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上23《孟子》三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2、學習議論文三要素,指導學生聯系文本掌握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3、正確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人生道理,聯系生活示例進行反思。教學重點學習議論文三要素,指導學生聯系文本掌握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教學難點正確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人生道理,聯系生活示例進行反思。教學過程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學習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越王勾踐想要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于坐,飲食嘗之,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如此越王勾踐的經典古詩讓我們志氣倍增。可越王勾踐的故事到底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呢?帶著疑問,我們一起走進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二、整體感知1、孟子名軻,字子輿,尊稱為“亞圣”。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與孔子并稱“孔孟”。八年級上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和九年級上冊《魚我所欲也》。2、斷句【明確】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3、翻譯請以小組合作,翻譯全文。提示:本文很多使動用法,請邊翻譯,邊尋找出來吧!【明確】舜從田野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任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召為相,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被贖出而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內心痛苦,使他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來讓他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加他沒有的才干。一個人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了解到這一切之后,就會明白常處在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在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三、探究合作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用原句來回答。【明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本文的論據是列舉了哪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有什么共同點?【明確】舜從田野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任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召為相,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被贖出而用為大夫。角度一:人物分析這六個人有以下3個特點:①開始出身卑微;②歷經苦難磨煉③最終都有所作為。角度二:語言特點這六句話都采用了排比手法,并多運用了使動用法的語句,不僅增加了鏗鏘有力,而且氣勢磅礴,充分體現孟子的“民貴君輕”的精神品質,展示孟子的語言魅力,使文章更有說服力。3、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理清全文的論證思路。并思考以下問題:擔當大任的人必須從哪些方面經受艱苦磨難?磨煉的目的是什么?【明確】①正面論證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為——行拂亂其所為;目的——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養其忍耐力,增強其能力)。通過以上正面論證,寫出了“憂患造就人才”。②反面論證“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通過以上的反面論證,寫出了“安樂導致滅亡”。四、拓展延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確讓我們感動,可惜人生的故事還沒結束。“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勝利的喜悅中,越王又走上似曾相識的道路,錢財、權力、美女讓他重覆舊路,過分的安樂讓他走上了曾經的道路。臥薪嘗膽原來只是他人生中微不足道的燦爛瞬間,終究是讓你我唏噓。五、總結現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否還有價值?我覺得是有的,國家主席習近平送給我們一句;“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只要我們不忘初心,克服眼前的誘惑,理性追求自己的夢想,一定可以為自己的未來做努力,為國家的發展做點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