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司馬光》是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也是學生小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課文用簡短的文字,講述了司馬光砸甕救人這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對于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學寫一件簡單的事”;人文要素是“美好的品質,猶如溫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以及學生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要關注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讀好文言文的停頓,在讀中理解文言文,關注理解文言文的學法指導,通過對比“眾”和“光”的表現,感受司馬光的人物形象與品質。教學目標1.通過字理識字法等方式認識“司、跌、皆、棄”等四個字,會寫“司”“登”“跌”等三個字。2.正確跟讀課文,讀好詞句間的停頓,能借助注釋、借助插圖、聯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課文大意。3.通過想象說話、對比方法等,辨析司馬光和其他人的動作、表現,體會司馬光的美好品質。教學重難點1.正確跟讀課文,讀好詞句間的停頓,能借助注釋了解語句的大意。2.通過想象說話、對比方法等,辨析司馬光和其他人的動作、表現,體會司馬光的美好品質。教學過程一、篇章導引,單元導覽1.單元篇章頁,明確單元人文要素:老師相信這些人能給你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咱們課本上要學習的人物,更是因為他們身上的美好品質猶如一縷縷溫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今天這堂課我們就讓我們走進第八單元;2.單元課文導覽;【設計意圖:通過單元篇章頁人文要素“美好的品質”,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通過單元課文的導覽,發展學生整體意識】二、設疑揭題,初識文言文1.揭示課題,教學生字“司”:“司”這個字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生字,書寫的時候注意橫平短,折鉤直,出鉤小,左半部分靠右收進去。2.指名讀課題,指導讀好平舌音“司”,了解復姓“司馬”,勾連一年級下冊《姓氏歌》拓展復姓;3.齊讀課題;4.設疑引學:那司馬光小時候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5.交流發現文言文的特點小結:是呀,像這樣文字簡短、語意難懂的古人寫得文章,我們就把它叫做文言文。【設計意圖: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的。從學生熟悉的地方開始,從回顧《姓氏歌》開始,了解復姓并進一步讀好“司馬光”,整個過程立足于從“舊知”到“新學”的有效鏈接,以便學生能以更大的興趣、更足的自信投入到新課的學習。同時,通過“司馬光小時候是怎樣的?”這樣一個問題開始新課學習,使得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br/>三、反復誦讀,讀好文言文1.跟老師讀,讀通文言文。2.聽老師讀整句,標注停頓,完成語文作業本82頁第2題第(1)小題。(1)學生分句聽讀,完成停頓的標注;(2)指名學生根據停頓,分句展示朗讀。小結:孩子們,你們真能干,已經學會了讀文言文的時候經常要在人后面停一停,相信現在你一定能把這篇課文讀得更好3.學生自由練讀4.齊讀5.去掉停頓標記配樂讀【設計意圖:“學文言非誦讀不可”,文言味首先是讀出來的。讀準字音、讀準音調、讀準節奏這樣的誦讀安排,旨在幫助學生借助聲音進入情境。因“音”利導,循“聲”問道,幫助學生創設其會意的條件,讓文字“活”起來?!?br/>四、讀找圈畫,讀懂文言文1.交流讀得過程中找到的人物:剛剛我們已經學會了在人的后面停一停能把文言文讀得更好聽的小妙招,那你在讀得過程中都找到了哪些人呢?(1)指名學生交流圈畫結果,師相機圈畫(2)根據學生回答,順勢理解“群兒”“一兒”小結:原來這么短短的30個字的文言文,居然講了這么多的人。2.理解“群兒戲于庭”(1)指名理解“群兒戲于庭”:那么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說他們在哪里干什么呢?小結:你看,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借助注釋就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文言文。(2)結合圖片拓展說話“____于庭”(3)結合學生實際拓展練說“_____于室”(4)回讀“群兒戲于庭”小結:孩子們,剛剛咱們在一邊讀一邊思考,借助注釋理解了“群兒”做了什么,接下來請你也像老師這樣,邊讀邊思考,找一找一兒、眾、光做了什么事情。3.學生自讀課文,理解并畫出一兒、眾、光做得事情(1)理解:一兒登甕出示“甕”和“缸”的圖片,指名學生辨一辨哪個是甕小結:借助注釋、借助插圖的方法你們都已經掌握了,老師為你點贊。(2)理解“跌”,“登”“跌”生字書寫教學:原來古人用的一些字和我們現在的字居然還是一樣的呢!小結:你看借助注釋,借助插圖,咱們又知道了一兒做得事情,那么眾和光又做了什么呢?(3)借助圖片理解:眾皆棄去。指名學生看圖想象說有的……有的……還有的……過渡:原來這就是——眾皆棄去,面對這樣的慌亂,光又是怎么做得,我請個孩子來讀一讀。小結:咱們借助圖片,想象畫面,把短短的4個字讀得長長的。(4)借助動作理解:光持石擊甕破之,相機理解“之”。小結:孩子們,咱們借助動作理解了“光”做得事情,又聯系上文知道了“之”就是甕。4. 學生代入情境,想“如果自己也在場會想什么辦法,辨析自己的辦法和司馬光的方法誰更好”體會人物形象。5.結果如何——水迸,兒得活孩子們,你們真能干,通過借助注釋、借助插圖、聯系上文,知道了司馬光救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呀還被村里的人知道了呢!6.借助語言支架,想象說話,體會人物形象小結:是啊,原來司馬光小時候是這樣一個冷靜、勇敢、樂于助人的孩子啊!【設計意圖:“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引導學生看注釋、觀插圖、想畫面、聯系生活等方法來學習,遵循從“習得”到“學得”的言語生長規律。同時,司馬光砸甕救人的思維方式異于常人。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必須讓學生去探究司馬光當時的思維過程,通過學生與司馬光的對比:如果你在現場,會用什么辦法去搭救溺水的孩子?讓學生將自己的方法和司馬光的進行對比,發現“讓人離開水”和“讓水離開人”思維方式的不同,體會司馬光的與眾不同,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br/>五、理序排圖,講好文言文1.出示課文的連環畫,學生排序,講一講理由。小結:原來故事就是有起因經過結果的,所以咱們要按照順序給它記錄下來排好,現在請你用自己的話將這個驚險、有趣的故事按順序講一講。2.出示評價標準,學生自主練講。3.指名學生展示。【設計意圖:在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司馬光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再借助連環畫排序,幫助學生理清事情發展的順序,營造反復誦讀的情境,為學生背誦課文,積累語言搭建支架。另外,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閱讀與積累是輕松且有趣的,克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為后續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br/>六、背誦文言文【設計意圖:優秀深刻的古代文化,可以成為打磨思想的利器。學生初學文言文可能對于其中的道理及體悟不是很深,但是在反復的誦讀中,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以及修養?!?br/>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一、讀法多樣,降低畏難情緒《司馬光》是學生小學階段第一次學習文言文,在語言文字積累與運用任務群第二學段中明確提出:通過誦讀,初步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陳先云理事長也提出了“讀”的重要性。而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一點也是讀。本課教學一是教師范讀,在跟讀、聽讀的過程中,感知讀文言文的方法之一是在人的后面停一停,降低了學生讀好的難度;二是朗讀方式多樣,從讀準確到借助停頓符號讀好停頓,再到去掉停頓符號配上音樂讀,逐步提升學生讀文言文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二、以讀促悟,融合學習方法《司馬光》是小學階段第一次學習文言文,為學生之后學習文言文積累學習方法。本課一是代入注釋法,用好課本給出的注釋,降低了學習難度,如教學“群兒戲于庭”的“庭”,引導學生一讀課文,二說理解,三交流理解方法,自主發現“借助注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二是借助插圖法,用好課本的插圖,如教學“一兒登甕”的“甕”,學生再讀課文之后,發現“一兒”做得事情是“登甕”,此時學生已經知道了借助注釋的學習方法,所以學生能夠自然且迅速地辨析甕和缸之間的區別,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學生通過“甕”的圖片與課本插圖的對比,很容易就能發現“甕”是什么樣子的,在學生的自然生成中小結“借助插圖”這一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三是聯系上文,如教學“光持石擊甕破之”時,學生結合動作表演,理解了“持石擊甕”,這個就是學生理解“之”的基石,即“聯系上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并在最后“講故事”的環節進行方法的融合貫通。三、以讀促思,提升思維品質司馬光砸甕救人的思維方式異于常人。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必須讓學生去探究司馬光當時的思維過程。本課兩次運用對比的方法,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一是群兒與司馬光的對比:危急關頭,其他孩子與司馬光的表現有什么不同?體會司馬光沉著冷靜、理性思考、果斷施救的優秀品質;二是學生與司馬光的對比:如果你在現場,會用什么辦法來搭救落水的孩子?讓學生將自己的辦法和司馬光的進行對比,發現“讓人離開水”和“讓水離開人”的思維方式的不同,體會司馬光的與眾不同,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