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單十五 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考點1 環境污染1.污染物跨國轉移的方式及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主導因素 轉移方式 轉移方向 轉移原因 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自然因素 污染物跨國傳輸 通過河流、大氣等介質傳輸,由污染源所在地向鄰近國家或地區轉移 ①污染源:沒有對污染物進行處理或未能有效控制;②動力機制:大氣環流(風)、水循環(河流、地下水)、洋流等 ①污染物跨國轉移給輸入國的環境安全帶來損害;②輸入國為維護國家環境安全,會要求輸出國承擔環境責任,而輸入國可能受到輸出國經濟、外交等各種手段的制裁或威脅;③如果環境危機未能化解,可能引發政治、經濟和軍事沖突,對國家安全產生嚴重影響人為因素 廢棄物跨國轉移 通過人工運輸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①環保意識的差異;②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環境標準的差異;③發展經濟的迫切需要,經濟利益的驅動;④立法的缺陷;⑤部分國家缺乏應有的責任擔當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2.從不同環節應對跨國污染問題考點2 生態保護1.實施生態修復(1)實施生態修復五點措施第一是生態紅線的劃定;第二是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功能區劃);第三是區域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的調整,形成農、林、草、漠、澤、水與城市、交通、工礦之間的合理布局;第四是以保護優先,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發揮自然恢復的潛力,封山育林、封沙育草、補水保濕;第五是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類型 途徑 舉例自然恢復 主要是通過消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使未完全崩潰的生態系統依靠自我調節能力,從退化或破壞狀態中逐步恢復,維持其可更新能力 我國沿海及江湖實行的休漁制度、林區進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場進行的圍欄封育等人工修復 主要是通過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態系統的恢復速度,或幫助喪失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見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國家治理生態退化的主要方式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礦山生態修復等(2)山、水、林、田、湖、草修復的具體措施山:覆坑平整、表土回填、攔沙壩、抗滑樁、圍欄封育、恢復植被等。水:疏浚河道、水系連通、清水補給、修建護岸工程、河岸生物阻隔、植被恢復、生態護坡等。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開溝換土、修建灌溉管網、有害生物防控等。田:土地整治、坡耕地改造、建設農田防護林、點面源治理、化肥減施、地膜回收、規范養殖場糞污無害化處理、集雨工程建設、節水灌溉等。湖:退田還濕、濕地封育、基底修復與重建、內源污染物控制、富營養化營養鹽去除、藍藻與水華去除、生物群落優化、水生植物配置等。草:退耕還草、退牧育草、圍欄封育、飛播種草、鼠害防治、蟲害防治、設置草方格沙障等。2.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劃分功能區 生態保護標準核心區 嚴格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特殊的科學研究和環境監測活動)緩沖區 嚴格禁止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實驗區 可進行科研試驗、教學參觀、旅游、物種馴化繁殖等活動3.自然保護區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意義角度 意義調節服務功能 自然保護區涵蓋的森林、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系統,具有維持水循環、凈化水質、調節氣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風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調節功能,在遏制生態惡化、維持自然環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供給服務功能 自然保護區能夠有效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典型原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潛在戰略資源需求科學研究 自然保護區為生物、生態、農林等學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監測和科學研究基地,是生態保護、人工種苗繁育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的基地科普教育 自然保護區是培養公眾生態文明觀、提高公眾環境保護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科普與宣傳教育平臺考點3 全球氣候變化1.全球變暖的影響(1)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2)對農業的主要影響(3)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4)對生態系統的影響(5)對工業的影響(6)對人類健康的影響(7)對國家安全的影響2.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具體表現減緩措施 減排 降低能耗、使用清潔能源、調整產業結構、征收碳稅、倡導節約消費、提倡低碳生活等增匯 減少森林破壞、保護生態系統、植樹造林、將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適應措施 避害 采取預防措施、建設抗御水旱災害的水利工程、開展災害保險業務趨利 改種高熱量資源需求的作物類型或品種、改變耕作制度等國際合作 ①采取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行動。發達國家要率先減排,以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②發展中國家需要通過國際合作獲得資金和技術的支持;③通過在科學、經濟和外交等多個領域的國際合作,減少對全球變化科學認識上的不確定性,協商解決各國對減排、適應與經濟發展訴求的分歧,建立國際共同應對的機制3.碳減排的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具體表述政策指引 出臺替代能源及低碳經濟相關扶持政策等技術支持 ①加強低碳和零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②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業和交通體系國際合作 碳減排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的事,必須要采取全球性的行動理念更新 ①增強全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意識;②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4.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由低碳產業體系、低碳人居環境體系、低碳消費體系、低碳管理體系四大體系組成,四者相互聯系,彼此制約。低碳經濟建設的著力點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著力點 具體措施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①控制煤炭消費的過快增長,推進節能降耗;②大力開發新能源,促進能源結構多元化優化產業結構 ①促進傳統產業的低碳化轉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陽產業;②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 ①大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構建多元化低碳技術體系;②提高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優化低碳經濟建設機制 ①構建地區碳交易機制;②優化低碳技術創新機制;③建立產業政策導向機制;④建立低碳環境監管機制;⑤完善財政稅收調控機制等(共19張PPT)清單十五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一、主干知識清單考點1 環境污染考點3 全球氣候變化考點2 生態保護內容索引1.污染物跨國轉移的方式及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考點1 環境污染PART ONE主導因素 轉移方式 轉移方向 轉移原因 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自然因素 污染物跨國傳輸 通過河流、大氣等介質傳輸,由污染源所在地向鄰近國家或地區轉移 ①污染源:沒有對污染物進行處理或未能有效控制;②動力機制:大氣環流 (風)、水循環(河流、地下水)、洋流等 ①污染物跨國轉移給輸入國的環境安全帶來損害;②輸入國為維護國家環境安全,會要求輸出國承擔環境責任,而輸入國可能受到輸出國經濟、外交等各種手段的制裁或威脅;③如果環境危機未能化解,可能引發政治、經濟和軍事沖突,對國家安全產生嚴重影響人為因素 廢棄物跨國轉移 通過人工運輸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①環保意識的差異;②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環境標準的差異;③發展經濟的迫切需要,經濟利益的驅動;④立法的缺陷;⑤部分國家缺乏應有的責任擔當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2.從不同環節應對跨國污染問題考點2 地圖PART TWO1.實施生態修復考點2 生態保護PART TWO(1)實施生態修復五點措施第一是生態紅線的劃定;第二是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功能區劃);第三是區域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的調整,形成農、林、草、漠、澤、水與城市、交通、工礦之間的合理布局;第四是以保護優先,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發揮自然恢復的潛力,封山育林、封沙育草、補水保濕;第五是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類型 途徑 舉例自然恢復 主要是通過消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使未完全崩潰的生態系統依靠自我調節能力,從退化或破壞狀態中逐步恢復,維持其可更新能力 我國沿海及江湖實行的休漁制度、林區進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場進行的圍欄封育等人工修復 主要是通過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態系統的恢復速度,或幫助喪失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見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國家治理生態退化的主要方式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礦山生態修復等(2)山、水、林、田、湖、草修復的具體措施山:覆坑平整、表土回填、攔沙壩、抗滑樁、圍欄封育、恢復植被等。水:疏浚河道、水系連通、清水補給、修建護岸工程、河岸生物阻隔、植被恢復、生態護坡等。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開溝換土、修建灌溉管網、有害生物防控等。田:土地整治、坡耕地改造、建設農田防護林、點面源治理、化肥減施、地膜回收、規范養殖場糞污無害化處理、集雨工程建設、節水灌溉等。湖:退田還濕、濕地封育、基底修復與重建、內源污染物控制、富營養化營養鹽去除、藍藻與水華去除、生物群落優化、水生植物配置等。草:退耕還草、退牧育草、圍欄封育、飛播種草、鼠害防治、蟲害防治、設置草方格沙障等。2.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劃分功能區 生態保護標準核心區 嚴格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特殊的科學研究和環境監測活動)緩沖區 嚴格禁止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實驗區 可進行科研試驗、教學參觀、旅游、物種馴化繁殖等活動3.自然保護區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意義角度 意義調節服 務功能 自然保護區涵蓋的森林、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系統,具有維持水循環、凈化水質、調節氣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風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調節功能,在遏制生態惡化、維持自然環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供給服 務功能 自然保護區能夠有效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典型原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潛在戰略資源需求角度 意義科學研究 自然保護區為生物、生態、農林等學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監測和科學研究基地,是生態保護、人工種苗繁育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的基地科普教育 自然保護區是培養公眾生態文明觀、提高公眾環境保護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科普與宣傳教育平臺考點3 全球氣候變化PART THREE1.全球變暖的影響(1)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3)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2)對農業的主要影響(4)對生態系統的影響(5)對工業的影響(6)對人類健康的影響(7)對國家安全的影響2.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具體表現減緩措施 減排 降低能耗、使用清潔能源、調整產業結構、征收碳稅、倡導節約消費、提倡低碳生活等增匯 減少森林破壞、保護生態系統、植樹造林、將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適應措施 避害 采取預防措施、建設抗御水旱災害的水利工程、開展災害保險業務趨利 改種高熱量資源需求的作物類型或品種、改變耕作制度等主要措施 具體表現國際合作 ①采取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行動。發達國家要率先減排,以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②發展中國家需要通過國際合作獲得資金和技術的支持;③通過在科學、經濟和外交等多個領域的國際合作,減少對全球變化科學認識上的不確定性,協商解決各國對減排、適應與經濟發展訴求的分歧,建立國際共同應對的機制3.碳減排的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具體表述政策指引 出臺替代能源及低碳經濟相關扶持政策等技術支持 ①加強低碳和零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②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業和交通體系國際合作 碳減排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的事,必須要采取全球性的行動理念更新 ①增強全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意識;②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4.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由低碳產業體系、低碳人居環境體系、低碳消費體系、低碳管理體系四大體系組成,四者相互聯系,彼此制約。低碳經濟建設的著力點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著力點 具體措施優化能源 消費結構 ①控制煤炭消費的過快增長,推進節能降耗;②大力開發新能源,促進能源結構多元化著力點 具體措施優化產 業結構 ①促進傳統產業的低碳化轉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陽產業;②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 ①大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構建多元化低碳技術體系;②提高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優化低碳經濟建設機制 ①構建地區碳交易機制;②優化低碳技術創新機制;③建立產業政策導向機制;④建立低碳環境監管機制;⑤完善財政稅收調控機制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清單十五 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docx 清單十五 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