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小小工程師1.了解我們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結構:門、窗、承重梁、墻體、樓板等承重結構。(多個分類標準)(1)從功能分類有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陽臺等。(2)從高度分類有低層、多層、小高層、高層、超高層等。(3)從樓體結構分類有磚木結構、磚混結構、鋼混 框架結構、鋼結構等。2.住房都是有一定結構的,根據需求不同,結構也 會存在差異。3.住房由供水、排水、供暖、采光、通風、電路、 煤氣、承重、網絡等多個系統組成。4.住房建造的過程:明確任務→選址→設計→建造 →評估→改進2.認識工程1.認識港珠澳大橋(1)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是集橋、島、隧為一體的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2)港珠澳大橋面臨的限制和挑戰以及解決辦法限制和挑戰 解決辦法水陸空立體交通線互不干擾 修建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橋相結合橋梁和隧道缺少島嶼連接 修建人工島海底淤泥問題與環境保護 用圓鋼筒圍島(3)限制條件包括時間、費用、可用材料、環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壞能力等。2.梳理工程建設過程的相似步驟:3.“中國天眼”、高鐵、“鳥巢”體育場、“天宮”空間站等宏大的工程都應用了大量的科學技術。3.建造塔臺1.建造塔臺需要考慮的因素塔高、承重、安全是工程項目的核心與重點,美觀、 成本等屬于在重點基礎上的綜合點。2.制訂標書(1)從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臺的設計、成本預算、人員分工、 時間分配等 方面,制作標書。(2)競標要點是項目成本和項目安全性。(3)制訂標書時,要綜合小組內各成員的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4.設計塔臺模型1.建立模型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工程師常通過建立模型來測試他們的設計。2.我們建造塔臺模型的過程:設計→制作→測試→評估→改進3.設計塔臺模型要考慮的因素(1)增加塔臺的穩定性:多用三角形結構,接口處牢固。塔身上小下大、上輕 下重,有利于抗風、抗震、增加塔臺的穩定性。(2)防止塔臺傾斜:立柱的高度相同,結構對稱。(3)抗風的方法:塔身采用框架結構,減小受到的風力。(4)抗震的方法①耐震:加大底部面積或加大底部質量。②制震:塔臺底部加彈簧。③免震:塔臺底部滾珠。(5)控制成本:不能太大、太高,以防材料不夠用。5.制作塔臺模型1.制作塔臺模型的過程(1)動手制作:①制作塔臺模型要與設計方案相一致。②塔臺的接口處要固定牢固,同時也要考慮節省膠帶。(2)開始搭建底座:①控制好立柱的高度,盡量等高,可防止塔臺的傾斜。②使用三角形結構可使塔臺穩固。(3)基本搭建完成:①檢查接口處是否牢固,是否有地方需要修補。②為建造的塔臺模型起個名稱。2.制作模型時,小組內要分工合作,當小組內成員意見不同時,要通過溝通交流形成集體的觀點。3.在實際制作模型的活動中,如果對塔臺模型的設計有了新的想法,要經過小組研討后,先修改圖紙再實施制作。要保持設計圖紙與建造模型的一致性。6.測試塔臺模型1.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測試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 法。2.明確測試標準,以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為依據從“設計圖及文字說明、塔高、 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統計、分工合作、美觀”等方面 對模型進行評價。3.展示與測試(1)測試高度,需要使用直尺等材料。(2)測試頂端承重,需要使用書本或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做重物。(3)測試抗風能力,需要使用電風扇。(4)測試抗震能力,需要使用專業儀器進行地震模擬。(5)完成一項測試任務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7.評估改進塔臺模型1.工程要反復評估改進,不斷完善,才能達成最終的工程要求。2.評估與改進:小組交流評估→明確問題→改進設計3.塔臺設計方案修改記錄單(原創:)(1)重新調整斜桿結構,減少多余的吸管與膠帶,降低塔臺模型的成本,讓外 形更加美觀。(2)重新調整框架結構,讓底部更大更重,使塔臺模型在抗風抗震中穩固。(3)制作過程隨時進行準確測量,減小誤差。(4)組員分工協作的同時要加強溝通,保證整體搭建順利完成。(5)制作過程中,要合理裁剪吸管,避免浪費。(6)在連接吸管時,要避免破壞吸管的整體結構,導致承重能力下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