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上1《觀潮》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會讀13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2. 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說說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3. 想象畫面,感受大潮的壯觀。4. 能讀詩歌《浪淘沙》,能找出與詩歌相關的句子。教學重點:能理清課文描寫的順序,能想象畫面,感受大潮的壯觀。教學難點:能想象畫面,感受大潮的壯觀。教學方法:邊讀邊想象畫面 小組合作探究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引出課題1.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描寫大潮的詩句。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觀潮》,去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2. 板書課題:指導“潮”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 檢查詞語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顫動 人山人海 風號浪吼 悶雷滾動2. 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錢塘江大潮的。3. 全班交流,理清順序明確: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4. 大潮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說第一句。明確:天下奇觀三.精讀課文,深化理解1. 為什么被稱作“天下奇觀”呢,我們一起去看看潮來前的景象。(學生讀)2. 潮來前的江面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靜,寬闊)3. 哪個詞讓你最有畫面感? 預設:橫臥4. 換詞“展現”感受“橫臥”的寬廣——指導朗讀。5. 大潮還沒有來,你想現是什么心情,隨機采訪。明確:昂首東忘 期盼6. 在我們的期盼中,大潮來了,同桌讀3.4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畫面,哪些描寫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勾畫,交流。聲音:悶雷滾動——相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形態: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量丈多高的水墻——白色戰馬7. 同學們真會讀書,能從描寫中感受到畫面。你仿佛聽到了些什么,看到了些什么重點指導:兩丈多高的水墻 白色戰馬齊頭并進,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漲潮讀)8. 是啊,難怪作者說:“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br/>正當我們驚嘆于潮水的洶涌澎湃,霎時,潮頭奔騰西去 ,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然風號浪吼。潮退后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大潮的波濤洶涌。9. 拓展讀:劉禹錫《浪淘沙》,你又感受到大潮怎樣的非凡氣勢。難怪,作者驚嘆:“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br/>四.小組合作:1. 是啊,不論是作者還是詩人劉禹錫,都是這樣觀其形,聽其聲,把大潮的氣勢磅礴寫清楚的。我們也來仿照作者有順序,并且觀其形,聽其聲的勾勒畫面。2.仿寫:寫一寫陣雨來臨時的景象。(1)我們應該按照什么順序呢?陣雨前,陣雨時,陣雨過后(2)小組合作說一說。總結:我們也用這種方法寫出了陣雨來臨時的景象。五.拓展1. 自古名人愛賞潮,不僅有蘇軾的“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無”,劉禹錫的“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的名句。2. 還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br/> 毛澤東:“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br/> 王在晉:“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涌自天來?!?br/>3.這些詩文的記載,都讓我們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非凡氣勢和悠久歷史,難怪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說:“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4.錢塘江大潮為什么如此壯觀,與它的地勢分不開。出示:課文圖片及資料。六.作業:1.(必做)當個小導游,給家人講講錢塘江大潮的壯觀。2.(選做)閱讀錢塘江大潮相關資料或者影視作品,感受其壯觀。3.(選做)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一種自然景象。板書設計1觀潮潮來前 期盼潮來時 聲音 形態潮過后 漫天卷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