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空間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的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征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其自身獨特性。解題時要特別注意幾個容易忽視的問題:一要學會用地理獨特的空間視角分析問題;二要學會比較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方法;三要關注地理過程,學會用動態的視角觀察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演化過程;四要學會合理拆解復雜設問的方法,能夠依據設問指引尋找解題方向。答題技巧(一) 注意尺度,區別普遍性與特殊性尺度思想是準確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基本前提,也是地理解題的重要基礎。在地理學中,尺度是指地理事物和現象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量度,即空間范圍大小和時間間隔長短。空間尺度可劃分為大尺度(幾千千米)、中尺度(幾百千米)、小尺度(幾十千米);時間尺度可劃分為地質年代、年變化、季節變化、日變化、某一時刻。在地理解題時,需要特別注意區分不同的尺度,才能準確把握解題的關鍵。1.掌握判定尺度大小的一般方法通常可依據比例尺、經緯網、地形區范圍、建筑物大小等參照物或文字信息等判定空間尺度大小;可依據時間軸刻度、圖例、文字信息、設問的時間限定等判定時間尺度大小。2.明確不同尺度下同一地理事物或現象的表現特征存在的差異以大尺度視角分析地理事物或現象時,通常要忽略細節,突出普遍性規律;以小尺度視角分析時,既要考慮大尺度因素的影響,更要突出因局部地形地貌等小尺度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特殊性表現。3.高考通常以小尺度區域作為考查背景,只有在試題材料信息不足的情況下,才能以大尺度的規律來說明小尺度區域特征。例如:若以“東部季風區”這一大尺度視角分析華北某地冬季盛行風向時,可大致認定為西北風;但若試題空間尺度較小,且試題中有特殊地形、風頻圖、風向等與風相關的信息,則需要考慮受當地地形以及特定大氣活動等因素影響,其實際風向很可能有偏差。真題印證(2022·全國文綜乙)我國一海濱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陸風明顯。下圖示意當日該市不同高度的風隨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9~11題。當日在觀測場釋放一只氦氣球,觀測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漸轉向西南。釋放氣球的時間可能為( )A.1時 B.7時 C.13時 D.19時據圖推測,陸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東北方 B.東南方C.西南方 D.西北方當日該市所處的氣壓場的特點是( )A.北高南低,梯度大B.北高南低,梯度小C.南高北低,梯度大D.南高北低,梯度小答案 9.C 10.D 11.B解析 第9題,首先明確圖中風向和風力大小的符號,風矢尾方向表示風的來向。1千米之下氣球先向北漂,說明近地面應該是南風;上升過程中逐漸轉向西南,說明較高海拔處風向轉為東北風,讀圖可知13時最符合,選C。第10題,海陸的相對方位可以根據海陸風風向判斷。因陸風被丘陵干擾,已經不明顯,故使用海風來判斷。白天午后的海風最明顯,圖中近地面附近午后風向是東南風,說明海洋在陸地的東南方向,則陸地在海洋的西北方向,選D。第11題,本題問的是該市的氣壓差,即較大尺度背景風的氣壓場,而不是形成海陸風的小尺度氣壓場。海陸風是小尺度的熱力環流,海陸風明顯,則說明較大尺度的背景風相對較弱,即氣壓梯度小,排除A、C;海陸風是近地面的熱力環流,高處越來越弱,風力發生明顯改變的高度意味著不再是海陸風的空間尺度范圍,再往高處的風即代表較大尺度的背景風;圖中顯示,1 000 m高度上已經高過丘陵海拔,該高度的風即為該市較大尺度的背景風;圖中顯示,該市一天中較大尺度的背景風都是偏北風,且風力都偏小,最大風力為3級,故氣壓場特點是北高南低,梯度小,選B。試題分析 本組試題強調基于特定區域和特定時空尺度來分析相關現象的地理學科思維。材料中所強調的區域位置(海濱城市、背靠丘陵),圖中所涉及的一日內不同時間等,反映了特定時空特征下區域的特點。此外,三道題目涉及三個層次的尺度:第9題釋放氣球的某具體時間是小尺度;第10題受海陸風影響的城市是中尺度;第11題該市所處的氣壓場則是大尺度。各尺度既存在各自獨立的特征,又相互影響作用,由此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空間尺度的地理要素對地理事象綜合、復雜而有差異的影響,實現尺度關聯和要素關聯。答題技巧(二) 善于比較,區分相似性與差異性區域性是地理學科最本質的特征之一,從空間看待一切是地理學的基本思維方法。一切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空間結構和空間關系。在地理解題時,要注意從區域入手準確了解區域內部各要素的總體特征和相互關系,同時還要學會比較分析相同或相似地理事物或現象在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具體表現差異。1.熟知隱含比較設問的關鍵詞在設問中出現“偏”“較”“多”“少”等字眼,通常都隱含有比較的意思,找準比較對象才是答題的關鍵。例如:“簡述西江流域輸沙量顯著減少的主要原因”,該設問要求與前期相比,分析前后變化因素即可得到答案。2.掌握比較類試題答題方法,切忌答非所問比較類型與設問形式 答題方向 關系示意圖顯性比較 比較M、N差異 既答A,又答B說出M、N的共同特點 只答C與M相比,N的差異 只答B說明M優于N的原因 解釋A優于B隱性比較 說明M條件好的原因 解釋A優于B說明M沒有B的原因 解釋A不是B3.嘗試多層次、多角度的比較訓練(1)比較同一地理事物或現象在空間或時間上的差異性。例如:比較某河流上、下游在外力作用、生態問題、自然災害類型等方面的差異;比較植物花期開始時間的空間差異和年際差異。(2)比較相似地理位置相同地理事物的不同表現。例如:剛果河口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3)比較不同區域相似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差異。例如:同樣是流域范圍狹窄,其成因是有差別的。尼羅河埃及段是因為氣候干旱;瀾滄江橫斷山區段是因為地形束縛;黃河下游段是因為“地上河”。(4)比較同一影響因素對不同區域特定要素的不同影響。例如:近年來,同樣受全球變暖影響,咸海面積明顯縮小,青海湖面積卻明顯擴大,推測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真題印證(2022·全國文綜乙)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1.8萬年,北美冰蓋開始消融,形成廣大消融區。下圖顯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兩站監測的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1)分別指出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并說明兩者共同導致的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6分)(2)根據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陸面垂直變化的原因。(6分)(3)說明導致乙站所在區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6分)(4)分析甲站區域與乙站區域海岸線水平變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異。(6分)答案 (1)海平面上升,陸面上升。若陸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變化;若陸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變化。(2)甲站緯度高,位于北美冰蓋消融區,冰蓋消融后巖層形變緩慢恢復,陸面持續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的美洲板塊一側,板塊(碰撞)擠壓,陸面抬升。(3)(生產、生活)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引起全球氣候變暖,造成海平面上升;開采地下物質(地下水、礦產、石油、天然氣等),引起陸面沉降,海平面相對上升;水利設施攔截(或河流沿岸生產、生活用水量增加,使入海河流水量減少),河口泥沙沉積減少,三角洲平原萎縮。(4)海岸線變化方向不同,甲站區域海岸線向海洋方向變化,乙站區域海岸線向陸地方向變化。甲站區域為基巖海岸,(坡度大,)海岸線水平變化幅度小;乙站區域為三角洲海岸,(坡度小,)海岸線水平變化幅度大。試題分析 本組試題突出強調了對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科學研究應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利用科學方法準確觀測、合理推導,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而試題所給出的海平面下降的觀測事實與常規認識中的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事實不符,鼓勵學生通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提出并驗證創新性結論,形成嚴謹、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本組試題在綜合考查四大素養的同時著重突出區域認知素養測評,即通過對甲站、乙站所在區域的比較,強化區域比較的思維方法,培養區域認知的核心素養。整組試題設計了4個小問,通過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設問,引導中學教學對學生邏輯思維進行深入培養。答題技巧(三) 重視過程,關注地理事物的演變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或現象隨時間推移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強調其時間變化特征。高考試題經常以地理過程為線索,圍繞地理過程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和原理的認識、描述、闡釋、論證和探討等關鍵能力。在復習和考試時,要重視地理過程,而不是單純記住最終結論。在對地理過程的分析和闡釋時,既要注意方法的合理性,也要保證分析和推導邏輯的嚴密性,更要保證地理過程時序推演的正確性。地理過程類試題的考查方向大致有三個:①分析和歸納地理事物和現象在特定時段的變化特征,并據此推測該時段之前和之后的變化狀況;②預測和模擬未來的變化趨勢;③研究地理過程與地理分布之間的耦合關系。試題通常以文字、數據或空間變化圖等形式呈現地理過程。1.學會分析地質過程的方法,掌握地層時序判定依據地質事件 地層時序簡易判定方法沉積 若同為沉積巖,下部巖層形成時間早于上部巖層。此方法僅適用于沉積巖斷層 斷開的巖層形成于斷層之前,未斷開的巖層形成于斷層之后褶皺 彎曲的巖層形成于褶皺之前;未彎曲的巖層形成于褶皺之后地層升降 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形成沉積巖;地殼抬升,遭受侵蝕,不能形成相應地層,甚至還會侵蝕原有地層地層缺失 相應地質年代,因地勢較高,以侵蝕作用為主,未能沉積該地層;地質年代形成了該地層,后因地殼抬升遭到侵蝕而缺失不整合面 地層序列中兩套地層之間不協調的地層接觸關系。如某區域在長期的沉積過程期間,被特定時段的地殼抬升過程打斷過。即曾經的沉積區因地殼抬升頂部地層遭到侵蝕,之后地殼沉降,在侵蝕面上形成了新的沉積巖,最終形成了兩地層之間的不連續面2.梳理教材中地理過程類知識自然地理過程包括: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形成過程、三圈環流形成過程、天氣系統形成變化過程、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地貌演化過程、水循環過程、海水運動形成過程、地質構造及其構造地貌形成過程、地質災害發生過程等。人文地理過程包括:城鎮化與工業化過程、人口遷移過程、區域可持續發展過程等。3.掌握地理過程類答題注意事項地理閱卷按采分點給分,過程類試題只有先答對地理過程的時序,再答對各環節的基本要點,才能拿到高分。首先,要確保地理過程的先后順序正確無誤,不犯顛倒時序的錯誤;其次,要保證地理過程的完整性,確保每個環節環環相扣,沒有任何遺漏;最后,還要注意推演邏輯的嚴密性,確保不出現科學性錯誤。真題印證(2022·山東地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區頻繁受冷空氣影響。圖1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氣南下過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層風場和海平面氣溫分布。甲處南北兩側的氣壓梯度較大。(1)圖2示意M點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壓線分布及空氣質點的瞬時受力平衡情況。在圖中用“→”畫出M點風向,并指出山脈的阻擋對冷空氣運動的影響。(4分)(2)在冷空氣頻繁南下的影響下,N海域表層水溫較低,海產豐富。分析其原因。(10分)答案 (1)冷空氣受山脈阻擋,在迎風坡一側減速、堆積,氣流轉向、繞行。(2)南下的冷空氣在較大的氣壓梯度和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下,快速穿過峽谷,并在下坡過程中不斷加速,近地面的風速較大;由于峽谷地勢較低,冷空氣過峽谷后在下沉過程中自身的增溫幅度較小(焚風效應弱),且較大的風速使冷空氣在到達N海域之前與下墊面的熱量交換較少,增溫幅度小,冷氣團保持較低溫度;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N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強離岸風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層海水溫度降低;上泛的冷海水將下層的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餌料充足,使N海域海產豐富。試題分析 本題通過提供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層風場和海平面氣溫分布示意圖等圖文材料,創設學習探索情境,設計多層次、有深度的問題,借助“漁場分布”考查冷空氣南下的降溫過程。冷空氣南下到N海域的過程,是一個時間過程,也是一個空間不斷轉換的過程。冷空氣南下的過程就是在不同時空截面上地形、風力、風向、氣溫、水溫等要素相互影響的過程。如下圖所示:答題技巧(四) 拆分設問,拓展解題方向與角度高考試題的設問極為講究,做題時要“咬文嚼字”才能明確問題的正確指向。對于文字較長、限定詞較多、分值較大的設問尤其如此。部分學生因設問結構相對復雜,無法準確判定解題方向而造成失分。考試時遇到此類試題,要學會合理拆分試題設問,依據設問的指引從圖文信息中尋找答題線索,才能有效拓展解題方向和角度,獲得高分。1.根據設問的行為動詞確定答題要求。設問中常見行為動詞及其答題要求如下:行為動詞 答題要求簡述 簡明扼要敘述,須把握要點簡析 簡單分析,提出論點即可寫出 對圖像或事實的主要內容予以呈現概括 對文字材料或圖像內容予以概括要點等描述 對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綜述 對事物的總體特征予以概括敘述說明 對原理、成因、規律進行說明分析 對地理事物或現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間的聯系等對比 (比較)列表比較相同、相異、相反、相似,可先后對比或并列對比;分析相同事物間的差別、不同事物的聯系評價 對地理環境、措施、對策、布局進行可行性評價或優勢與不足評價2.根據設問的中心詞如特點、原因、意義、建議等確定答題的基本內容。例如:中心詞為“意義”,可以從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3.根據設問的限定詞,收斂答題角度。既要杜絕答非所問,又要防止漏答丟分。4.依據設問的中心詞和限定詞,按圖索驥尋找圖文信息中相應線索。5.分點答題,主次清晰。用地理專業術語組織答案,保證表達的準確性。將與試題圖文信息相關的最有把握得分的答案寫最前面,將沒有把握的答案寫在后面。真題印證(全國文綜乙)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圍出的田地。下圖所示圩田海拔6~7米,種植莊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據記載,在清朝嘉慶年間,三河鎮瀕臨巢湖。(1)推測該圩田區適宜圍墾的自然條件。(6分)(2)分析圖示河流三河鎮以下河段的形成。(6分)(3)說明這些圩田易發水災的原因。(6分)(4)有人建議把這些圩田從種植莊稼轉變為濕地發展水產業。請從下列兩方面選擇其一作答,分析圩田這種利用方式改變的作用。(6分)方面① 改善巢湖水質方面② 緩解巢湖沿岸地區洪水威脅答案 (1)屬湖區,為湖灘地,坡緩水淺;沉積物厚且顆粒細(淤泥質);熱量充足。(2)在枯水期(當巢湖處于低水位時),湖灘出露出現自然水道;人們在自然水道基礎上,開挖河道,壘筑河堤。(3)地勢低,為江水區,積水快,易內澇;洪水期臨近的河流和湖泊(巢湖)水位遠比圩田高,圩田積水難以排出,且面臨決堤威脅。(4)方面① 對改善巢湖水質的作用:圩田轉變為濕地,發展水產業,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緩解巢湖富營養化狀況;水產業對象為菱藕及魚類等,對水質具有凈化作用。方面② 對緩解巢湖沿岸地區洪水威脅的作用:相對于農作物,濕地受洪水的威脅小,受災輕;圩區地勢低,可作為蓄洪區,洪水期蓄積洪水,減緩洪水對巢湖大堤及周邊地區的壓力。試題分析 第(1)問考查學生應對陌生地理事物的認知能力。本題設問的中心詞是自然條件,可從氣候、地形(含地質、地貌)、土壤、水源、生物等方面作答。限定詞是圍墾,可將其切分為“圍”和“墾”。“圍”就是筑堤排水,圍湖造田;“墾”就是開墾土地,種植糧食。前者要從降低工程量方面考慮,后者要從適宜種植方面考慮。由于圩田位于湖區,基本不缺水,甚至易澇,水源不是圩田的主要因素;另外,材料提及已有“低洼地”,所以,在參考答案中沒有出現“水源充足”和“地形平坦”。本題設問限定詞較多,可將設問進行切分以拓展答題思路和角度,具體如下圖所示:第(2)問考查圩田區河流的形成過程,反映了因地制宜改造自然的和諧人地關系。對圖文材料分析的能力要求很高,難度較大。可先從湖面水位與圩田的海拔差異以及圩田與河流的位置關系,推導出該河段水位高于圩田,為人工河道的結論;再根據該結論,推測人工開挖河道的最佳時機;最后,再按照該河段形成的時間順序組織答案。答題時,既要分析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也要考慮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捋順各種關系是解題的關鍵,按照地理過程的正確時序和因果邏輯組織答案是答題的關鍵。(共44張PPT)二、答題技巧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空間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的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征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其自身獨特性。解題時要特別注意幾個容易忽視的問題:一要學會用地理獨特的空間視角分析問題;二要學會比較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方法;三要關注地理過程,學會用動態的視角觀察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演化過程;四要學會合理拆解復雜設問的方法,能夠依據設問指引尋找解題方向。答題技巧(一) 注意尺度,區別普遍性與特殊性答題技巧(三) 重視過程,關注地理事物的演變答題技巧(二) 善于比較,區分相似性與差異性內容索引答題技巧(四) 拆分設問,拓展解題方向與角度答題技巧(一) 注意尺度,區別普遍性與特殊性PART ONE尺度思想是準確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基本前提,也是地理解題的重要基礎。在地理學中,尺度是指地理事物和現象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量度,即空間范圍大小和時間間隔長短。空間尺度可劃分為大尺度(幾千千米)、中尺度(幾百千米)、小尺度(幾十千米);時間尺度可劃分為地質年代、年變化、季節變化、日變化、某一時刻。在地理解題時,需要特別注意區分不同的尺度,才能準確把握解題的關鍵。1.掌握判定尺度大小的一般方法通常可依據比例尺、經緯網、地形區范圍、建筑物大小等參照物或文字信息等判定空間尺度大小;可依據時間軸刻度、圖例、文字信息、設問的時間限定等判定時間尺度大小。2.明確不同尺度下同一地理事物或現象的表現特征存在的差異以大尺度視角分析地理事物或現象時,通常要忽略細節,突出普遍性規律;以小尺度視角分析時,既要考慮大尺度因素的影響,更要突出因局部地形地貌等小尺度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特殊性表現。3.高考通常以小尺度區域作為考查背景,只有在試題材料信息不足的情況下,才能以大尺度的規律來說明小尺度區域特征。例如:若以“東部季風區”這一大尺度視角分析華北某地冬季盛行風向時,可大致認定為西北風;但若試題空間尺度較小,且試題中有特殊地形、風頻圖、風向等與風相關的信息,則需要考慮受當地地形以及特定大氣活動等因素影響,其實際風向很可能有偏差。【真題印證】(2022·全國文綜乙)我國一海濱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陸風明顯。下圖示意當日該市不同高度的風隨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9~11題。當日在觀測場釋放一只氦氣球,觀測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漸轉向西南。釋放氣球的時間可能為A.1時 B.7時 C.13時 D.19時√首先明確圖中風向和風力大小的符號,風矢尾方向表示風的來向。1千米之下氣球先向北漂,說明近地面應該是南風;上升過程中逐漸轉向西南,說明較高海拔處風向轉為東北風,讀圖可知13時最符合,選C。(2022·全國文綜乙)我國一海濱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陸風明顯。下圖示意當日該市不同高度的風隨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9~11題。據圖推測,陸地大致位于海洋的A.東北方 B.東南方C.西南方 D.西北方√海陸的相對方位可以根據海陸風風向判斷。因陸風被丘陵干擾,已經不明顯,故使用海風來判斷。白天午后的海風最明顯,圖中近地面附近午后風向是東南風,說明海洋在陸地的東南方向,則陸地在海洋的西北方向,選D。(2022·全國文綜乙)我國一海濱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陸風明顯。下圖示意當日該市不同高度的風隨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9~11題。當日該市所處的氣壓場的特點是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本題問的是該市的氣壓差,即較大尺度背景風的氣壓場,而不是形成海陸風的小尺度氣壓場。海陸風是小尺度的熱力環流,海陸風明顯,則說明較大尺度的背景風相對較弱,即氣壓梯度小,排除A、C;海陸風是近地面的熱力環流,高處越來越弱,風力發生明顯改變的高度意味著不再是海陸風的空間尺度范圍,再往高處的風即代表較大尺度的背景風;圖中顯示,1 000 m高度上已經高過丘陵海拔,該高度的風即為該市較大尺度的背景風;圖中顯示,該市一天中較大尺度的背景風都是偏北風,且風力都偏小,最大風力為3級,故氣壓場特點是北高南低,梯度小,選B。試題分析 本組試題強調基于特定區域和特定時空尺度來分析相關現象的地理學科思維。材料中所強調的區域位置(海濱城市、背靠丘陵),圖中所涉及的一日內不同時間等,反映了特定時空特征下區域的特點。此外,三道題目涉及三個層次的尺度:第9題釋放氣球的某具體時間是小尺度;第10題受海陸風影響的城市是中尺度;第11題該市所處的氣壓場則是大尺度。各尺度既存在各自獨立的特征,又相互影響作用,由此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空間尺度的地理要素對地理事象綜合、復雜而有差異的影響,實現尺度關聯和要素關聯。答題技巧(二) 善于比較,區分相似性與差異性區域性是地理學科最本質的特征之一,從空間看待一切是地理學的基本思維方法。一切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空間結構和空間關系。在地理解題時,要注意從區域入手準確了解區域內部各要素的總體特征和相互關系,同時還要學會比較分析相同或相似地理事物或現象在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具體表現差異。PART TWO1.熟知隱含比較設問的關鍵詞在設問中出現“偏”“較”“多”“少”等字眼,通常都隱含有比較的意思,找準比較對象才是答題的關鍵。例如:“簡述西江流域輸沙量顯著減少的主要原因”,該設問要求與前期相比,分析前后變化因素即可得到答案。比較類型與設問形式 答題方向 關系示意圖顯性比較 比較M、N差異 既答A,又答B 說出M、N的共同特點 只答C與M相比,N的差異 只答B說明M優于N的原因 解釋A優于B隱性比較 說明M條件好的原因 解釋A優于B說明M沒有B的原因 解釋A不是B2.掌握比較類試題答題方法,切忌答非所問3.嘗試多層次、多角度的比較訓練(1)比較同一地理事物或現象在空間或時間上的差異性。例如:比較某河流上、下游在外力作用、生態問題、自然災害類型等方面的差異;比較植物花期開始時間的空間差異和年際差異。(2)比較相似地理位置相同地理事物的不同表現。例如:剛果河口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3)比較不同區域相似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差異。例如:同樣是流域范圍狹窄,其成因是有差別的。尼羅河埃及段是因為氣候干旱;瀾滄江橫斷山區段是因為地形束縛;黃河下游段是因為“地上河”。(4)比較同一影響因素對不同區域特定要素的不同影響。例如:近年來,同樣受全球變暖影響,咸海面積明顯縮小,青海湖面積卻明顯擴大,推測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真題印證】(2022·全國文綜乙)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1.8萬年,北美冰蓋開始消融,形成廣大消融區。下圖顯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兩站監測的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1)分別指出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并說明兩者共同導致的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答案 海平面上升,陸面上升。若陸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變化;若陸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變化。(2)根據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陸面垂直變化的原因。答案 甲站緯度高,位于北美冰蓋消融區,冰蓋消融后巖層形變緩慢恢復,陸面持續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的美洲板塊一側,板塊(碰撞)擠壓,陸面抬升。(3)說明導致乙站所在區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答案 (生產、生活)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引起全球氣候變暖,造成海平面上升;開采地下物質(地下水、礦產、石油、天然氣等),引起陸面沉降,海平面相對上升;水利設施攔截(或河流沿岸生產、生活用水量增加,使入海河流水量減少),河口泥沙沉積減少,三角洲平原萎縮。(4)分析甲站區域與乙站區域海岸線水平變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異。答案 海岸線變化方向不同,甲站區域海岸線向海洋方向變化,乙站區域海岸線向陸地方向變化。甲站區域為基巖海岸,(坡度大,)海岸線水平變化幅度小;乙站區域為三角洲海岸,(坡度小,)海岸線水平變化幅度大。試題分析 本組試題突出強調了對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科學研究應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利用科學方法準確觀測、合理推導,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而試題所給出的海平面下降的觀測事實與常規認識中的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事實不符,鼓勵學生通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提出并驗證創新性結論,形成嚴謹、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本組試題在綜合考查四大素養的同時著重突出區域認知素養測評,即通過對甲站、乙站所在區域的比較,強化區域比較的思維方法,培養區域認知的核心素養。整組試題設計了4個小問,通過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設問,引導中學教學對學生邏輯思維進行深入培養。答題技巧(三) 重視過程,關注地理事物的演變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或現象隨時間推移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強調其時間變化特征。高考試題經常以地理過程為線索,圍繞地理過程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和原理的認識、描述、闡釋、論證和探討等關鍵能力。在復習和考試時,要重視地理過程,而不是單純記住最終結論。在對地理過程的分析和闡釋時,既要注意方法的合理性,也要保證分析和推導邏輯的嚴密性,更要保證地理過程時序推演的正確性。地理過程類試題的考查方向大致有三個:①分析和歸納地理事物和現象在特定時段的變化特征,并據此推測該時段之前和之后的變化狀況;②預測和模擬未來的變化趨勢;③研究地理過程與地理分布之間的耦合關系。試題通常以文字、數據或空間變化圖等形式呈現地理過程。PART THREE1.學會分析地質過程的方法,掌握地層時序判定依據地質事件 地層時序簡易判定方法沉積 若同為沉積巖,下部巖層形成時間早于上部巖層。此方法僅適用于沉積巖斷層 斷開的巖層形成于斷層之前,未斷開的巖層形成于斷層之后褶皺 彎曲的巖層形成于褶皺之前;未彎曲的巖層形成于褶皺之后地層升降 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形成沉積巖;地殼抬升,遭受侵蝕,不能形成相應地層,甚至還會侵蝕原有地層地質事件 地層時序簡易判定方法地層缺失 相應地質年代,因地勢較高,以侵蝕作用為主,未能沉積該地層;地質年代形成了該地層,后因地殼抬升遭到侵蝕而缺失不整合面 地層序列中兩套地層之間不協調的地層接觸關系。如某區域在長期的沉積過程期間,被特定時段的地殼抬升過程打斷過。即曾經的沉積區因地殼抬升頂部地層遭到侵蝕,之后地殼沉降,在侵蝕面上形成了新的沉積巖,最終形成了兩地層之間的不連續面2.梳理教材中地理過程類知識自然地理過程包括: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形成過程、三圈環流形成過程、天氣系統形成變化過程、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地貌演化過程、水循環過程、海水運動形成過程、地質構造及其構造地貌形成過程、地質災害發生過程等。人文地理過程包括:城鎮化與工業化過程、人口遷移過程、區域可持續發展過程等。3.掌握地理過程類答題注意事項地理閱卷按采分點給分,過程類試題只有先答對地理過程的時序,再答對各環節的基本要點,才能拿到高分。首先,要確保地理過程的先后順序正確無誤,不犯顛倒時序的錯誤;其次,要保證地理過程的完整性,確保每個環節環環相扣,沒有任何遺漏;最后,還要注意推演邏輯的嚴密性,確保不出現科學性錯誤。【真題印證】(2022·山東地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區頻繁受冷空氣影響。圖1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氣南下過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層風場和海平面氣溫分布。甲處南北兩側的氣壓梯度較大。(1)圖2示意M點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壓線分布及空氣質點的瞬時受力平衡情況。在圖中用“→”畫出M點風向,并指出山脈的阻擋對冷空氣運動的影響。答案 冷空氣受山脈阻擋,在迎風坡一側減速、堆積,氣流轉向、繞行。(2)在冷空氣頻繁南下的影響下,N海域表層水溫較低,海產豐富。分析其原因。答案 南下的冷空氣在較大的氣壓梯度和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下,快速穿過峽谷,并在下坡過程中不斷加速,近地面的風速較大;由于峽谷地勢較低,冷空氣過峽谷后在下沉過程中自身的增溫幅度較小(焚風效應弱),且較大的風速使冷空氣在到達N海域之前與下墊面的熱量交換較少,增溫幅度小,冷氣團保持較低溫度;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N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強離岸風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層海水溫度降低;上泛的冷海水將下層的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餌料充足,使N海域海產豐富。試題分析 本題通過提供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層風場和海平面氣溫分布示意圖等圖文材料,創設學習探索情境,設計多層次、有深度的問題,借助“漁場分布”考查冷空氣南下的降溫過程。冷空氣南下到N海域的過程,是一個時間過程,也是一個空間不斷轉換的過程。冷空氣南下的過程就是在不同時空截面上地形、風力、風向、氣溫、水溫等要素相互影響的過程。如圖所示:答題技巧(四) 拆分設問,拓展解題方向與角度高考試題的設問極為講究,做題時要“咬文嚼字”才能明確問題的正確指向。對于文字較長、限定詞較多、分值較大的設問尤其如此。部分學生因設問結構相對復雜,無法準確判定解題方向而造成失分。考試時遇到此類試題,要學會合理拆分試題設問,依據設問的指引從圖文信息中尋找答題線索,才能有效拓展解題方向和角度,獲得高分。PART FOUR1.根據設問的行為動詞確定答題要求。設問中常見行為動詞及其答題要求如下:行為動詞 答題要求簡述 簡明扼要敘述,須把握要點簡析 簡單分析,提出論點即可寫出 對圖像或事實的主要內容予以呈現概括 對文字材料或圖像內容予以概括要點等描述 對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綜述 對事物的總體特征予以概括敘述行為動詞 答題要求說明 對原理、成因、規律進行說明分析 對地理事物或現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間的聯系等對比 (比較)列表比較相同、相異、相反、相似,可先后對比或并列對比;分析相同事物間的差別、不同事物的聯系評價 對地理環境、措施、對策、布局進行可行性評價或優勢與不足評價2.根據設問的中心詞如特點、原因、意義、建議等確定答題的基本內容。例如:中心詞為“意義”,可以從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3.根據設問的限定詞,收斂答題角度。既要杜絕答非所問,又要防止漏答丟分。4.依據設問的中心詞和限定詞,按圖索驥尋找圖文信息中相應線索。5.分點答題,主次清晰。用地理專業術語組織答案,保證表達的準確性。將與試題圖文信息相關的最有把握得分的答案寫最前面,將沒有把握的答案寫在后面。【真題印證】(全國文綜乙)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圍出的田地。下圖所示圩田海拔6~7米,種植莊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據記載,在清朝嘉慶年間,三河鎮瀕臨巢湖。(1)推測該圩田區適宜圍墾的自然條件。答案 屬湖區,為湖灘地,坡緩水淺;沉積物厚且顆粒細(淤泥質);熱量充足。(2)分析圖示河流三河鎮以下河段的形成。答案 在枯水期(當巢湖處于低水位時),湖灘出露出現自然水道;人們在自然水道基礎上,開挖河道,壘筑河堤。(3)說明這些圩田易發水災的原因。答案 地勢低,為江水區,積水快,易內澇;洪水期臨近的河流和湖泊(巢湖)水位遠比圩田高,圩田積水難以排出,且面臨決堤威脅。(4)有人建議把這些圩田從種植莊稼轉變為濕地發展水產業。請從下列兩方面選擇其一作答,分析圩田這種利用方式改變的作用。方面① 改善巢湖水質方面② 緩解巢湖沿岸地區洪水威脅答案 方面① 對改善巢湖水質的作用:圩田轉變為濕地,發展水產業,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緩解巢湖富營養化狀況;水產業對象為菱藕及魚類等,對水質具有凈化作用。方面② 對緩解巢湖沿岸地區洪水威脅的作用:相對于農作物,濕地受洪水的威脅小,受災輕;圩區地勢低,可作為蓄洪區,洪水期蓄積洪水,減緩洪水對巢湖大堤及周邊地區的壓力。試題分析 第(1)問考查學生應對陌生地理事物的認知能力。本題設問的中心詞是自然條件,可從氣候、地形(含地質、地貌)、土壤、水源、生物等方面作答。限定詞是圍墾,可將其切分為“圍”和“墾”。“圍”就是筑堤排水,圍湖造田;“墾”就是開墾土地,種植糧食。前者要從降低工程量方面考慮,后者要從適宜種植方面考慮。由于圩田位于湖區,基本不缺水,甚至易澇,水源不是圩田的主要因素;另外,材料提及已有“低洼地”,所以,在參考答案中沒有出現“水源充足”和“地形平坦”。本題設問限定詞較多,可將設問進行切分以拓展答題思路和角度,具體如圖所示:第(2)問考查圩田區河流的形成過程,反映了因地制宜改造自然的和諧人地關系。對圖文材料分析的能力要求很高,難度較大。可先從湖面水位與圩田的海拔差異以及圩田與河流的位置關系,推導出該河段水位高于圩田,為人工河道的結論;再根據該結論,推測人工開挖河道的最佳時機;最后,再按照該河段形成的時間順序組織答案。答題時,既要分析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也要考慮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捋順各種關系是解題的關鍵,按照地理過程的正確時序和因果邏輯組織答案是答題的關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題技巧.docx 答題技巧.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