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背景材料為政之道,民生為本。我們要念之再三、銘之肺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財政收入增長雖放緩,但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著力擴大就業創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高達765萬人,要落實好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教育承載著國家的未來、人民的期盼。從家庭到學校、從政府到社會,都要為孩子們的安全健康、成長成才擔起責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健康是幸福之基。今年要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政府加大投入,讓更多大病患者減輕負擔。為了人民健康,要加快健全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嚴守從農田到餐桌、從實驗室到醫院的每一道防線,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各地要切實負起責任,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快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使困難群眾遇急有助、遇困有幫,讓社會充滿關愛和溫暖。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用中國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全民閱讀,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城鄉社區建設,促進基層民主協商。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完善國家網絡安全保障體系。依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必須堅持不懈抓好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加強安全基礎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二、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1.經濟生活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是我國勞動者的權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勞動者權利、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需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體現。兼顧效率與公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社會保障全民覆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2.政治生活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管理和服務是政府的職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政府積極履行職能的體現,也是政府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原則的體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3.文化生活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4.生活與哲學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社會保障建設既要摸著石頭過河,通過試點總結經驗,又要學習借鑒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成功做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當前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是社會保障事業相對落后地區,國家要在全面推進的基礎上,重點解決落后地區的社保問題。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三、能力測試近年來,各級政府依法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加強對特殊群體和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并隨著經磷的增長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回答1-2題。1.下面是關于上述做法的影響路徑,其中正確的是①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一縮小收入差距一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②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一調節過高收入一抑制盲目消費—穩定物價③降低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一實現社會公平一擴大消費需求-經濟持續增長④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一減少中低收入者的后顧之憂一保障基本消費需求一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2.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表明政府A.堅持對人民負責的源則 ????????????B.堅持公平服從效率的原則C.堅持權力與責任統一的原則????????????D.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3.2014年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圍繞農村困難群體的權益保障問題、教育公平問題等重大課題啟動大調研工作,力爭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形成有價值的意見建議,為黨和政府民主決策、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形成有價值的意見建議,體現了A.矛盾的特殊性離不開矛盾的普遍性???B.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完成C.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D.只有實踐才能檢驗認識與客觀是否相符合4.2016年我國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數為139.46萬人,競爭比例約為47∶1 ,最熱崗位競爭比已達2847:1。與其熱度相反,由于條件苦,要求多,基層崗位無人報。這啟示勞動者應①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擴大社會就業 ②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競爭就業觀③樹立職業平等觀,選擇多種方式就業 ④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承擔社會責任A.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①④5.財政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和減貧脫貧的“助推劑”,多年來對加快貧困地區發展、改善扶貧對象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發揮了積極作用。這表明①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②財政投入是貧困地區改變現狀的決定性因素③財政支出越多,國家的宏觀調控越有效④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社會保障覆蓋面持續擴失;社會保障待遇水平連年提高,一張更加堅實細密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提升著幸福指數,讓百姓生活更安穩。回答6~8題。6.健全社會保障機制能夠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數,這是因為A.百姓從社會保障中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B.社會保障機制能夠保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C.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會重視社會保障建設D.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了人們的后顧之憂7.提升百姓幸福指數的根本措施是A.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 B.推動分配制度改革,促進社會公平C.大力發展生產力,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D.每個公民享受相同的社會保障8.假如請你針對材料反映的現象寫一篇新聞稿,你會選擇的提綱要點有①鞏固國家政權,維護社會秩序 ②完善公共服務,創建和諧社會③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 ④加強執行力,重塑政府威信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9.老齡社會實實在在來到了我們身邊,機構養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一方面,有些地方養老院床位緊張,另一方面從總體上看養老院床位空置率超過50%,針對此狀況,專家指出要大力推進養老機構改革,合理配置養老資源。這段話蘊含的哲理有①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②發展的過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④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優化養老資源結構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10.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允許實行普遍二孩政策,各省區市將根據修訂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做地方法規的修訂,然后就會組織實施。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對月嫂的消費需求產生了一定刺激。有些地區月嫂薪水飆升,進一步催熱了眼下的月嫂服務行業。不考慮其他因素,能正確反映這種變動傳導效應的是(注:D、S為變動前,Dl、Sl為變動后)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11.漫畫中做法有利于①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通過再分配實現收入分配相對公平③讓低收入勞動者分享經濟發展成果④消除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12.材料一??目前,中國城鎮職工養老金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個人和企業分別按職工本人上年工資總額的8%和20%繳納保險費: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金基本土由財政統一籌資、統二支付,標準遺遠高于企業退休人員。這一制度設計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尤其是最近幾年,社會上對于養老金并軌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材料二 養老雙軌制的問題要逐步解決,我國將采取先行試點的措施,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完善原有的方案和政策,待時機合適,然后再全面推進和實施。同時,還將拓展商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社會救助等各種專項救助,形成多層次的制度安排,更好地滿足勞動者、城鄉居民不同需求。(1)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分析養老金雙軌制不合理的地方。(2)運用矛盾的觀點,分析解決養老金雙軌制問題的思路所體現的道理。13.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和諧思想,挖掘開發這些寶貴的和諧思想,對于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材料一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惠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人之賦可損,所謂以有余補不足。——《食貨典》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一《天朝田畝制度》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大同書》材料二 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1)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階級社會,極端貧困的人們企盼平均分享財富,企盼有尊嚴的生活,因此“平均思想”對摧毀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平均思想”對今天我們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仍有啟示和警示意義。結合材料一,說明應該怎樣對待這種傳統文化。(2)中國共產黨倡導的“社會公平正義”是對傳統文化中“平均思想”的揚棄,是立足于中國發展實踐,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其內涵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豐富。結合材料一、二,分析從“平均思想”到“促進共同富裕”是如何體現人類認識發展過程的。?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材料一 上世紀70年代,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緩解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緊張關系,我國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現在,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重大轉折性變化。盡管人口基數大的基本國情未根本改變,但出現生育率低、人口老齡化、年輕勞動力出現急劇萎縮、養老負擔加大等問題,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是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材料二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愛子女是自然現象,愛老人是文明現象。隨著老齡化速度的加快,“銀發浪潮”撲面而來,中國式養老問題越來越突出。有關人士指出,傳統觀念仍然期待家庭養老,需要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模式,子女要積極承擔養老責任。(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經濟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要全面放開二孩政策?(6分)(2)結合材料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關知識,就搞好家庭養老擬定一條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標語,要求主題鮮明,語言簡潔凝練,(2分)并解釋其理由。?(2分)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中國建立初期有4億多人口,當時國家沒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人們也覺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人口已經多達8億,國家開始關注計劃生育問題。1978年,全國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一次把“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寫入憲法。此后,中共中央發出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號召。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國家的富裕和富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我國生育率不斷下降。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絕對數下降,201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人突破兩億,人口老齡化加速,社會負擔加重,獨生子女政策引發了許多令人關注的社會問題。如保持生育政策不變,勢必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這是繼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調整。不斷調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應對和積極緩解人口結構性矛盾的長期影響,保持合理的勞動力數量和結構,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優勢,準備更為有利的人口條件。(1)請運用唯物史觀解讀我國人口政策的演變。(12分)?(2)有人擔心,人口政策調整會導致人口劇增,人們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會和諧和持續發展。請你聯系社會現實,運用所學知識為其解憂。(12分)?(3)人多未必力量大,關鍵是人的素質高低。中國需要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優化人口素質,只有全民族的素質提高了,才能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請從文化角度給出提升我國人口素質的建議。(4分)??16.“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它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互聯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重塑結構。信息革命和全球化以互聯網為載體,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權力運用.議事規則和話語權不斷在發生變化,“互聯網+社會治理”與傳統的社會治理呈現出很大的不同。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互聯網+社會治理”在政治生活中的運用(14分)17.中國人“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根深蒂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婦女經濟生活的獨立,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國人生育觀念已悄然發生變化,對子女數量的追求由多變少,對孩子質量的追求提高了。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經歷了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1971年,“四五”計劃中,提出“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1973年12月,提出“晚、稀、少”的政策。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出:“鼓勵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計劃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經濟的措施,鼓勵只生育一個孩子。1982年修訂的《憲法》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進入21世紀,我國人口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力持續問題、老齡化問題、人口結構性問題等開始顯現。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1)結合材料,運用所學《文化生活》的知識談談對“多子多福”傳統生育觀念的認識。(12分)(2)運用認識論的相關知識并結合材料,分析我國人口政策不斷完善的原因。(10分)(3)結合材料,就我國人口政策的調整擬定兩條宣傳標語,要求主題鮮明、朗朗上口,每條限15個字以內。(4分)?解析與答案: 12.(1)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養老金雙軌制對企業退休人員是不利的,這會造成企業招人難,留住優秀人才更難,影響了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作用。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養老金雙軌制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2)①人社部積極想辦法解決養老金雙軌制的問題,體現了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先行試點,總結試點經驗,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從矛盾特殊性中概括普遍性。③在試點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和實施,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導下研究和解決特殊性。④選擇合適時機解決雙軌制問題,滿足勞動者、城鄉居民不同需求,體現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3.(1)①對待傳統思想,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絕對平均主義思想要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對追求社會公平的觀念要繼承和發揚;對“平均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陳出新。②對傳統公平思想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反對“守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2)①認識受各種條件限制,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從“不患寡而患不均”“以有余補不足”“無處不均勻”等到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促進共同富裕”體現了認識的反復性。②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人類認識也是無限發展的。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對社會公平的認識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豐富,體現了認識的無限性。③認識運動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共同富裕、公平正義就是對傳統文化中“平均思想”的超越和發展,體現了認識的上升性。14.(1)(6分)①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力量。(1分)實施全面二孩政策,能夠優化人口結構,增加勞動力供給。(1分)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1分)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1分)③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促進人口均衡發展,(1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1分)(2)(4分)如:①宣傳標語:傳承尊老傳統,弘揚中華美德。(2分)理由: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必須繼承和弘揚;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美德,弘揚時代新風。(2分)或:②宣傳標語:敬老從心做起,助老從我做起(2分)理由:培育“四有”公民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億萬人民參加文化建設的實踐,要不斷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2分)15.(1)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不斷變化,人口政策也要作相應調整。(4分)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人口政策的演變,體現了我國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對人口問題進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變化。(4分)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人口政策的調整,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4分)(2)①人口政策調整不會導致人口劇增。文化影響人們的認識方式、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人們“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等傳統思想的變化改變了人們的生育觀念和生育選擇;撫養成本不斷提高、符合單獨二胎政策的家庭數量有限等諸多因素,都會制約人口劇增。(4分)②人口政策調整不會引起人們生活水平降低。人們生活水平根本上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新的人口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勞動力數量和結構,促進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4分)③人口政策調整有利于社會和諧和持續發展。新人口政策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有利于穩定家庭結構,增加家庭幸福感,有利于中國傳統家庭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促進家庭、社會和諧和持續發展。(4分)(3)①國家: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2分)②個人: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2分)??16.①政府利用網絡公布政務信息,廣泛征求民意,自覺接受監督,促進科學.民主決策(4分)??②政府利用網絡,提高社會治理的質量和效率(4分)??③公民通過網絡,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積極參與社會治理(3分)??④村委會.居委會等社會組織,要利用網絡,促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3分)17.(1)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使“多子多福”的觀念根深蒂固,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漸產生了更加重視質量的生育觀念。(4分)②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槽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多子多福”傳統生育觀,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槽粕。(4分)③“多子多福”的觀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化人口結構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多子多福”的觀念中落后的東西要自覺地加以改造和剔除,我國要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不動搖。(4分)(2)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展的動力、目的,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我國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以不同時期人口形勢變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為基礎的。(3分)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我國人口形勢在不斷變化,人口政策必須進行相應地調整。(3分)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我國的人口政策在反復探索中不斷完善。(4分)(3)答案示例:人口紅利跟上來,經濟水平提上來;增強人力資本,實現偉大復興。(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