的特點是:內涵豐富,博大精深。3.中華民族精神的品格是: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4.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5.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6.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美德。7.文化最深層的內核是價值觀。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1.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 ;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12.中國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13.愛國主義的本質: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14.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 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1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6.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因素:人口、資源、環境。17.人口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變量。18.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19.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20.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21.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22.建設生態文明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23.一個生態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一條道路: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4.兩型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5.三大國策:堅持計劃生育、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26.四種方式: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27.五大發展理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8.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易混易錯點05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改: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3.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精神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改: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4.面對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問題,實施可持續發展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改:面對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問題,實施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必然選擇。5.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突出,只有通過轉變工作重心才能得到解決。改: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突出,只有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得到解決。6.人類要改變自然規律,戰勝自然規律。改: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7.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我們禁止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我們合理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8.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生態保護上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紅線 。改: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重點考題研磨061.一部春秋時期的《道德經》,寥寥五千字,其精神世界卻浩瀚無窮。它全面論述了老子的修身、治國、用兵、養生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道德經》經典名句,如“治大國若烹小鮮”“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等,用以闡述治國理政、大國外交智慧。時至今日,老子的道家思想在全球學術界都引發著廣泛關注和共鳴,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這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 )①全面繼承傳統文化,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②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穿越時空煥發現代活力③中華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理念和智慧,要堅定文化自信④各國應當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學習和借鑒優秀外來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只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述語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對應正確的是( )A.富強、民主、文明、和諧B.愛國、自由、誠信、和諧C.自由、平等、公正、法治D.誠信、敬業、愛國、友善D3. 《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自2024年6月5日正式施行,專設“生態保護修復”篇章。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有利于( )A.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問題B.促進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C.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D.綠色發展理念成為所有人共識C有利于改善,而不是從根本上高質量發展還未成為所有人的發展共識4. 2024年4月26日,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四川成都開幕。成都世園會主會場設在自然起伏的山丘間,絳溪河從中蜿蜒而過,月亮橋、魚鳧橋等景觀橋依次排開。曾被污染的絳溪河,經過當地政府持續的河湖治理重回清澈。不僅是絳染溪河的變遷,各個中國展園都展現著千姿百態的生態文明之美。這反映了( )①我國已完全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②我國以高品質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③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節約資源、開發優先④我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綠色發展之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未完全實現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5.2024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主標識以“龘”字為主視覺符號。據《康熙字典》記載,“龘”出自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音同“沓(da)”。從上古圖騰到吉祥瑞符,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龍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與文化符號。這反映了( )A.圖騰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B.傳統文化是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C.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D.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與時俱進的創造力D中華文化四個自信無關6.2024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1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新時代要弘揚雷鋒精神,是因為雷鋒精神( )①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②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豐富和發展了民族精神 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助人為樂等 ④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引領社會全面進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7.材料分析題:從公元4世紀開始,經過持續千年的營造,莫高窟成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藝術群。在735個石窟中,保存著4.5萬平方米的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5萬余件以多種民族語言書寫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木版畫、絹畫、麻布畫等。在壁畫和彩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互鑒,有希臘風格和印度風格的塑像,還有這兩種風格融合的新造像。佛教的飛天與道教的飛仙,中國的神怪與印度的諸天,在此匯聚一窟,各放異彩。結合材料一,分析敦煌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哪些特征?限定材料設問類型:體現類知識范圍①敦煌文化跨越千年,內容豐富,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敦煌文化在交流互鑒中融合創新,體現了中華文化與時俱進的創造力。③敦煌文化吸納各種文明的精髓,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24年是我國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的第四年。在過去的三年里,“雙碳”工作取得良好開局和積極成效。材料一: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6%;完成國土綠化超1億畝,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突破13億千瓦;與此同時,我國各類鍋爐年消耗能源約20億噸標準煤,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40%;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的地級及以上城市數量僅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但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占全國總量的40%以上。(1)從材料一中你能得出什么結論?①近年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國土綠化面積不斷增長、能源結構優化,我國積極的節能減排措施成效、減碳成效顯著。②但目前我國污染物排放總量仍比較高,持續減少各類碳排放量、建設美麗中國的任務依然艱巨。 材料二: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意見要求:“十四五”深入攻堅,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十五五”鞏固拓展,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體提升,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主要部署了以下重點任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示范樣板、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等。①是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標的重要舉措,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②目前,我國碳排放量比較大,環境形勢嚴峻,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如期實現。③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④有利于持續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⑤有利于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結合材料,談談我國提出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依據是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