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下2鄉下人家 核心素養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鄉下人家》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繪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的生活場景,展現了鄉村獨特的風光和生活情趣,與單元主題“鄉村生活”緊密契合。從語文要素來看,本單元要求學生“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課文通過細膩的描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感知能力。通過屋前瓜架等場景的描述讓學生了解鄉村生活細節,學習精準表達,體會鄉村質樸生活本質與魅力。同時,讓學生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具體事物表達感情的方法,提升寫作能力。二、學情分析本班孩子都是農村的孩子,他們生于斯、長于斯,對鄉村生活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與熟悉度。日常穿梭于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親眼目睹四季農事更迭,親身參與家禽家畜飼養,熟悉諸如瓜藤攀爬、鮮花綻放、雞群漫步等鄉村場景,這些生活閱歷為理解課文奠定了堅實基礎,能輕松喚醒共鳴,快速融入文本描繪情境。然而,正因其熟悉日常點滴,易陷入 “熟視無睹” 困境,對鄉村生活獨特魅力與深層文化內涵缺乏系統梳理、深度洞察;再加之如今的農村鄉土氣息已不濃厚,一部分孩子感受不深。在語文學習層面,雖有一定詞句理解基礎,但對于作者如何運用精妙語言、細膩筆觸將平凡鄉村景致升華至美學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寫作手法領悟尚淺,在將生活素材轉化為生動書面表達,精準描繪鄉村之美、抒發內心情感上,仍需教師引導點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三、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文化自信:深入領略鄉下人家傳統民俗、生活智慧,如時令耕種、鄰里互助等,感悟鄉村深厚文化積淀,激發對本土鄉村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傳承鄉村文明薪火。語言運用:認識“構、冠” 等 10 個生字,規范書寫 “構、飾” 等 15 個字,流利、有感情且精準地朗讀課文,背誦精彩段落;學習作者描繪鄉村景致、生活百態的精妙語句,內化并靈活運用于寫作與口語表達。思維能力:借生活經驗梳理課文邏輯,對比城鄉思考鄉村價值,依課文想象鄉村發展。審美創造:品味文中詩意的田園風光、質樸的生活場景描寫,鑒賞自然美、人文美、和諧美;以手抄報、仿寫、改寫等創意形式,展現心中鄉村美。思政元素:體悟鄉下人家勤勞、堅韌、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品質,珍視勞動成果,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培養熱愛生活、回饋家鄉的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難點1. 重點:引導學生想象課文描繪的畫面,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和諧之美;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具體事物表達感情的方法。2. 難點:體會作者從不同角度觀察、描寫鄉下人家的方法,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熱愛之情。五、教法學法1. 教法:情境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問題引導法、朗讀法。2. 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圈點批注法。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搜集鄉村生活圖片及視頻資料。七、課時安排:2課時八、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 播放一段鄉村生活的視頻,視頻中展現鄉村的田園風光、農家小院、家禽家畜等場景。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的這些美麗的地方是哪里呀?”引導學生回答出鄉村。2. 教師順勢引出課題《鄉下人家》 ,并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詞多讀幾遍。2. 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重點強調“構”“冠”“率”等字的讀音。3. 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字的筆畫順序和結構特點,如“構”是左右結構,左邊“木”字旁要寫得窄一些,右邊“勾”的豎提要寫在豎中線上等。學生跟著書空,然后在練習本上書寫,教師巡視指導,糾正書寫姿勢和書寫錯誤。4. 理解詞語意思。對于“裝飾”“和諧”等較難理解的詞語,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或借助圖片、動作演示等方法理解。如理解“裝飾”時,展示鄉下人家屋前擺放鮮花、掛著紅燈籠等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鄉下人家寫了哪些場景?給每個場景加個小標題。2. 學生默讀后,同桌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課文依次描寫了屋前瓜架、門前鮮花、屋后春筍、院中雞群、河里小鴨、夏日晚餐、秋夜蟲鳴這些場景,并板書相應小標題。3. 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傾聽,思考:鄉下人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讀完后,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用文中的詞語“獨特、迷人”來概括鄉下人家的特點,教師板書。 (四)課堂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鄉村紀錄片走進課文,初讀時大家認真識字、寫字,還巧用方法理解了詞語,默讀后知曉課文按空間順序描繪諸多鄉村場景,感受到其獨特、迷人、詩意。課后,向長輩打聽鄉村趣事,下節課分享,咱們接著探秘鄉下人家。(五)布置作業1.抄寫生字詞。2.熟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場景,用幾句話描述出來。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1. 聽寫生字詞,同桌之間互相批改,糾正錯誤。2. 回顧課文內容,提問:課文寫了鄉下人家的哪些場景?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回答板書場景小標題。 (二)精讀課文,悟鄉村美1. 學習“屋前瓜架”部分(第1自然段)(1)指名學生朗讀第1自然段,其他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2) 提問:作者描寫了哪些事物?(瓜藤、瓜架)瓜藤是怎樣生長的?找出相關語句。(“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3)引導學生比較鄉下人家屋前的瓜架與高樓門前石獅子、大旗桿的不同,體會作者對鄉下人家屋前瓜架的喜愛之情,通過對比朗讀,讀出喜愛之感。2. 學習“門前鮮花”部分(第2自然段前兩句)(1)學生自由朗讀這兩句,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花?這些花有什么特點?(2)交流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等花名,以及“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等詞句,感受鄉村鮮花的美麗與獨特。 (3) 播放一段各種鮮花依時令開放的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鄉村鮮花的美。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鮮花的美麗與作者的喜愛之情。3. 學習“屋后春筍”部分(第2自然段后兩句)(1)教師范讀這兩句,引導學生想象春筍破土而出的畫面。(2) 提問: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春筍生長得很快?(“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中的“幾場”“常常”“成群”“探出頭”)(3)讓學生表演“探出頭”的動作,理解“探”字的妙處,體會作者對春筍的喜愛。指導學生朗讀,讀出春筍的生機勃勃。 (三)小組合作,體會寫法1. 出示學習任務:選擇自己喜歡的其他場景(院中雞群、河里小鴨、夏日晚餐、秋夜蟲鳴),小組合作學習,思考作者是怎樣把這些場景寫生動、寫具體的,找出相關語句,進行圈點批注。2. 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給予指導。3. 小組匯報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以下內容:(1) “院中雞群”部分:抓住“率領”“大踏步”等詞語,體會母雞的負責、慈愛,公雞的高傲,感受作者對雞群的喜愛。通過朗讀,讀出雞群的特點。(2)“河里小鴨”部分:從“游戲水中”“不時地把頭扎到水下去覓食”等語句,感受小鴨的自由自在,體會鄉村生活的閑適。指導學生朗讀,表現出小鴨的歡快。(3)“夏日晚餐”部分:引導學生想象一家人在門前場地吃晚餐的情景,抓住“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它們和鄉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體會鄉村生活的溫馨、和諧與美好。通過配樂朗讀,營造溫馨氛圍,讓學生感受這種美好。(4)“秋夜蟲鳴”部分:理解“月明人靜的夜里,它們便唱起歌來:‘織,織,織,織啊!織,織,織,織啊!’”這句話,感受紡織娘的歌聲給鄉村夜晚帶來的寧靜與祥和,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的贊美。指導學生輕聲朗讀,讀出寧靜的氛圍。(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1.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通過精讀課文,感受到了鄉下人家各個場景獨特、迷人的美,也學習了作者通過描寫具體事物,運用恰當的詞語和修辭手法,把鄉村生活寫得生動、具體的方法。2. 拓展延伸: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心中的鄉村生活是怎樣的,然后仿照課文,選擇一個場景,用幾句話寫一寫。(五)布置作業1. 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抄寫生動形象的句子。2. 完成小練筆,把自己描寫鄉村場景的內容寫在作文本上,下節課交流展示。 板書設計:2鄉下人家屋前瓜架、門前鮮花、屋后春筍、院中雞群、河里小鴨、夏日晚餐、秋夜蟲鳴熱愛眷戀鄉村生活 十、教學反思通過這兩節課的教學,學生對鄉下人家的生活場景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獨特魅力,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孩子們雖然生在農村,但是如今的農村已經和過去不同,一些孩子對某些場景并不熟悉,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有效地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鄉村風光,降低了理解難度。小組合作學習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方法時,部分學生理解不夠深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引導,多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在課堂時間把控上還需更加精準,給學生留出更充裕的思考和交流時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