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光與色彩》考點考點梳理一、光源1.能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常見的光源有開啟的電燈、點燃的蠟燭、閃電、太陽、煙花、螢火蟲等。2.光源可以根據來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像太陽、閃電、螢火蟲等這樣不需要人類參與,依靠自身發光的光源稱為自然光源;像電燈、蠟燭、煙花等人工制造的光源稱為人造光源。3.按光源的發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為熱光源和冷光源。如太陽、閃電、蠟燭、白熾燈等依靠熱能激發出光的光源叫熱光源;不需要熱能就能發光的光源叫冷光源,如螢火蟲、LED 燈等。4.有些物體能反射其他物體的光,給人感覺很亮,這 樣的物體不是光源,是反光物體,如月球不是光源,它是反射的太陽光。5.光源發光是需要能量的。6.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類掌控與操作、沒有經過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較常見的有太陽、雷電、螢火蟲、發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而人工制造出來的光源。按出現的先后順序,人造光源有點燃的火把、油燈、蠟燭,開啟的電燈(白熾燈、熒光燈、發光二極管)等。6.可見的“發光體”分為兩類:光源與反光物體。7.生活中有許多物體會發光,判斷物體是不是光源要看物體是自己發光還是因為有其他發光體存在而發光。玻璃幕墻和月亮發光是太陽導致的,水面發光是月光導致的。所以,它們都不是光源。8.蠟燭發光過程:點燃燭芯,蠟油受熱熔化,熔化的蠟油隨著燭芯燃燒,發光發熱,蠟燭變短。9.細鋼絲發光現象:通電時,細鋼絲發熱,逐漸變紅發光。10.光是一種能量。從蠟燭和細鋼絲發光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光源發光是需要能量的。二、光的傳播1.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2.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如射擊瞄準、排齊隊列、皮影表演等。3.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學者墨子發現,光從門上的小孔射進來,會在對面的墻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這種現像被稱為“小孔成像 ”,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線傳播。實驗 做小孔成像實驗·實驗步驟:①將塑料膜蒙在紙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②用筆尖在紙杯底部扎一個小孔。③將紙杯底部的小孔對著點燃的蠟燭,慢慢調整紙杯與蠟燭之間的距離,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為止。·實驗現象:在塑料膜上可以觀察到燭焰倒立的像。 ·實驗結論:小孔成像是倒立的。·解釋:光沿直線傳播,燭焰上部發出的光通過小孔投射在塑料膜的下部,燭焰下部發出的光通過小孔投射在塑料膜的上部。因此,在膜上形成一個倒立的像。三、光的反射1.光線照射到物體表面后會折返,這種現象叫作光的反射。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2.物體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鏡面、玻璃表面、拋光的金屬面、平靜的水面等,反光效果都很好。3.月球本身不發光,當太陽光照射到月球上時,在月球表面發生反射,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一部分光進入人眼,因此我們看到的月球是亮的。4.公元11世紀初,阿拉伯科學家伊本·海賽姆認為, 光從太陽或火焰等光源發出,照射到不發光的物體上,被物體反射后進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不發光的物體。5.鏡子是生活中一種常見的反光物體,且反光效果很好。照鏡子時,我們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6.汽車的后視鏡是一種凸面鏡;醫生戴的額鏡是一種凹面鏡。它們也都利用了光的反射。7.將兩面鏡子直立起來,不斷 變換它們之間的角度,觀察 鏡中玩具車時發現:兩面鏡 子的夾角成90°時,鏡子里像的個數為3個;成60°時,像的個數為5個。兩面鏡子夾角越小,鏡中出現的像就越多。8.平面鏡中的影像與實際物體相比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四、七色光實驗 制造彩虹※用鏡子制造“彩虹”·實驗步驟:①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鏡子,用小石塊固定,水盆前放一張白卡紙。②讓鏡子朝向太陽,調整鏡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紙上,直到看見“彩虹”。※用水霧制造彩虹·實驗步驟:在晴朗無風的天氣里,背對著太陽,用噴霧器向空中噴水霧,觀察在水霧中出現的彩虹。 ※用三棱鏡制造“彩虹”·實驗步驟:①手持三棱鏡,讓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②調整三棱鏡的角度,使透過三棱鏡的陽光投射到地面上。·實驗結論:白色的太陽光能夠發生色散,白光由七種單色光組成。1.彩虹是陽光照射到空氣中的小水滴里,發生反射和折射形成的色散現象。從外圈到內圈彩虹的顏色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2.科學家牛頓最早發現,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說明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3.將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分別蒙在三只手電筒上,打開手電筒,在白紙上分別照出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斑,將三種顏色的光斑互相重疊,重疊光斑的顏色是白色。4.用圓盤做色光混合實驗:將圓盤三等分,分別涂上 紅、綠、藍三種顏色,快速旋轉圓盤,此時圓盤呈現白色。5.我們可以用彩光手電筒和分色圓盤陀螺來認識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顏色的光。6.紅、綠、藍叫色光的三原色。實驗探究探究一 光的直線傳播例 1 用軟管探究光的傳播方式。根據所學的知識,請完成相關的實驗記錄。(1)實驗器材:手電筒、1米長的不透光軟管。(2)實驗步驟:①如圖甲,將軟管平直地放在桌面上,讓手電筒的光由軟管的一端射入,從另一端觀察是否有手電筒的光射出。②如圖乙,將軟管彎曲后放在桌面上,讓手電筒的光由軟管的一端射入,從另一端觀察是否有手電筒的光射出。③改變軟管的彎曲程度,多做幾次實驗。(3)實驗現象:手電筒的光從平直的軟管一端射進去后,能從另一端射出來;從彎曲的軟管一端射進去后 ,不能從另一端射出來。(均填“能”或“不能”)(4)實驗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探究二 光的反射例 2 探究光滑程度不同的物體表面對光的反射的影響。請將下面的實驗過程補充完整。(1)實驗器材:兩張相同材質的銀色錫紙、紙屏、支架、手電筒等。(2)實驗步驟:①一張錫紙保持光滑平整,將另一張錫紙揉皺。②打開手電筒,將光束照射在光滑平整的錫紙上,用紙屏接收反射光。 ③保持光束照射角度、紙屏位置不變,更換另一張錫紙,觀察紙屏上反射光亮度的變化。④多進行幾次實驗,尋找普遍規律。(3)實驗現象:光束通過光滑平整的錫紙反射后,紙屏上的反射光要更亮一些。(4)實驗結論:物體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解析:該實驗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改變的實驗條件是錫紙表面的光滑程度,其他實驗條件均相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