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專題分層突破練16 力學實驗1234561.(10分)(2023浙江1月選考)“探究向心力大小的表達式”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采用的實驗方法是 。 A.控制變量法B.等效法C.模擬法(2)在小球質量和轉動半徑相同的情況下,逐漸加速轉動手柄到一定速度后保持勻速轉動。此時左右標尺露出的紅白相間等分標記的比值等于兩小球的 (選填“線速度大小” “角速度二次方”或“周期二次方”)之比;在加速轉動手柄過程中,左右標尺露出紅白相間等分標記的比值 (選填“不變”“變大”或“變小”)。 A角速度二次方不變123456解析 (1)本實驗先控制其他幾個因素不變,集中研究其中一個因素變化所產生的影響,采用的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2)標尺上露出的紅白相間的等分格數之比為兩個小球所受向心力的比值,根據F=mrω2可知,比值等于兩小球的角速度二次方之比。小球質量和轉動半徑相同的情況下,由于兩球線速度相同,根據ω= 可知兩球角速度相同;又根據F=mrω2可知,向心力之比為1∶1,逐漸加大手柄的轉速,左右標尺露出的格數之比不變。1234562.(10分)(2024山東棗莊一模)某同學使用單擺測量當地的重力加速度,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O點為單擺的懸點,將擺球拉到A點,由靜止釋放擺球,B點為其運動過程中的最低位置。(1)若使用光電計時器精確測量單擺的周期,光電門應放在 (選填“A”或“B”)處與球心等高的位置,測得光電計時器相鄰兩次遮擋時間間隔為t,則單擺的周期為 。 (2)改變擺長重復操作,記錄多組擺長L和周期T的數據,作出L-T2圖像,如圖乙所示。求得重力加速度的表達式為 (用L1、L2、T1、T2表示)。B2t123456解析 (1)擺球經過B時速度最大,通過光電門的時間最短,測量誤差小,故光電門應放在B處;擺球一周內兩次經過平衡位置,則單擺的周期為T=2t。1234563.(10分)(2022浙江1月選考)在“研究平拋運動”實驗中,以小鋼球離開軌道末端時球心位置為坐標原點O,建立水平與豎直坐標軸。讓小球從斜槽上離水平桌面高為h處由靜止釋放,使其水平拋出,通過多次描點可繪出小球做平拋運動時球心的軌跡,如圖所示。在軌跡上取一點A,讀取其坐標(x0,y0)。(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所用斜槽應盡量光滑B.畫軌跡時應把所有描出的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C.求平拋運動初速度時應讀取軌跡上離原點較遠的點的數據C123456(2)根據題目所給信息,小球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大小v0= 。 (3)在本實驗中要求小球多次從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的理由是 。 D確保多次運動的軌跡相同123456解析 (1)只要保證小球每次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到達斜槽末端的速度大小都相同,與實驗所用斜槽是否光滑無關,A錯誤;畫軌跡時應舍去誤差較大的點,把誤差小的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B錯誤;求平拋運動初速度時應讀取軌跡上離原點較遠的點的數據,便于減小讀數產生的偶然誤差,C正確。(3)小球多次從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是為了保證到達斜槽末端的速度大小都相同,從而能確保多次運動的軌跡相同。1234564.(10分)(2024山東聊城二模)某小組利用氣墊導軌裝置研究力與速度的關系。如圖甲所示,遮光條寬度為d,光電門可測出其擋光時間;滑塊與遮光條的總質量為m0,砝碼盤的質量忽略不計,不計滑輪和導軌摩擦。實驗步驟如下:①調節氣墊導軌使其水平,并取4個質量均為m的砝碼放在滑塊上;②用細繩連接砝碼盤與滑塊,讓滑塊靜止放在導軌右側的某一位置;③從滑塊上取出一個砝碼放在砝碼盤中,釋放滑塊后,測出遮光條經過光電門的擋光時間Δt;④再從滑塊上取出一個砝碼放在砝碼盤中,重復步驟③,并保證滑塊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⑤重復步驟④,直至滑塊上的砝碼全部放入砝碼盤中。甲123456請回答下列問題:(1)若用10分度的游標卡尺測量遮光條寬度d如圖乙所示,則d= mm。乙(2)滑塊經過光電門時的速度v= (用題中所給的字母表示)。 (3)在本次實驗過程中,砝碼盤中放1個砝碼與放4個砝碼兩種情況下,不考慮偶然誤差,遮光條經過光電門時的速度之比v1∶v2= 。 5.21∶2123456解析 (1)10分度游標卡尺的精確值為0.1 mm,由圖乙可知遮光條寬度為d=5 mm+2×0.1 mm=5.2 mm。(2)釋放滑塊后,測出遮光條經過光電門的擋光時間Δt,由于擋光時間很短,可認為擋光過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滑塊經過光電門時的速度,則有v= 。(3)在本次實驗過程中,砝碼盤中放1個砝碼與放4個砝碼兩種情況下,可認為滑塊受到的合力之比為F1∶F2=1∶4,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知兩種情況下滑塊的加速度之比為a1∶a2=F1∶F2=1∶4,根據運動學公式v2=2ax,可知遮光條經過光電門時的速度之比為v1∶v2= =1∶2。1234565.(10分)(2024山東濰坊一模)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滑塊與長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實驗過程如下:①長木板水平固定,將彈簧左端固定在擋板P上,彈簧右端與滑塊不連接,當彈簧處于原長時,與彈簧右端接觸的滑塊中心位于O點,O點右側放一相同的木板,與左側木板上表面平齊水平對接,如圖甲所示;②用滑塊壓縮彈簧到A點,用刻度尺測量出AO間的距離x;釋放滑塊,記錄其在右側木板上停止時的位置B,測出OB間的距離L1;123456③如圖乙所示,拆去O點右側的木板,在O點下方掛上重錘,再次用滑塊將彈簧壓縮到A點無初速釋放,記錄其落到水平地面的位置C,測出O點到地面的豎直高度h,及落地點C到O點的水平距離L2;④查得當地重力加速度為g。請回答下列問題:(1)滑塊從O點滑離時的初速度大小為 ,滑塊與長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 (用所測物理量符號表示)。 (2)若測得滑塊質量為m,則釋放滑塊時彈簧的彈性勢能Ep=_____________(用所測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1234561234566.(10分)(2024新課標卷)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將斜槽軌道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軌道末端水平,右側端點在水平木板上的垂直投影為O,木板上疊放著白紙和復寫紙。實驗時先將小球a從斜槽軌道上Q處由靜止釋放,a從軌道右端水平飛出后落在木板上;重復多次,測出落點的平均位置P與O點的距離xP。將與a半徑相等的小球b置于軌道右側端點,再將小球a從Q處由靜止釋放,兩球碰撞后均落在木板上;重復多次,分別測出a、b兩球落點的平均位置M、N與O點的距離xM、xN。123456完成下列填空:(1)記a、b兩球的質量分別為ma、mb,實驗中須滿足條件ma (選填“>”或“<”)mb。 (2)如果測得的xP、xM、xN、ma和mb在實驗誤差范圍內滿足關系式 ,則驗證了兩小球在碰撞中滿足動量守恒定律。實驗中,用小球落點與O點的距離來代替小球水平飛出時的速度,依據是 。 從同一高度做平拋運動的兩個小球,運動時間相同,水平位移可代替水平飛出時的速度>maxP=maxM+mbxN123456解析 本題考查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1)為保證a球碰撞b球后不反彈,要求ma>mb。如果碰撞中滿足動量守恒定律,則mava=mava'+mbvb',聯立解得maxP=maxM+mbxN。因為兩小球從同一高度做平拋運動,運動時間相同,所以水平位移可代替小球水平飛出時的速度。(共24張PPT)專題分層突破練17 電學實驗123451.(10分)(2024湖南卷)某實驗小組要探究一金屬絲的阻值隨氣壓變化的規律,搭建了如圖甲所示的裝置。電阻測量原理如圖乙所示,E是電源,V為電壓表,A為電流表。12345(1)保持玻璃管內壓強為標準大氣壓,電流表示數為100 mA,電壓表量程為0~3 V,表盤如圖丙所示,示數為 V,此時金屬絲阻值的測量值R為 Ω(保留3位有效數字); (2)打開抽氣泵,降低玻璃管內氣壓p,保持電流I不變,讀出電壓表示數U,計算出對應的金屬絲阻值;(3)根據測量數據繪制R-p關系圖線,如圖丁所示;(4)如果玻璃管內氣壓是標準大氣壓的 ,保持電流為100 mA,電壓表指針應該在圖丙指針位置的 (選填“左”或“右”)側; (5)若電壓表是非理想電壓表,則金屬絲電阻的測量值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實值。 1.2312.3右小于12345解析 本題考查電學創新實驗。(1)電壓表分度值為0.1 V,則電壓表讀數需估讀一位,讀數為1.23 V,(4)根據圖丁可知氣壓越小電阻越大,則壓強p減小,則電阻R增大,再根據U=IR,故電壓增大,電壓表的指針位置應該在題圖丙中指針位置的右側。(5)電流表采用外接法會導致電壓表分流,123452.(12分)(2024廣西卷)某同學為探究電容器充、放電過程,設計了圖甲實驗電路。器材如下:電容器,電源E(電動勢6 V,內阻不計),電阻R1=400.0 Ω,電阻R2=200.0 Ω,電流傳感器,開關S1、S2,導線若干。實驗步驟如下:(1)斷開S1、S2,將電流傳感器一端與a節點相連,其數據采樣頻率為5 000 Hz,則采樣周期為 s。(2)閉合S1,電容器開始充電,直至充電結束,得到充電過程的I-t曲線如圖乙,由圖乙可知開關S1閉合瞬間流經電阻R1的電流為 mA(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甲乙2×10-415.012345(3)保持S1閉合,再閉合S2,電容器開始放電,直至放電結束,則放電結束后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為 V。 (4)實驗得到放電過程的I-t曲線如圖丙,I-t曲線與坐標軸所圍面積對應電容器釋放的電荷量為0.018 8 C,則電容器的電容C為 μF。圖丙中I-t曲線與橫坐標、直線t=1 s所圍面積對應電容器釋放的電荷量為0.003 8 C,則t=1 s時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為 V(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 丙24.7×1035.212345解析 考查電容器充、放電過程和電容的基本性質。(2)由圖乙可知, 開關S1閉合瞬間流經R1的電流約為15.0 mA。(3)穩定之后,電容器兩極板間的電壓為電阻R2兩端的電壓,設t=1 s時電容器兩端電壓為UC',則(E-UC')C=ΔQ',(6 V-UC')×4.7×103×10-6 F=0.003 8 C,解得UC'≈5.2 V。123453.(12分)某實驗小組要測定一節蓄電池的電動勢及內阻,要求測量結果盡量準確。實驗器材如下,電流表A1(量程0~200 μA,內阻為800 Ω);電流表A2(量程0~300 mA,內阻為0.3 Ω);定值電阻R1(阻值為4.0 Ω);定值電阻R2(阻值為9 200 Ω);滑動變阻器R(最大阻值為50 Ω);待測蓄電池一節(電動勢約為2 V);開關S一個,導線若干。(1)該實驗小組利用所學知識正確連接實物電路如圖甲所示,圖中虛線框內的電流表應選 (選填“A1”或“A2”),虛線框內的定值電阻應選 (選填“R1”或“R2”)。 甲A2R212345(2)電流表A1示數用I1表示,電流表A2示數用I2表示,該實驗小組通過改變滑動變阻器滑片的位置,得到了多組I1、I2數據,并作出I1-I2圖像,如圖乙所示。根據I1-I2圖像可知,該蓄電池的電動勢為 V,內阻為 Ω。(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 乙1.91.012345(3)從實驗設計原理來看,該蓄電池電動勢的測量值 (選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真實值。 等于12345解析 (1)圖中虛線框內電流表通過的電流比較大,應選擇量程大的電流表A2,A1用來改裝成電壓表;蓄電池的電動勢為2 V,改裝后電壓表量程為2 V,(2)如圖所示延長I1-I2圖像與兩坐標軸相交。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可得E=I1(R2+RA1)+(I1+I2)(r+R1),解得E=1.9 V,r=1.0 Ω。12345(3)因為考慮到電表內阻,對電壓表分流的影響進行了修正,電動勢和內阻的測量值均等于真實值。123454.(12分)(2024江西卷)某小組欲設計一種電熱水器防觸電裝置,其原理是:當電熱管漏電時,利用自來水自身的電阻,可使漏電電流降至人體安全電流以下。為此,需先測量水的電阻率,再進行合理設計。(1)如圖甲所示,在絕緣長方體容器左右兩側安裝可移動的薄金屬板電極,將自來水倒入其中,測得水的截面寬d=0.07 m和高h=0.03 m。12345甲(2)現有實驗器材:電流表(量程300 μA,內阻RA=2 500 Ω)、電壓表(量程3 V或15 V,內阻未知)、直流電源(3 V)、滑動變阻器、開關和導線。請在圖甲中畫線完成電路實物連接。12345(3)連接好電路,測量26 ℃的水在不同長度l時的電阻值Rx。將水溫升到65 ℃,重復測量。繪出26 ℃和65 ℃水的Rx-l圖線,分別如圖乙中a、b所示。乙12345(4)若Rx-l圖線的斜率為k,則水的電阻率表達式為ρ= (用k、d、h表示)。實驗結果表明,溫度 (選填“高”或“低”)的水更容易導電。 (5)測出電阻率后,擬將一段塑料水管安裝于熱水器出水口作為防觸電裝置。為保證出水量不變,選用內直徑為8.0×10-3 m的水管。若人體的安全電流為1.0×10-3 A,熱水器出水溫度最高為65 ℃,忽略其他電阻的影響(相當于熱水器220 V的工作電壓直接加在水管兩端),則該水管的長度至少應設計為 m。(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hdk高0.4612345解析 (2)題目明確給出了電流表的內阻RA=2 500 Ω,故采用“電流表內接法”,電源電動勢是3 V,電壓表量程選3 V。由題圖乙可知,同等情況下圖線b代表的電阻更小,更容易導電。而圖線b代表65 ℃時的圖線,故溫度高的水更容易導電。12345123455.(14分)某實驗小組欲將內阻Rg=40 Ω、量程為0~100 μA的電流表改裝成電阻表,供選擇的器材有,定值電阻R0(阻值為14 kΩ);滑動變阻器R1(最大阻值為1 500 Ω);滑動變阻器R2(最大阻值為500 Ω);電阻箱(0~9 999.9 Ω);干電池(E=1.5 V,r=2 Ω);紅、黑表筆各一只,開關,導線若干。(1)為了保證改裝后電阻表能正常使用,滑動變阻器選 (選填“R1”或“R2”)。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甲中的實物連接組成電阻表。 甲R1(2)電阻表改裝好后,將紅、黑表筆短接進行調零,此時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應為 Ω;電流表表盤的50 μA刻度對應改裝后的電阻表的刻度為 kΩ。 9581512345(3)利用改裝后的電阻表進行電阻測量,小組同學發現當被測電阻的阻值為幾百歐姆時,電流表指針偏轉角太大,不能進行讀數,他們利用電阻箱和開關,對電路進行了改進,使中值電阻為1 500 Ω,他們改進后的電路如圖乙所示,圖乙中電阻箱的阻值應調為 Ω。若用該表測量一阻值為1 000 Ω的電阻時,則電流表指針對應的電流是 μA。 乙1 5606012345此時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為R滑=R電-R0-Rg-r=(15 000-14 000-40-2) Ω=958 Ω,則滑動變阻器應選R1;電阻表黑表筆應接電源的正極,實物連接如圖所示。12345(2)由(1)分析可知歐姆調零時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為958 Ω;設電流表表盤的50 μA刻度對應改裝后的電阻表的刻度為Rx,1234512345(共22張PPT)專題分層突破練18 光學與熱學實驗1234561.(6分)(2023江蘇卷)在“探究氣體等溫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利用注射器選取一段空氣柱為研究對象。下列改變空氣柱體積的操作正確的是 。 A.把柱塞快速地向下壓B.把柱塞緩慢地向上拉C.在橡膠套處接另一注射器,快速推動該注射器柱塞D.在橡膠套處接另一注射器,緩慢推動該注射器柱塞B123456解析 把柱塞快速地向下壓,外界對氣體做功,氣體和外界沒有熱量交換,氣體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不是等溫變化,選項A錯誤;把柱塞緩慢地向上拉,氣體溫度總和大氣溫度相同,發生等溫變化,選項B正確;在橡膠套處接另一注射器,推動注射器時,原注射器內氣體的質量變化,選項C、D錯誤。1234562.(10分)(2024湖北卷)某同學利用激光測量半圓柱體玻璃磚的折射率,具體步驟如下:①平鋪白紙,用鉛筆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AA'和BB',交點為O。將半圓柱體玻璃磚的平直邊緊貼AA',并使其圓心位于O點,畫出玻璃磚的半圓弧輪廓線,如圖甲所示。甲123456②將一細激光束沿CO方向以某一入射角射入玻璃磚,記錄折射光線與半圓弧的交點M。③拿走玻璃磚,標記CO光線與半圓弧的交點P。④分別過M、P作BB'的垂線MM'、PP',M'、P'是垂足,并用刻度尺分別測量MM'、PP'的長度x和y。⑤改變入射角,重復步驟②③④,得到多組x和y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作出y-x圖像,如圖乙所示。乙123456(1)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單選,填標號)。 A.入射角越小,誤差越小B.激光的平行度好,比用插針法測量更有利于減小誤差C.選擇圓心O點作為入射點,是因為此處的折射現象最明顯(2)根據y-x圖像,可得玻璃磚的折射率為 (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3)若描畫的半圓弧輪廓線半徑略大于玻璃磚的實際半徑,則折射率的測量結果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B1.58不變123456解析 本題考查測介質折射率的數據處理和誤差分析。(1)入射角適當即可,不能太小,入射角太小,導致折射角太小,測量的誤差會變大,故A錯誤;激光的平行度好,比用插針法測量更有利于減小誤差,故B正確;相同的材料在各點的折射效果都一樣,故C錯誤。(3)根據(2)中數據處理可知,若描畫的半圓弧輪廓線半徑略大于玻璃磚的實際半徑,則折射率的測量結果不變。1234563.(12分)如圖甲所示,在“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實驗中,將實驗儀器按要求安裝在光具座上,并選用縫間距d=0.20 mm的雙縫屏。從儀器注明的規格可知,像屏與雙縫屏間的距離L=700 mm。然后,接通電源使光源正常工作。甲123456(1)已知測量頭上主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游標尺為20分度,某同學調整手輪后,從測量頭的目鏡看去,使分劃板中心刻度線與某條紋A中心對齊,如圖乙所示,此時測量頭上主尺和游標尺的示數如圖丙所示,此示數為 mm;接著再轉動手輪,使分劃板中心刻度線與某條紋B中心對齊,測得A、B條紋間的距離x=8.40 mm。則經濾光片射向雙縫的色光的波長λ= (用題目中所給字母寫出表達式),利用上述測量結果,經計算可得波長λ= m(保留2位有效數字)。 乙丙0.354.8×10-7123456(2)另一同學按實驗要求安裝好儀器后,觀察到光的干涉現象效果很好,若他對實驗裝置進行了調整后,在像屏上仍能觀察到清晰的條紋,且條紋數目有所增加,則該調整可能是 。 A.僅增加光源與濾光片間的距離B.僅增加單縫與雙縫間的距離C.僅將單縫與雙縫的位置互換D.僅將紅色濾光片換成綠色濾光片D123456解析 (1)圖丙中游標卡尺的最小分度值為0.05 mm,主尺示數為0,游標尺的第7刻度線與主尺刻度線對齊,則示數為0+7×0.05 mm=0.35 mm;(2)該同學對實驗裝置調節后,在像屏上仍能觀察到清晰的條紋,且條紋數目有所增加,可知相鄰條紋間的寬度減小,由公式Δx= 可知,該調節可能是更換波長更短的光做實驗,即將紅色濾光片換成綠色濾光片,其他選項的調節都達不到該實驗效果,故D正確。1234564.(10分)“油膜法估測油酸分子的大小”的實驗。(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測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純油酸的體積時,可以用注射器擠出一滴油酸滴入燒杯中,觀察注射器上的體積變化B.測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在水面形成的面積時,如果不使用痱子粉,也可以在水中加入紅墨水后混合均勻,再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C.實際的油酸分子是球形的,因此通過計算得到的油酸分子直徑即是球的直徑D.計算油酸分子的大小時,認為水面油酸為單分子層且分子間緊密排布D123456(2)若實驗中使用的油酸酒精溶液是久置的,則計算得到的油酸分子直徑將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3)某次實驗中將1 mL的純油酸配制成5 000 mL的油酸酒精溶液,用注射器測得1 mL油酸酒精溶液為80滴,再滴入1滴這樣的油酸酒精溶液到準備好的淺盤中,描出的油膜輪廓如圖所示,每格邊長是0.5 cm,根據以上信息,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徑約為 m(計算結果保留1位有效數字)。 偏小7×10-10123456解析 (1)測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純油酸的體積時,至少要測量50滴到100滴油酸酒精溶液的體積,然后計算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純油酸的體積,選項A錯誤;測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在水面形成的面積時,使用痱子粉才能看出油膜的輪廓,在水中加入紅墨水后混合均勻不能看出油膜的輪廓,選項B錯誤;實驗時只是把油酸分子看作是球形的理想模型,實際的油酸分子不是球形的,因此通過計算得到的只是將油酸分子看作是球形時的油酸分子直徑,選項C錯誤;計算油酸分子的大小時,認為水面油酸為單分子層且分子間緊密排布,選項D正確。(2)若實驗中使用的油酸酒精溶液是久置的,在溶液中的油酸濃度會偏大,實際計算時仍按原來的濃度計算,則計算得到的油酸分子直徑將偏小。1234561234565.(12分)(2024湖北黃岡模擬)做“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實驗中,使用的雙縫間距d=0.20 mm,雙縫到光屏的距離L=600 mm,觀察到的干涉條紋如圖甲所示。123456(1)在測量頭上的是一個螺旋測微器(又叫“千分尺”),分劃板上的刻度線處于x1、x2位置時,對應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則相鄰亮條紋的間距Δx= mm(結果保留2位小數)。 乙(2)計算單色光的波長的公式λ= (用L、d、x1、x2表示)。 (3)代入數據計算單色光的波長λ= m(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 1.424.7×10-7123456(4)圖丙為實驗裝置示意圖,S為單縫,S1、S2為雙縫,屏上O點處為一亮條紋。若實驗時單縫偏離光軸,向右微微移動,則可以觀察到O點處的干涉條紋 。 丙A.向左移動 B.向右移動C.間距變大 D.間距變小A123456解析 (1)螺旋測微器讀數為x1=2 mm+19.0×0.01 mm=2.190 mm,x2=7.5 mm+36.5×0.01 mm=7.865 mm,因雙縫間距、雙縫到光屏的距離、波長都不變,所以條紋間距不變,由于主光軸變得傾斜,可以觀察到O點處的干涉條紋向左移動,故A正確。1234566.(10分)(2024山東菏澤二模)實驗室有一塊一側有反光涂層的矩形玻璃磚,它的長寬比為2∶1,某同學用激光筆測量該玻璃磚的折射率。由于缺少標準測量工具,該同學將紙張裁成和玻璃磚一樣大,通過對折產生折痕對紙張進行等分,將紙張變為測量工具。(1)用紙張折痕確定法線,調整激光筆的位置如圖所示,AO為入射光線,光線通過玻璃磚從B點射出,可知玻璃磚的折射率為n= (可用分數、小數及根號表示)。 123456(2)激光在這種玻璃磚中發生全反射臨界角的正弦值sin C= 。 (3)在本實驗中,下列方法最能有效減小實驗誤差的是 (單選,填選項序號)。 A.僅適當增大光線的入射角B.僅適當減小光線的入射角C.僅適當增加紙張的等分折痕D.僅適當減少紙張的等分折痕C123456(3)本實驗的實驗誤差主要來源于求解正弦值時各條邊長度的測量,為了提高測量長度的精準度使實驗更準確,可以增加紙張的折痕,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高考二輪復習課件 物理(山東版)專題7 物理實驗 專題分層突破練16 力學實驗.pptx 備戰2025年高考二輪復習課件 物理(山東版)專題7 物理實驗 專題分層突破練17 電學實驗.pptx 備戰2025年高考二輪復習課件 物理(山東版)專題7 物理實驗 專題分層突破練18 光學與熱學實驗.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